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汪诘回应采访上海疾控朱医生引发的争议,如何科学理解他们提到的观点?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那篇采访我也看了,有几个问题我是不太理解的。

第一个,就是所谓的新冠感染者几乎100%可自愈。

我的观点很简单,funny muddy pee。

我的确不是医生,但至少我能看懂数字吧?看看现在全世界已经开放或者搞居家隔离的国家,有哪个是没死人的?

的确,上海现在的确是0重症0死亡,但谁敢拍着胸脯说,居家隔离不会死人?

第二个,是所谓的:

我对他们没有怒气,只有同情和怜悯,因为他们这些人永远学不会切换视角、站在少数群体的立场思考问题,除非他们自己成为少数群体的一员。只有当他们自己被检测出阳性,或者被拉走隔离的时候,才会真正明白科学事实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只有当他们自己被看成祸害的时候,才能体会到委屈、愤怒和无力。

这话看得我非常无语。

既然你特么知道普通人会对新冠患者有歧视,作为科普工作者,最应该做的不就是传播科学的防疫知识,让大家对防疫有正确的了解吗?

如果说上海的确是因为医疗资源紧张,导致无法应收尽收,那就赶紧把这个现实说出来,呼吁全国捐款捐物。都这个时候了,还顾着全国经济第一城的面子呢?

第三,是关于疫苗接种率的:

上海流行的这波新冠变异株对于大多数人,尤其是已接种过3针疫苗,以及没有基础疾病的老人,它对人体健康的伤害并不比流感更高(有疾控中心医生证实),希望人们不要因为恐慌而造成医疗资源的挤兑。我的目的想安抚很多人的失控情绪,从大量的留言反馈来看,客观上这个效果是起到了。

我能查到的最新数据是今年3月中旬上海市公布的接种第三针的居民已经达到1000万。

上海的常住人口是2500万左右,也就是说还有差不多1500万人没有接种。

那这1500万还没有接种第三针的人呢?去年年末爆发疫情的西安,总人口是1300万。现在仍在爆发疫情的长春,总人口是850多万。也就是说,上海还有一整个西安或者将近两个长春市的人还没有打加强针。但看看去年西安和今年长春的疫情,那些没接种第三针疫苗的人,会面临什么样的风险呢?

而所谓“希望人们不要因为恐慌而造成医疗资源的挤兑”,就更是莫名其妙。对于现在来讲,对大多数患者来说,的确因为难转重症,所以最需要的就是集中隔离。而建设更多的隔离病房,这是你市政府的责任。换句话说,现在来说,你最应该做的不是跟普通人说“不要挤兑医疗资源”,而是跟市政府说赶紧建病房、赶紧从全国求援。

面对医疗资源紧缺的现实,不去呼吁加强医疗资源,反而呼吁新冠患者不要挤兑,这完全是搞错了重点。

好,退一步说,即便可以做到居家隔离,那这些居家隔离患者的生活物资怎么保障?上海最近这段时间拉胯的物资保障能力,能让患者在家里安心隔离?这些居家隔离的患者,要怎么去买粮买菜?还是说要让别人给他送过来?

如果要让别人送的话,应该让谁送?让医护人员送,那医护人员本就紧张,还要分散到各个小区干快递的活,这是不是更浪费医疗资源?如果是让其他人送,他们没有专业的医疗知识和专业的防护设备,以奥密克戎的传染性,再中招了怎么办?到底是建个隔离医院,让一个医护人员能照顾十几个患者来得方便,还是让医护人员干快递小哥的活四处奔波更方便?

再退一步讲,即便是居家隔离可以做到各方面保障充足,那接下来的问题是每个人的身体各有差异。同样是头痛难忍,张三觉得没啥,忍一忍就过去了,而李四觉得“完了,老子快要死了”。然后李四赶紧给医院打电话,医院该怎么办?如果派人来上门检查和接送,效率显然不如集中隔离高,而且很有可能李四觉得自己要完蛋了,实际上人家好得很。而张三可能觉得疼点忍一忍就过去了,但实际上张三才是要命的病,没一会儿就挂了。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随便一搜,任何一个搞居家隔离的国家,都能搜出一堆类似的新闻。

最后,再重复一下我之前说过的那句话,想宣传居家隔离和与病毒共存没问题,但前提是把可能带来的风险清清楚楚告诉大家,比如可能要感染多少人、死亡多少人,然后看一下大多数人的态度。如果大多数人都觉得这是个可以接受的风险,再继续鼓吹这个态度倒也不迟。否则,拿着“几乎100%可以痊愈”当成辩解的理由,这真就是居心叵测了。


user avatar   jzysh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所谓的“前情”中,大家主要争论的问题:

  1. 上海市的这个“无症状”,到底是无什么症状?
  2. “几乎百分之一百的感染者,不打针不吃药,会在十天左右,顶多半个月内自己痊愈,核酸转阴”
  3. 如果被通知新冠阳性,目前最佳的应对措施,就是居家隔离。
  4. 新冠后遗症不会比普通肺炎更重,且慢慢都会消退。


首先,无症状这个问题

我觉得这是一个挺无聊的争论,不论是无症状还是有症状,感染了一个R0接近9的病毒,只要阳性肯定是要接受隔离管控的。

武汉积累的“四应四尽”原则就是把所有阳性全部管控,彻底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本身第九版中对于“无症状感染者”定义就不明确,疑似和确诊又都依赖辅助检查。

跟大家讲清楚这一点很好,没问题。


真正让我恶心的是第二点:

上海这一波疫情,几乎百分之一百的感染者,不打针不吃药,会在十天左右,顶多半个月内自己痊愈,核酸转阴。

这句话是汪诘“夹带私货”的一句话,提问的时候,就带着“几乎百分之百”的预设。

且不说真实数据如何,

作为一个科普作者,这是应该有的提问方式吗?

几乎百分之一百是多少?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

难道不就是想传递出,这个病就是个感冒,大家不用在意,不打针不吃药自己就会好。

香港0.68%的病死率(分母为感染者)、英国每百万人5.32、韩国每百万人24.8的重症率(分母为全体人口)都是假的?

“我们国家的病死率、重症率低,并不是因为Omicron病毒弱,而是我们的防疫政策有效。我们的检测和干预都更加靠前。”这是国家CDC首席流行病学专家吴尊友教授的话。

尽管Omicron毒力减弱是不争的事实,但内地和香港在重症和死亡上的差距,才是防疫所带来的真实差别。

作为一个科普作者,这些数字,不应该忽视。


同样让人不安的,还有第三句话:

第三:如果被通知新冠阳性,目前最佳的应对措施,就是居家隔离。

诚然,上海的方舱医院管理的确比较混乱,物资保障、生活管理都暴露出很多问题。但从医疗角度来说,方舱在正常监测的同时,能够尽快筛选出加重的患者,即时开始治疗。

这对于现在救护车和医务人员紧缺的上海,是十分必要的。

武汉当年的应收尽收之后,社会面的传染被阻断,方舱内部加重的患者即时转入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治疗,这是我们被证实成功的经验。

但“居家隔离”只是一个看似很美好,很节省资源、少折腾人,但实际隐患一堆的举措。

我在之前的回答中就说过,

如果说上海前期的防疫政策是在“赌”——我赌我能跑赢病毒,

那居家隔离就是第二次“赌”——我赌感染者居家都百密无疏。

跑赢病毒需要每一环都没有问题,一环崩全环崩。

居家隔离同样如此,我们甚至不用假设场景,

新冠R0=3的时候,武汉居家隔离的人都避免不了楼栋之内的传播,现在R0=9了,我最佳的应对措施难道是居家隔离了?


至于新冠的后遗症,我更是非常惊讶一个不是医学出身的科普作者,可以堂而皇之的写着

被奥密克戎第二代变异株感染后,绝大多数人的后遗症不会比普通肺炎更重,且慢慢都会消退。

新冠从2020年至今,3年不到的时间。医学界所有的研究,也仅能回顾过去3年关于“后遗症”的问题。

现有的大多数关于后遗症的研究,都是来自原始毒株和Delta毒株。

但Omicron相比于原始毒株的特征已经改变很多,流行不到半年的时间,医学界甚至给不出一份完整的关于Omicron的后遗症报告,仅有JAMA杂志报道了南非关于Omicron住院患者出院时候的症状报告[JAMA. 2022 Feb 8;327(6):583-584.]。

面对这样一个科学界都没有得出的结论,一个非专业的科普作者在第二次的回应中,仍然“坚持这样一个合理推断”。

哪里合理?依据是什么?

我们平常研究一个疾病的一种疗法,尚且需要回顾一年并发症分析、五年、十年生存率分析,

而现在面对一个才流行三个多月的病毒,我们就可以直接推断后遗症了?

我并不是散播焦虑,只是针对一个未知的疾病,作为一个医生我保有最基本的敬畏。


在今天这篇回复中,针对争议最大的“宣扬躺平”,汪诘自称原文只是为了

呼吁大家不必对病毒过于惧怕,并不等于主张“躺平”。

而第一篇的原文中,结尾上价值的部分却是这样写:

我猜,可能又会有一些隔岸观火的键盘侠们,已经昂起了他们骄傲但知识贫乏的头颅,准备打下“谁提大号流感谁是汉奸”“谁提与病毒共存谁是境外势力”了。我对他们没有怒气,只有同情和怜悯,因为他们这些人永远学不会切换视角、站在少数群体的立场思考问题,除非他们自己成为少数群体的一员。只有当他们自己被检测出阳性,或者被拉走隔离的时候,才会真正明白科学事实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只有当他们自己被看成祸害的时候,才能体会到委屈、愤怒和无力。

坚持“清零”的人需要被“同情”和“怜悯”?

坚持“清零”的人“不会切换视角、站在少数群体的立场思考问题”?

把科学问题拿出来讨论、阐明不同的看法是好事,哪怕我们客观的讲“清零”和“放开”,我们各自要面对什么样的代价,这样都好。

但不能打着“科普大众”的幌子,暗度陈仓的宣扬“放开”的理念,还要给坚持“清零”的人打上“不会切换视角、不能换立场思考”的标签。

并不是网友给汪诘扣帽子,而是他开篇就已经给别人扣了帽子。


最后,上海疫情让大家都投入到对防疫的讨论,这是好事,真理是越辩越明的。

但如果我们要科学的讨论一个问题,应该是有理性、有依据、有数字的辩,而不是“我推测”、“我身边”,甚至是“夹带私货”的“是不是如此”?

科普作者可以是纯粹的科普,也可以是纯粹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但不能把自己的观点,预设般的融入到科普的内容中,把既有的倾向当成科学的倾向。

汪诘从采访专业人士的角度“寻证”来介绍科学原理没错,

但把自己对内容的倾向和片面的理解当成科学内容进行传播就是对内容本身的曲解。

自媒体时代最不缺的就是信息,但唯有经得起考验、耐得住推敲、受得了质疑的消息,才是这个时代的人民大众需要的东西。

面对汪诘的“不吐不快”,我想大家都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既往关于上海疫情的回答,供参考:

我们为什么不能躺平?

我们的防疫是否过度?

上海防疫给了我们什么教训?

针对“汪诘:不吐不快”的回答:


user avatar   zhang-ye-46-7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得了吧,一软件专业的民间科普作家平时扯物理学现在蹭新冠热点,对新冠的了解估计远不如对提篮桥的了解,网红医生胡说八道但好歹是正经医生。一街溜子卖盗版光碟的也好意思跳出来?

上海这波疫情死没死人?东海疗养院怎么回事?多少老人死时新冠阳性!但红萝卜都上基础疾病蜡烛帐了。

公知们最喜欢扯良心,可你们有嘛?武汉时候造谣满地手机,但这回疗养院惨剧有几个公知关心?明摆着会民不聊生惨绝人寰的局面装看不见,还把网友打成键盘侠!

上海疫情全国群众心急如焚骂上海防疫部门,就一群公知在帮上海官府洗地,替国外粉饰太平。

群众不上当你们就气急败坏,嘿!都是键盘侠使坏。

别跳!普通人看不惯你们最多吐口唾沫,引来专业人士认真下锤就不好办了。

专业不对口,估计一合之将。

群众眼睛是雪亮的,现在不是民国,知识分子垄断一切,义务教育普及了,群众会思辨,专家胡说八道照样会臭大街。

上海跳出来胡说的专家太多,一个接个臭了,子下完了,现在靠民间科普作家来当愚民突击队了?


至于二线跳出来的朱医师和孙专家,请问,这是你们农工民主党统一行动嘛?

孙专家四大建议

好自为之吧,不然没几天好跳起跳倒了。

网红医生资本再他身上投的资源可比你们多多了,罔顾事实胡说八道照样凉透。也不晓得你们的身份,社会地位,能给资本集团当燃料烧几秒,亦或是你们本来就是一次性用品?


user avatar   zhao-shu-zhu-79 网友的相关建议: 
      

科学防疫的基础是科学能力,其次才是科学观念。


这么基本的道理居然有很多人不明白。


上海专家组预测疫情发展的能力如果是足够好的,会有上海疫情的爆发吗?

会有“张文宏医生3月25号发布会上说指数上升被打断,之后几天被数据连续啪啪打脸”的场景出现吗?张主任不要脸面的吗?


沪式精准防疫也好、共存也好,不是不可行,但对专家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而客观现实是上海专家们没这个能力。

如果拿着大批内部数据,防疫措施不变的情况下,25号预测26号的感染人数变化趋势都能预测错,还不如外人随便找个指数函数拟合的准。

指望这批人预测“轻症居家隔离会怎么样?”

这tm不是笑话吗?



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一刀切防疫,恰恰是一种对精英能力要求不高的策略。

多培养10000个合格做核酸采样的护士,比多培养支持50个新冠icu床位的高级医护要容易。

多安排10000个保安查健康码,比多培养100个利用大数据快速完成流调的高素质人才要容易。

这恰恰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现状。

上海不一样,高端人才更多,所以国家也给了上海专家展示能力的机会。

可是。。。


user avatar   alan-yin-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TL;DR: 无法科学理解。上海的团队在这次疫情里面表现出的不专业,完全无法用科学解释。一个由科学工作者组成的团队,居然以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去决定是否集中隔离。对传染病的隔离操作不是为了隔离传染源吗?传染源是轻症和无症状就不传播了?病毒才是最讲科学的。

只单纯从一个医生的角度,去处理一个公共卫生问题,会造成很大的问题。从医生的角度,只考虑病人的预后的话,那别说Omicron,就算Delta和原始新冠,那也是很弱鸡的病毒,呼吸道疾病里面致死率比这几个高的多了去了。

但作为卫健委和疾控中心,我们能完全从一个个体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吗?不能!我下面的回答里面很清楚的讲了最重要的原因:Omicron的传染性太强。

我们从澳洲的案例可以看到,居家隔离是很多国家无法清零的原因之一,我在澳洲主流媒体上经常可以看到居家隔离者不隔离到处乱跑导致病毒传播的新闻,而且居家隔离往往会传染家里的其他人,这还是在大部分人口住低密度独立屋的情况下,在大部分人口住公寓楼房的中国,居家隔离造成的交叉感染会更严重。这种居家隔离一直导致传播的情况,会导致这个感染曲线的尾巴特别大,如果实行清零政策,从第一例感染开始到清零会持续非常长的时间。原始毒株仍然可以像墨尔本那样在几个月内清零,但是换成了传播系数更高的delta,在民众配合度随着时间推移慢慢下降之后(说白了,就是没耐心了),就只能破防了。

身为海外游子,为中央决策者们能够狠下决心力挽狂澜,没有由着上海的那帮官员胡闹,感到深深的欣慰。过去两年我们在海外经历和正在经历的,绝对不能再让国内同胞经历一次。


来科学批评一下这些人最主要的几个观点:

  1. Omicron的致死率和流感差不多,为什么还不放开?

其实说Omicron的致死率和流感差不多,在个体的角度上来看,这话其实是对的。在接种率高的国家,Omicron的致死率和流感基本上是一个数量级的,这个不同国家的统计方式不一样,会有一些差异,但仅从致死率的角度来说,不管是哪个国家的统计,这个说法是没错的。既然没错,那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出在上海的公共卫生专家,居然用医生的角度去看待疫情。无独有偶,上海的网红吴先生和张先生,也是以一个救治专家的身份,给民众提供公共卫生建议,这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最近这些年很流行的一句话叫做”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这话太流行了以至于我在网上都看腻了。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和这句话相对应的,还有另一句话:”每个个体抛出的一粒灰,落在这个社会上,就是一座山“。新冠疫情,其实在武汉的时候,对于大多数年轻人,症状本来就是所谓的“大号流感”,你没看错,不是Omicron,而是从原始毒株开始,就是这样的。新冠在意大利第一波爆发的时候,40-49岁的人群死亡率是0.4%,你看这是不是和大号流感差不多?为什么这样一个在40-49岁的中年群体中致死率才只有0.4%的病毒,在全世界造成了2年多的混乱?

原因很简单,致死率不代表一切。这点是躺平派最喜欢忽略的。流感的基础传播数是1.6-2.4,而Delta是6-9,Omicron大概在9-12。可能有些人对1.6和9的差距没什么概念,我给大家画个图看看吧。假设代际间隔相同的情况下(其实Omicron的代际间隔更短),我随便画了个图(抱歉,写完答案我就得接着刷leetcode了)解释一下R=1.6和R=9的差别(蓝色是R=1.6,红色是R=9),假设都是从一个人感染开始,横轴是传染的代数,纵轴是人数。

这是5代,大概15天之后的差别,可以看出红色的(也就是Omicron),已经开始一飞冲天:

15天

这是20代,大概2个月之后,可以看到流感(蓝色的)已经被按在地上摩擦:

60天

这样的感染数量,即使致死率和住院率压得很低,在中国也足以压垮医疗系统了。所以新冠和流感一样么?即使是Omicron,他也完全不一样。

2. 讨论Omicron的后遗症,叫做不尊重科学:这点是我最不理解的地方,既然是尊重科学,为什么在 1)对原始毒株的研究表明原始毒株在轻症和无症状者中仍然可以造成很大比例的后遗症;2)对Omicron后遗症的研究还没有出结果(废话,当然不可能出结果,正常的论文从研究到发表最短怎么也得半年到一年,大部分研究甚至需要更久才有结果);的情况下,仍然叫嚣什么“用原始毒株的研究结果套用Omicron就是不尊重科学!!!”,“不要谈什么后遗症,根本没有后遗症!!!”。

拜托,我们从来没说过感染Omicron一定会导致后遗症,但是在研究表明原始毒株对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仍然会造成后遗症的情况下,强行说因为Omicron造成的大部分是轻症和无症状,于是就不可能有后遗症,说得通吗?这种情况下最尊重科学的方式不是应该等一等,等关于Omicron的结果出来,再下定论吗?按照有些躺平派的逻辑,只要病毒变异,之前的研究结果就全部推翻,而且不允许说任何和之前研究结果相同的结论,只能和之前研究结果相反才是尊重科学,那按你们这种逻辑Delta也完全没有后遗症了好吧?

然后用退伍老兵年龄比较大,本身就会退化强行洗,拜托,人家是有对照组的好不好,年龄比较大的退化是正常退化,实验组的是加速退化,你年纪大的时候给我加速退化一个看看?这些躺平派的逻辑很奇怪,不仅对各变种病毒之间划分的泾渭分明,对人之间,也要按年龄划分的泾渭分明,仿佛人到了一个年龄,病毒进入人体的机制就会变得完全不同,触发的免疫反应也会完全不同一样。

另外,国外的主流媒体都没有像某些躺平派那样笃定Omicron不会造成新冠长期后遗症,为什么躺平派都视而不见

It's It’s too early to know for sure, but many doctors believe it’s possible to have long-term effects from the omicron variant of the virus. (现在下结论太早了,但是很多医生认为Omicron变种是可以导致长期后遗症的)

美国主流媒体ABC的报道
澳洲国有媒体ABC的报道


3. 以西班牙大流感为例,证明病毒越传越弱,而且只有三波,第二波最强,第三波最弱:病毒学可并没有新冠传染性越强毒性就越弱的,Delta就是反例。而且我就想问一点:请问用任何科学观测的方法总结规律,是不是需要重复实验或者重复观测?这些躺平派用来证明大流行即将结束的数据点只有西班牙大流感一个,在只有一个数据点的情况下,就生搬硬套总结规律,这不是盲人摸象是什么?你出门看到的第一个人只有一只眼睛,所以所有的人都只有一只眼睛吗?

4. 国外一切都正常了,只有中国不正常:你哪只眼睛看到国外一切正常了?我之前多次在回答中提到,国外确实有大概一部分人觉得正常了,但这部分人中很多是在疫情一开始就觉得一切都正常了的,就连躺得最平的英国,最新的调查仍然有40%的民众外出会戴口罩。我在另一个回答中提到过,新南威尔士州在宣布躺平共存半年之后,仍然有4300个医护人员因为感染新冠无法工作,导致剩下的医护人员压力太大,不得已在3月31号举行了一天的罢工,这是3月31号啊朋友们,不是去年,不是2020年,就是今年,就是现在!躺平至今为止带来的劳动力的影响是永久的,是一波接着一波的。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宣布共存躺平的国家,也是在不断做“仰卧起坐”,没有任何国家回到了和疫情之前一样,不仅经济没有恢复到疫情前,连超额死亡数字都有所增加,这波Omicron,美国和欧洲很多国家的超额死亡甚至超过了Delta。最搞笑的是躺平派昨天又开始说国外其实也没有真正躺平,也在防疫,那之前说一切都正常,只有中国不正常的话你们要吃回去?所以你们也承认疫情对其他国家也是有影响的?

最后祝上海早日清零,天佑中华!


user avatar   yin-pei-jie-4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我不够友善,被建议修改了,只好友善一些(斜体)

————————————————

看完文章,非常感动

,汪诘作为一个科普作家,他还能治疗低血压,我看完了文章,祖传的低血压立刻好了一半

比科学故事更重要的,是科学精神?

感恩的心,真的,我看完才知道,汪老师不是来辩解的,是用含蓄的方法,为我们指明真相

无症状的部分 @极萨学院冷哲 冷老师讲得非常好了,可以说是一文搞清上海无症状比例为什么这么离谱。

我想先在前面说下,认同共存的人应该怎样跟其他大多数人沟通,然后再一条一条夸。

很简单,那就是你不要告诉我,什么新冠就是”大号流感“,什么打满”先进疫苗“就没问题,什么”有了特效药就不怕“,什么”防疫造成的后果比疫情更可怕“。

首先,共存主义者最有趣的一点就是拿次生灾害的案例来说事。

出现次生损失,大家都不想看到,心情都很沉重,但是恰恰主张共存的人不能强调这一点。

因为以中国现有的医疗条件如果想共存,这些事情会发生在每一个人身边,医生的培养也不是三年五年就解决的。你们应该是希望大家对这些事情觉得没什么大不了,人生病或者老了,总是要死的嘛,但是有病例的时候封城,那可太难受了,一年别说一个月,两星期都不想被封控。保持这种健康心态迎接共存就会比较适应,要不你们不就是谋财害命,诓人去死么?

主张共存的人应该做的是做算术题,告诉我们,其实只要满足怎样的条件(比如强制三针MRNA,花多少钱买多少特效药),在这种条件下,中国爆发时,一二三线城市和县城、农村会分别需要占用多少传染病病床数,多少ICU床位现有情况是多少日常占用率是多少,在应急时可以腾出多少空位,会有多少医疗资源(物资和人员)被占用,如何协调医疗资源可以应对这种情况。

然后再告诉我们,传染高峰期大概每天会死多少人,高峰期的持续时间,预计的累计死亡数是多少,多少人会得重症,多少人会进ICU,会影响到多少需要看病的人,和现有清零政策的”次生灾害“做一做对比。

当然别忘了经济,这种”共存“状态下可能造成的误工、转单等情况,短期、长期内,对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削弱/促进作用,对财政会有怎样的影响,并和现有封控措施的经济影响和财政投入一起对比衡量。

请不要再拿什么致死率和流感类似、几万人没有重症这种数据来糊弄.....国外都糊弄来回来去多久了,都是千年的狐狸,玩什么聊斋啊。跟大家说清楚后果,这样真的有事情,大家也都有心理准备,完全可能大家真的觉得太累了,就愿意接受这些后果了啊。

——————————开始————————————

题目:“别曲解、别扣帽、别外行” 建议汪作家默念300遍

前面两点,是说,串通诱导什么的,否认三连,我不是,我没有,你别胡说啊。

一、有人说这是我和朱医生唱的双簧,我俩早就认识。
澄清:我俩素昧平生。
我完全是机缘巧合拿到了朱医生手机号。因为刚好在写一篇文章时有些困惑,故打了那通电话求证,并且声明过这是采访,正在录音,也取得了同意(原始 9 分 52 秒录音文件可提供有关部门核实)。
二、有人说我诱导性提问,预设答案,误导了朱医生。
澄清:我打电话的目的是为了求证,而不是咨询。
当进行求证的时候,对方回答“对”还是“不对”,这是我无法干预的。另外,录音经过了剪辑(这是有人觉得我话多的原因),录音文字稿是请朱医生确认后才发布。

得,明白了,所以文字稿还是朱医生确认过的。所以无症状比例高是诊疗手册的锅“几乎百分之百可自愈”,都是朱主任确认过的。原来,你是蠢,她是坏?还是你们一起心照不宣,又蠢又坏?你这不就是外行么?应该都不是,是汪作家为我们指明真相:有人是真的坏

《别曲解、别扣帽、别外行

别曲解、别扣帽、别外行》。

扣帽子的部分汪作家自己已经诚恳地打脸了,我就不多说了,但是“骄傲但知识贫乏”这个词还真是非常贴切。

然后说谣言过分夸大了危害和后遗症,说现在误解和恐慌影响到抗议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诶?你也知道误解和情绪会影响到抗疫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啊!请问现在是怎样的误解和情绪在影响啊?不就是你们的”新冠大号流感论“,“阳性不去方舱居家论”?

下一点,上海0重症0死亡的医学奇迹

对,啊对对对,这当然不是编出来的,这是上海发布的,和99%的无症状一样,都是上海发布的。别拉着国家卫健委,人家也只能用上海上报的数据。所以汪作家再次为我们展现了勇敢指出真相的地方:汪作家不是坏人,有人是

我来翻译翻译,“我当然要用一个试图保持清零政策应收尽收的上海的数据,来衡量“开放”“共存”以后的重症和死亡风险”,为什么参考国外的数据,因为你们主张居家隔离,主张“开放共存”啊,那当然应该参考已经实现你们心中“科学防疫”的国外的数据,不然难道参考国内么?

别曲解别扣帽、别外行》

别说什么质疑我国公布的数据有假,大家不质疑国家好吧,大家就是质疑上海公布的数据有假啊!中国长期以来的超低死亡率,来自于清零政策保证的充足医疗资源,让轻症就可以得到医疗照护,发展成重症初期就能得到充分治疗。就上海之前这种状态,能保证么?老人院的阳性病例能及时转移么?还能借鉴其他城市爆发时的数据么?

要脸么?我问问要脸么?按汪作家的说法,新冠以来,所有没死的,都是自愈的。

这个拼多多式的“几乎百分之百大家已经批过了,我们就不用说了。就来看两个点,自愈和并发症。

首先我们要明白,汪作家为什么要说这段话,因为这段话后面紧接着,就是方舱不好居家好,因为休息一周就可以自愈,所以大家居家就好了。当然,汪作家也知道会自愈不代表可以不管不顾,要好好隔离,积极配合治疗很重要,请问居家隔离可以防止病毒扩散么?现在上海有这个基层能力来执行”居家隔离“么?现在在方舱医院还抱怨说医生少病人多,顾不过来,等到了几万人几十万几百万人居家的时候,你有点啥事,就可以随时送医院了对吧?

然后再来说一下这个经典的,”只要没有慢性病“,吸烟、肥胖等等都是危险人群,请问全国有多少人是在”有可能会出现并发症“的范围里?等上了年纪谁没几个慢性病?把并发症高发人群单独拿出来,听上去好像只是一小撮人,实际上在人群中的比例相当高。

别曲解,别扣帽,别外行

录音里你是怎么问两位医生的,你提到什么”不严重、允许自愿选择“了么?

”最好的心态是自己在家里隔离,按照得了流感来对待“

”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去医院未必是好事,尤其是去方舱医院“

”能不去医院就不去医院,尤其是方舱“,你这不就等于是抵制么?你先说,”0重症“,然后”不是重症别去医院尤其是方舱“,所以还有谁需要去方舱啊。

别曲解,别扣帽,别外行

“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肺炎症状再去叫120急救”,“我只能告诉你,尽力去叫”,懂,急救是一视同仁的,反正到时候疫情爆发起来没有急救车,也是一视同仁叫不到,死了别找汪作家。

当然还是很感谢汪作家,这个队友卖的漂亮!要不然我们都不知道4月2号的时候,上海的防疫部门在忙什么,原来是想探索无症状感染者居家隔离试点。我无fuck说,内心只有感恩。

我替朱主任陶医生感谢汪作家,这次终于和他俩没关系了,因为这部分根本不在录音里,真的完全是汪作家自己的“合理推断”。

这里有两个很好的词,“绝大多数”,“比普通肺炎更重",然后再结合新冠一波感染40%-60%的感染率,和现在每3个月一波的高频率,这”绝大多数“之外的后遗症,会不会也是很大的绝对人数呢?另一个方面,新冠的后遗症不简单是”可感知的临床症状“,实际上,造成的疾病负担更加严重,也更加普遍,有可能与新冠病毒的全身攻击能力有关。

最后,这个”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的观点,那请你之后能证实了再说,至少强调,这是一个非专业人士凭借极有限文献阅读做出的猜测,毕竟,Omicron的后遗症不比之前的弱,也是一个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的观点。

当然,这是一个目前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观点,因为需要时间来证明。但在目前这种时候,我就是想告诉所有愿意信任我的人:希望所有被新冠病毒感染的朋友们,不要害怕后遗症,心态放轻松。这个世界总是有会有不同的声音,有人吓你,但也有人告诉你“没啥好怕的”,你需要自己判断。

你自己看,你当时有强调这是个无法证实的观点么?感情靠的是别人的“信任”?对得起别人的信任么?汪作家可能是含蓄的告诉我们,自己的粉丝可能就是不能理性的思考问题,大家要理解想太多了

《别曲解,别扣帽,别外行

这个冷哲说的非常好了,不再赘述。没错,你就是不懂装懂,他们是懂装不懂,哪个更恶劣一些也很难讲。

汪诘:是的,所以我觉得公众是需要被教育的,其实我觉得告诉大家真相,告诉大家实际的情况其实是好事,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这种误解。
朱医生:对,我们调查出来很多都是类似流感的类流感症状,上呼吸道的一些症状,就是说有一点发烧,有一点咳嗽,但是基本上都是可控的,就是说跟前几轮的流感流行差不多的情况,没有什么特别严重的。
汪诘:所以我认为现在上海市发布的数据没有一例重症,也没有一例死亡,这个应该是可信的对吧?
朱医生:这个是应该可信的,但是他发布的无症状有点扰乱视听,因为老百姓不知道嗯这个无症状是没有影像学资料,没有专业知识的人是不会这么想的。

不好意思,有专业知识的人也不会是这么想的。你也不想想为啥上海发布会上不直接告诉大家实际情况是没有检测就直接算无症状,有没有一种可能性,是他们还试图要一点点脸呢?有没有一种可能性,是他们不想背这个因为超高比例无症状,造成中高风险地区划分严重不准确,从而造成大量外溢,破坏国家防疫一盘棋的锅呢?

李四刚刚被查出核酸阳性,还在等着排队被送进医院呢,怎么可能拍胸片和验血呢?一个真实的情况是,之前一段时间,上海有很多被查出阳性的人在家里被隔离很多天都排不上号。

这个我要重点吐槽一下,这又把自己当外宾了吧,上海市从什么时候开始就这么高的无症状比例呀?那时候也排不上号么?

请问,3月14日的上海,连给130个人验血都做不到么?还是这130个人都白血球升高?我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更有意思的就是本土和输入病例,9/130 vs 12/3

别曲解,别扣帽,别外行

最后一点,我也很同意,我甚至想给汪医生说句话,一篇文章,一次舆情事件就想要破坏上海抗疫大局,几个菜啊喝成这样。影响的,破坏的,只有汪作家在一部分人心中的公信力,当然,在另一部分人心中,汪作家的形象更加光辉伟岸了,恭喜汪作家,为科学精神干杯。

上海的大局破坏不了,有一些嗡嗡的声音也不会影响上海的清零进度。就算引起一些人要抵制方舱,又如何呢?强制隔离没有强制力作保障那自然是废纸一张。这个世界是唯物的,病毒也是不讲道理不辩经的,中国的抗疫成果是全社会方方面面团结在一起,真刀真枪奋斗出来的,不是靠媒体洗脑什么Endemic地方病大号流感洗出来的。

最后,对政策有不同观点很正常,经常性的封锁会出现纰漏也正常,因此产生很多怨言和想法更正常。汪作家如果再提高提高专业性,完全也是可以写出更好的真的科普作品

但是对于在这次疫情中,如果真的有玩忽职守或者心存私利的人,真的有想用局部失控倒逼中央改变政策的人,真的有试图借局部失控诱导错误决策,进而触发全面失控的人,我希望看到他们付出代价。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user avatar   shen-peng-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来,大科学家,解释一下“几乎百分之一百可以自愈”是什么科学道理?

再解释一下上海零重症、零死亡的科学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既然每天的新增确诊、新增无症状都不靠谱,你怎么知道重症、死亡的数据就一定靠谱了?

很多人一直在强调“专业”的重要性,号召“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然而具体到防疫的时候,他们自己却是最不讲“专业”、不讲“科学”的,比如说,专家居然说出轻症患者居家隔离这样的话,他们忘了上海有着大量的公寓、集体楼、老公房......所谓“居家隔离”,除了让更多的人感染,并没有任何作用。是啊,年轻力壮、打了三针疫苗的人恢复能力强,但是上海还有大量60岁以上的老人,大量有着基础疾病的人,大量打不了疫苗的孕妇和婴幼儿......他们是人?还是你们口中的代价?

至于所谓的害怕“骨肉分离”、“和成千上万的人挤在一起”、“被谩骂”、“被歧视”,到底是防疫的问题?还是管理执行的问题?到底是谁干出这些荒唐事的?某些工作者敷衍塞责、一刀切、防疫扩大化、故意强行拉走婴幼儿集中隔离、制造冲突和对立情绪,不反思自己的问题,难道还要把锅甩到两年来全球最成功、最有效的防疫政策上?

我总结一下,某些人是怎么把“防疫政治化”的,你防疫,他就扩大化;你全民核酸,他就三天两头半夜把居民拉出来折腾;你严防严控,他就针对外地人激化地域矛盾;你集中隔离,他就把孩子拉走;老百姓骂为什么不封控,他就把所有人锁在小区里不管;你怪他不作为,他就乱作为,搞形式主义,拼命折腾医护人员和志愿者;你说新冠危害大死亡人数多不能放开,他就制造新冠以外的更多灾难.......然后告诉你防疫不行,防疫害死的人比疫情还多。

他没有别的目的,他就是很懂政治,太懂了,还要装出不懂的样子。

他们都是装糊涂的高手。


user avatar   txs-64 网友的相关建议: 
      

txs:驳斥 汪诘和上海疾控朱医生,能力越大损害越大

驳斥 汪诘和上海疾控朱医生 真是能力越大损害越大


身为科普作家,怎么统计数据都不知道。拿进行中的,上升发展期的数据当结论来参考?请问汪诘,你家是不是现在没有一个被传到,那是不是就可以说奥密克戎是0传播?

要参考也要参考已经有上升下降至少接近一个波次的数据吧。 请问 韩国感染多少死了多少? 香港感染了多少,死了多少。是不是上海人的体质和基因和人家是不一样的?

你是不是要拿英国的数据西方的数据来说了,难道你不知道西方的数据是病毒筛了死了2年之后的剩下的人群的数据?他们那边之前2年死的那些,包括基础病,年纪大的,如果当时没死,直接穿越到今天,碰到奥密克戎就不会死了?你们统计了吗?

随便算一下,首先中国这些最基础的,没打疫苗的人群,和2年前面对病毒的是一样的情况吧。

已知上海至少2500万人, 95%接种率, 剩下没打疫苗的多少人?5%就是125万。没打疫苗碰到这个病毒什么结果,这种重症的数量人数会不会医疗挤兑击穿?

上海是这样,而中国14亿人,就算是95%接种率。未接种的5%=7000万人。中国医疗不会被挤兑吗? 挤兑之后的死亡率是多少? 意大利当年都超过10%了。

这些汪诘和你的医生朋友真不知道吗?这些生命,对你和你的医生专家朋友就仅仅只是数字吗?


你在这时候宣传这个病毒是没事的,大家可以居家隔离? 现在有居家隔离的条件吗?

本来集中一个医生可以处理很多病患,现在分散到一个个家里面去,叫医生他们每天消杀每天跑楼吗?如果居家,医生接触了一个病患,换下一家要不要重新消毒更换隔离装备? 你以为老百姓每家都和你们一样独栋豪宅或者电梯有管家有随身医生的?

你和你的医生朋友,脱离真正的社会,脱离老百姓世界多少距离了?

你们这群就是现代的 何不食肉糜, 并且还是掌握流量和话语权的,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你们现在是能力越大损害越大。

另外别给我吹什么免疫隔离,不说病毒会2次3次感染,就算一个人只会感染一次,自己拿起计算器算一下就知道。 在现在这时间,中国大陆有没有可能建立起免疫隔离。


最后,你和你的医生朋友敢回答这个吗?

txs:共存派的数据谎言
那些鼓吹共存的,用国外的数据举例,但是他们最恶毒的是,用的是国外已经连续死了2年之后,已经被病毒筛过的剩下的人群的数据。

请问共存派,那些之前死的有基础病的、年纪大的,当初要是没死,直接时空穿越到现在,碰到奥密克戎就不会死了? 而假设加上这些之前死的人,他们的死亡率还会是现在他们宣布的这些吗?

举个例子,假设有两群人,A是100个人一直碰病毒,之前2年死了10个,剩下其中40个中过。 还有50个没接触过,在奥密克戎时候死亡死了9个, 号称奥密克戎死亡率是10%

B是100个1个都没死过,现在碰到奥密克戎,会死几个? 是10% 10个吗?

实际上,A死了10+9,19个,就算你当初死的10个,碰到奥密克戎不是全死,少死一半,也要增加5个,也远远不止9个。

这就是共存派最大的谎言,他们把之前的,那些容易被传播导致已经死亡的人群和已经感染过的人群全部都排除在外。用剩下的那些抵抗力强的人群数据,套用到中国没有经过病毒冲刷的人群上。


user avatar   qing-hui-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题我在之前那个提问里面也补充回答了。

我把补充的部分搬运过来

zhihu.com/answer/242082

汪诘又在玩弄话术




第八版防控方案已经写明了什么是确诊,他非要用第九版诊疗方案来说确诊呢?




(一)疑似病例定义。有下述流行病学史中的任何1条,且符合临床表现中任意2条;无明确流行病学史的,符合临床表现中的3条;或符合临床表现中任意2条,同时新冠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近期接种过新冠病毒疫苗者不作为参考指标) 。1.流行病学史:①发病前14天内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②发病前14天内与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有接触史;③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有病例报告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④聚集性发病(14天内在小范围如家庭、办公室、学校班级等场所,出现2 例及以上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的病例)。




2.临床表现:①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等新冠肺炎相关临床表现;②具有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 ③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




(二)确诊病例定义。疑似病例具备以下病原学或血清学证据之一者:1.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2.未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者新冠病毒特异性IgM 抗体和IgG抗体均为阳性。




一个活人的白细胞只有三种情况,正常、增多、减少。


只要在没有对这个人进行检测之前,那么说这个人的白细胞正常,完全合理。


所以这个活人必然符合


③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

然后再看流行病学史


大多数在上海的人,他们是不是都能符合以下这四条中的任意一条


①发病前14天内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②发病前14天内与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有接触史;③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有病例报告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④聚集性发病(14天内在小范围如家庭、办公室、学校班级等场所,出现2 例及以上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的病例)。

那么只要这个在上海的人,符合这一条


①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等新冠肺炎相关临床表现;



那么这个在上海的人,有下述流行病学史中的任何1条,且符合临床表现中任意2条


我们就可以说这个有发热或者有呼吸道症状,在上海的人,是疑似病例。


这时候对此人做核酸检测,只要是阳性,


那么就是疑似病例符合了,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这人就是确诊病例。




现在的玩弄的标准是什么?就是把上海归类成不属于流行病学史定义的区域。


那么这个人虽然有临床表现中任意2条,但没有流行病史,就无法变成疑似病例,也就不可能变成确诊。


只要不对这个人进行,新冠病毒特异性IgM抗体检测,那么他就不会变疑似,也就变不了确诊


所以就会被汪诘之流说是你标准订得不好,我没办法归类,只能把这人当成无症状。


这种玩弄手段的把戏,无非是忽悠大伙。


user avatar   lengzhe19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在上篇回答里就反对了汪老师写的关于建议居家隔离的说法,居家隔离是不能解决上海疫情发展的问题的。

当时我就提出来,既然上海方舱一堆问题,那正应该去解决问题,而不是面对一堆问题我就摆烂了。

当然随着现在全国医护人员的支援,以及向周边省份的转移,相信方舱的问题在未来的一周可以得到妥善处理。

结果在刚刚看到这个文章图片,我震惊了!

上海关于积极改进防控工作的建议竟然是,建议向卫健委调整现行防疫政策???把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集中隔离改成居家隔离???

我们刚刚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才半个月,刚刚完善的病例分类收治措施,跟你们这里就不能用了是吧?

我不单摆烂了,我还要修改标准,让我看起来并没有摆烂,同时让所有人一起摆烂?

另一个让我震惊的是,汪老师为上海卫健委搞出的如此多的无症状患者找到了新理由。也就是在上一篇文章里,在明确的揭了上海市无症状感染者的界定有问题的盖子以后,试图把这个圆回去?还能找到合理的解释?

这个“合理”的理由如下:

然而,根据我对于当下情况的理解,这些理由就是胡扯。

首先,不存在什么真空地带。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都更新到第九版了,一个集中了国家最顶尖的专家团队,更新了九个版本的诊疗方案,竟然会存在真空地带?还可以让各地卫健委自行理解?

那我们做个诊疗方案的意义是什么?

所以从最基础的逻辑上就不存在什么真空地带。

首先我们要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是干什么用的。

这个是给临床医生在遇到可能的新冠患者的时候,做诊断标准用的。

模拟一个场景,你现在呼吸科,接诊到一个病人,你怎么判断他/她是不是新冠患者?

第一,你首先是怀疑可能是新冠患者,那么先做流行病学调查,问病人以下问题。

(1)流行病学史
①发病前 14 天内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
②发病前 14 天内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有接触史;
③发病前 14 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有病例报告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
④聚集性发病(14 天内在小范围如家庭、办公室、学校班级等场所,出现 2 例及以上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的病例)。

做完这个以后,做一个临床诊断。

第一,判断病人是否有呼吸道症状,比如常见的发热、干咳、咽痛、身体无力、味觉消失、呼吸困难。

第二,给病人去做个血常规,看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数值有没有变化。

第三,去给平人拍一个CT,看有没有多发磨玻璃影、斑片影及实变影。

然后呢?根据这些结果来推测这人是不是得了新冠。

有流行病学史中的任何1 条,且符合临床表现中任意 2 条,或者无明确流行病学史的,符合临床表现中的3 条;或符合临床表现中任意 2 条,同时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近期接种过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者不作为参考指标)。

符合上述要求我们就认为这个病人可能是疑似病例。

那么接下来就需要给这个病人去做核酸检测。

(1)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2)未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者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 抗体和 IgG 抗体均为阳性

符合以上2条中的一条,再加上前边的怀疑,我们就认为这个病人是一个新冠确诊病例。

接下来,根据诊断情况,进行临床分型。

这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的正确打开方式,而并不是,那这个让各地卫健委随意发挥的。现在我们临床执行的操作一般是这样的:进门先让你填流行病学调查表,然后医生问诊,然后做血常规和核酸。然后依据这些来做判断。

那么,假如我们没有按着上边的标准流程走,直接就测核酸了呢?这是当下大多数病例的最常见的打开方式,毕竟在医院发热门诊里确诊的病例反而是少数。

那这些人叫什么?疑似吗?确诊吗?都不是。

他们叫做:核酸检测阳性者。

但凡留心下各地发布公告,你就会看到这种群体的存在。

那么接下来要怎么做?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里给了非常明确的要求。

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者,进行集中隔离管理或送至定点医院治疗,并按照规定进行网络直报。

也就是发现阳性,拉走,上报,然后在进行临床诊断。这也是最最常规的操作。

就还用刚才的例子。

先阳性,然后转移到医院,然后按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的要求,查流行病学史,看临床表现,拍CT,做核酸复查,最后分型。

这就是我们这些年最最常规的操作。

那么没来得及做后边步骤的呢?就是下边这行,只报告核酸阳性,那我就按着核酸检测阳性者报告。后边没做就是没做,没做到这部又不是什么没法说出口的事情。

同时还要注意一点的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里,压根就没有无症状者的定义和说法,既然无症状感染者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都没了,我们每天看到的各地上报的无症状感染者是怎么认定的呢?

这就要看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

这是国务院下发给各地政府和疾控中心指导具体工作的方案。

在方案的上报环节里,有无症状感染者的定义。

2. 无症状感染者发现报告。无症状感染者是指新冠病毒病原学检测呈阳性但无相关临床表现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者和密接的密接、入境人员、高风险职业人群等重点人群核酸检测、传染源追踪、流行病学调查、人群筛查等途径发现。对发现的无症状感染者应在 2 小时内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并在 2 小时内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进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如后续出现相关症状或体征需在 24 小时内订正为确诊病例。

那么相关临床症状是什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的附件2里,有明确的要求:

按着要求,只要核酸阳性,具备任何临床症状,都不能叫做“无症状感染者”!

随意即便像汪老师提的,很多病人没有做胸片,也没验血,这也不能作为给他们定义为无症状感染者的理由。

哪怕没有给这个病人拍CT,没有给病人验血常规,只要根据临床具有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觉味觉减退,腹泻等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和体征,就不能认定他们是无症状感染者。

而且真正的无症状感染者的定义,也是要经过流行病史,临床表现,拍过CT等等诊断后,才可以确定的。

举个例子:

上海这种搞法,根本就是在胡扯。汪老师的帮上海卫健委找的理由,一个都站不住脚。

所以不要玩弄什么文字游戏,什么没有肺炎就不算确诊,都是胡扯。

上海确实是遭遇到了大量阳性病例的冲击,但真的是来不及拍CT,验血常规吗?

@运动医学万医生 万老师的回答早就指出了这个问题。

只有呼吸困难,窘迫,血氧低饱和度才去做肺CT?

好吧,我们就假设上海是真的没有足够的人员和精力给所有的阳性病例去做CT和血常规好了。

那么,按着这个情况,应该如何上报?

诊断了多少,就上报多少。

比如今天新增了8000核酸阳性结果,确诊了其中的500人,其中包含200个轻型,5个普通型,1个重型,294个无症状患者。其余是实在没有医疗资源去诊断了。

那第二天的发布会,应该报告为,我市昨日新增确诊病例206人,其中包括轻型200例,普通型5例,重型1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294例。新增核酸阳性者7500例。

或者也可参考下天津的发布方法:

不做临床诊断,就默默的把核酸阳性者往无症状感染者里一丢?什么混蛋逻辑。

最后还要多说几句。

看到这个自限性疾病我就笑了。

这个问题,早在武汉疫情期间就进行过讨论。

截图的里2月17日,是2020年的2月17日,当时的武汉疫情还在爆发中,距离现在都过去2年多了。在当天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上,北大一院主任医师王贵强强调:

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有一部分轻症患者通过一般的支持对症治疗和中药清热解毒的治疗就可以痊愈。
“新冠肺炎传染性很强,所有确诊病例都需要在医疗机构或者像武汉地区方舱这样的机构进行观察照护。”
王贵强解释称,一方面隔离阻断传播的风险,另一方面观察病情避免病情的恶化,该病病情进展突然,确实有少部分的轻症病例有突然进展,进入重型、危重型,甚至危及生命。

我一直以为,过了2年多了,这应该是一个常识,最少是对新冠疫情有过一些关注的人的常识。

然而这么看好像我又误会了什么?

那可能有人说,武汉那会还是WT型呢,现在都是Omicron了,毒性下降了呢?

即便我们说Omicron的毒性降低了,那么香港的,英国的,韩国的,死亡病例都那里来的?天上掉下来的吗?但凡关注下Omicron的总致死人数就能发现,虽然病死率下降了,但因为感染能力的极大提升,最后的死亡人数反而是提升了。

这就好比感染100人里死一个,和感染1000个人死8个一样,千分之八确实比百分之一要低,但8>1这个情况就视而不见吗?

上海到现在0重症0死亡,是基于医疗体系还没有被击穿,是基于上海拥有全国最优秀的医疗资源。

那如果感染人数进一步增加,医疗底线扛不住了呢?

如果上海能扛得住,现在干嘛要全国摇人?

就算不摇人上海也能扛得住,谁能保证,其他城市也可以做到?吉林的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就可以这么忽略看不到吗?还是大家觉得上海人的抗病毒能力就比吉林人好?




        

相关话题

  3月24日全球新冠肺炎确诊数超40万,累计死亡近2万,这一数字意味着什么?全球范围内疫情还会持续多久? 
  2 月 11 日 31 省市新增 40 例本土确诊,其中辽宁新增 10 例均在葫芦岛市,目前情况如何? 
  如何向一个没学过大学物理的人解释玻尔兹曼熵? 
  如何劝说母亲(一位癌症病人),停止中药治疗、拿灵芝孢子粉作为提高身体免疫力的唯一“良”药? 
  如何看待 29 省市倡导 2021 年春节外地人员「就地过年」? 
  坚持喝牛奶有什么好处? 
  如何看待一名上海妇女代表全上海人称「我们不要云南乡下人捐赠的蔬菜」? 
  国家药监局应急附条件批准辉瑞新冠病毒治疗药物进口注册,这具有哪些意义? 
  韩国政府宣布「暂停与新冠共存模式」,反映了哪些问题?如何评价这一段时期其国内的疫情形势? 
  用来缓解纽约疫情压力的海军医院船,为何千张床位仅收治了 20 名患者?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近年来好莱坞大片在中国越来越不卖座了?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德国人Leo乐柏说 委婉指出国产英雄牌钢笔某一款与德国凌美(Lamy)钢笔相像?





© 2024-05-1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