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有什么关于北京的冷知识? 第1页

     

user avatar   qiu-yuan-89-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京师“四霸天”——粪、水、米、车。

四个和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内呈现的黑恶势力

一、粪霸

作者:秋原

链接:

为什么北京胡同的厕所那么没有尊严? - 秋原的回答 - 知乎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以前元明清三朝几百年,出门在外,大小便是找个僻静胡同的犄角旮旯解决。一些酒楼茶馆戏院子里有厕所,但不外借。

若是独门独户的大户人家和王公贵胄,都是几进深的四合院,里面有旱厕,就是没下水排污管道,必须由掏粪工清理。贫民好几户挤着住的大杂院,会在院外、胡同的犄角静僻处搭个破砖头芦席子围起来的茅房。

掏粪工这行业,是黑恶势力把持的。因为过去在没有化肥的年代,人畜粪便是上等肥料,掏粪可以卖钱。

京城掏粪行业就出现了霸占若干条胡同“掏粪权”的粪霸。他们的黑话把胡同称呼为“粪道”。要是哪条胡同里要是有王公府邸大宅门之类,大户人家,吃的好,家眷仆人几十口,不仅拉的多,肥力还高,是粪霸的重点争夺对象。为了争夺高价值的粪道,粪霸能打出人命官司来。

粪霸霸占了粪道,然后还要撒出绿林英雄帖,让全城其他粪霸都承认他的势力地盘,并立下一张“粪契”,大伙都承认。这张粪契可以转让或作为遗产留给子孙,叫价几百两银子。

粪霸挣钱的方式是剥削掏粪工。他占了一条胡同,自己并不挨家挨户的上门掏粪,而是让掏粪工去做,掏粪工必须按时给粪霸缴纳“孝敬钱”。

50年代著名劳动模范时传祥,就是1929年逃荒到北京,在宣武门附近一个粪霸手下的掏粪工。

晚清新政时,北京才刚开始铺设埋在地下的现代下水管线,而且范围也非常小;到了民国北洋政府初期,政府成立了卫生局之类的专职机构,打算彻底的改革下北京的市政卫生环境工作,这个改革触动了粪霸的利益(实际上,就是主观卫生局的民国官员想把这份人粪收入从粪霸手里抢过来),粪霸鼓动手下的掏粪工打着“请愿”的旗号聚众闹事,背着粪桶抡着粪勺去卫生局示威。当官的吓坏了,很快就服软。

真正对北京的公共厕所施行全城大规模硬件改造升级,是49年之后了;而北京最后的旱厕,是1990年代末才消失的。




二、水霸

在元明清时候,北京城内还有不少地表河湖水系,又在城外挖掘运河,比如通惠河就是人工开凿的。在元朝,元大都的南城墙位于今天长安街的位置,走京杭大运河,从南方运输粮食等大宗物资抵京的船只,能直接开到今天长安街以南、南二环以北的东交民巷(原名东江米巷,是粮船卸粮的地方)。今天北京二环里好多地名,依然是当初有河湖沼塘时候流传下来的,比如御河桥、积水潭(积水潭今天还有,但比当初大大缩小了)、位于西单传说经常闹鬼的二龙坑等等

那么元明清三朝七百年在此,北京城地表不铺设硬化或石子路面,无论大街还是小胡同,一概是黄土朝天,旧式的阴沟排水管线又年久失修,老百姓平时过日子为了图方便,各种生活污水随手往当街当院里一泼;拉屎撒尿和生活垃圾,为了图方便,也是往城内的河湖水系里直接排放,好多河湖先是水质变坏,然后逐渐缩小,最后干脆被填平了。此外,过去王公重臣上朝或从其其他活动,是要骑马坐轿的,所以城里还有不少马厩畜栏,人畜屎尿也是随地排泄。

经过几百年活,污水粪尿长年累月渗入地下,污染了表层地下水。水质越来越劣。

过去是打井吃水,北京城里水井并不少,但基本是十井九苦,根本不能喝,只有少数甜水井,同样保留在今天的地名中,比如王府井、甜水井胡同、金鱼池、姚家井,上、下龙口(位于安定门外)……

皇上家是吃从京西玉泉山拉来的水,老百姓就吃京城内外这些甜水井,所以送水和水夫也是一个大行业。这个行业也形成了霸占水井资源的黑恶势力。

另外,很有意思的是,北京城里诸如送水、挑粪等的在那个时候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又被人看不起的所谓“贱业”,是清一色的山东人,粪霸、水头也是以山东、直隶人居多。

抗战期间,日本《北支杂志》拍摄到的京城水夫——





三、铺霸

铺霸出自碓房。

清代,北京北城住的主要的旗人。旗人有钱粮,除了按月发的俸银,还有按季发的俸米,是没舂过的稻粒,需要碓壳。在城里有不少碓房,经营者叫铺户。旗人的钱粮号称是铁杆庄稼,碓房生意自然旱涝保收,让人嫉羡。其中有手段的铺户逐渐形成把持某块街道若干家碓房的地头蛇,俗称铺头。

清朝中前期,碓房多由山西人经营,铺户多铺头少;清朝中期之后,山东人进入这个行业,他们采用拉帮结伙的形式挤占山西人的势力,铺户渐少铺头见多。




四、车霸

就是开洋车行的,“骆驼祥子”们的老板。

因为是地面上的生意,所以洋车行的老板不仅通常都是北京土著本地人,而且要有势力,能把街面上黑、白两道的关系都搞定——白道通常是指巡警、黑道则是各路地痞混混儿。

而能把黑、白两道的关系都疏通好的人,其实就是街面上的大混混儿、大流氓。

比如《骆驼祥子》里虎妞他爹、“仁和车场”的刘四爷就是如此~~



这四霸天,其实还不是北京独有,在当时中国比较发到的城市中普遍存在。

比如说在晚清到民国北洋时期的上海,就有势力更加猖獗的粪霸和车霸,青帮头子黄金荣的正妻林桂生的一个江湖绰号就是“母粪大王”,另一个青帮头目顾竹轩则是靠开黄包车厂起家。



最后说点额外的。

这是旧时北京收弃婴的养育堂(也有普济堂、育婴堂等)。诸如私生子,或者穷苦人家实在养不起的婴幼儿,抱到这种胡同里挨着地面的小窗户,打个招呼,把孩子递进去。

虽然名为“养育堂”,但谁也不会真心照顾弃婴,因此送到这里孩子以后能不能活,基本听天由命~


user avatar   lao-xiong-8 网友的相关建议: 
      

1 二环内的大型体育场——先农坛体育场。始建于1936年,是1959年之前北京唯一的大型体育场,毛曾多次到场观赛,包括列夫·亚欣率领的苏联足球队与中国队的比赛。目前场地完全符合FIFA标准,看台容量2.3万人,可举行各类比赛。评论区有人说东单也有体育场,但东单体育场是没有看台的,显然不适合举办高级别比赛。

(北京二环内面积62平方公里,上海内环之内是120平方公里)

2 二环以内的高尔夫球练习场——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高尔夫球练习场。位于体育馆路以南训练局院内,2005年开放,面积为2.3万平方米。

3 二环以内的大工厂——北京印钞厂。地图上没标,只有北京印钞厂幼儿园(囧)。始建于1908年,至今仍在使用,主要业务是印制人民币,有时也为其他国家代印货币。

4 二环以内的打酱油工厂——印钞厂位于二环以内其实想想也正常,但天坛东南门外的公交保修分公司二厂,这算老几,照样在二环以内正常营业。君不见北京很多时候连给汽车喷漆都不允许,他们还在二环内修公共汽车。

5 二环之内的长途汽车站——天桥长途汽车站。从这里发的车要比别的车多穿两个环。另外这个站怎么这么小?

6 二环以内占地面积超大的森林式办公区——俄罗斯大使馆,占地16万平方米。东直门附近的房价、地价可查。俄罗斯就算把石油卖光了,把这地卖给隔壁中石油总部,也够全国人民支撑一阵。评论区指出,此地原为履王府,银安殿还在。

7 当然二环以内最大的森林还是天坛公园,全园占地面积2.73平方公里,只比纽约中央公园的3.41平方公里略小一些,大部分为森林。评论区指出,随着西面天坛医院等单位的拆迁,天坛公园以及林区的面积极有可能扩大。

8 二环以内的大型游乐园、摩天轮——北京游乐园位于龙潭中湖,中日合资,面积53万平方米,1987年开业,园内设有二环内也是三环内唯一的摩天轮。这个摩天轮高62米,和其他设施一样是日本原装进口的,有人称其曾经是亚洲最高的摩天轮。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北游作为二环内唯一的大型游乐园,又不计提地价地租(这玩意算在中方的投资里),开了二十多年居然一直是亏损的!持有开发权的日方决定不续约,中方也没有继续开办游乐园的打算。目前(2018年11月)游乐园已经关闭并确定改回普通公园,除摩天轮外的游乐设施已拆除。

9 二环以内的特殊体育设施,极富苏联特色的——跳伞塔!位于北京游乐园以西某中学院内,始建于1956年,现在当然不营业了,但作为红色年代的象征,它已被列为文保单位,不像摩天轮一样有拆除之虞。


10 二环以内唯一露天停放的战斗机——龙潭湖公园内。牌子上不写机型,让游客自己猜。

但北京市民会来事:


11 二环内的百米高楼——新华社技术业务楼(新闻大厦)。建于1989年,高117米。网传的二环内第一高楼保利大厦只有105米,而且(评论区告)并不在二环以内。当然,百米就敢称高楼,还不怕别人鄙视的,大概也就只有北京二环内了。

12 北京市监狱1994年才从二环内迁走,留下了瞭望亭、北京市监狱管理局中心医院和“自新街”。


13 二环边上的发电厂——北京第二热电厂。现在厂房已经改成了文创园区,但设备和180米高的烟囱都保留着。

14 五环内有机场很多人都知道,但鲜为人知的是,五环内除了南苑还有另一个机场。

另外二环内的天坛和东单也有过机场。

15 北京有核电站——位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内的中国实验快堆。功率20兆瓦,2011年并网发电。虽然功率低,但并网了就是货真价实的核电站。

另外昌平也有核反应堆,但功率更低,不并网。

16 日寇在北京二环内制造生化武器


user avatar   61b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达成成就『活着的时候就被人挂墙示众』


————下面是内容————

3k感谢。

真是十分感谢各位对本文的厚爱,其实这些都是一些一查就知的常识。我也是差不多一半的现学现卖。真是没想到能获得大家如此踊跃的支持。

有知乎的朋友通过各种渠道告知我有人在微信抄袭我。文章我看了。那真不算是抄袭。顶多是看了我的我的文章有所启发。北京的胡同就那么几条。所以故事都是一样的。现在执笔的北京人也是从老一辈和那些老资料里翻出来的。没有相互抄袭之说。

我也在这里声明一下版权,如果有人希望借鉴,引用本文任何原创内容(好像根本没有),请随意取用。如果有需要转载,只要注明转载来源和作者就好。我来知乎,写文章就是图个玩,没想过赚钱。只要不挡了您的财路就好。

——以下是正文——

北京有不少地名是经过“雅化”的。

北京的很多老地名秉承“这地方以前干嘛的就叫啥”的实用主义态度。所以很多地名都是表示这些地方古代的作用。

拿我家附近的地名为例:

小马厂,就是养马的。(一说是会城门外停马的地方,放到现在应该叫……停车场?)

北蜂窝,以前此地有大规模养蜂人居住。

会城门,金中都时期城门名。

双贝子坟,清朝死了俩贝勒,葬在这里。跟公主坟的由来类似。民国时代因为民间一直觉得贝勒有前朝龙气,希望能带自家亡者一程。变成了乱葬岗……

再远点比如菜市口,明眼人都明白,以前是个市场……海淀区是因为是沼泽地,原名海甸。

这也就间接导致北京虽然是四大古都里历史累计死人最少的城市,但坟地似乎是最多的城市。

看看南京那各种高大上的街名,龙蟠,虎据,长乐,莫愁。哎呦我去念着念着我都可耻的硬了。

再看看西安,尚勤,德福,安仁,未央,咸宁,文景。哎呦我去,真唐汉遗风,给跪。

我小匪都:铁狮子坟,八王坟,公主坟,双贝子坟,李家坟,老家真棒,妥妥黄土埋半截的既视感。

也是,人家玩群p都是什么八水绕长安,金陵十二钗,您直接上十三陵……

实用主义地名的好处就是一提这地方从高官到小老百姓都知道是干嘛的。就像你说上厕所,那全世界说中文的都知道啥意思,但你要说“回应自然的召唤”,“泄私愤”,“化妆”,那就不是所有人都懂了。这也符合古代中国首都的要求。大老远跑北京做生意的外地人可能当地方言里很多说辞跟官话或北京口语不一致。但通用词虽然俗,但至少大家都能明白听懂。即便你没去过北京,一提菜市口,你也能联想到卖菜的。

但有些实用主义地名,听起来实在是,太不雅,太不吉利了。咱都不用跟小清新的南京西安比,光是自己念起来都感觉怪怪的。更何况一国之都,老外来了问“这是哪里”,你告诉他这地方字面意义是大光头。老外懵逼,有损国威。目前尚存的骚子营奶子房估计是怎么改都是污,政府也就放弃了。

但有一些还可以拯救一下的大多也是做了修改的。

比如礼士路,听起来文绉绉的,礼贤下士,啧啧啧。

实际上这地方以前是买畜生的,原名律师啊不,驴市路。

当初雅化的原则是谐音,或发音相近的字改换,或直接取反义,如你们所见的这些地名:

棺材胡同

臭水街

苦水井

母猪胡同

猪市口

狗尾巴胡同

羊尾胡同

张秃子胡同

罗锅巷

王寡妇斜街

哑巴胡同

你看,我不说原因,你也猜得到这些名字怎么来的……

这些奇葩地名经过月棱镜威力变身之后的样子是:


光彩胡同

秀水街

福绥境

梅竹胡同

珠市口

高义伯胡同

杨威胡同

长图治胡同

锣鼓巷(对你没看错,就是南锣鼓巷那个地方)

王广福斜街

雅宝胡同(就是雅宝路的前身)

嗯,感觉一下就变小清新了。

————

我去这么快就200赞了?

好吧补充个脑洞的:

北京,或者说北京附近的地区,古代叫幽州。

幽的本意就是“昏暗不明”,即,幽,隐也。

放古代这地方就是比别的地方多雾。当年那时没啥污染,封建迷信讲这tm是有龙气的体现……

但唐朝之前除了燕国外基本处于小透明的状态,原因很简单,太穷,先天条件相比于当年的中原有很大差距。我都怀疑当年燕国能续这么长时间是因为地太破没人要。

所以才要筑黄金台重金引援,才有诸葛亮舌战群儒嘴下乐毅辅佐弱小燕国攻下齐国七十余座城池的神迹。

基本上,这地方自公孙瓒之后一千年,就是个看门老大爷的角色。直到安禄山研究硬定……

所以说一个城市的命运啊,当然要看先天的物质条件……

————

哎我去这么快就500了!

好吧以下的一些冷知识纯属道听途说了,说错了你们指出来我再改吧。

北京大规模全民使用厕所据说是起于1900年,也就是八国联军打进北京的庚子国难。

之前处理翔的方式是,城里人找个没人的地方就地滑翔,城外的农民进城自己捡。

结果八国联军打入北京,城外农民不敢进城了。结果没过几天八国联军就发现香气逼人……

然后联军就主持修建了第一批旱厕,然后下令随地便溺处罚,之后北京才大量使用厕所。

以上来源来自冯小刚导演的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

高晓松老师的说法是以前南城滑翔都要扔龙须沟。但皇上祭天啥的走一条臭水沟附近有点不想要脑袋。于是在这沟上面修了天桥,拱皇上使用。这条沟就被改名叫龙须沟了(飞翔啊)

这俩说法我也不知道哪个是真的。哪位大神如果知道请告诉我,谢谢。

————

一觉醒来都一千五了!!妈妈咪啊。

本来想更新些其他更好玩的,结果一觉醒来直面而来一个奇行种,就没心情了。

挂出来给大家看看吧

————

好了两千五百多赞了。奇行种也被和谐了。

但更新之前我还是想说,那四个赞奇行种的(友)(善),我(知乎管理员)。

首先澄清两个事情,也是评论区指出的:

1.菜市口是刑场。

菜市场地区是刑场,这和菜市口是市场是有必然联系的。

中华法系重刑法,有很多酷刑。这些酷刑除了起到惩罚犯罪的作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让有公众看到犯罪的代价,一方面起到警示作用,一方面宣扬国家权威。

当时全国人口没有4亿,秋后问斩,在小县城很好办,把村里干完农活的人叫来,说要杀人哟,这人犯了什么法,要就地正法了哟。

但是北京自辽代以来就是中国的大城市。元大都当年兴建时是按照百万人口标准兴建。现在北京再录人口都快赶上台湾了。可见发展速度迅猛。

但几十万,几百万的人口引来的这么一个问题:一方面,能在京师,或者至少是中国地区政治中心犯事被杀,一般都是大案大事,更希望让群众知道。但另一方面,面对大量人口,为个有罪之人做大动员是个非常不划算的决定。

因此,刑场的选择就成了关键。官府选择地方肯定是平民老百姓常去,必去的地方,人口密集,流动性大。当时的国情来讲,菜市场是个很好的选择(如果放在现在,应该是放北京西站,北京南站吧)。

这也是为什么元明清三朝都有法场,都叫菜市口,但地点都不一样的原因。

说“菜市口是刑场不是菜市场”的人,犯了一个因果问题,即因为他是菜市场,才变成了刑场。而不是刑场就叫菜市口。

2贝子贝勒。

由于我不会满语,这俩的区别全是来自我的满族初中同学。

他的说辞是:贝子贝勒,这俩的区别类似英文里men man的区别,也就是单数复数。双贝子坟死了俩贝勒,就这么叫了。

楼下也有说贝子贝勒等级不同,所以死的可能是皇族远亲,或是夭折小孩。这种说法也是有的。

总之,如果有人可以对此地地名详细考据,我愿意修改答案奉上补充材料。

这地方跟菜市口一样,经过变迁,在民国成为了乱葬岗。冬天晚上常常闹鬼。

——

然后就是正文更新了。

北京古代称四九城。这13个城门是不包括外城的7个城门的。即广安,广渠,左安,永定,右安,东便,西便。所以算上这几个,老北京数得上的门有20个。但估计“四九七城”太难听,外城又是平民,就被忽略了。

如果各位有机会做北京地铁2号线,会发现很多内城城门的名字。但有俩的城门名字格外违和,是“复兴门”和“建国门”。这俩很明显是帝制终结后的产物。听起来好像是建国后才有的城门。

古代北京城主要来往地区是南北,西有太行,东有渤海。军事防御和人员流动意义不大,但作为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界,北上的汉人,南下的游牧民族非常频繁。所以在正东正西,内城的九城门只有俩,阜成门和朝阳门。但南北却总共有7个城门。南三北四。

而复兴建国这俩城门的开创者是日本人。1939年,为增强北平地区东西方向的运输,主要是开采与港口的兴起,让东西方向的运输变得重要。于是日本人凿开了城墙,未建城门,当时这俩当然也不叫复兴建国,复兴门叫长安门,取长治久安,建国门叫启明门,取旭日启明。后来抗战胜利,国民政府接管北平,将这俩有着美化侵略意义的名字改名为复兴建国,以庆祝战胜日寇,希望早日复国之意。

后来的结局大家也都知道了。常公歼敌一亿,虎据台湾。建国后刘少奇拍板,北京城墙被拆。但这俩门的名字被保留了下来。现在的复兴门和建国门被彩虹断桥的艺术品象征性的表示,至于为啥是断桥……因为好过大车啊……不然为装逼还得三天两头拆……太麻烦。

顺便说一句,复兴门外大街旁有一个著名雕塑作品:

来源谷歌图片,侵删。

即和平少女,这作品据扯真品存世两件,北京复兴门外这个是一件,另一个在日本长崎。

“你毁我城墙两端,你活该被炸两次”……你兔这实在是太腹黑了。


user avatar   li-xiao-zhu-zh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1、中关村原名是“中官”,明清两朝,不少太监在这里买房置业安葬,比如李莲英的故居之一在西中关村彩和坊路,现在是“潮江楼会所”。

庚子年后,老佛爷搞新政,袁大头治下的直隶是全国改革最盛之地,就包括了在外国专家的帮助下绘制直隶城乡地图,主持此项工作的是巡警部尚书徐世昌。

中外专家和官员都觉得大清果的太监制度吃枣是要废的,“中官”一词甚为落后且不雅,所以就在地图上改成了“中关”。

2、几年前晚上的中关村,有很多年轻人通霄达旦地加班,到了十点十一点还是灯火通明。

但从大约两年前开始,晚上的中关村越来越安静了,车少人少,特别适合夜跑。有人说,那是经济形势越来越不行了。

3、海淀中街东路,方正大厦、中关村广场、普天大厦都在这路两旁。以前叫莺房胡同,再以前清朝的时候叫“鹰房胡同”,是皇家养鹰的地方。民国时候改成了这个人畜无害的名字。

4、中关村东南面是双榆树。原名是“桑榆树”。就是因为桑树榆树很多。

黄庄及其周边一直都遍布桑榆,这两种树性阴,所以此处很多坟地。

人民大学当初在修明德楼的时候,就挖出了纳兰明珠家的坟。有几个陪葬的石制马、龟、羊,现在还摆在大学生活动中心后门附近。

纳兰明珠在双榆树有套宅子,大概是现在双榆树西里、当代商城的地方。

5、说起人民大学和当代商城,有件往事。文革后人大复校,上面准备把当代商城这块地方也批给人大,当时的校领导觉得校园面积已经不小了,而且那一片什么也没有,拿了地还得花钱建设。

现在这片地方是什么价格大家应该都清楚。

6、中关村西边的苏州街是乾隆爷给太后修的,仿了苏州的风格,直到清漪园(光绪后的颐和园)南边。一边是水,一边是路。现在只有路和下面的快通车的地铁16号线,没有水了。

7、过了三环往南是魏公村,清朝及以前叫“畏吾村”或“畏兀村”,是蒙元以来维吾尔人聚居的小村落。到了民国,地图上就叫“魏公村”了。我朝又一度改成了又红又专的“为公村”,八十年代又改回。不过西三环北路这地方倒是叫了“为公桥”。

好吧,光这方圆几里地就说了这么多。

本来是想从西北的中关村颐和园一路写到东南的亦庄马驹桥,要这样得写到明年。

好久没回去了,好想这个地方。

==========================================================

接着写一点儿。

8、说到颐和园,人们一般认为它是挪用了海军军费建的,导致了甲午战争的失败。

这话既对也不对。醇亲王(就是光绪他爹)当年给老佛爷将清漪园改建为颐和园,把预算的银子用完了,也不是没人打过李鸿章的北洋军费的主意。但当时清日关系紧张,战争一触即发,还真没人敢直接挪用,李少荃也不会给。于是醇亲王和李少荃想了个法子,设了一个“海防捐”,就是卖官,以扩建海军的名义敛财,实际是把颐和园建了。海防捐终究也没用到海军上,战争爆发之际朝廷也没多拨钱,这直接责任就是户部尚书翁同龢了。但颐和园耗费巨大,间接耽误了备战也是确实。

在给外国朋友说颐和园多么多么宏大壮观时,我会说:为了这个园子,大清国最后赔上了朝鲜和台湾。

9、万柳这地名怎么来的我也一直没搞清楚,有老人说是因为就是有很多柳树,也有研究者说是因为明朝时候有个万柳堂。

感谢

赵氏

,“取万泉庄、六郎庄字首,转音为万柳”。专门查了一下,确实有这个说法。

不管怎样,这地方由于地处人大附小、中关村三小等学区,是北京近十年涨幅最大的区域。

当然最重要的是,这里是声名显赫的万柳烈士旅总部所在地。

====================================================

大选日前夜继续更新。

10、前面提到了李莲英,他的葬礼就是在中关村彩和坊的宅子办了,人葬在了恩济庄,八里庄西南。这里是皇家恩赐给太监的墓地,只接收在皇宫、南府、景山、西苑效力的太监。

1966年造反派闹起的时候,李莲英在恩济庄的墓被掘了,墓没被盗过,但人们发现尸体只有一个脑袋。很明显,李大总管并不像宣称的那样病终,而是死于非命,尸首分家。但究竟为何人所害?主要嫌疑人是袁大头和小德张。我持小德张说(袁大头真可谓中国第一背锅侠)。

11、北京很多叫“万xx”的地方,不愧是帝都。万寿寺是万历年间建的皇家寺庙。我们现在看到的万寿寺主体建筑是乾隆爷(好像评论区有人对这个称呼很不爽,真是什么都能喷,理解不能)为太后重建的。80年代发过一起大火灾,很多文物局的老同志都对此痛心疾首。于是再次重建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个人认为王小波成就最高的作品就是《万寿寺》。

12、说到文物保护单位的火灾,又得说到我人大了。段琪瑞执政府在建国后一直作为人民大学的一个校区,其间就曾经因为私搭乱建引发火灾。

段琪瑞执政府在东城的张自忠路上,《纪念刘和珍君》所说的“三一八惨案”就发生于此。

姜文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就在这里取景。

门口西侧是愚公移山,摇滚圈很有地位的一个演出场所。

前面说过的纳兰家族墓中冥器就那么躺在校园,人大在文物保护上确实有不少污点啊。

==================================================

13、一个大对角线,就直接蹦到东南边的亦庄吧。估计很多北京人在几年之前都并不觉得亦庄啊马驹桥啊还算北京。

亦庄在满清时一直是皇家园林南苑的一部分,没错,就是五阿哥一箭射中小燕子的地方。到了晚清,又是打仗又要赔款,加上中央财政体系一团浆糊,地方督抚坐大,朝廷也没了余粮,就把南苑的一部分“私有化”,卖给达官显贵。有钱人们买下一块地,就建起一个个的庄子。亦庄就是其中的一个。亦庄西边的富源庄就是李莲英的一处地产。

近年发展起来的北京经济开发区主要就位于亦庄。现在亦庄镇里荣华街附近的住宅区住了不少三四五线的小明星,有兴趣的可以蹲点看看。

14、马驹桥的历史很是悠久,唐朝时候这里就开始作为军队的养马场,特别是马驹,这里的村庄就得名“马驹里”。明英宗时凉水河泛滥,冲毁了这里的桥,皇上御驾至此,于是钦点重建了个新桥,叫马驹桥,这地方也就叫马驹桥了。

马驹桥老镇,尤其是二街三街这地方,估计很多北京人都想像不到这里有多乱。由于地处开发区、六环、京沪高速、通州物流园附近,这里的治安状况可想而知。站街、卖血、黑劳务中介……打架斗殴自是家常便饭。如果想体验一下三四线城市的城乡结合部是什么样的,来这里就行了。


user avatar   dong-dong-82-3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詹天佑修的清华园站不在四环内,而是在五道口华清嘉园边上。盖因当年那一段撞死的学生太多,不得不改线。

13号线东直门站附近有个北京型内燃机车,是当年修建13号线拆除东直门火车站时忘了开出来的。


user avatar   btli-shi-ling-sh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贴一个,北京著名的莫斯科餐厅,40年前的菜单和菜价。


四十年前,在莫斯科餐厅吃一顿全套西餐,一个人大约需要花费6—10元左右。

作为参考,四十年前的北京人均每月工资,大约是40—50元左右。

今天,去莫斯科餐厅吃一顿,一个人大约需要花费250—300元左右。

位于北京展览馆一侧的莫斯科餐厅,1954年作为北京展览馆配套设施正式营业,主营俄式西餐。北京人俗称莫斯科餐厅为“老莫”,是过去的北京老百姓眼中,非常高大上的餐厅之一。老莫,承载了很多北京人的很多年的岁月记忆。

姜文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跟着老炮厮混,他能想象得到的装逼的最高段位,就是去老莫搓一顿西餐,外加灌一杯啤酒。

有兴趣的诸位,可以看看这份菜单,从里面能看出很多有意思的东西。比如,在那个年代,水果罐头作为甜品,价格很高。再比如,这份菜单的落款并不是“莫斯科餐厅”,而是“北京展览馆餐厅”,这是因为,莫斯科餐厅在WG时期改了名字,1984年才改回“莫斯科餐厅”。

================================================================

想了解更多答案之外的奇怪历史,请关注我的微信公号:大锤说史


user avatar   xiao-yu-xian-sheng-43 网友的相关建议: 
      

1、前门早餐一条街



清朝的紫禁城里只能住满族人,汉人全都住在城外,而多数官员很多都是汉人,大家都住在宣武门一带。每天上早朝的时候,这边的官员凌晨一点就得起床,走到前门吃早饭,随后再进入故宫。

估计大家都想不到吧,相当于今天各大部委级别的官员,朝廷竟然不供应早餐,于是前门那条街上就出现了一个很好玩的现象:每天清晨一群穿着正经官服的大员在路边摊吃早饭,遇上没座的时候,有官员就蹲在路边扒拉几口。

遇上庆典时期,所有人都要穿蟒袍,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少数民族节庆时期穿的衣服,颜色都很艳丽,蟒袍也差不多。遇上雨雪天气,一群穿着艳丽服装的官员蹲在路边吃早饭,那画面太美……


2、皇帝吃饭很孤单



百姓对有钱人的生活的最高形容就是“过着像皇帝一样的生活”,其实皇帝的生活并不舒服。比如吃饭,皇帝和皇太后一餐有108个菜,皇后96样,贵妃64样,很羡慕对不对?但是你只能一个人吃。

如果皇帝想要找皇后或某个贵妃一起吃饭也行,皇帝先告诉自己的敬事房刚(专门伺候皇帝的太监办公室),然后派太监去皇后或贵妃的敬事房通知,双方登记好之后,皇后和贵妃再梳妆打扮,步行好几里地(宫殿距离较远)到御膳房,进门后还要磕头跪谢,繁复的礼节让人根本没有吃饭的心思了。

即便坐在一起吃饭,想说几句情话也说不出口,旁边一群宫女太监都看着呢,因为皇帝做的每件事都可能改变历史,所以时刻都有太监在他身边,记录他的一举一动,包括皇帝和哪个妃子睡觉,睡了多长时间,都要一一记录在案。关于这些细节,大家可以自己看书,我就不多透露了。


3、小心眼的慈禧太后



光绪时期,中海瀛秀园曾经修建了一条铁路到北海的小西天,专门给慈禧坐着玩(民国时拆掉了),慈禧第一次坐的时候觉得特别好玩,问英国人:你们那的铁路都给谁坐的?

英国人回答:谁都可以坐。

慈禧听后觉得这可不行,要是谁都可以坐,那我岂不是就和老百姓一样了。于是她迟迟不肯大规模修铁路,当然也有一些其他原因,但慈禧太后在这里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另一件事。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逃走了,慈禧太后下令抓他,但是康有为已经乘坐商船跑到公海,海军没法抓他,但是慈禧并不知道公海不能抓人的公约,于是海军只能跟她撒谎:没追上他的船。

慈禧大怒:为什么海军连商船都追不上?

大臣回:因为着急追他,没有提前装够煤和水,燃料不够,船没法开。


慈禧问:没有煤可以理解,但没有水算什么理由?海里不都是水吗?

大臣:海水不能用。

慈禧觉得大臣在敷衍她,心里认定不是海水不能用,是海军太没用,因此后来很多人请求扩充海军,慈禧都不重视。

不修铁路,不扩充海军,海陆两大军事力量都得不到发展,清朝被灭也是迟早的事。

4、茶馆和书馆


北平的茶馆分早晨和夜晚两种,北平人最讲究的是喝早茶,早上遇到熟人,打招呼都是问:“您喝茶嘞吗?”要是对方没喝,就一起去茶馆,边喝茶边聊天。话剧《茶馆》,写的就是这段历史。

茶馆还承担着介绍工作的职能,那时候各行各业的工人每天一早就守在茶馆门口,但是茶馆有分类,有专门介绍木匠的茶馆,有专门介绍泥瓦匠的茶馆,要是木匠去了泥瓦匠的茶馆,坐一天也没人搭理你。这有点像今天的咖啡厅,有介绍互联网工作的,有介绍传媒类工作的。

早上去茶馆,晚上去书馆,但不是为了看书,而是听书:每个书馆都会请一些说书人来演出,高端的书馆就请一些大牌说书人,小书馆就请普通说书人,跟今天的小酒吧演出一样。

5、天桥的兴起


民国时期,紫禁城的南池子和南长街两个出入口没开,住在内城东西两侧的人想要去南城,必须从东、西安门出来,绕一个大圈子才能到达,步行来回一趟需要一整天,所以很多内城的人(尤其是妇女)一辈子都没来过天桥。

后来北平修建了两条电车路线,起点是天桥,往东的那条通往北新桥,往西的那条通往西直门。电车十几分钟就能从内城到达天桥,从没见过电车的百姓纷纷坐车出来玩,于是天桥越来越热闹,各种杂耍技艺、说书相声、茶馆戏院都兴起来了。

清朝时期北京城的布局

推荐一本书



作者叫齐如山,在北京生活了50年,1949年去了台湾,大家对这个名字可能不太熟悉,其实我也是第一次听说,但是他有一个人尽皆知的朋友:梅兰芳。梅先生能在世界舞台上拥有如此高的地位,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齐如山。

齐如山经历过满清、民国和中国三个阶段,八国联军、义和团、北伐战争、抗日、内战都见过,人生阅历之丰富,简直就是一部真人历史书。

他小时候家境也不错,曾和长辈进宫上过朝,见过皇帝和太后,走过紫禁城和北京城各个角落,因此在书中记录了很多历史书之外趣事,内容包罗万象,每件事都写的饶有趣味,别说我这样的外地人,很多事估计连北京本地人都不清楚。

对于任何一个长期生活在北京、想了解北京的过去,或者想从某些侧面去观察历史变迁的人,都应该看看这本书。

看完这本书后,再去那些常去的地方,心中会有一些不一样的感觉,因为你知道这片土地过去的历史,当你置身那里的时候,能感受到时光流淌过的痕迹。

想想那些现在不起眼的,甚至有些破败的老地方,都有着比我们所有人的生命更长久的故事,我就觉得很奇妙,这是北京最有味道、最吸引我的地方,希望它也能吸引你。

让这本书,带你穿越回那个还叫北平的北京。

再推荐一个订阅号:愚感,写读后感和观后感,也写其他各种生活杂感,反正你都订阅那么多了,也不多我这一个吧?


user avatar   quas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新想到的梗还会更新。

1、北京本来是蓟县,源于西周蓟国,后被燕国所灭,蓟城成为燕都。后为幽州(广阳郡/燕国)治所。现在天津辖的蓟县是冒充的,原称无终县。而幽州之名则归于北京门头沟与河北怀来交界的一个小村。北京作都城千年,丢失了自己的名字,颇为可惜。ps:大兴区是蓟县建制的直接继承者。

2、北京还叫过南京。辽五京之一。这也是北京正式不叫蓟县/幽州之始。

3、幽州北部的西山和燕山是中原面向蒙古高原的第一道天险,幽州被石敬塘送给契丹,导致中原无险可守。宋太宗攻幽州,与辽军战于城郊高粱河,大败,从此无力北伐。今什刹海北海中南海以前都是高粱河的一部分(以南河道已湮没),估计赵光义挨K的地点是前门大街到磁器口一带。

4、蓟县城原址在今广安门外,沿用至金。元灭金时,中都城池毁坏殆尽,乃以城郊的金帝行宫(今北海)为中心兴建大都。

5、所以现在北海公园里有些太湖石可能还是当初金兵从宋徽宗的艮岳搬过来的,这些石头在《水浒》里叫花石纲。

6、北京除了明代皇陵还有金代皇陵。在房山,海陵王迁都燕京时连祖陵都一起强拆过来了。明天启年间,因惧恨后金,将金陵平毁。近年一直在考古,已经发现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墓位。

7、自元大都延续至今的北京中轴线是歪的,略微偏向西北-东南。原因不详,这里有讨论:

为什么故宫是斜的? - 历史 - 知乎

8、元代郭守敬任都水监,自昌平修白浮堰导引白浮等泉接高粱河,以此为水源修通惠河,使大运河运粮可直达大都城内积水潭。白浮堰的走向与700年后修建的京密引水渠下半段几乎完全一致,如今这条河作为南水北调的一部分,通过泵站反向输送汉江水。

9、《倚天屠龙记》里六大门派被囚万安寺塔中,塔有十几层。金庸50年代来过北京,大约忙着找工作没有逛街,其实元代的万安寺就是现在阜成门内白塔寺,那个藏式塔原装没换过,一眼就能看出根本上不去。

10、明代都江宁(南京),大都路改北平府,当是北京首次叫北平。永乐迁都,北平府改顺天府,别于南京应天府,乃得“北京”之名。

11、大都改北平后市区缩小,为便于防守,弃北城墙,内缩五里至今北二环位置。清代误以为残存的元代土城墙为古蓟城,乾隆将燕京八景之“蓟门烟树”的位置定在今北京电影学院前面的土城上,实际那里既不是蓟也没有门。

12、永乐营建的北京皇宫是南京皇宫的翻版(但尺寸有异,北京的长一些),奇葩的是连内金水河的河流走向都刻意模仿了(左侧图出自1909年的《金陵城内地名坐向清查荒基全图》)。

13、从明清到民国初年,北京不存在东西向的大街。如果你想从西单去东单的话,或者从西四去东四的话,你只能绕到什刹海或者前门走小胡同过去。你没看错,什么长按街、平安大街、两广路、朝阜路都不存在。

14、1644年李自成自德胜门攻入北京,崇祯吊死煤山(景山),实际上具体在哪里上吊是根本不可考的。1930年,故宫博物院在景山找了个地方立碑“明思宗殉国处”,时人认为碑侧槐树即崇祯自缢用树;本朝成立后,李自成为政治正确,该碑和树都被捣毁,改立牌“崇祯自缢处”;80年代,补植一棵小树至该处;21世纪初,将打断的石碑重新拼好立回原位,还移栽了一颗大树。

15、北京最老的公共汽车线路是5路和332路,二者都源自1935年开通,东华门经西直门、颐和园至香山的线路。现在5路的线路已经截然不同,332路则比较接近。

16、通州以前是一个县级市(通州市),也是专区政府驻地(通县专区),北京城六区之外的郊区(除延庆)、廊坊“北三县”和天津蓟县以前全部属于通县专区。1958年撤销。

17、很多人都知道老舍自沉太平湖,却不知道太平湖在哪,其实太平湖已经没了,现在是北京地铁2号线的停车场。明北京城西北为什么缺一角?不是因为“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只是图省事避开太平湖。

18、北京有天、地、日、月、先农、社稷五坛,所谓坛,就是一个祭祀用的台子。然而去过月坛公园的人会发现根本没有“坛”,实际上它变成了中央电视台1969年建造的电视塔(可能算是中国第一座电视塔,现在为备用塔)的地基。

19、20世纪60年代为防空考虑修北京地铁,为节约成本将明城墙全部拆除,原位明挖,1969年拆到西直门的时候发现被包在里面的元代城门,也将其拆除。反而是明代放弃的北段土城墙遗存至今。

20、故宫午门前广场长期是市政道路筒子河路的一部分。2012年故宫博物院收回了筒子河路、午门广场,禁止机动车通行,但非机动车和行人依然可以随意穿行。

21、北京其实是一个多山的城市,山地面积约占63%(全国山地+丘陵+高原占69%)。北京地跨中国地形二三级阶梯,属于城六区的海淀和石景山就有山,海淀区最高峰阳台山的海拔和南岳衡山差不多。

照片来自网络或本人拍摄。地图来自《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沿革地图集》《中国文物地图集》。


user avatar   jinzu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全世界都知道,现在的北京,是一座雾霾包围的城。

但很少人知道,不到一百年前的北京,曾是一座粪便包围的城。

阿城写过一篇文章,叫《厕所》,说北京的紫禁城虽大,但是没有厕所,皇上太监三宫六院御林军上朝的文武大臣,只能找个旮旯,用马桶解决排泄问题。

桶底铺上焦枣,焦枣轻,屎落下来,立即翻滚沉底,加上焦枣香气浓,把味道遮住。拉满的马桶,由粗使太监抬出宫去。

焦枣马桶很气派,但也就是个临时设施。皇上家都这样,老百姓家可想而知。

作为一个大都市,拉屎这件事,北京折腾了几百年。

明嘉靖年间,北京修建了外城。城墙修好后,发现忘了修下水道。这下事大了,城内千万百姓,每日产出几何数量级的大粪,北京城分分钟就被屎淹没了。

明代文人谢肇淛,曾住北京,深为北京没有厕所困扰,他在《五杂俎》写下来这段痛苦的人生体验:

因为没有厕所,粪便只能倒进沟里,街上也都是随地拉的屎。每到出暖花开,整个北京城就发酵起来,臭气熏天,老百姓都不敢快跑,怕喘大气。

到了夏天,蚊蝇滋生,几乎让人想死。碰上下雨,大街小巷的粪被泡起来,痢疾瘟疫传染很厉害。当时,怕死的人,都宅在家里——「摄生者。惟静坐简出。」

这一点,跟现在的北京人很像,遇上雾霾就不出门,或全副武装。

到了清朝,街上有了厕所,但收费,而且屈指可数,要都去厕所,得排几天队。人民就还在街上随意大小便,嘉庆时无名氏的《燕京杂记》里说,连妇女都上街倒马桶。

时间久了,有些地方就成了北京人默认的露天公厕。

当时前门一带,骑马的、坐车的、驴、骡、牛、猪、狗,杂沓乱跑,遍地都是粪尿,正阳桥南边,就有一个大粪堆。各庙会集市,也遍布粪便。

大栅栏的同仁堂门前,是个默认的露天厕所,每天要先打扫屎尿,再开门。但是,店老板也不恶心,还挺乐呵,他认为这是风水上所说的「百鸟朝凤」——每天那么多人掏出鸟冲着门口,太吉利了。

最可怕的,一经大雨,路途汪洋,路人一不小心就被屎汤灭顶。今天的北京就好多了,不会被屎汤淹死,但是下暴雨还是得当心。

当时人开玩笑,将北京大街上的情形,开成一个药方:


user avatar   sha-ding-yu-nai-luo-j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历史脑残粉+北京迷不请自来,持续更新。
说起北京的逆袭史,个人感觉其实还是应了毛爷爷那句著名的话——“农村包围城市”

1.很久以来,北京其实是中原王朝的边疆

如果你对历史感兴趣,我推荐大家可以去了解一下安森垚老师,95后的小伙,竟然讲上下五千年讲的头头是道,被知乎用户称为“人型百科全书”,我最近在听他的《小安酒馆》,每个知识点能讲30分钟左右,比某音上的多多了,重点是还不花钱,链接我先放下面,喜欢历史的可以点一点:


说回正题:
中国二十四史是皇帝家事,也是中原政权更迭史,而在这些历史里,北京很晚亮相。

陈胜吴广当年戍守之地渔阳就是今天的北京密云。凡是戍守的地方,都是当时的边疆。

想一想北京和西安的距离,似乎也可以理解。春秋战国都翻篇,秦已二世,北京才被提及。

当年他们大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也没去的地方,今天成为有志之士的目标所在。

2.当北京还没有确立京都地位时,北京、内蒙古和东北一带都是少数民族孵化基地

这些少数民族包括但不限于:匈奴,高句丽,女真,突厥,契丹。

诸位都是初高中历史里的老面孔,和中原的爱恨纠葛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能够让中原政权为之明确命名,而不是简单用地理方位概括为北狄,就说明这些少数民族是名副其实的地区一霸。此时的北京和内蒙古、东北一起打包成中原的关外,成为少数民族孵化大本营。

他们放牛牧马,征战杀伐。他们资源有限,鹰视狼顾。

直到“卖地上位”的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契丹人建立的辽国将北京作为都城,北京作为少数民族混战场地的日子才暂时告一段落,这也为之后北京成为元明清都城埋下伏笔。

关于北京,历史上曾经不起眼的边陲之地,是如何在公元一千年后,一步步逆袭成长为后来历朝历代的首都,开启一段绵延千年的中华帝都史的呢?

说到这里,要提一下我最近听的电台,某音千万粉大神安森垚开了音频专栏《小安酒馆》,北京那些不为人知的秘辛讲的太得劲了,链接我放在下面了,点一点就能收听了(不是广子哈,不要1分钱):

3.从孵化基地走出来的少数民族,都猥琐发育成硬刚中原政权的狠角色

即使是被汉朝一路撵去欧洲的匈奴,也被欧洲人称为“上帝之鞭”,认为是欧洲人自己犯下太多罪孽,这是上帝派来警告和惩罚自己。可见东亚怪兽房绝不只是戏谑之语,其中败走的民族都能在亚欧大陆另一端掀起风暴。

包括认耶律德光做爸爸的石敬瑭,其实也是少数民族出身,沙陀人是也。

而曾经力压中原的少数民族中,最著名的就是和宋朝打成一片的三巨头:辽(契丹)、金(女真)、元(蒙古)。宋朝还是那个宋朝,对手却发生内部迭代,甚至迭代出了成吉思汗。好不容易宋朝不蒸馒头争口气打赢一回仍然赔款,此即澶渊之盟。

不过宋朝算盘打错了,辽可以被钱收买,迭代的金和元就没有那么客气了。

4.被北京孵化的契丹把北京孵化成一个合格的都城

这种行为类似于乌鸦反哺,北方是少数民族发育壮大的基地和战场,来源于此的少数民族也记得这块风水宝地。辽将北京作为南都城进行建设改造,史称辽南京。所以北京开始是南京。后期元朝强盛,忽必烈将元大都定在北京。

即使北京在多年战乱中满目疮痍,辽和元仍然认可北京的都城地位,说明北京是真名士自风流。多民族的混居也影响了民族和汉语,元朝时回族出现,汉语发音也在多民族语言交流发生变化,直到民国时将北京话确认为官话。

所谓:“要致富,先修路!”中国历代政治中心的北京城,在众多城市当中早就超前地进行了交通要道的探索与开发。那么政权中心的争夺与偏移与这些交通要道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想知道答案的话,可以点击下方链接进入安森垚的小安酒馆(不花钱不花钱不花钱!),里面有很多思考和感悟,每次听都好像回到了那个群雄并起的世界:






© 2024-05-1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