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张益唐「如果在中国的大学,我就废了,根本无法取得现在的成就」这句话? 第1页

     

user avatar   liang-yan-ping-4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主要是社会氛围。

张益唐在美国没出成果的时候美国大学也不稀罕他,他在美国洗了很久的盘子,说张益唐在美国更受重视是不对的,实际上在美国他不如在中国受重视,在中国他混个教职绝对没问题,不至于去洗盘子。

但是美国社会的氛围不会迫害他,中国的社会氛围会。我国的社会是“不养闲人”的,你到了社会上,就得干点什么,你不能搞别人看不出来的那一套,你一定得干点什么别人看得懂的东西,比如挣钱,比如结婚,比如生孩子,比如买房,你不干这些,你就是没有成就,你就是闲人,你就会社死,就会有人不断来打扰你,让你按他们的逻辑走。你觉得你是潜心科研为人类的进步而奋斗,他们看你是逃避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就算深居简出闭门谢客,你还有三姑六婆远近亲戚,你逃不掉。

张益唐成长的年代是80-00这一段,现在的社会氛围比那时候其实已经有所减轻了,但还是让很多人受不了。张益唐成长的那个年代,没有智能手机,没有外卖,没有互联网能形成小圈子,他无处藏身的。没有人去迫害张益唐,但对他来说那些无法逃避的三姑六婆闲言闲语就是一种迫害。

美国不重视张益唐,毕业后教职也不给,他没钱、没正式工作、没房子,有几年就是美国的三和大神,但美国他也没有三姑六婆,没有指手画脚,就去洗盘子,洗好下班,理直气壮把门一带,谁也不爱。不说别的,你看看张益唐多少岁才结的婚,放国内还不炸裂。在美国他至少有一个清净的环境,能够安下心来做自己的事情。这里的关键是一个没有三姑六婆的清净环境,外国人在本乡本土也不见得压力就小,他们也有自己的三姑六婆。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他说他由衷感谢同学的叔叔,没有叔叔他得不到专利局的工作,要为生活而奔波,就没有时间去搞相对论。外国的氛围是比中国好,但也好得有限,不必神化,对张益唐来说,美国的最大好处就是足够远,远到三姑六婆无法触及。其实我们对国内的佛系老外也很宽容啊,我们也没有催他们“找个正经工作”,也不会逼他们赶紧挣钱买房结婚生娃啊,老外来中国三和,还有人赞一声潇洒呢。。。很多科研工作者都有一种痴心,需要身处一个“斩断尘缘”的环境,不被杂务所打扰,这是很重要的。


user avatar   lu-bu-fe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本质上就是有人问的,为啥中国人足够聪明,却没有发展出科学体系的原因

根本问题就是:社会价值导向 和 中国人的普遍思维模式

中国人,本质上就是极端世俗化 极端实用主义的民族,任何东西,起点都要问一下,这有什么用?有用的东西,就算是外国的,拿来就用也不会有什么心理压力,发现没用的,就算祖宗几千年传下来的也是说扔就扔

这种思维模式下面,是不可能建立科学这种形而上基于形式逻辑的规则体系的,因为第一步就完了,会被质疑:这有啥用

反过来,西方第一代科学启蒙的先驱们,吊诡的大部分都是神学家,研究科学的目的恰恰不是处于现实需要,而是想证明上帝的存在


user avatar   divinites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讨论这种问题的时候,一味的成王败寇是不好的。不能因为张益唐后来在新罕布纳尔兼职讲师的时候做出了大成就,就意味着他之前的选择是对的,或者说即便是他自己的总结,也未必就是对的——毕竟人都是有确认偏误的,当自己做出成就之后,会倾向于认为自己之前的选择都是正确的,而其他人也都会把他过往的经历当做模板,认为如果当初偏离了,那肯定也是错的——这个答案下面,各种花式的来检讨国内的学术氛围就是一例。

现在有一种让人困惑的现象:谈到国内的学术,如果说宏观说整体,往往无比的乐观,感觉已经暴打英法,超过美国指日可待;然而微观到具体的人具体的事情,那往往就悲观的不行了——「不搞关系能行?」「真正的人才出不了头啊 」。我不明白微观上的悲观如何支撑宏观上的乐观,反正两种情况很多时候居然能够如此和谐的在同一个人身上共存。

其实宏观没那么乐观,微观也没那么悲观,还是有很多专心做学术的人真的就靠发文章过上幸福生活的例子。具体说学术氛围,当然还有改进的空间,也一直在改进,但是和张益唐这个事情上无关,他根本就不是靠美国的学术氛围而做出成就的。

首先记者采访时候问的问题就很不靠谱:

会不会在你攻下孪生素数字后,会有不少专业刊物找你要更多东西,这样,你以后的成果会越来越多呢?

顶刊的约稿不是没有,但是即便是对于顶级的科学家,也是可遇不可求。问这样的问题,基本上确定记者缺乏对国际学术环境了解的专业素养。下面这个问题更是尬出天际:

你是说普林斯顿能养纳什,新罕布什尔能如此养你,这个环境中国不具备?

普林斯顿养纳什 √

新罕布什尔能如此养你 ×

这个问题太尴尬了,以至于张益唐也没有正面回答。纳什神经病发作的时候,当时已经丧失了科研能力,普林斯顿确实是在养着他,并且事实上他即便是后来好了,也并没有做出多大的创造性贡献,贡献都是精神失常之前做的,也就是纳什并不是因为被养着而爆出大招。至于张益唐,他在成名之前只是该校的兼职讲师,连长聘合同都没有,就是按照工作量算钱的,根据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何养之有?如果这也能算『养』,那所有的打工人都可以说自己是被老板养着的了。

如果要说「养闲人」的环境,那美国也要等到tenured之后。解决了费马猜想的怀尔斯,很多人说十年磨一剑,但是其实作为助理教授的他并不是人们心中的「十年磨一剑」。相反,他很聪明的提前攒一些文章,每隔两三年发一篇,这样可以在中间集中精力在费马定理的证明上——数学顶刊的文章发表之难是不用多说的,怀尔斯能有这样的储备,可以说,即便没有证明费马定理,明面上看怀尔斯也是个正常的教授,而非毫无产出的『闲人』。


要说养,中国的体制才是真的养。张益唐毕业那会,他如果回国就是带编制的,并且还不是岗位编制,而是跟人的类似公务员的事业编制。这种制度下基本上不会被开除,不出活不干活无非是在高校里面被孤立被边缘化,但是基本上不会丢掉自己的饭碗——划水还能拿工资,这不就是『养』的本意么?

话说回来,我觉得张的采访中这段话,倒确实是真情流露:

记者: 你的数学研究成果,如果不出国,你觉得能搞出来吗?你说,数学是一个可以个人琢磨的活,如果在中国,让你在一个大学呆着呢?

张益唐:绝对不可能。世俗压力太大了,你躲不开的,你要不出论文,你就会怎么样怎么样。我自己可以沉住气,我不要这些东西,但你的家人丶亲朋好友不答应,在美国就没有这个问题。我欣赏美国的地方是你在一个快餐店打工,在一个超级市场收钱,没有人看不起你。

问题完全不在于国内的学术氛围,张在脱离学术界在快餐店打工的时候,当兼职讲师的时候,有什么学术氛围可言?而在于来自于社会关系压力。

张如果在国内,他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人们都不仅仅在乎自己怎么样,也很在乎周围的人,朋友们怎么样,无时无刻不在评价其他人混得如何,当然也在被其他人评价,这种评价体系的存在有好有坏,好的就是本身会带来动力,坏的就是也会带来压力。其实张益唐自己也是这种评价体系的受害者,当初毕业的时候没有回国,之后拖得时间越久,再回去就会更容易被被评价。反而是客居美国,会落得一个清净。

他在国内也会是一个不错的数学系教授,至于能不能搞出孪生素数猜想,那就是蝴蝶效应了。平行世界的事情,谁也说不好。


user avatar   CY6-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曾经在某答案说,现在国内很多搞基础研究的人都太急功近利。评价工作先问有什么用。

一个论文能有个jb用?

即使是Nature,Science,吹破了大天,离商业化也还是有十万八千里。

结果有的评论说何不食肉糜。

是啊,就因为什么都要有用,所以咱们先是水变油,然后汉芯,然后韩春雨,然后曹雪涛…

他们都太有用了,或者说太想要让自己有用了。结果变成了大忽悠。

为什么?

因为你只想看有没有用,人家就只能千方百计证明有用。证明不了就编一个有用。

求仁得仁。

实际上,基础科学就不能用有用没用来衡量。有的人不懂,非要用技术来衡量科学。实际上,你们说的这些浅显的狗屁道理搞科研的难道不明白?但很多人搞科研就是为了不需要那么有用,就是想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希望拓展知识的边界,希望发挥自己的智慧。基础研究就需要这种纯粹的追求,才能更高更远。

数学也一样。或者说更纯粹。纯粹到需要非常专注,非常没有功利心,才能几年如一日做一个课题,研究一个定理。而且可能连钱都没那么重要,一支笔,一摞草纸,足矣。

但在国内,你能做到吗?

领导开会你能不去吗?

学习讲zz,你能不去吗?

领导请吃饭作陪,你能不去吗?

在美国你可以四五十岁还在端盘子。大家看了,顶多觉得这个端盘子的岁数大点。但在国内,你有那么厚的脸皮吗?

你七大姑八大姨的议论你能装聋作哑吗?

你十几年没文章领导隔三差五敲打你你受的了吗?


什么时候,我们能充分尊重别人的任何选择,在别人不需要我们漫溢出来的善意同情的时候,也不再说,他怎么混的这么惨,这时候估计很多人都会愿意回国。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很多时候其实钱和物质并没有那么重要。


user avatar   da-huo-shi-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好吧,作为张益唐的美国大学的校友和一个海归的博士,我想我可能稍微有一点点资格告诉你为什么他说在中国就“废了”。先亮观点:中国的现实的生存状态和传统文化不具备、甚至本征地排斥基础科研成果的诞生。尊敬的网管同志:如果你打算删帖,请耐心稍微往下看一眼,深夜出来码字很累的。当下,如果能让哪怕一个人看到我已经很知足了。

先说一下现实的生存状态。不可否认,中国目前的经济水平和收入都在节节攀升。但是和西方发达国家仍有不小的差距,居住条件、出行条件、交通的秩序、空气质量、食品和水的安全等等。我在张益唐母校周围的房租一个月800美元 (两室一厅,84平米)基本上就能住得不错;而我在中国一线城市的房租现在已经从8000一年涨到9000块(60几平),你可以想象因为房租涨价全家几天之内就得搬家的窘境吗?当然你可以说别拿美国乡村和中国一线比。但是,从国外回来生活质量的下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中原因非常复杂,足以做几篇博士论文。在此也没有必要展开。

但是,物质生活方面的差别绝对不是主要因素,而且国内也有便利的地方:比如快递。然而你无法解释为什么国外许多包括张益唐在内的科学家依然能够在比较清贫的条件坚持那么多年,做出那么大的成绩。真正让科研工作者无法安心研究的原因是国内浮躁的社会风气:这种社会风气如同雾霾一样无孔不入,但你又实在说不清它究竟是什么。就在几个小时前,LP又对我大发牢骚:**靠卖服装一年挣了100多万;**在家乡搞了教育,一年100多万;**全家移民去国外了,他们还没出过国。他们都是普通大学本科毕业,有的还没上过大学 ...... 。这样的牢骚绝对不是第一次,几乎每一次都让我抓狂,如同将同一句话重复若干遍:“Your are a loser, … ”。正如某人所说的“即使你不和别人比,你老婆也会把你和别人比“。 在这种时候我绝无反击的机会,因为争吵总会以她胜利告终。 而把我和别人比较的绝对不止我LP。

中国人过年一般都会回家的,即便在外已经有了老婆孩子,他们依然认为自己属于自己出生的地方。这也本无可厚非,可是过年相聚也理所当然地成为被比较的机会。突然间你会感到家乡那里会有一个巨大的引力场,任你飞得再高,只要在国内,定逃脱不了最终被拉回到出来混之前的价值观的宿命。七大姑八大姨都会如同观赏动物一样把你打探个底掉。婆婆媳妇小姑子的文化命脉果然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其中绝对不乏直接问你收入者,尤其和你还不太熟。最尴尬的是面对岳父母的目光和耳提面命的教诲:家里某某亲戚发达了,某某靠。。挣了第一桶金,某某创业成功。。。突然间我懂了一个道理:自打结婚以后,父母的恨铁不成钢的角色就被亲家以一种不易觉察的方式替代了。在经济发展到如此高速的中国,如果你不在一线城市年入个千万,我劝你还是以旅游的方式过年吧。中国人是要里子的。

这些年我越来越认识到:一个人的意识形态完全取决于他的经历。 那些身体的半截还深深植根于2千余年的封建文化土壤中的中国目前社会的主要财富拥有者们根本无法理解也接受不了读到博士毕业,而且还是海归博士的收入甚至不如一个三流大学的本科生。在他们的眼光中,戴上国外大学的博士那应该是黄梅戏里唱的 “中状元,着红袍,帽插鲜花,好新鲜哪咿呀~~”。他们所不知道的是:学位,这个从海上泊过来的洋玩意和从黄土地上长出来的科举当官完全彻底,从一开始就没有半毛钱关系;在西方的文化中,博士学位更多地意味着geek (生活大爆炸那种), 而不是像我们的考科举一样意味着世俗的千锺粟和颜如玉。 可是当两种文化开始相互接触的时候,人们会通常倾向于使用类似翻译的方法将外来文化的概念与本土文化对应起来,哪怕生拉硬拽地套一个。正如马克思所说 “ 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 ” 如果你读到博士,不管是国内国外的,大家对你的expectation 就一定很高,高到你的收入不能比任何比你学位低的人还要低。因为在他们的意识形态中,这是如同 -1开根号一样无法理解。我相信浙大海归博士涂旭新(也算是我的同行)的悲剧绝不只是因为物质生活水平的下降。文化的反冲突应当在其中扮演了不小的角色。

一般而言,已经充分功利化和世俗化的中华文明不会包容西方社会中的纳什、霍金和张益唐这样的角色。如果你是这样的角色,或者具备类似的特征,那么你要么认清 “现实”,回归乡村的淳朴和功利的社会,要么就去自我湮灭:城市的高楼足够你挑。非常不幸的是,科研工作,尤其是基础科研必须需要一部分吃饱了撑着甘心为科学献身,做人类文明的小白鼠。不是每个这样的人都能成为科学家,但是科学家必须有这样一些人,成功的只是其中比较幸运的一部分而已。

传统上的中国(其实任何一个国家也都差不多)判断一个人成功的标准有两个一个是发财,一个是当官,对于当代中国人,似乎还有一个:移民。一旦移民就如同摆脱了那种引力场一样,根植于乡村中国社会的一系列法则将不会应用到一个出国的人的身上。比如说:你父母提到你的时候,只要说出国了,似乎就意味着你的成功(这一点非常奇怪,要知道日本诺奖获得者益川敏英在去斯德歌尔摩领奖前从未出国)。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少数,勿喷),他们运用了语言上的一个技巧:省略。完整句子 “我儿子出国去刷盘子了”被省略成“我儿子出国了”。国人也是要面子的,呵呵。比如说张益唐这种情况,我不清楚他的家庭情况,据他自己说:“(如果在中国)绝对不可能, 它的世俗压力太大了,你躲不开的, 。。。 我欣赏美国的地方是你在一个快餐店打工,在一个超级市场收钱,没有人看不起你。”( 科学网-张益唐:我若在中国,无法取得今天这样的学术突破 - 蔡小宁的博文 )。 如果在中国当下人人都想一夜暴富而似乎你周围的人都在一夜暴富的社会,他不要说58岁解出题目,能不能活到58岁都是个问题。因为你如果不能车子房子票子样样让人满意,你就犯了“不成功罪”,死刑, 呵呵只是时间问题。

最后总结一下,中国社会过分世俗化的传统可能是造成当代中国包括古代中国难以形成具有基础性突破的科学成果的一个因素。这种社会可能是企业家、政治家良好的土壤,但绝对对科学工作是有强烈排斥作用的,往深了讲又牵涉到儒家文明的古怪的特性,实在无法展开。


user avatar   zhao-shu-zhu-7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1992年张教授博士毕业时,中国大多数重点大学的教授的门槛是要低于普渡大学的博士毕业要求的。


张益唐教授的“废了”,是说不能取得世界级成就,跟某些人想的“废了”,不是一回事。

小时候没少听学霸说“考砸了”吧。


有些人不要把2021年一介平民对学术圈的感悟投射到1992年博士毕业的高级知识分子世家子弟身上。


张教授的背景是这样的

  1. 北大本硕、普渡大学博士
  2. 父亲是清华教授
  3. 硕士导师是北大教授
  4. 硕士导师的哥哥时任山大校长、中科院院士

这背景这学历,1992年回国去普通重点大学直接当教授毫无问题。后面只要不犯罪,没人能给他降职降待遇,教授该有的待遇都得有。体制内就是这么开心。


这个背景,别说1992年,就算2008年前后毕业的博士,直接回国去985做副教授的也大有人在。

————————————————————

回到题目,除了极个别能一人取得多个世界级成就的天才中的天才,任何世界级的科研成就都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你把两个大师互换环境,大概率是双双废掉。

并不足以得出任何值得推广的感悟。


张教授还说他是因为没有参加孪生素数的学术会议所以才有信心继续研究呢。要不这也推广一下?

当时我没参加这个会,也没参与讨论。如果我参加谈论,别人都告诉我这个东西是做不出来的,大概我也不会做了。

m.guokr.com/article/441


user avatar   ddsfdsfd-afdfdfd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实在哥性子直,说话难听,玻璃心者现在就可以关网页。

先说结论,美国确实比较容易出人才。

大家别喷,我并不是说美国就是天堂,真的能做到只要一个人有真才实学,就一定能发挥才华。

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人能不能真的发挥自己的能力,还是有自身努力和运气的因素。

很多才华横溢所谓学者艺术家,在美国端了一辈子盘子的也大有人在。

但美国学术圈这点好,瞎折腾不严重,你是什么领域的学者,更能够全身心投入科研本身。

当然,这不是说美国就没有学术腐败,没有弄虚作假,只是相对来说要好得多。

这点中国的科研院校真比不了。

因为中国的象牙塔,绝大多数情况下,大家基本上都沦为了为混职称而写论文做研究,不是为了真正的科学,或者是为了改进世界而研究。

中国这个所谓论文生产大国,专利产出大国,无非就是某些人为了升官发财评职称而做的各种面子工程而已,这些论文和专利,就是东拼西凑,抄袭国外先进成果改头换面,或者就是打擦边球,搞些看似新颖却没什么屁用的研究,混上期刊和混上专利的表面标准,再给期刊和相关部门些费用,发表出来。

而在原创性和创新力上,这些评定机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医院的医生评职称,如果是写现代医学相关论文,那是真正需要学术水平出成果,相对来说比较难。但是可以曲线救国,写些跟中医有关的东西,拿着古书阴阳五行胡说八道瞎扯一通,也没什么临床试验和疗效验证,就可以混论文了。

这种现象,我把它称为"职称经济",在中国已经形成一个产业,一些国内的期刊杂志就是吃这碗饭,因为它有评职称的资质,所以靠收那些要评职称的专家教授的发表费成了该杂志社的一大收入。甚至还有枪手,从国外翻译一些外国的现就成果,然后卖给国内的象牙塔社畜,让他们搞论文。

当然,我不排除国内大学也有真正认真搞科研的,但大的风气真的如同我说的一样,大家都在混日子,真正有心气想做出一番事业的人凤毛菱角。

注意,我已经说的非常克制,我以上这些内容,都是在高校还比较风清气正,拉关系搞暗箱操作不严重,比较严格按规矩选拔人才的情况下。

请问,这样的环境,说白了就是瞎折腾嘛,怎么能够出人才?


user avatar   vinceyu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科在国内的某211大学读的双学位,的确非常糟糕,除了交到了一批好朋友,其余简直就是浪费生命

我是07年入学,正值美国金融危机,中国四万亿后经济数据猛涨,教授们一个个非常鸡血

举几个例子,宏观经济史,课程描述写的很好,结果课程内容是,老师让我们上课时间看《大国崛起》看了整整一学期,我还以为她等我们看完会给我们讲讲她的看法和总结,结果是没有,啥都没有。考试是写看后感。你只要写大国崛起,民族复兴就可以拿高分

另一个例子,宏观经济,这两个不是一个教授。教授上课提问,说同学们,你们知道衍生品能用来干什么,我因为预习了,说除了投机,也可以让需要大宗商品的贸易公司提前锁定成本,降低风险。没想到教授哈哈大笑,说同学们,你们看这位同学,他说华尔街研究出这些衍生品是用来降低风险的,好笑不好笑,华尔街真是好心啊,那么好的话会有经济危机吗?全班同学都朝我看来,全场哄堂大笑,就我一个人尴尬不已,但又觉得自己没错。从此我不再课堂上积极举手回答,随他们去吧

于是我选择了出国,也选择来了华尔街

后来还有一些故事,我们级的女神,在申请研究生时被我们学校研究生院某教授要求潜规则,后来闹得沸沸扬扬。女生后来没读研究生,回西南老家参加工作了

我们院的院长什么学术成就都没有,就是资历老。上课就是讲他当年给国企改制提供咨询的往事。说科斯这个人啊,什么历史什么故事。简单一句话,上了和没上完全没区别。有的作业和国企改制的研究相关,对于我们这些学生来说,基本要靠想象国企存在的具体问题。还是必修课我也是服了

这不是一个人的问题,是氛围的问题。反正我就没见我们学校有个正经的老师。我记得后来有个教授举报另一个教授论文抄袭,然后就开始狗咬狗,不光拉出了一大波抄袭的老师,连院长的论文都是抄袭的,最后怎么样了?什么都没有发生

他来了也会被污染


user avatar   ning.mao.wils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社会环境不同。

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原因,中国有一点和很多国家很不一样,就是中国有一种「社会责任关注性」,这个名字是我自己起的,意思是,中国人好像与生俱来承担了很多社会责任,然后总感觉,有无数双眼睛盯着自己,然后就被迫不断奔波,但如果你走出国门,你会发现其实没责任,压力都是想象的。这时,你才有可能干一些形而上,或非生活必须的东西。而在国内,你干这些事会被认定是不务正业。即便你顶住社会压力,你也很容易对不起父母、妻子、孩子……不是说完全不行,但多数人确实顶不住。双雪涛说过,他辞职写作时,身边人认为他疯了,“这个人疯了”!现在都这样,何况三十年前。


user avatar   Andreas-Vladimi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回答下的不少评论,让我充分感受到了知乎人才辈出。他们能从各种角度论证赛百味的操作台比北大数学系更容易出科研成果,用各种方法论证我没资格答这题。

他们言之凿凿,差一点就能说服我了。北大数学系在他们的口中,是扼杀科学精神的炼狱,是毁灭才智的牢笼,是抹杀天才的屠宰场。

希望北大的师生们好好反思,是什么让北大数学系如此臭名远扬,科研氛围还比不上美国餐厅的后厨。实在不行,建议贵系就地解散,全体编入食堂后厨,按照知乎网友们的思路,这样应该就能多快好省的出成果。

不送这些知友们去教育部主管高等教育,真是国家的损失。


如何评价?

同志们是不是没见过那种考前见人就叨叨“自己根本没复习”,考后说“完了,这回挂了”,结果成绩一公布发现95+的人?

你要是真信了他的话,就会得出北京大学数学系的科研条件不如赛百味操作台的结论。

很显然,北大再拉胯,也不会比他洗盘子的后厨还拉胯的。他博士毕业兜兜转转七八年,才进到一所美国百名开外的,以英文和商科为优势学科的公立学校——我们坦率点吧,一所没什么数学学术水平可言的二三流学校——里面找到了职位。这都没让他废了,北大更不可能让他废了。

张益唐是非凡的数学家,一个非凡的数学家不该有这种待遇。但是话说回来,越是有点才华的人,越是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当初他在美国被人坑,宁可在美国打零工混着也不愿意回北大,二十几年后看,无论从哪个方面讲其实就是选错了,他不愿意承认,我能够理解,因为一旦承认了,面子、收入、社会地位都是小事,最重要的是没法给自己一个交代,他不能就这么告诉聪明一世的自己,自己因为某种未必正确的观念和价值选择,荒废了二十几年的人生。

我觉得他这句话,与其说是说给别人听的,不如说是说给自己听的,他在安慰自己,自己的人生没有白费。

张益唐的人生确实没有白费,成就斐然,我们看到的是喜剧的结局。但是这个世界上,不知道还有多少个张益唐,历史路口选错了路,在赛百味和社区大学里浪费着自己的人生,在中美间进退两难。

这些人,才是时代的眼泪。




     

相关话题

  如果可以从头重新翻译,你会换掉哪些不太好的科学名词译名? 
  什么人不适合做科研? 
  如何评价王萼芳的高等代数教材? 
  如何证明数列sinn^2发散? 
  今年国内直博,实验室没有科研氛围。退学出国值得吗? 
  如何看在网络爆红的复旦大学教授工资条? 
  中学生如何阅读顶级期刊文献? 
  大学数学具体学什么,以及相关的自学用书? 
  有没有方言是把数字0念空的? 
  今年高中毕业,自学高数,遇到一道题不知道如何去解,请教下各位大佬。题目:? 

前一个讨论
学者建议将地方生育优化政策、效果等「纳入政府政绩考核」,如何看待这一建议?
下一个讨论
赵今麦在《开端》中的演技是否过誉了?





© 2024-05-1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