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社会中的人需要给自己一个具有区分度的标签,来划分其他人与自己的关系远近。这个标签不可能太大,如果太大就不存在区分能力了。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杭州人,那么你在杭州市内不会强调自己是杭州人,在浙江省内不会强调自己是浙江人,在国内不会强调自己是中国人。只有到了外市,才会说自己是杭州人,到了外省,才会说自己是浙江人,到了国外,才会说自己是中国人。
这个标签可以有很多种,比如学历,相同母校的毕业生会更亲近;比如工作经历,曾在同一个公司上班的人会有更多话题。
回到这个问题。
民族也是其中一个标签,但这个标签的本质是什么?是“地域相近,文俗相同”所带来的亲切感。
所以在中国,汉族的标签是不具有区分度的。因为在中国绝大部分人口是汉族,很多人可能在街上走一天也不会遇到一个非汉族人。
所以汉人会把民族标签转化为地域标签或民系标签,相同的地域带来相同的方言,相同的民系带来相同的风俗,这样的标签带来足够的区分度。
而少数民族不同,他们的人口普遍较小,所以足以形成一个具有区分度的标签。很多民族可能都已经汉化了,但是遇到同族仍然有亲切感。这就是社会标签所带来的社会心理变化。
这也是汉族民族意识普遍低于少数民族的原因之一。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把民族认同转化为成了地域和民系认同。只有在民族认同遭遇强烈挑战的时候,比如看到白帽和辫子戏的时候,民族认同才会回归。
所以当客家人称谓自己是汉族人的时候,往往是汉族民族认同遭到强烈挑战,或者说恶意挑战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