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修建鄱阳湖水闸? 第1页

  

user avatar   cloudycity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回答有更新,长文预警,文末有总结。

----------------

目前的反对声和当年WWF的反对原因几乎如出一辙,以可能使水位不正常升高对湿地和沼泽造成淹没破坏,从而影响东北亚地区越冬候鸟生存为理由。然而没在我看来这样的反对并不能成立。

传送门:

WWF建议暂缓“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 | WWF 2014年7月(世界自然基金会)

首先来了解下目前正在进行环评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到底是什么——就在昨天,这个问题的标题还是“鄱阳湖大坝”,是我给改成了“鄱阳湖水闸”——提问者看来并不知道即将展开论证的是一个怎样的项目,还是抱着几年前的旧闻来提问。而现有的不分回答者,似乎也没有去了解目前的规划方案。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目前高票反对回答感性的强调高水位会影响候鸟越冬,却对到底怎么个高法只字不提,并对极低水位会更严重影响候鸟越冬这一点却轻描淡写一笔带过。私以为这样不好。

以下资料出自江西省水利厅,是目前最权威的官方介绍,发布于今年8月下旬。

江西省水利厅-为了“一湖清水”--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介绍

1.对鄱阳湖水位的调度方式,我直接引用原文,重点加粗——

鄱阳湖水利枢纽具有综合效益,不同的水位调度方案对各工程任务的作用和影响不同。在对主要时间节点及控制水位范围、枯水期调控时间及水位范围和枢纽开闸时间等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本着既有利于改善民生,又有利于保护湿地生态及越冬鸟类的原则,按照中国科学院等湿地权威专家的研究结论,拟定调度方案如下:

(1)3月上中旬~8月31日,泄水闸门全部敞开,江湖连通


(2)9月1日~9月15日,当闸上水位高于14.50m时,泄水闸门全部敞开;当闸上水位降到14.50m时,减少闸门开启孔数,按五河和区间来水下泄,水位维持14.50m,若闸上水位低于14.50m,在泄放满足航运、水生态与水环境用水流量的前提下,最高蓄水至14.50m;


(3)9月16日至9月30日,闸上水位逐步均匀消落至14.00m;至10月10日,闸上水位逐步均匀消落至13.50m;至10月20日,闸上水位逐步均匀消落至13.00m;至10月31日,闸上水位逐步均匀消落至12.00m左右;在消落过程中若外江水位达到闸上水位,则闸门全开;


(4)至11月10日,闸上水位逐步均匀消落至11.00m;至11月底,闸上水位逐步均匀消落至10.00m;12月闸上水位基本维持在10.00m左右;至2月底,根据最小通航流量、水生态与水环境用水等需求控制枢纽下泄流量,使闸上水位逐步消落至9.50m左右。


(5)3月1日~3月上中旬,闸前水位逐渐下降至与外江水位持平,闸门打开,江湖连通。

从这部分初步拟定的水位调度方案来看,汛期江湖连同,这部分没什么好评价的。9月上旬维持14.5m的水位,之后是长达半年的有计划缓慢放水,使鄱阳湖缓慢的由洪转枯。


为什么要强调半年的有计划缓慢放水?

这是因为该工程的首要目的是解决当前突出的枯水期水位过低、过低水位的枯水期开始时间过早、持续时间过长而这些问题恰恰是当前严重影响鄱阳湖区水生植物、底栖动物生存,导致湿地严重萎缩、威胁越冬候鸟生存的首要问题

--------------------

2.当前鄱阳湖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引用原文+其他


一句话概括:连续出现秋季低枯水位现象,打乱了鄱阳湖的水文节律低枯水位的鄱阳湖湖泊水面、水体缩小,湿地萎缩,生物量下降,水资源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与此同时,枯水期水质日渐恶化,水安全面临威胁。

一、近年来鄱阳湖连续出现秋季低枯水位现象,打乱了鄱阳湖的水文节律。

“夏季高水,冬季低水”是鄱阳湖典型特征,也是鄱阳湖的水文节律。近十年来,鄱阳湖9、10月份(秋季)连续出现枯水期低水位时间提前、水位降低、持续时间延长,打乱了鄱阳湖的水文节律。

枯水时间提前。星子站低水位(水位在10m以下)出现初始时间平均提前了33天;枯水位(水位在8m以下)出现初始时间平均提前了40天。2006年星子站8.0m以下水位出现时间较正常年份提前75天。

枯水期延长。星子站低于10m水位天数平均延长了61天;星子站低于8m水位天数平均延长了51天。2006年8月22日~2007年5月2日,连续254天星子水位低于10.0m。

枯水位降低。星子站历年最低水位在2000年后呈下降趋势,2000年为6.67m,2009年为5.6m,下降幅度为1.07m。2004年,星子站出现历史最低水位5.22m。2013年12月,都昌站水位跌至5.77m, 创1952年有实测水文资料以来历史最低。2006年,星子站有65天实测水位低于历史同期最低水位。


二.过长时间、过低水位的枯水期对植被和候鸟的不利影响

1)水位下降提前,洲滩平均提前1-2个月出露,出露面积大为增加,土壤含水量低,不能满足湿地植物的生态需水芦苇、南荻等挺水性植物面积扩大、向低高程区域扩展、植株稀疏,15米以上洲滩的湿地植被逐步退化为狗牙根为主的中性草甸;

2)低水位的出现,使原本在枯水季节能维持50-100cm的区域出露成为泥滩地,大量的沉水植物由于长时间的出露而死亡,马来眼子菜等沉水植被面积由上个世纪占全湖植被面积的20%,降到现在的不到5%。(注:原有正常湿地水位区间生长的植被,在极低水位暴露出来的深湖湖底并不生长,于是造成湿地植被的绝对减少、衰退

3)由于水位下降,湖水面积缩小,人为干扰活动增加,导致鸟类栖息、隐蔽条件降低,对湿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造成影响,鄱阳湖生态系统的质量受到威胁。随着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其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降解污染、提供候鸟栖息地等生态服务功能正逐渐衰退。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座蝶形湖泊由于在枯水期可人工控制能保持一定的水位,成为了珍稀候鸟理想的栖息地,每年11月以后鄱阳湖的大多数冬候鸟都集中在此觅食。江西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局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底至2007年初,由于多数湖泊干涸,候鸟没有足够的食物保障,不得不飞离鄱阳湖另寻栖息地。


三.对鱼类及底栖动物的不利影响

主要体现在鱼类冬春产卵季节水域面积过小、底栖软体动物栖息地暴露严重造成大面积死亡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当前鄱阳湖的枯水期是极不正常的。当洪枯规律正常时,当然没有必要修筑这样一个工程,可是如果连枯水期水位远低于多年均值、湿地已经出现大范围因枯水严重造成的萎缩、生物总量减少已成既定事实还无动于衷认为是正常,这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保护生态环境,不干预并不总是好的。合理的干预可以让生态环境的波动保持在适当范围中。鄱阳湖现在面临的就是这样的问题——再不干预,冬天的鄱阳湖就真没水了,湿地也会遭受毁灭性破坏,那时恐怕才是候鸟真正的灭顶之灾!

----------------------

3.鄱阳湖为什么会呈现现今这种冬季严重缺水的局面?

我总结为四点原因——

第一,长江中上游整体进行了大量水利工程建设,冬春季蓄水量增加,客观降低鄱阳湖入江口的江面绝对水位,导致鄱阳湖水流出。

第二,三峡工程直接改变了长江河床的泥沙分布模式,每年重演一次的清水下泄整体上降低了三峡以降的河床高程,鄱阳湖入江口的河床也不能幸免。

第三,最近有学者认为无节制的采砂造成鄱阳湖湖床下降,使相对湖面下降。我对此表示谨慎怀疑——主要是挖沙量的问题。

第四,鄱阳湖水系随着社会发展,工业和生活用水越来越多,整体降低入湖的江河水。

但我认为其中的主要因素则是长江中上游越建越多的水利设施。水库群蓄水和清水下泄对长江中下游的影响国内早已进行了大量研究。在这种背景下,鄱阳湖作为通江湖泊,纳入长江水利综合调控工程群,达到宏观控水的目的是很有必要的。而且,鄱阳湖入湖河流沿岸的社会发展只会进步不会后退,对入湖水量的影响只会越来越大。以上种种因素,都造成纯天然的鄱阳湖在未来会呈现出枯水期水体进一步萎缩、水量进一步减少、生物总量进一步下降、湿地进一步退化的悲观前景。

请问,这种时候难道还能教条化的保持不管不顾、任其发展吗?

我的回答是,不能。

这样一个“调枯不控洪”、枯水期缓缓放水的不带发电功能的水闸,对鄱阳湖生态的影响是利大于弊,它可以保持枯水期水文稳定缓慢下降,并且不至于降至过低造成湿地萎缩和相关动植物死亡,从而更好的保护东北亚地区候鸟越冬。

因为不要忘记以下这些数据:

鄱阳湖南北长173km,东西平均宽16.9km,最宽处约74km,湖岸线总长约1200km。湖面以松门山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宽广,为主湖区,北部狭长,为入江水道区。湖盆自东向西,由南向北倾斜,主湖区滩地高程多在10~15m之间

鄱阳湖湖区地貌由水道、洲滩、岛屿、内湖、汊港组成。水道分为东水道、西水道和入江水道。洲滩有沙滩、泥滩、草滩等三种类型,面积约3130 km2,其中草滩多分布在12~15m高程。全湖共有岛屿41个,面积约103 km2,岛屿率为3.5%;湖区主要汊港约有20处。

-------------

4.为什么湖水水位的绝对降低会造成湿地和沼泽的绝对萎缩?

我来扩展一下我的一则评论内容

任何一个湖盆平缓的湖泊周围都存在距离较为稳定的浅湖—陆上过渡带,我们可以管它叫湿地沼泽带。它的绝对宽度并不随着水位改变而改变,只取决于坡度和是否有足够的植被(植被多才可叫湿地,没有植被则称不上湿地)。而我们也知道,湖泊整体呈现碗形,过低的枯水水位,加上整体稳定的坡度,结果是造成湿地—沼泽带在平面上出现面积绝对减少;与之相反的则是较高水位在坡度基本一致的背景下,会使湿地—沼泽带的绝对面积增加。过少的枯水期水位一定会减少湿地—沼泽面积,这也是目前鄱阳湖湿地萎缩的主要原因。在一定合理范围内增加枯水期水位,可以使湿地沼泽面积相对稳定,甚至有所增加。

(湿地,wetland)

对于一个近似圆环的区域,内径(水体范围)越大,面积越大,这应该是一个很容易理解的内容。有限维持枯水期水位有利湿地就源于此因。

水闸有利于湿地的第二点在于枯水期的缓慢放水

水位的过快下降会导致植被没有时间跟随水位繁衍,会很快干死。一起干死的还有来不及迁徙的底栖生物。但这个速率如果放慢,结果会很不一样。

----------------

11月27日更新:

5.鄱阳湖水位的变化曲线和变化特征

5.1 鄱阳湖水位的历史变化特征

知友

@叶元兴

在回答中提供了一份鄱阳湖50年来水位变化曲线,如下图:

图上曲线显示,50年年鄱阳湖的平均水位介于7m至14m+之间,其中最低水位出现于每年1月,约为7m。但是,我也搜索过鄱阳湖50年代至今的水位变化,我了解到的水位与你提供的曲线截然不同,如下两图显示

还希望提供一下图片的原始出处、采集年份和水位采集点?因为不同水文站的湖底高程各不相同,其测得的水位数据截然不同,在鄱阳湖通常以星子站的数据作为衡量主体水深的标准。而且近年来鄱阳湖枯水期水位异常偏低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假如这个曲线只是某个异常年份的曲线,它的说服力就很堪忧了。



【刘恋, 曾繁翔, 付志强,等. 鄱阳湖星子站水位62年变化规律分析[J]. 人民长江, 2016(3):30-32.】

鄱阳湖水位特征常见使用“湖口、星子、都昌、棠 荫、康山、吴城”等水文站水位表示,但从水文站在鄱 阳湖的位置及年内水位变化来分析,能较好代表鄱阳 湖水位变化特征的是星子水文站。因在 12 月至次年 3 月期间,鄱阳湖进入枯水阶段,且湖口水文站受长江 来水顶托影响,故星子水文站能较好代表鄱阳湖水位 变化特征。

显然,这个曲线与知友叶元兴提供的数据出入很大。还望提供一下数据来源。


【欧阳千林, 刘卫林. 近50年鄱阳湖水位变化特征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4, 23(11):1545-1550.】选用数据来自棠荫水文站位,上图没有显示吴城站。

由图可知,棠荫站的多年平均水位数据也与他提供的曲线截然不同。

我怀疑他的数据可能只是某个严重枯水年份的数据。
---------------------

5.2 星子水文站与规划工程地址的地理关系

江西省水利厅官网】,可见鄱阳湖区主要显示星子站和湖口站的水位。(我记得湖口站一般在长江水情里经常出现)

根据目前公开的信息,可知拟定的水闸修建地址位于庐山市星子东北约12km以外,鄱阳湖最狭窄(2.8km)处,大约是图中我标注长度的位置。以今日江西水利厅公开的水情数据显示,从星子到户口约有27cm的水位差。考虑到地形坡度的过渡较平缓,推测水闸前水位应比星子低大概8-10cm

利用1935年至2008年的星子站多年水位均值和目前公示的调控水位方案绘制曲线,得到的图形如下

(将闸前水位曲线脑补加上10cm,即约为同期的星子站水位)

可以发现如下现象——

(1)调控后,每年的9月至12月,闸前水位与星子站历史水位均值几乎相等,该时期也正是候鸟大量迁至鄱阳湖越冬的数量增长期。

(2)调控后,每年12月至1月中旬,闸前水位高于星子站历史水位均值,高出半米左右。该时期是候鸟开始逐渐迁出鄱阳湖的时间。

(3)2月之后,实际上调控已经基本失去功能,3月彻底放开。

5.3 鄱阳湖水位与三峡工程的关系。

知友叶元兴在回答中表示:

仅仅根据2003-2009年的水位数据,还不能下定论“打乱了鄱阳湖的水文节律”,目前的数据没有表明鄱阳湖生态系统已出现不能挽救的退化因素,鄱阳湖并未处于不得不用控水工程措施来解决问题的阶段,不应该采取不可逆的工程【注:水闸工程实际上是可逆的】手段对鄱阳湖的生态系统施加压力。

这一观点的原创者并不是我,江西水利厅作为省级最高水文部门,它提出的观点必定会基于多方研究部门的结论,是经得起验证的。事实上类似观点的文献在知网俯仰皆是。我建议谁主张谁举证。

随手贴一张图吧——

【刘恋, 曾繁翔, 付志强,等. 鄱阳湖星子站水位62年变化规律分析[J]. 人民长江, 2016(3):30-32.】


众所周知,2003年是三峡工程开始蓄水的年份。从上图拟合的水位变化曲线可以看出,在2000年前后,鄱阳湖的水位就已经开始扭头向下了。2003年以后这个势头存在继续加重的趋势。当然不否认围垦造田、非法采砂造成一定的影响,不过本着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还烦请叶元兴知友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论据。

-------------------------------

6.鄱阳湖枯水期水位与湿地面积的相互关系


我和其他一些朋友一直在讨论水位与湿地的关系,却没有人真的明确指出水位与湿地面积的关系。利用晚上查阅文献的机会,顺便也了解了一下这方面的内容:

【齐述华, 张起明, 江丰,等. 水位对鄱阳湖湿地越冬候鸟生境景观格局的影响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14(8):1345-1355.】

这张图很有趣。它统计了近年来星子站不同水位时,鄱阳湖湿地面积的变化及适宜候鸟生存环境面积的变化。一方面印证了 @王蛐蛐 在回答中指出的,水位上升会严重降低适宜候鸟生存的湿地面积(浅水、软泥、草滩的全面减少),如图中11.1m右边所示;另一方面也表明,在11m以下时,随着水位的下降,适宜候鸟生存的湿地面积减小幅度却并不大

11m以下时,随着水位的下降,浅水面积会显著减少,草滩面积稍有增加,软泥面积会在8.8m左右达到达到接近饱和。并且,软泥地面积实际上大概就三个值,9m以下500-600多,9m以上230左右,14m以上90左右。

这样看来,似乎水位的下降对于湿地会比较有利咯?会暴露出更多的软泥地、生长更大面积的草滩?但实际上也并非如此。这里需要考虑干旱的影响,尤其是长时间干旱的影响,就是所谓的“枯水期提前到来、时间过长”。

可以预见,随着鄱阳湖枯水期水位提前到来和枯水水 位的持续偏低,中低高程的洲滩提前出露,中、高湖底 高程的洲滩干涸时间延长且干涸程度加重,可为适宜 湿生环境的湿生或挺水植物提供大面积的出露裸地, 使得湿生植物如苔草、蒌蒿、蓼子草、虉草、水蓼等大 面积向低高程的沉水植物分布区扩张; 而在持续干燥 的较高高程的湖区中,适宜中生环境的千金子、狗牙 根、牛鞭草等类群大面积生长,湖区植被中生化和旱 生化现象将进一步加剧,这将给鄱阳湖区生态系统带 来深层次的影响,相关长期观测研究将进一步开展.

【张萌, 倪乐意, 徐军,等. 鄱阳湖草滩湿地植物群落响应水位变化的周年动态特征分析[J]. 环境科学研究, 2013, 26(10):1057-1063.】

但上、上图里,草滩的面积虽然随着水位下降而增大,但由于数据的来源是遥感图读出的面积,因此草滩中生长的植被品种是否适于候鸟生存,可能还需要细化。换句话说,扩大的草滩面积与植被旱生化之间有哪些联系,旱生植被对候鸟越冬的贡献有多大,湿地的这种演化方向对候鸟越冬的影响是什么,这些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及调研。

(1)三峡工程蓄水运行之前, 1989 ~ 2001 年间鄱阳湖典型湿地植被分布呈稳定扩展 态势 , 局部湿地有芦苇群落入侵苔草群落的状况 , 正向演替趋势明显。
(2)三峡工程蓄水之后 , 鄱阳湖典型湿地植被分布扩展速率明显下降, 其中北部典 型湿地由三峡蓄水前的0.54 km 2 / a 下降为 -0.07km 2 / a , 而南部典型湿地则由0.63km 2 / a 下降为 0.334km 2 / a , 湿地植被扩展态势受水文过程影响更为明显 。
(3)三峡工程的蓄水运行会进一步降低枯水年典型湿地洲滩水位 , 不利于特枯水年 的典型湿地植被生长发育 ;对鄱阳湖北部湿地植被长势与分布影响尤为明显。
(4)相比较而言, 鄱阳湖北部湖区湿地受三峡蓄水运行影响更显著, 三峡蓄水后湿 地植被演替状态变化极为明显 ;而南部湖区湿地受流

【余莉, 何隆华, 张奇,等. 三峡工程蓄水运行对鄱阳湖典型湿地植被的影响[J]. 地理研究, 2011, 30(1):134-144.】

低枯水位导致越冬水鸟栖息地面积萎缩, 食物选择改变。鄱阳湖湿地的越冬候鸟生境主要 以枯水条件下的碟形湖为中心。低枯水位下,碟 形湖水位消退过快,甚至干涸,水陆过渡带浅水 区消失过快,洼地水面和浅水水面面积减少,使 得适宜水鸟利用的栖息地萎缩[12]。退水提前,水 位降低速度更快,中低高程滩地出露时间提前, 导致湿生植被提前萌发[10],淹水时长的变化也使 得苔草等莎草类的生长受到影响[13]。食草雁类喜 欢觅食嫩草,草滩提前出露,前期生长过快,导 致高草草滩分布范围扩张,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食 草雁类的觅食环境[14]。极端枯水位也造成食块茎 类水鸟食物资源的缺乏,迫使水鸟改变原有栖息地。 2011年的鄱阳湖冬季的极枯水位,使得习惯以沉 水植被苦草冬芽为食的白鹤的食物资源缺乏,转 而在草滩觅食下江委陵菜等湿生植物[15]。

【夏少霞, 于秀波, 刘宇,等. 鄱阳湖湿地现状问题与未来趋势[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7):1103-1111.】

总之,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发现,鄱阳湖长期保持高水位,对于湿地显然是不利的,这也是

@王蛐蛐

回答中提到的内容。但是,过低的枯水水位同样也会产生不利影响。特别是在枯水期提前并延长的背景下,干旱区域扩大对于湿地的影响较大

一个更稳定的水位会带来更稳定的湿地面积,减少过低水位对湿地的不利影响。根据半世纪以来的鄱阳湖平均水位和目前公布的调控方案,可以发现:

(1)当前调控方案实际上已在最大程度上靠近历史平均水位,并保持相对稳定。

(2)仅在12月至1月中旬期间高于历史均值,但10m-9.5m的相对水位对于湿地面积的减少也并不突出。
(3)在12月至1月中旬的相对历史均值较高的蓄水时期(
10m-9.5m )内,浅水(水深0.5m内)范围基本不变,草滩范围基本不变,软泥面积会减少。如果按照线性趋势计算,可能分布在(270-380)左右,取个估计,300-400之间

(4)如果配合适当的退耕,湿地范围可以在现有基础上增加。

(5)而如果考虑到冬季相对蓄水时期,鄱阳湖三角洲的泥砂淤积速率增加,三角洲陆上部分的推进速率也会有所增长,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加下三角洲平原的面积,即为水退后暴露的软泥区。

金振奎, 李燕, 高白水,等. 现代缓坡三角洲沉积模式——以鄱阳湖赣江三角洲为例[J]. 沉积学报, 2014, 32(4):710-723.

-------------------------------

7.现有调控方案下的鄱阳湖湿地前景与不施加人为调控情况下前景的对比。

直接引用文献好了。

【夏少霞, 于秀波, 刘宇,等. 鄱阳湖湿地现状问题与未来趋势[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7):1103-1111.】

这个表中的“调控水位”是指汛末 (9月上旬至中旬)拦蓄洪水,调控水位14~15 m,秋 季退水期(9月下旬~11月),参照自然水文节律,使 水位逐渐降低,枯水期(12月~2月),使最低控制水 位不低于10 m,与目前公布的方案有所区别。


-------------------------

总结(V2.0)

1.从保护湿地、保护越冬鸟类、保护鄱阳湖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角度,修建这样一座水闸是利大于弊。

2.当前调控方案实际上已在最大程度上靠近历史平均水位,并保持相对稳定。


3.在12月至1月中旬,鄱阳湖的调控水位比历史均值略高,为(10m-9.5m)。此时,浅水(水深0.5m内)范围基本不变,草滩范围基本不变,软泥面积会减少。


4.如果按照线性趋势计算,软泥面积可能分布在(270-380)左右,取个估计,300-400之间,是最高值660的50%~60%,但也弥补了软泥面积最大时减少的浅水区域面积(增加了60-70左右)。减少的幅度不具有决定性。


5.是否可以考虑使用人工手段,挖出一些高程合适的人造湖,人为增加软泥区域面积?


6.但在水体富营养化、对江豚影响、对洄游鱼类影响的角度,还存在一些疑虑,有待进一步论证。

(相关文献已附在图片下方,有意者可以自行查阅)




  

相关话题

  中国有哪些名不副实的地名? 
  所有细胞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建水库时,要淹没的房子为什么要全部拆掉,而不是留下来直接淹了? 
  为什么地球上的生物是按照达尔文的方式进化的而不是按照拉马克的方式进化的? 
  到了 2035 年,中国有可能成为仅有的两个的超级大国之一吗? 
  狗为什么膝盖朝后? 
  碳中和是什么?它和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吗? 
  宝山的日月光你们期待么 这个地理位置你们看好前景么? 
  COP15 第一阶段会议通过《昆明宣言》:2030 年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甘肃兰州和白银属不属于河西地区? 

前一个讨论
主观感受的先天身材不配素颜的脸是种怎样的体验?
下一个讨论
如何客观评价拿破仑三世?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