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观点? 第1页

  

user avatar   li-zhi-lun-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那么多讲究,屁股放正就行了。

大资本大明星鼓吹的资产阶级要更自由化,也就是飞行、嫖宿、酒驾、开放式婚姻、死罪不判死……

因为他们有远超一般人的财富,而命在就能继续享受,命没了就全没了,进监狱没自由了也不行,

同时也不能让穷苦老百姓骑在他们头上,必须得自己吃牛排,让其他人吃素,否则牛排就不够吃了。

他们所谓的体系和观点都围绕于此,

但是他们一般也更贪心,实际的享受要拿到,恪守道德的虚名也得要,

有些话不方便自己讲,

就扶植代理人来讲,

比如一些媒体人,大学老师,法律工作者等等,

分别在性解放,废死,环保内斗等多种领域颇有建树。

鉴于这帮人有一些文化,又看起来不像大资本,会被老百姓误以为是很有知识体系和观点的一群人,

其实工薪阶层对所谓知识体系有误区就是因为代理人整天忽悠,

一,不是成体系的观点就一定是对的;

二,成人世界里,专业人士并不一定专业。

学生时代,思维定式就是学习委员学习好,体育委员跑得快,劳动委员起码占个勤快和组织大家扫除的能力,

成人世界里,企业家不一定懂管理,演员不一定有演技,成功学专家除了卖口条可能一无所成,情感专家没准婚姻生活一团糟,

盲从这帮人,觉得凡是赚到钱的人必有可取之处,结果收到的都是些鸡零狗碎,类似于巴尔扎克喝海量的咖啡,

于是文青学巴尔扎克光学了个喝咖啡。

其实就是普通人要出人头地的欲望催的,

只有对钱和地位非常热衷的人,才会一个劲的从有钱人写的书,他们的言行中拼命寻找符合他们身份,且似乎对同样变有钱有势力起作用的方法论,

假使一夕继承了天量的遗产,就不会再迷恋这帮人了,因为自己也富裕了,甚至开始兜售自己的所谓知识体系和三观了。

鸡零狗碎的方法论还不是毒性最大的,

代理人们成体系的东西反而流毒甚广,

他们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见过世面,懂得把话说完满,把逻辑理顺,有的甚至已经成了大学里的专业课,

然而这些传道者心知肚明,自己的屁股并不和脑袋同步,

就像翰林院写骈文的,或者考八股的秀才,背后的逻辑是代统治阶级发声,代圣人立言,

需要虚拟一个屁股,浮在半空中,接驳在自己的嘴上,

输出的东西或是消费主义,或是解放天性,或是站在道德高地上抨击老百姓,或是鼓吹王侯将相就是有种,且人家就是德行配位,无产阶级是有原罪的,诸如此类吧,

沙土上建了非常多的城堡,远看恢弘壮丽,走近没准就陷在沙子里了,甚至被水泥拍倒。

综上所述,

建立符合自己需求的知识体系和观点,最重要的就是建立自己的生活旨趣和锚定自己的屁股,

如果热爱文学,就多读点三观正的作家,

热爱旅行,就规划行程,全身心享受在旅途的过程,

就算热爱市民阶层,小资情调的所谓文艺,旅行,和精致化的生活,并不是真心喜欢任何一个门类,单纯是为了建立精致见过世面的人设,

就像有太多人并不热爱科学,只是单纯觉得科学家的白大褂和五颜六色的试管很美,醉心于摇晃试管的过程,

那也注意不要脱离自己的生活实际,不要看不起无产者和劳动人民,也不要期望一步登天游艇跑车全齐备了,因为你没有那个当代理人的荣幸和学历,所以你的一些知识体系和观点都应该为自己实际的屁股服务,而不是那个虚拟的毫无作用的,谁也看不见只有你自己能看见的屁股服务。

人只有脱离阶级的消费,没有脱离阶级的解决方案。

有个段子很到位,

说一群看起来都像二世祖的人,开着不菲的跑车凌晨非法飙车,被警察一窝端了,

这时候评判他们段位的唯一标准,就是被领走的速度。


user avatar   littleluck-18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22.2.17 超级重磅更新,个人博客上线,进行了汇总点赞到了5k,收藏早已经超过2w了,这赞藏比给你眼神你自己体会~

这是一篇信息密度极大的万字长文,全方位无死角告诉你该如何去搭建知识体系,自信点儿,在知乎应该找不到比这篇更全的了。

写这篇文章花了整整半个月来构思,参考了无数资料,浓缩了自己付费课程中的部分精华,总结出的呕心沥血之作。

同时为了方便大家阅读,我还把我这几年来的经验做成了一个个人博客免费分享给大家。其实严格意义上不能叫博客,而是一座数字花园,因为它按照卡片拼接的方式组装起来,先给你看看博客的封面(还有个会动的小萝莉),链接我放在文末自取。

你得先有耐心看完这篇并且认可我的理念,数字花园里的内容才是对你有意义的,就当是一个小小的筛选过程了~

首先声明,整个体系并不适合应试,但是对于你去系统学习,真正了解某一个领域的知识,亲身体验证明绝对吊打众多高效学习方法,并且让你真正地爱上学习这件事儿!

----2021.6.29更新-----
1.评论问题回复

2.增加系列文章入口

  • 复盘方法
  • 主题阅读
  • 未完待续...

----2021.12.2更新----

今天突然看到后面的赞赏金额,特别感谢大佬的认可,受宠若惊。

最近新增了很多陌生读者的友善评论,我也很高兴有人真的能够静下心来去读这篇文章。其实总队的来说1.5w字完全不足以涵盖到一些细节层面的实操,所以之后我还会根据自己的经验不断迭代的。

你可以点击文末的追更按钮,这样我每次更新内容之后你就能第一时间收到本文的更新了。

大家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更新动力

至于觉得太复杂看不懂,友善交流就好,搭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本身就是一件需要花一辈子研究的事儿,连认真读完这篇文章的耐心都没有,又何必去做这么复杂的工作呢?

最近新增了一篇我个人工具流的文章,安利了不少工具,感兴趣地童鞋可以看看:

什么是以及为什么要搭建知识体系?

什么是知识体系?

在告诉你答案之前,先问你一个问题: 平时你去取快递时是不是都会给你一个编号,然后自己去找或者告诉仓库管理员这个编号去找到这个快递? 那么如果没有这个编号,你是不是望着下面这样一堆快递中干瞪眼了?

但是如果是按照下图这样整整齐齐摆放并且有着明确分类的快递仓库,是不是就很容易根据编号去找到想要的快递了?

观察一下快递由零散堆放到整齐有序的过程,我们同样也可以发现我们知识体系的奥秘。

我们的大脑将零散的、相对独立的知识、概念或者说观点,经过整合之后,以一定的内在规律联系起来,形成的某种结构就是知识体系。

这就好比我们根据快递发送地区的不同、快递类别的不同等等一系列因素将不同的快递划分到不同的仓库之中,并且为每一个快递建立唯一的索引。

如果一个个快递对应的是我们接收的碎片化知识,那么通过整合、联系等等一系列方式将快递分类好的过程就是学习,形成的仓库就是我们的知识体系。

就像下图一样,我们通过学习将零散的砖块整理成一个稳定的结构。换句话说,这会是一个熵减的过程。

熵减违反了自然规律,它需要其他外部条件才能达到,比如说做功。

同样我们学习也是反人性的,因为它也是一个熵减的过程,所以需要我们动脑!只有在这样将无序的信息变成有序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形成真正的知识体系。

世界的运行基本规律是熵增的

为什么要搭建知识体系?

这样有序的结构能够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呢?

先来看一个问题:如果你想去某个景点旅游你该怎么定位它呢?

肯定得使用导航呗。

你不用去记住这个景点具体的位置信息,比如说它的经纬度,它当地的酒店信息,因为你知道这一切信息你都能够在APP上找到,你的大脑只用记住这个景点的名字就ok了。

那么如果我们给自己的大脑也制作一份知识地图,我只需要记住一些关键信息就能够通过搜索来找到所有我想要的信息,那这样岂不是太棒了?

只要拥有了良好的索引结构以及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你就可以根据你大脑里的知识地图,在你的知识世界里任意纵横驰骋。

听起来是不是很棒?这可不是我瞎编的内容,而是我在研究了学习领域的各种大牛总结归纳出来的的方法论。

无论是世界巅峰水平的芒格、富兰克林、史蒂芬平克、纳博科夫等等伟大人物,还是大家平时接触比较多的畅销书作者或者知乎大V,比如L先生、采铜、常青、思维有了模型一系列厉害人物之后,他们或多或少都在应用类似的方法或者底层思维。

最典型的思维模型就是芒格提出的【格栅思维】,学习不同学科之间的基本原理,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接下来讲到的搭建方法能够帮你最大化地感受到不同学科的知识间互相融合碰撞的奥妙。

啰嗦了这么多,这篇文章的正文部分才真正开始。接下来的内容信息密度极大,一定要真正静下心来看才能有所收获。

怎么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回忆一下前文讲到的快递分发以及导航的例子,这两个例子可不是随便举的,它们分别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反映了接下来会介绍的方法论。

  1. 快递分发(微观)——INKP管理法 底层思维:IPO学习法、框架思维
  2. 地图导航(宏观)——知识地图 底层思维:建立第二大脑、卡片大法

我们要开始来玩“我的世界”这个游戏,真正在自己的大脑以及第二大脑里里搭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星球。

侵删

一、游戏规则

建议阅读方法:把这部分的内容当成查阅的手册,先粗略过一遍,不理解没关系,先去看之后的具体方法,遇到不懂的地方再回来翻阅。(这是一篇值得反复阅读的文章!!!)

先介绍一下游戏规则,给大家澄清一些重要的概念。

我们通过卡片大法来记录平时生活中接触到的信息,利用INKP管理法(底层是框架思维以及IPO学习法)将索引存储于我们的大脑之中,具体的信息存储于我们的第二大脑,输出对应的内容进一步进行有序化,最后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星球。

1.元素——卡片

我只能说一切笔记方法和卡片笔记法相比都弱爆了!那么卡片究竟是什么?

卡片是“我的世界”里的万能材料。

就像是在我的世界搭建房屋的基础材料一样,一张卡片可以是一块小小的砖块,它可以自由进行拼接,组装,建造出不同功能的房屋,甚至城市。

因为卡片本身足够小巧,所以需要的认知负荷降低,你可以不用担心平时搜集的资料或者信息碎片化不方便进行分类,直接当成一张卡片即可,需要的时候通过关键词搜索调用。

不同的材料之间还可以互相组合,关联性强的卡片之间可以拼接处成体系的建筑,完全不相干的卡片可以让人产生远距联想。比如你将倒可乐和瀑布联系起来,或许就能够建造出下面这样的建筑。

那么一张好的卡片特点有哪些?

(1)可拼接

卡片因为小而美,好的卡片一次解决一个问题。它可以是一个既定的概念,也可以是收藏的金句,形式不限。因为小巧,所以才能自由和其他卡片之间进行自由组装拼接。

(2)可复用

一张好的卡片就是一个完整的组块,可以用于不同板块的组装,同时也要确保别人来看也能够看得懂。因此,好的卡片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在保留原始数据或者信息时,想象自己在给别人讲述这个概念。 其实这也是一种费曼学习法,不仅让自己能够更好地进行复用,一张卡片分享给别人也能够快速理解。

(3)可溯源

好的卡片尊重原始的数据来源。因为除了像爱因斯坦、牛顿这样的真正的知识创造者,我们绝大部分人都只是知识的搬运工。

记录下自己获取信息的来源,一是体现自己对于原作者的尊重,二是方便自己遗忘时能够快速找到原始的参考信息。

比如说这一节写作的内容就是直接套用下图所示卡片的内容,然后在根据文章主题进行一个修改就能够复制黏贴过来了(偷懒到极致hh)。

这样的写作方法真的奇妙无穷,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纳博科夫在接受采访时毫不演示自己对于卡片的热爱。

BBC:您怎样进行写作?您的创作方法是什么?
纳博科夫:我现在发现索引卡片真的是进行写作的绝佳纸张,我并不从开头写起,一章接一章地写到结尾。我只是对画面上的空白进行填充,完成我脑海中相当清晰的拼图玩具,这儿取出一块,那儿取出一块,拼出一角天空,再拼出山水景物,再拼出 —— 我不知道,也许是喝得醉醺醺的猎手。
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纳博科夫

卡片大法是很多伟大的知识工作者都在用的方法,21世纪的你不了解它真的是亏大了,具体的使用方法见后文。

2.容器——第二大脑

在2018年IDC发布的最新版白皮书《Data Age 2025》中,对2025年全球数据量总和的预测高达175ZB,换句话说信息数据的增长是爆炸性的。

175ZB是什么概念呢?看看下面这张图。


信息时代是从近两百年才开始兴起的,从进化的角度看,我们人类的大脑的适应性很差。换句话说,我们不可能记得住这么多的信息。

尤其是在如今各种公众号文章、社交媒体等平台不断地用算法给你喂养信息的年代,你可能觉得这篇文章讲的不错,匆匆看完,等到下次需要用到时,你最多只能回忆起一些关键信息。

虽然我们的大脑可以实际存储的信息量惊人,但它同时也是非常不可靠的。比如说,随便给你一本一年前看过的书,你可能隐隐约约能够回想起一些情节或者信息,但只要你是个正常人,具体的内容你基本上想不起来。

因此为了应对这样的遗忘,帮助我们更好地提取精确的信息。我们需要建立自己的第二大脑,也就是利用如今的数字笔记软件来打造属于自己的知识管理系统。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建立第二大脑的理由:大脑是用来思考的,而不是用来记忆的。

人类大脑所遵循的准则是:能不用,则不用,该用脑时也不用。——大卫·赫尔,《科学与选择:生物进化与科学哲学论文集》, 2001

为什么我们说学习是反人性的?因为我们大脑本身就是认知吝啬鬼,如果你把大量的认知资源用于去记住某些精确的信息,那么一定会挤占用于思考的认知资源。

这也是为什么所有的商业大鳄都会利用任务管理软件或者请秘书来帮助自己安排日程,不然一大堆事情全部都记在你的脑子里,整个人都得乱套。

我们学习知识也是如此,通过建立第二大脑减轻自己的记忆负担,更多地用于思考。

安利大家一款我一生推的笔记软件obsidian,它的设计宗旨就体现了第二大脑的准则。

注:目前有越来越多的笔记软件开始支持双链形式,大家可以不必纠结于具体的哪款笔记软件,这些软件都可以作为替代。

(1)wolai:网页端 双链和Notion的结合体。

(2)印象笔记:新出的知识星图功能也开始支持双链了。

当然任何的笔记软件都是可以滴,并没有限制,不过如果你想要更好地实践接下来介绍的INKP管理法,拥有下面这样的知识网络,那么Obsidian这款软件一定是你的不二之选。(不是打广告,该软件针对个人用户完全免费!)

通过这款笔记软件就能够形成上面这样的知识网络

3.方法——INKP管理法

注:INKP管理法参考自L先生的《分享我的生活管理系统》

(1)Inbox(收集箱):存放一切值得进一步提炼和值得我跟踪或者关注的内容。

(2)Note(卡片):存放所有已经完善好的知识卡片。 利用本文讲到的卡片制作方法,将制作好的卡片全部归类到Note下面。

(3)Knowledge(主题):存放相同主题下的卡片集合。 主题是卡片的进一步升维,将零散的卡片聚集到一个个更加明确的主题下。

(4)Project:一切值得输出的内容都可以归类到项目里。 我自己一般会把需要输出的文章当成一个项目,会把一些需要和别人协作完成的事情当成一个项目。 总之Project通过输出的形式来对你Knowledge以及Note里面的信息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

(之后再详细介绍,先了解概念哦~)

4.人物——你自己

开始搭建你的知识星球之前,你首先得明白这场游戏的主人公始终都是你自己,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你自己来完成。

你大脑里的知识星球可以随着你自己的意识变幻无穷,你作为这个世界的唯一主宰可以肆意在里面驰骋纵横,不仅影响着自己的精神世界,也在举手投足之间间接影响着你在现实世界的所作所为。

如果你准备好了,那么就开始游戏吧~

准备开始游戏吧~

二、开始游戏

Step1 Imagine——想象

试想一下,如果你现在要去玩“我的世界”,当你了解完了游戏规则,熟悉了基础操作之后,接下来应该干什么?

是不是开始想象你自己想要去建造什么样的建筑?

我们搭建知识体系也是如此,并不是一开始动手去建造。

搭建知识体系最重要的不是上来告诉你该怎么去搭建的具体方法,而是先对自己想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预估。

你可以用你无与伦比的好奇心,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去探索去无穷无尽的未知世界,吸取精华,攫取材料,幻想你的知识世界的样子。

我对自己的要求是以一个季度为单位去学习不同主题的内容,比如说读书方法、任务管理、心理学等等领域。

不过要想更好地学习这些知识,就得更好地去掌握学习的本质,也就是各种学科的元学科——认知科学。

于是我又在脑海里勾勒了一幅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图景,意识到我有这么多的知识需要学习时,自然对于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因为我在研究学习的学习,知识的知识,那种融会贯通的美妙感觉,真的是学习的最大乐趣。(当然这也是我想象出来的,要学会给自己画饼嘛~)

足够的想象力能够让我们体会到自己想要建造知识体系的完整画面,不是摆在面前的教材大纲,也不是你直接照搬别人的知识体系。

Step2 Design——设计

如果说第一步想象是自己思想的肆意延伸,那么第二步设计就是将想象的内容进一步进行落实,框定在一个可以实际操作的框架之中。

就像建筑设计师在设计一座建筑时,需要先有创意,再根据建筑本身的力学结构等等一系列客观因素来设计最后的图纸以及方案。

换句话说,设计的目的就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你不可能在没有学过大学物理的条件下,幻想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物理学家。

这虽然是想象,但是无异于异想天开。

设计一份好的知识地图,才能够帮你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的。

想要抵达某个领域的珠穆朗玛峰没有捷径可走,所有人类知识顶峰的科学家、学者,他们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强烈安利我写的关于主题阅读系列文章,足足1w+字:

不会没听过主题阅读法吧?实践过后我才发现这是最高效的阅读方法

如何有效提高读书的效率? - 青临的回答 - 知乎

那么设计一份知识地图需要注意哪些要素呢?简单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点:

(1)你的目的是什么

虽然我在一开始告诉了你搭建知识体系的好处,但是这不应该成为你去搭建知识体系的核心目的。

很多人搭建知识体系的目的很简单:因为没有知识体系,所以我要建立知识体系。

这样的目的只是泛泛而谈,只会让你最终造出来一个看起来像知识体系的框架。

学习编程把所有相关的课本分类整理好,然后看完一遍,是不是就形成知识体系了?

不不不,这样你永远都是在沿用别人总结好的知识体系,你顶多只是做了一个整合的工作而已。

我们搭建知识体系,进行知识管理的本质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创造

就像你现在看到的这篇文章本身,就是在我积累了大量关于知识管理以及学习主题的相关知识后总结出来的成果。当写完这一系列文章过后,我才能够很自信地对自己说:我终于有这方面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了!

不要为了学习而学习,不然你只会发现你学了一些技能、方法,可能刚开始觉得很有价值,但是总会觉得没有办法能够应用到实践中。

这篇文章对你也是如此,我也希望你耐心看完之后能够好好去思考一下自己的目的是什么。

(2)了解基本常识

换句话说,你得有底子。

如果你对某个领域完全不了解,就别谈建立知识体系了,先去搜集一些信息,看看科普书籍再来跟我谈建立知识体系的事情。

如果说搭建知识体系的过程就是在我们的头脑里不断地搭积木的过程,那么前提是我们得有这些积木。

就拿这篇文章来说,我所需要的底层知识就是认知心理学里面关于人类记忆、编码以及存储的知识,这样我才能哪些方法是真正符合我们人类大脑的真正工作原理。

在我们了解常识甚至底层原理之后,才能够有打破常识的可能。

(3)大时间周期

我想大家应该都听过时间的复利效应,应用到知识上同样也是如此。

搭建知识体系也会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

这里不再赘述,能够看到这里的小伙伴儿应该都知道想要搭建一个知识体系一定需要以年为单位的积累。

Step3 Build——建造

好的,终于来到了最为关键的部分(当然前面的也很关键!),该讲讲怎么来搭建知识体系的实操方法了。

这部分内容我们会把【卡片大法】+【INKP管理法】+【第二大脑】以及各种学习方法结合起来讲解,准备好迎接信息爆炸的感觉了吗?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最基本的DIKW模型。

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一定是按照下面的金字塔逐级提升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绝大部分人认为自己所具备的知识其实都处于【Data】以及【Information】阶段。

就像我们平时读书一样,可能你从字面意思上理解了书的意思,你就觉得你学到了知识。

我们从书里学习到的是一大堆【Data】和【Information】,但是它们如果你不经过大量的思考和加工,它们根本没有办法成为你的【Knowledge】以及【Wisdom】。


如果你读书仅仅停留在“看”的层面,那么你只是被动地在接受作者的观念、逻辑以及思维,并没有找到对自己真正有价值的内容。

咱们抛开那些畅销书不谈(信息密度相对较低),从难一些的教材入手,下面是我读过的《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一书中节选的一句话:

巴德利认为我们有由中枢执行系统控制的发音回路和视觉空间画板,两者都是保持信息的系统,并且是工作记忆的一部分。

在这个句子中,你可能并不知道巴德利是谁,发音回路是什么,视觉空间画板又是什么,即使你非常认真地读完这句话,你也不会增加任何知识。

我们需要去弄明白这些术语背后的真正含义,在教材中找到对应的解释部分(Input),然后通过提炼、复述等等一系列加工方式(Process)来深化理解程度,最后通过写作、分享等方式进行输出。(Output)

好的学习方法一定是离不开IPO(Input-Process-Output)模型的流通,因为真正的知识都需要经过完整的IPO流程才能得到,否则永远都只会停留在信息和数据的层次,没办法成为你的知识财富。

你会发现接下来介绍的卡片和INKP管理法背后的底层逻辑都是IPO模型的流通。

(1)万能材料——卡片

卡片聚焦的是DIKW模型的前两层由数据到信息的处理。

比如针对上文提到的工作记忆理论,我就制作了这么一张卡片。我们来回忆一下前文讲到的卡片制作原则:

  • 可拼接:我可以把这张关于工作记忆的卡片和其他关于记忆的研究放在一块,组成一个关于【记忆】的研究话题。我也可以在【学习主题】里提到工作记忆理论,并且结合工作记忆的特点来辨别哪些学习方法是真的有效的。
  • 可复用:这张卡片可以在我写作不同的话题时作为举例出现。我也可以在写介绍工作记忆的文章时把这张卡片里的内容直接放进来。
  • 可溯源:卡片上清楚地记录着参考来源为《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P165,。就算以后我可能想要更加细致地了解,我也能非常快速地找到原始参考出处。
以上是关于巴德利工作记忆理论的卡片

接下来再来看看,我为了做到IPO模型的流通又干了什么?

  • Input:参考的是权威的教材资料,确保输入是高质量信息,而非是网络上没有明确参考来源的信息。
  • Process:一般来说,教材上的知识点为了显得权威,并不会会有很通俗的解释,并且教材上的图片相对来说是黑白的比较老旧(我用的是电子版),于是我用搜索引擎去找了更加清晰的图片放在这张卡片里(为了截图能看到全部卡片内容就没有显示)。
  • Output:最后一段我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了我们平时生活中用到【语音回路】的现象。

经过上述流程之后,才算是真的制作了一张好的卡片,将从书中看到的【巴德利工作记忆理论】真正变成了【知识点】。

注意!这里只是知识点,还不能真正成为知识。因为知识是组织化后的信息,这里只是一个点,一张单独的小卡片。

如果我们想要以点成面,需要的是什么?线!换句话说就是要将知识点之间彼此建立联系,构成庞大的知识网络。

就像下面我自己的第二大脑(Obsidian)一样,比如一个知识管理的主题就能够很多卡片建立起联系。

这样的联系通过双链功能就可以轻松实现。

还记得之前讲到的每一张卡片都是一张拼图吗?这样你就能够自己设计自己的拼图,然后拼出任何你想要的知识体系。

将不同种类的知识点连接成面

(2)信息流动——INKP管理法

注:该部分的内容相对来说个性化更强一些,大家参考即可,体会方法背后的底层逻辑——IPO模型。

还记得之前关于INKP管理法的介绍吗?(不记得的话一定要回去瞅瞅)其实还缺少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版块——【每日记录】。

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直坚持下来的每日记录是我能够用来追溯自己进步过程和不断调整的大杀器。

分享一下我自己每日记录的模板(笔记软件是obsidian)。

关于复盘和每日记录的具体操作,可以看看这篇6k+字1k+赞的实操回答:

当然你也可以不需要模板,随意记录更好,因为每日记录的重点在于无压记录。

你不用思考看到的金句归类到哪个笔记软件里,直接扔进每日记录就好;你不用担心自己没人可以吐槽,你可以把你今天遇到的郁闷事儿统统写进每日记录;你也可以用来记录生活的点滴美好,比如上面的我自己的每日记录模板中的“小仙女儿”就等同于恋爱日记咯。

我一般会把一些有意思的想法,需要我去关注的信息,今天出现的问题都放在每日记录里。

每过一周,一个月,甚至一年来进行一个复盘,像下图一样层层递进,积攒下来会是特别珍贵的财富。

当你站在年末来回顾你一年的经历时,你再也不用绞尽脑汁思考你这一年都做过哪些重要的大事,遇见过哪些重要的人,你完全可以打开每一次月复盘,这样你一年中做过的大事儿一目了然。

当你有了每日记录之后,整个信息流动的体系才能够算是完整,我们重新把目光聚焦到INKP管理法上,也就是下面这个部分。

Inbox里的内容一般来说可以是每日记录里一些很不错的idea的提炼。比如我一般会及时地把一些灵感记录在每日记录里,然后等我复盘时,我就把我需要进一步补充或者完善的idea移动到Inbox里。

这样当我不知道写什么话题时,我就可以立马打开我的Inbox,随意挑一个我感兴趣的idea来搜集资料,进行写作。

Note其实就是各种卡片的统称,它就像你的积木库一样,你可以从中选出任何你想要的形状来搭建你的知识星球。

Knowledge作为主题就要划重点了!这里给大家提供两种用来搭建主题的方法。

1.自上而下

自上而下的搭建方法适合已经成体系的课程,书籍,需要先建立大的框架,再填充知识点。

比如说你在学校里成体系的学科,那么大的框架体系就是教材的目录,因为这样的框架已经经过很多学科大牛验证过,是基本上真实可靠的,所以你刚开始就可以先照着目录去搭建一个大框架。

但对于像学习方法这样的主题,就不适合自上而下的方法。因为不同的学习方法都是每个人的经验方法论,你可能在知乎上看到了很多学习大V介绍自己的学习方法,但是在你还没有一个完整的关于学习的知识体系时,并没有办法分辨究竟谁对谁错,那么一个较好的方式便是自下而上。

2.自下而上

自下而上的搭建方法则恰好相反,需要先积累知识点,然后自己总结出大的框架,适合个人化、高度交叉的主题。

举个例子,当我想要搭建知识管理的主题时,我发现一个特别严重的问题:知识管理这项技能太过于个性化并且跨越众多学科,并且市面上并没有权威且成体系的书籍。

因为每个人需要学习的知识不同,搭建的知识体系也千差万别,如果仅仅只关注于一本书、一套课程,难免会得出过于个人化的方法。

那能怎么办?找到市面上绝大部分跟知识管理相关的文章、书籍以及课程,学习关于大脑工作的底层原理辅助辨别,一点点啃呗~

我先针对有目前自己现掌握的关于知识管理的高质量文章和书籍,进行一个精读,梳理总结出一张张卡片,比如说INKP管理法,卡片的制作方法。

当时我清楚地知道这些内容之后都会成为我知识管理主题下的一部分,只是暂时我并不知道这些卡片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进行组装。

那我就可以利用经典的认知三层模型(本质就是黄金圈三法则)来进行对我收集到的跟知识管理相关的卡片进行一个分类。

刚开始搭的框架不对完全没关系,随着我对知识管理板块了解愈发深入,我能很明显地感受到我对整个主题在脑海里有了一个全局感知。

比如说INKP管理法和卡片大法都应该归类到应用层,它们都是具体的实践办法。IPO模型、DIKW模型应该归类到结构层,这些都是更底层的原理。原理层部分更多涉及我们大脑的工作规律,包括记忆的本质,必要难度理论,工作记忆,这部分内容是我直接从我的【学习主题】中拎过来的,能够让我区分哪些方法是符合科学规律的。

当然还有一些零零散散的知识,比如说工具篇记录的就是我使用obsidian软件的心得。

上面所有的内容整合起来,我就能够对【知识管理】这个主题有了一个全局的感知。

如果说自上而下的方法是事先给你一块完整的拼图图片,你只用照着图片去找对应的碎片进行拼接,那么自下而上的方法就是什么都不给你,你需要不断地去知识海洋里找到一块块知识碎片,当你积累足够多了,自然就能通过已有的信息感知到一个主题的全貌。

还记得之前讲到的熵增理论嘛?当你尝试在对你收获的知识进行整理,合并时,其实就是一个熵减的过程,如果你真的这么去做了,相信我,你一定能够感受到知识尽在自己掌握的美妙感觉。

总结一下,自上而下的方式简单易行,适用于你去阅读已有的书籍、教材,进行整理,但缺点是很多人容易直接照搬作者的原有框架而没有融入自己的思考。

自下而上的方式则困难重重,因为你得在未知中探索,你不知道哪些拼图碎片是你需要的,只能一点点儿积累,最后从中挑选出适合自己的搭建起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主题。

Project存在的作用就是进行输出!无论是一篇文章的写作,还是在学校和别人合作的项目,抑或是我自己制作的搜索力学院,我都会把它们归类到Project里来进行相关的产出。

总之就是一切需要我动手去实践,去和别人协作的内容我都会放到Project里。

平时最多的项目就是知乎文章或者公号文章的写作,简单介绍一下我的写作流程:

我会在Project里新建一页笔记,参考Inbox或者每日记录里的idea,从我的Note和Knowledge里面调取材料,需要更多的信息我就动手去搜索。

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做“卡片式写作”,也就是说,当你写作时不再是从头写到尾,中间很有可能卡壳,在那里冥思苦想,而是想到文章的哪个片段,就从自己的素材库中抽取材料,然后写好一个小段落。

本质上,你不是在写文章,而是在“拼”文章,然后再从中梳理出逻辑关系,将这些片段链接起来。

其实卡片式写作并不仅仅适用于文章,它可以用于任何需要你输出文字的材料——实验报告、论文、计划书都可以。

你可以在做实验时记录一张卡片,写论文时对你肯定会写进去的片段记录一张卡片,在最后输出的过程中,你只需要将这些内容拼接起来即可。

因为内容太多,所以就不单独放在这篇文章里介绍了,之后写篇文章详细介绍~

那么对于需要和别人协作的项目我怎么记录的呢?这里以我自己制作过的知识付费课程为例。

我会把一切和项目相关的材料记录关联进一页笔记里,当我需要搜集信息时,我可以快速打开这一页笔记,然后迅速找到我需要的材料。

比如说我把课程参考材料、作业解析以及每天学员的表现都记录在了对应的卡片下,最后当训练营结束我来复盘整个过程时,这些都是极其宝贵的材料。

最后我们用一个生动形象的类比来梳理一下INKP管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Inbox就像是快递的中转处理站,它的职责是负责接收外界递来的快递,然后将它们进行包装和加工,分发到更大的集装箱里。

Note就是这一个又一个集装箱,它们零碎的快递收集装起来。Knowledge就是更大的仓库,负责存储这些集装箱,可能是按照输送的地区分类,输送地区就对应相关的主题。

Project就相当于工厂,假如一个汽车工厂订购了很多零件准备组装汽车,它就需要从自己的仓库(Note)或者集装箱(Knowledge)里抽调各种各样的零件,最后打造出我们看到的汽车。

Step4 Update——更新

就像大家用的手机会不停更新换代一样,我们的知识体系也需要时时刻刻进行更新。

但是这里的更新可不是简简单单地接收新的信息即可,甚至就连这一点很多人都做不到。

我们经常会说自己父母这一辈思维比较固化和迂腐,不愿意去接受新的观点,这恰恰是因为他们没有去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

因为一个人的知识体系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他的思维体系以及价值体系。

举个栗子:你觉得近视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我相信大家普遍的观念是【用眼过度】。比如说看书时间不要过长,要保持和书本的距离等等。

但是科学家做了大量的实验发现,近视其实和用眼过度没有任何直接的关系,而是很大程度上收到遗传的影响。另外充足的光照也可以预防近视的发生。(具体的证据限于篇幅就不作展示)

如果你这个时候告诉你父母这一事实,我想你大概率会被批判得体无完肤,被当做你想去玩游戏的借口。

其实小到生活常识,大到我们对于人生意义的追寻,我们的知识体系都扮演这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这光怪陆离的世界信息纷繁复杂,我们该一个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我们接收的信息呢?

开放且理性。

(1)相信自己所接受的信息,对于没有办法确定性地判别真伪的信息,先把它们内化进自己的知识体系。

一开始我们得选择相信,特别是遇到那些颠覆你原有认知的观点、信念、方法,先不要先入为主地认为它们是错的,尝试着先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2)质疑自己原有的与之相关的知识和自己接收的信息

举个栗子:我以前认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正确的,但是等到我接触到了自我决定论,这就对我原有的知识产生了冲击。

我应该去做的就是同时怀疑两个理论的正确性,然后去验证真伪。最后我发现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底层逻辑是错误的。

人生并不像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一样,在玩一个爬梯子游戏,先通过乏味的工作获得物质满足,幸福与快乐就会接踵而来。

你会发现无论是如今愿意献身扶贫工作,甚至献出自己生命的黄文秀,还是过去那些为了国家,受到迫害牺牲的革命烈士,你会发现他们并不是先满足自己最底层的需求,而是一开始就把目标放到了最高层的自我实现需求上。

进一步你就可以推翻自己原有掌握的马斯洛理论,选择更为科学的自我决定论。

(3)广泛接触新的信息,并让它们互相融合修补。

(4)形成自己的框架,并且容纳其他不一致的观点、方法的存在。

大家看到的这篇文章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文末我给出了大量我参考的资料,在这些不同的方法之间寻找异同,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出了你现在正在看的这篇文章。

不过由于部分方法是我自己的经验浓缩,并不一定绝对正确。

那么你是不是现在就可以利用我刚刚讲到的步骤,先相信我讲的方法,尝试之后进行质疑,看看哪些适合你自己,进行修补和融合,最后形成自己特有的搭建知识体系的方法才是最好的。

三、游戏有终点吗?

其实到这里,关于搭建知识体系的实操部分已经结束了。整篇文章也已经超过了1w字,不过我还想花较长的篇幅来给你做一个心理建设。

因为你会发现搭建知识体系的这个游戏它是没有终点的,如果你太过于追求完美,那么知识焦虑便会随之而来。

令人绝望的信息差

少年,你知道如今世界上每天产生的数据是多少吗?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之前的这张图,就算你有第二大脑,面对这么多的信息量,你也根本不可能能够学完。

你会发现我们目前产生的信息总量是呈指数级增长的,它的信息总量是这么多。我们人类知识总量呢是这么多。 但是我们人类大脑接受信息的速度仍然是线性的,不可能像计算机一样存储这么多的信息。这就像这张图一样,在你的知识总量和人类知识总量直接,有着令人绝望的绝对误差。(画图很不精确,大家体会意思即可)

换句话说,你是不可能学的完的。这本身就让我们觉得焦虑的。 另外,一些资源优势者可能因为抢跑、偷跑,比你积累了更多优势,有着让人羡慕嫉妒恨的相对落差。

这两种落差叠加之下,你说你能不焦虑嘛?

媒体进一步放大焦虑

你会看到如今各种知识付费产品的文案在告诉你,如果不掌握什么什么知识或者技能你就要被时代抛弃了。

比如:工资三年涨了十倍,我是怎么做到的? 和月入3w的学妹聊了一晚上,我崩溃了 在知识焦虑时代,如何成为一个学习高手?

这些标题背后,很多都是我们熟悉的各种产品,比如说教你理财,教你学python等等。

然后你发现,有人竟然学的过来,你焦虑了。再进一步,有人拿着大喇叭,也就是媒体,告诉你这有人比你厉害,他也厉害,你发现这么多人比你厉害,更焦虑了。

特别是你看到知乎、b站上那么多优秀的同龄人,不仅焦虑而且还压力山大,接着你开始变得急功近利,幻想在某乎上得到什么学习秘籍就能够从此逆袭?

始终牢记学习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走,但有方法可循,单纯地练习一种学习方法只能够适用于既定的考试或者学科。

学习是一个无限游戏

在《有限与无限的游戏》一书中说到:这个世界上有两种游戏,一种是有限的游戏,一种是无限的游戏,一共就这两种游戏。

有限的游戏是什么呢?所有的有限的游戏都是以取胜为目的。就是你最后需要有一个成绩,你需要得一个冠军或者评上一个职称,这是一个有限的游戏。

有限的游戏具备明确的终结,也就是游戏的结束。而这个终结是要有观众的认同来达成的。

举个栗子:如果你跑步能够打破世界纪录,并且这个记录是大众、裁判普遍认可的,那么它就是一个有限的游戏。因为这个游戏是有明确终结的(当然你非要说你想超越人类极限我也没办法),受到人体极限的限制。

但是对于搭建知识体系而言,你会发现可以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历史、哲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每一种都包含了一个人一生都学不完的内容,所以它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无限游戏。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其实早在数千年前,庄子就给出了答案: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很多人只知道前面半句,觉得知识海洋浩瀚无穷,应该尽可能地多去学习,这当然是好事情。

但是别忘了,以有限的生命去过度追求无限的知识其实是一件有害的事儿。

因为你会发现你有一种特别强烈的知识焦虑感,看到某个付费课程忍不住想报名,听到某个听书平台不错马上下载下来去体验,知乎收藏夹里积累了一堆好文章,却再也没打开看过。(说实话我现在也会有)

零零碎碎学了很多知识,却好像哪一个也学艺不精,苦恼于自己无知的同时,又想进一步去学更多的知识。

我们都面临着知识焦虑这个问题,但是我们没有能力去获得解决这个问题的知识。

因为解决知识焦虑这个问题本身就是要去学习更多你想要的知识,但是知识是学不完的,并且随着你学的越多你会发现你懂的越少。

你有没有发现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正确的态度可以用一个很棒的思维来概括:成长型思维。更多地去关注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而不是去关注自己欠缺的东西。

当然说着容易,做着很难,就像罗翔老师说的那样:

我觉得人最大的痛苦,就是无法跨越知道与做到的鸿沟。

能够看到这里的读者一定是小部分人了,能够看完认真去搭建知识体系的就更少了,希望你能够真的感受到搭建知识体系的美妙感~

然后你会发现,学习啊,那是真的快乐~

总结

最后再来梳理一下整篇文章的内容,让我们重新来回顾一下这张信息量无比巨大的图。

其中DIKW模型是我们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时时刻刻要去关注的模型。一个知识体系的建立离不开一层一层往上不断升维的过程。

可能刚开始在一维层次,你思考问题的方式是线性的,既不全面也不成体系。

慢慢当你过渡到了Information和Knowledge的层级,便上升到了二维的层次,思考问题的维度就比大部分人多了一维。

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们思考问题的维度是三维的,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平面,而是把其中一个点拎出来,理清楚各个面的逻辑关系。

那么怎么才能不断升维搭建知识体系呢?

具体的方法是就是之前讲到的四个步骤:想象、设计、建造、更新。

我们通过想象来为自己想要学习的内容勾勒一幅大概的图景,再通过设计将我们想象的内容变为可执行的步骤,然后运用之前讲到的工具、模型以及方法来打造我们的知识星球,最后要时时刻刻进行更新,保持一个开放的态度。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步呢是【建造】,详细介绍了INKP管理法、卡片大法一系列相关概念。

那么它们最底层的模型就是我一再强调的IPO模型。

你会发现无论是整个学习过程,还是具体到卡片大法和INKP管理法,都是为了形成一个良好的IPO模型的循环。

我敢说基本上所有的学习方法(应试技巧除外)解决的问题都是IPO流程的其中一步或者几步。

举个栗子:

对于输入(Input),搜集高质量的信息确保的是输入的质量,保证自己专注,长时间学习确保的是输入的效率。

对于加工(Process):各种联想记忆、费曼学习等方法都是确保加工能够更加有深度。

对于输出(Output):写作、考试、讨论等等一系列方式都是通过输出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无论是学习,还是搭建知识体系,它都是一个系统的过程,绝不存在什么学习秘籍,学会了就能够突飞猛进。

最后的最后,夸一夸能够耐心看到这里的你,能认真读完这篇长文其实就已经超过了90%的人了。

记住不管是学习还是搭建知识体系,他们都是一个无限的游戏,不要把它们当成有限游戏来玩儿,自然就会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啦~

那是一种纯粹的,不掺杂任何功利性质的享受,也是我认为能够让你真正爱上学习的唯一途径。

我朦朦胧胧有点感觉,希望你也能体会到~

平时也不断收到网友私信询问这方面的问题,如果有这方面的困惑,可以加我个人的V型:EchoZihao。 不理伸手党,请友善交流~

博客链接

网址也非常好记,wiki表示维基百科,里面的内容就像维基百科的形式一样彼此链接。hao 是我名字的最后一个字,意同 how,希望教会你 how to build your own wiki system. 最后的后缀名是坐标轴的三个方向,意味着可以自由延伸和变换,在互联网拥有一块自己的方寸天地。(好吧,骗你的,其实是因为这个域名最便宜。)

有时候可能因为服务器原因需要多加载一会儿才能显示,请耐心等待一下~ 有什么建议可以在每篇文章下面的评论区提意见,我都会回复的。

花园里的文章不定期更新,大家的支持就是我创作的动力,觉得不错记得点个赞,点个收藏,笔芯~

评论区回复

大概还有几条评论是觉得这篇文章很复杂的,还有觉得很难理解,不够通俗易懂的。

回复:如果文章对你没用,你大可以不看,我写这么多出来不是欠谁的。

这条评论也说清楚了,具备这类型认知的人太少了,因为本身这篇文章就是面向这部分人的,你能够耐心看到这里,至少已经证明了你认可这篇文章。

再说了,如果这样的文章你还觉得难以理解,那么你在学校里学的教材、高数课本这些,岂不是难如登天了?

究其原因,不过是当你划到这篇文章,就像看公众号文章一样,草草10分钟读完,一头雾水。跟其他回答一比,我读一遍居然读不懂??

然后肯定是这答主写的太难懂了,不是自己的问题。

说真的,我还挺同情你的。


我是青临,一个带点儿理想主义,努力探索生活不同可能性的假文艺青年。

我这样的少年啊,历经世事眼中仍有一片清明的星河,莽撞却生动,时刻都在尝试,无所谓失败。

略懂高效学习、效率方法以及知识管理,希望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块交流 ,同时尽可能保证所写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系统的干货分享。

看到这里的你,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真的有启发,我想请你帮三个忙:

1. 一键三连一波,每次看到收藏数比赞多我就觉得很离谱,难不成顺便点一下其它的按钮有这么难吗?(不要“下次一定”了)你们的收藏是我不断更新的最大动力~

2. 点个关注,这样你就能间接看到我分享的好文以及第一时间读到我的干货文章了~

3. 如果你有问题和困惑,风里雨里评论区等你~

最后声明:我不是心理或者教育方面的专业人士,以上内容仅仅是作为一名普通学生对于自己生活和经验的总结和思考,仅供参考。

我还有其他的优质回答,推荐你读一读~

个人成长、高效管理相关(这部分强烈建议按所列顺序阅读)

✔主题阅读:(两篇共1.5w字)

✨主题阅读系列(1)回答what和why:

如何有效提高读书的效率?

✨主题阅读系列(2)回答how,手把手教学:

什么样的读书方法才能快速榨干一本书的所有知识,避免低效阅读呢?

✔知识管理:(一篇共1.5w字)

✨1.5w字搭建知识体系的指南,相信我,整个知乎应该没有比这更全的了,1w+收藏。

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观点?

✔复盘系列(两篇共1.2w字)

✨复盘与目标管理系统结合:

有哪些高效的复盘方法?

✨我自己的复盘实践(附复盘模板):

哪些事做起来无聊但坚持越久意义越大?

如有不当之处,也请专业人士批评指正,不胜感激~

之后会更新这一系列文章的合集,我会把如何复盘,阅读以及搭建知识体系和obsidian结合起来,如果害怕错过最新的更新,可以添加我的个人v:EchoZihao。

参考料:

Books:

[1]《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美) 约翰·安德森

[2]《超越智商》(美)基思·斯坦诺维奇

[3]《有限与无限的游戏》詹姆斯·卡斯

[4]《数据时代2025》IDC

[5]《人生模式》阳志平

[6] 《How to take smart notes》 Sönke Ahrens

Articles:

[1] 如何快速建立知识体系?常青

[2]分享我的生活管理系统 - L先生说

[3]你的知识库,是时候更新了 - L先生说

[4]我们如何获取信息,组织知识 - 少数派(sspai.com/post/60770)

[5]Topbook思维重构计划系列文章

[6]What is Knowledge Organization? Birger Hjørland

[7] 如何高效实践卡片式写作? - 少数派

[8] Zettelkasten — How One German Scholar Was So Freakishly Productive (writingcooperative.com/)

以上是写文时参考使用的材料,总之特别不规范,一些零零碎碎的地方自己也忘记了是从哪里参考而来。如果有遗漏,请大家批评指出~


user avatar   jian-zai-wo-x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等13。

今天都8月28日了,iPhone13预计下个月中旬就发布了,半个月而已,很快的。

万一十三香呢?

退一步讲,就算不香,13发布后,12也会进一步降价的,可能比你现在买还要便宜(至少也不会更贵)。

所以为什么不等呢?


再来谈谈内存的问题。

我目前在用的iPhone12,就是128G的,去年11月买的,用到现在还有40多G。

能用这么快,主要还是因为我拍了很多照片,如果你不爱拍照的话,应该会剩下更多。

另外,如果实在不太够,可以打开内存优化,把照片都同步到云盘去,本地只留预览图。这样也可以节省很多空间。

总之,我个人建议等等iPhone13,到时候预算不够的话,就买128G版本也没啥问题。

以上。


-

如果确定要买,记得先搞个充电头(现在苹果不送了):

图拉斯小冰块就很不错,支持PD20W,还送数据线。最主要是体积小,我现在出门要带充电器时,都是把它跟手机一起装裤兜里,很方便。


如果对苹果其他产品感兴趣,也不妨看看我的这些回答:

iPad Pro 2021 款有人收到货了吗?使用体验如何?

AirPods Pro值得购买吗?

Apple Watch 哪种表带戴起来最舒服,性价比最高?

2021年iPad怎么选?看这篇全系列选购指南就够了!

iPhone 12如何选购? 哪一款才是真香机?




  

相关话题

  如何锻炼出强悍的分析能力? 
  你所在的学校开始线上教学了吗?在家学习的你,感受如何? 
  在马化腾身边做一年助理,还是清华大学本科学历? 
  如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同样的故事是看书还是看电影好? 
  年轻人如何在独居时有效地保持自律? 
  有哪些大学生必读的书籍值得推荐? 
  各位在国外读书的前辈,你最想对即将留学的人和刚刚开始留学的人说什么呢? 
  为什么我从来没有承认法律,却要遵从法律? 
  如何变得会聊天? 

前一个讨论
剧本杀看上dm了怎么办?
下一个讨论
双汇「废太子」「炮轰」其父「偷漏税 2 亿美元」,「违规关联交易」致双汇损失逾 8 亿,真相究竟如何?





© 2024-05-1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