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有类似的机器的。
心外科为了节约用血,血液回收(Cellsaver)是常规操作。
原理就是把术中的失血吸回机器,进行抗凝、净化处理,然后回输给患者。
如你所说,可以减少用血,降低相关并发症。
为什么不能普及?
其一,很多手术预计失血没那么多,比如阑尾炎等等,都是创伤很小的手术,没有必要。
杀鸡不用牛刀。
但有问题,就是术中突发的血管破裂,大出血,这种突发情况,临时准备来不及。
但你不能常规用啊,路上是有车祸发生的可能,但不能每个路口都放一个救援车吧。
你每台都准备,医保也不干啊,这个费用也不便宜。
所以一般都是心外科这样的大手术,计划失血都很多,才会常规准备。
其二,有些特殊的疾病,比如传染性疾病,结核,比如肿瘤等等,这些疾病血液回输会增加病原菌及肿瘤播散的风险,也不适合这个机器。
以上。
首先恭喜题主,在邈宇宙里已经悟出了改变世界的方案,堪称邈世界创举。
但在宏观世界,这个技术已经半个世纪了。
1970年,美国生产了第一台ATS100自体输血机。
1974年,美国研发的血液回收机Cell Saver问世。
这个自体血分三种:
预存式自体输血(术前储血):在进行手术前两周左右,进行血液采集、回收以及再利用,并保存在合适的环境下,在手术中适当的时间进行输血。但这主要是针对的身体状况良好,血型配对困难以及有严重的输血反应病史的患者,可以减轻副反应,也避免了病毒传播。
还有一种是稀释性自身输血,在患者麻醉后采集一定的血液,同时向患者体内输入晶体以及胶体溶液,使患者身体的血液稀释,而维持患者的正常的血容量,手术中流失的是稀释血液,等出血风险解除后把血液输送回去。
第三种就是和题主想的比较契合的回收性自身输血:用血液回收机等设备将患者手术中流失的血液收集、过滤、分离、清洗、净化后,再输入患者的体内[1]。
这种模式有几个好处,比如我们常规的输血,可能会带来感染、过敏等风险,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见过正规的输血同意书,里面有提到输血是有可能传染肝炎之类的。而自体血回输则减少了相关的风险;同时在大量输血时费用也会低一些,而且自体输血方便迅速,省去了血液交叉配血实验、预约、领取等过程,效率相对提高,而且也解决了血源紧张的问题。
但它的适应症还是比较窄,反过来说,就是禁忌症多,比如:血液已受胃肠道内容物、消化液或尿液污染,血液中可能混有肿瘤细胞;有脓毒血症或菌血症者;开放性损伤超过四小时或者血液在体腔中存留时间过久者。
最后上个太长不看版:普外科大部分手术用不上,因为除了脾破裂,剩下所有的急性腹部损伤都有消化液,不可能用于自体回收,像是肺移植、开颅等手术有适应症,但这种手术数量不多,投入产出比少,只能在大型医院使用。
参考:
[1]陈方祥. 回收式自体血回输技术及其在手术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7, 027(002):111-114.
讲故事,陕北知青孙立哲,一个农民宫外孕大出血,孙用盆接住出血,简单过滤以后又给病人输回去,同时给病人手术止血,结果救活了病人。这个故事在他自传里有。
可是在当时一般的医院敢这样干吗?绝对不敢,因为责任谁来承担?可是在孙的环境下病人存活的希望只有1%,孙这样做病人存活的希望哪怕是10%,家属都愿意孙这样做,因为希望增加了9%,因为家属已经放弃了。
延伸一下,很多时候,很多事情,当责任被看得很重时,就阻断了很多努力的余地,一个环境需要有容错的机制。
居然有怎么又有本事的医生?能私自去手术室?还能找到麻醉师,手术室护士一起手术?我很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