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清朝火器装备相比明朝如何?还是像某些书上说的清军只重骑射,不重火器? 第1页

  

user avatar   gong-ke-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所谓骑射,跟日军军官的剑道是一回事,培养武德而已。

清军作战时是极为依赖火器的,几乎是片面追求投射化。主要战术是鸟枪兵以大纵深多排队列进行近乎永不间断的轮射,直至将对手射崩后才由藤牌兵和马队进行冲击,即所谓九进十连环战术。比之以浅纵深队列进行排枪射击,然后冲锋拼刺刀的西方军队。输出基本完全靠火器的清军,对火器的依赖度反而更高。

显然,鞑清的战术只能欺负炮兵鶸的敌人,适合拳打南山敬老院,脚踢北海幼儿园。遇见鞑英野战炮,实心弹闭着眼一打一排,简直就是送人头。。。


user avatar   AdmiralSh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恰恰相反。

首先说一下我不是历史学家,顶多是一个历史发烧友,我所提供的资料和逻辑推理不一定准,欢迎有干货的朋友一起来讨论,以下内容只是一家之言。但是如果是来喷的蝗汉明粉可以直接点那个向下的箭头了,我也不浪费你的时间,你也别污染我的评论。

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清朝重视弓马骑射而忽视热兵器的威力,所以在鸦片战争中被英国吊打,甚至还有人幻想,从圆明园里挖出了300年前明朝遗留的火器,甚至比英军的装备还先进。先放结论:清军被英军吊打是真,但轻视热兵器则纯属无稽之谈,若清军真的重视弓马骑射,两次鸦片战争倒真有可能赢。


一、军事科技的落后从明朝就已经追不上了。

先说明朝的火器,种类繁多,名字唬人,光看外形似乎真可以大杀四方,不过实用性真的只能呵呵了。明粉们最喜欢吹嘘的三眼铳,甚至被很多人视作最早的转轮手枪,但是戚大将军给了这么一段评价:

为北方遇敌,惟有快枪(就是三眼铳)一种,人执一件,但成造本拙,工尤粗恶,身短体薄,腹中斜曲,口面大小全无定制,不堪击敌。而铅子又不知合口之度,什物不具,装放无法,徒为虚器。故虽敌畏火,而火具又不足以下敌,惟有支吾不见敌面而已。且柄短赘重,将欲兼持战器,则不能两负,将只持此器,则近身无可恃者

戚将军的意思就是说,这玩意儿做工粗糙,弹药都不合口径,基本上只能放放烟雾唬人,真打起来干不死几个敌人。明军有记录可查的火器大约有30多种,戚继光几乎都给予了负面的评价,真正好用的也就俩,一个是戚继光下文说的子母炮:

以上之外,有火砖,一窝锋,地雷,千里炮,神枪等,百十名色,皆不切于守战,故不备,今皆一切禁之。以节靡费,惟有子母炮,尚属可用,未当终弃,亦一奇品也

还有一个就是晚明引进的鸟铳,这个留着稍后讲,先说一下红衣大炮是怎样从炸死努尔哈赤的大杀器变成了后金的掌中宝。红衣大炮最早是徐光启力荐引进,为助朝廷引进洋炮对付后金,徐光启不惜亲赴澳门采购,本以为回京后就可以展开仿制工作,没想到徐光启带着火炮回京的路上被免官了,最终托人将仅有的4门红衣大炮运抵京师。不过红衣大炮到了京师之后的命运则更是离奇,先是朝廷上反对声连连,明朝知识分子在面对舶来物时展现了不输清朝的自大与迂腐:“若洋铳能护国,吾辈成何?”很难想象这是明粉口中开放包容的明代文人说出的话。不过明朝还是有点运气的,一艘搁浅的英国商船带来了24门红衣大炮,本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天启拨了11门炮去宁远前线。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努尔哈赤被红衣大炮轰死,但是再后来的事恐怕就少有人熟知了。皇太极重金招揽铸炮高手,崇祯四年(1631),距离努尔哈赤被炸死过了五年,后金造出了第一门红衣大炮,当年八月,皇太极进攻大凌河城时,麾下已经有40门红衣大炮了。并且在这一战,皇太极解锁了红衣大炮的正确使用方式。此前明朝虽引进了红衣大炮,但忽视了对炮术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忽视引进可移动的炮架,所以明军的红衣大炮只能部署在要塞而无法拉出去野战,而后金通过刻苦钻研,不仅研发出移动炮台,还成立了名为“乌真超哈”的独立炮兵部队,因此清军的红衣大炮具有了野战和攻坚能力,至清军入关时,每战必以红衣大炮轰开城墙,明军的固定火炮无法集中部署于一处,所以反而被清军压制。这才是重型火炮的正确使用方式。

在清还是后金的时候,皇太极便不仅大力支持火炮自主生产,还极其重视自主研发,在红衣大炮的基础上,后金首次研发出钢制弹丸,取代了红衣大炮的铜制炮弹。新火炮无论射程还是穿透力都远高于红衣大炮,这种改良型火炮被称为神威大将军,是17世纪世界上最先进的火炮。

红衣大炮这种本是明朝引进的高科技武器,最终在后金的手里发挥出了最佳作用,不得不说是一种莫大的讽刺,从中也可以窥见出僵化的政治氛围对技术进步的巨大阻碍,清作为明的后继者,虽然以皇帝一人的喜恶极大程度上压制了过度的政治正确,但是仍然没有摆脱守旧主义的束缚。

现在再来说一下另一个舶来物——鸟铳。明朝第一次意识到火枪的威力应该是在嘉靖年间的抗倭战争,倭寇装备了部分葡萄牙火枪,在日本被称为铁炮。在壬辰朝鲜战争中,大量装备铁炮并且使用娴熟的日军在攻坚战中对明军造成了巨大伤亡,这使得明军意识到火枪的战术价值,并且众多明朝军事家都认识到中国自产武器与西洋舶来物的巨大差距。

戚继光《练兵实纪杂集·鸟铳解》:“此器中国原无,传之倭寇,始得之”。

何良臣在《阵纪·技用》中说:“鸟铳出自外夷……但不敢连发五、七铳,恐内热起火,且虑其破(即膛炸),唯倭铳不妨”。

《筹海图编·鸟咀铳》记载:“鸟铳之制,自西番流入中国,其来远矣,然造者未尽其妙”

《武备集要》则说:“鸟咀铳之用,起南夷番国。我兵战获番船,得之舟中,遂仿之以造”

虽然明军仿制了不少火枪,但是被称为鸟铳的仿制品直至明朝灭亡也并未完全取代明军古老的火门铳等自主研发的武器。除了与日本铁炮几乎一模一样的葡萄牙鸟铳之外,明朝曾有一个更好的选择——土耳其鲁密铳。在17世纪,威力最大的是西班牙火绳枪,可以击穿骑士的板甲,但是不易便携而且无法脱离大方阵使用,所以也没机会拿到远东来秀杀伤力。而鲁密铳呢,短而轻便,弹丸较小但弹药量大,所以这种枪的射程不及西班牙火绳枪但是中近距离杀伤力大,而且由于轻便的缘故,十分适合长距离运输和快速部署,并且鲁密铳还配备有钢刀,近战可以做斩马刀使用。说到这大家应该能想到,这玩意儿是对付后金最合适的武器啊!

徐光启(又是这个人)曾在天启元年(1621年)从兵部领取了2000支仿制土耳其鲁密铳配属给部队,训练效果极佳,并启奏天启帝应尽快将这些武器应用在部队,可是鲁密铳的记载也仅此而已,鲁密铳究竟有没有在对付后金的战斗中发挥作用不得而知,以明军的尿性,即使给他们先进的武器恐怕他们也不一定知道怎样正确使用,红衣大炮就是最好的例子。

明朝虽然有种类繁多的火器,但绝大多数都是在宋代火器遗产的基础上发展衍生而来,两种最有用的武器——鸟铳和红衣大炮则都是舶来物,即使很多明粉不想承认,但事实就是:中国的军事科技最晚在明中期就已经落后西方。在日本、明朝和后金还在把火绳枪当高科技大杀器来使用的17世纪,西班牙人已经开始列装早期燧发枪,更早的15世纪法国人最先发明颗粒火药以及用铁铸造火炮的技术,德意志纽伦堡在16世纪便率先研发出膛线,这些具有先驱性的技术积累最终注定了19世纪西方列强轻轻松松吊打远东古典帝国。相比之下,明朝中晚期发明的什么三眼铳、水底龙王炮还是各类早期火箭,都只是宋代技术配合明代的想象力而已,并且经过实战检验发现根本难堪大用。无论明还是清,都只有依靠西方的技术输入才能维持军事装备不落伍。




二、满清的江山是大炮轰出来的


知乎上之前已经有不少人回答过了,女真不是游牧民族,女真也根本没有马匹资源,建州女真的看家本领是重步兵和火器部队。具体内容各位可以找相关回答去看,相同的内容我就不重复了。

很多人讨论后金的兴起时都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努尔哈赤起兵前是干啥的。他是明朝建州都指挥使,李如松的部下,建州女真在壬辰朝鲜战争作为后备队一直在边境待命,曾有过一次支援李如松的机会(没记错的话是碧蹄馆之战后李如松想调努尔哈赤入朝鲜)但因为明军补给不足和朝鲜人对女真人野蛮行为的恐惧所以作罢。所以努尔哈赤这个人和他的建州女真人就在辽东地区目睹了各路明军精锐行军经过他们的面前,明军的各种精锐火器和军阵他们都看了个遍。要说努尔哈赤不知道火器的重要性纯属无稽之谈,明军就靠虎踞炮这种宋代遗产的升级版都能攻城拔寨,日军铁炮在巷战里把明军先锋打得满地找牙这事也引起了从前线到朝廷的所有大明体制内的武官的注意。努尔哈赤作为明朝体制内的官员只怕比谁都熟悉明制武器。

仅谈论火器技术和使用理念,后金和随后的清在很大程度上是继承了明代正确的部分并加以发展,那些没什么实战价值的武器被抛弃,并在此基础上,清代研发出了适合自身的一些武器,总体来看,火器技术相较明代是进步的,并且军事理论方面比明代提升不少,对于火器的战略和战术方面的认识一直与西方差别不大,但是经历过拿破仑战争之后的西方世界便远远地甩开了清帝国。

在后金迅速崛起的过程中,努尔哈赤到皇太极都招募了不少汉人或朝鲜工匠,并将他们与归降的汉军部队一同编入汉八旗序列,上文提到过的“乌真超哈”以及孔有德等归降汉军都是汉八旗的重要火器部队。而同时期的明朝神机营由于在土木堡之战中遭受重大损失,后来重建的神机营只剩一个壳子,部队战斗力大打折扣,武器装备的损失也很长时间没有补充齐全,包括神机营在内的京师三大营全部掉出精锐部队序列。

在这种此消彼长之下,后金在火器的各方面都已领先明朝。除了大量铸造红衣大炮改良型“天佑助威大将军”炮之外,入主中原后的清军将鸟枪(也就是明代鸟铳)作为主要轻火器大量装备,相比于明朝少走了很多弯路。由于康熙年间进入了漫长的和平期,清朝武器的更新和生产都区域停滞,但是其火器的总保有量却是惊人的大。至鸦片战争前夕,清军共拥有火炮十一万四千零九十一门,火绳枪二十六万两千三百六十五支,我知道可能有些人不信,所以我贴上图片了:






不难看出,火炮主要在直隶一带,而火绳枪在边境地区比较多。火炮毕竟难以运输和部署,不过清代比明代做得好的一点是,由于准格尔战事的需求,从康熙到乾隆年间清朝发明个大小85种规格的轻型火炮,这些适合快速部署的火炮才是剿灭准格尔战争中最重要的功臣,在同时期世界各地都没有骑兵长途跋涉携带火炮的需求,所以清朝的轻型炮应该是18世纪最先进的。

那么清军对火器编配的制式比例是多少呢?雍正五年(1727年)议定:“官兵所用军需内鸟枪一项, 能冲锐折坚, 最为便利。内陆省份, 地势平坦, 利用弓矢;沿边沿海各省份, 山深林密, 利用鸟枪。将内陆省份, 每兵千名, 设鸟枪三百杆; 沿边沿海省份, 每兵千名,设鸟枪四百杆。”所以可以看出,18世纪早期,火绳枪配比是40%左右。

而到了乾隆年间,西征准格尔时鸟枪兵占到60%,至设立西藏旗兵时,鸟枪兵的比例最高达到70%。

西藏旗兵,自乾隆五十七年始。前后藏各设番兵千。定日、江孜各设五百。前藏领兵者曰戴琫,其下如琫,又下甲琫、定琫。原置戴琫三人,二驻后藏,一驻定日,复增戴琫一人驻江孜。前藏番兵,游击统之。后藏及江孜、定日,都司统之。原有唐古特兵,归戴琫督练。初制,每番兵千,弓箭三之,鸟枪七之。嗣选唐古特兵三千,鸟枪、刀矛各半。至是新设额兵三千,每千人五成鸟枪,三成弓矢,二成刀矛。

到鸦片战争前夕,清军也依然保持着多枪多炮的优良传统。根据登州府志记载,道光十九年,登州府994名士兵装备了479支鸟枪和75门火炮,鸟枪比例50%左右,火炮数量倒是真多,遗憾的是我并没有找到关于火炮口径的描述。具体资料我就不表了。

所以清军并没有荒废火器的生产与研发,相反,清军十分重视火器的装配。但清军最大的隐患也恰恰在此。


三、大清的江山毁就毁在大炮上


接下来我要讲一下清军是怎样被时代抛弃的,以及又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无比重视火器的帝国被西方同行们甩了好几条街的。

除了准格尔之外,康熙时期对外用兵的另一个重要对手就是俄罗斯。两次尼布楚战争,清军在轻武器方面都被俄军吊打。第一次尼布楚战争,俄军与清军用的都是差不多的鸟枪,双方都需要一个支架来托起枪才能瞄准,但俄军用的支架是战斧,所以俄军鸟枪手拥有很好的肉搏能力,这使得清军在短兵相接阶段反而被俄军吊打,不过最后神威大将军炮出马,什么都摆平了。

第二次尼布楚战争,此时俄军已经基本上完成了火绳枪到燧发枪的换代,800多支枪有700多支燧发枪。燧发枪对射阶段不仅射程远,而且更加机动灵活,射速也领先鸟枪,打得清军不要不要的,不过最后神威大将军炮出马,什么都摆平了。

这两次战争本来暴露出了火绳枪的落后,不过有大炮兜底着,所以清军从这场战争中悟出的道理不是改进鸟枪,而是造更多的大炮。

后来乾隆征讨准格尔和缅甸时,对手分别使用了大量俄制燧发枪和英制燧发枪,不过这些比清军还糟糕的火枪手不仅没有发挥出这些武器应有的教训,而且他们最终也被大清的火炮收拾了,所以鸟枪虽然再次被证明已经落后太多了,但火炮依旧够用,所以大清就继续陷入造炮的循环了。

整个康雍乾三世,清朝没遇到任何一个体量和军事实力能与他匹敌的对手,因此即使帝国的武器已经老旧,帝国庞大的体量也足以局部碾压任何一个对手,所以大清的江山就在炮架子上越坐越稳。对火炮数量的迷恋不仅导致武器技术的落后,更滋生了军队不愿近战的毛病。如果火器只是停滞的话,则清军的近战能力肯定是倒退了。迷信火器能解决一切的清军不在质量上求突破,而是寄希望于数量的优势,这是清朝跑歪的方向。

不过清朝比明朝做的好的另一个地方是,满族人改政策改的还是比朱家人快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及爆发之后,清朝铸炮之风又继续盛行,这次造的终于不再是红衣大炮的各种魔改版,而是彻头彻尾的新炮,清军在各种方面都在向英军看齐,1840年失利之后各种68磅巨炮的进口版和国产版充斥各大要塞,镇江湍山关江防炮台还铸造了万斤巨炮,能发射80磅炮弹,面对英军时,理论上应该是完全不虚的。

在整个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舰队并没有从清军要塞处占到什么便宜,整个十九世纪的军事理论就认为,舰队轰击要塞,舰队必败,克里米亚战争就是如此,英法舰队与俄国要塞对射,舰队损失过半。那么英军是如何攻破一座座中国要塞的?很简单,肉搏。

曾经八旗最引以为傲的弓马骑射和近战肉搏,经过两百年的堕落腐化,如今被英军用刺刀狠狠地羞辱了一番。广州虎门,英军2400名陆军登陆后攻入要塞,清军全军覆没,随后在三元里,数千乡勇趁下雨天英军弹药受潮的机会围殴一个连的英军,英军付出一人死亡的代价后用刺刀杀退数千人;镇江要塞,英军火炮无法轰击到城镇,所以6600名陆军两路包抄,绿营和蒙古八旗都被英军刺刀挑死在城里。在镇江一战,英军是断不可能带着火炮登陆的,所以英军完全是以轻武器攻陷有城墙有炮台的镇江城,此战英军死37伤129,镇江守军死伤1500余人。

战役的具体进程我不讲了,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英军和清军的武器装备并没有拉开明显代差,在多次登陆战中,清军有重火炮支援,而抢滩登陆的英军一旦上岸就只能靠手中的一条枪。双方最大的差异是军队素质。清军虽有大量火炮,但炮术落后,以至于要塞打舰队都极少命中;军队懒散、士兵体质羸弱,既不敢肉搏也没有肉搏的实力,全靠城墙和大炮来支撑起士兵的安全感,当勇敢无谓的红衫军翻墙进入要塞时,清军便成了待宰的羔羊。

但我并不是在说军事技术的落后不致命,这一点相当致命,不过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才看出来的。

19世纪中叶,欧洲军事技术迎来了一波质的飞跃。后膛枪、定装弹药、后膛火炮、曲线线膛炮等一系列高科技都是几个世纪前积累的军事技术一点点发酵孕育出的。携带着这些先进武器的英法联军来到中国时,此时东西方之间真的迎来了代差。若是以燧发枪的射速,英法联军在八里桥即使取胜也不可能付出仅仅6人的伤亡代价,在八里桥迎战蒙古八旗的,不是1840年那支使用燧发枪上刺刀的英军,而是一支使用米尼弹和恩菲尔德1853步枪的新式陆军。清军连任何接近联军的机会都没有就被射成了筛子,而这命运,最早在15世纪便已注定。

与其去问为什么清朝会被吊打,我认为最好的问题应该是为什么西方有吊打我们的能力。

1364年,意大利出现了最早的手持枪炮记录;

1450年,欧洲出现了半机械装置的火绳枪;

1547年,法国人发明了燧发枪;

17世纪初的30年战争,线列战术取代大方阵;

1700年,英国人发明了刺刀;

18世纪末,拿破仑将炮兵上升为战略兵种;

1840年,就在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同一年,普鲁士军队装备史上第一款后膛枪;

1855年,英国人发明了史上第一款后装线膛炮——阿姆斯特朗炮;

。。。。。。

先进非一朝一夕之物,落后也是如此。

从明代到清代,中国找到一种使用火器去解决亚洲纷争的方式,这种方式虽然被欧洲赶超,但在明清两朝代近600年的时间里,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火器使用方式。面对西方的爆炸性发展,把锅都甩给清朝和满族是汉族盲目自大的表现,这就像当年在朝廷上高呼“若洋铳能护国,吾辈成何”的明朝士大夫一样自大。祖先的自大是瞧不起舶来物,后辈的自大是把锅全甩给外族,然而明代再如何自大,尚且不至于拿前朝来意淫,至少说明,明朝人是真自大,而后辈或许还掺杂了一些自卑感在其中。


user avatar   zhen-dan-yun-long-94 网友的相关建议: 
      

用一个比较准确的表述来说,到洋务运动前为止,从表面上的装备量、火器种类&设计构型的角度上来说,满清的火器装备相对于明朝来说的确存在小幅度的进步,但整体水平上仍和明朝处于同一个时代;而从其对火器的实际运用,以及火器火药的生产质量水平的角度上来看,在鸦片战争这个时间点上,说满清的火器技术相对于明代而言反而有所退步,亦并非虚言。

清前中期火器的上升发展,主要都集中于战争压力较高的康熙时期,在完成了对中原的征服平定之后百年里,满清的火器技术发展一直乏善可陈;相对于明代火器而已,清军唯一称得上比较明显的改进就是基本做到了把明末尚未来得及换装去杂的火门枪类武器大部分淘汰,以火绳枪取而代之。

而关于一鸦前后清代火器水平的下降倒退的实例,答主 @黑王 的答案里已经列举得了很多,什么前明火炮蒸洗可用,166年祖传鸟枪;除此之外还有著名的关天培检查出膛内凹坑可盛四碗水的炮台火炮,大量使用白口铁,元末明初就有的颗粒化火药到了晚清反而不见踪影,改用粉末火药等等不胜枚举,最搞笑的还有下面这个嘉庆年间改造明代神枢炮结果改完之后反而射程更短的神奇操作

此外,由于防汉政策大量限制绿营军队装备重火器,清军的火器构成配置和战术事实上也是存在问题的,这里直接引用 @二不尚书范景文 的原话;

大铁炮价格昂贵且威力不足、用途过于狭隘,庆长年间国友一挺七尺长的100匁大铁炮折价最高可达349石米,然而威力射程远远不如价格只有他十分之一都不到的一门发熕炮,战场上被明军火炮刺激下的日本人很快用各类火炮对大铁炮进行了替代——对比丰臣时代在朝鲜战争中几百挺的批发大铁炮而几乎看不到重火器,大阪之役时的日本军队里火炮规模已然相当可观。而反过来在中国,明朝灭亡后的满清镇反军,在火器配置上则跟日本人走了相反的道路,用大型火绳枪去替代了原本中国规模庞大的野战火炮,使得近代清军频频以抬枪亮相,从而最终导致抬枪在网络上成了传说中的中国特有武器——但这本是16世纪中后期,战国至朝鲜战场上日本在东亚首先大规模使用,最终被明军火炮打退去二线的东西……

可见清军在主流火器配置运用上,从明代的以对轻小型野战火炮大规模运用为核心的战术反而“退化”回了轻鸟枪+大抬枪的,缺少重火器的坡脚配置,其实际作战效能不如晚明的火器部队亦是完全有可能的。

最后所谓“骑射为本”这句话的本质是一个满清酋君专用的政治性表述,一般用于在大臣提出扩大绿营常备军火器装备&引入新式火器&解除重火器装备限制的提案时,作为驳回这些提案的借口理由。在火器问题上满清统治者一贯精明得很呢,一方面在入关征服战争中就是依靠复刻明军的火器体系从而取得战术优势的清军深谙火器的威力,知道自己必须保有一定程度的火器武备来维持自身的军事优势;但另一方面满清又明白如果任由占据人口和常备军绝对多数的汉人掌握先进火器技术并肆意根据自身的战争需求进行发展,则会危及到自己的立国之本;故而又对火器的发展和装备设下了重重限制,最终演化成了晚清这种独有的畸形火器体系。


user avatar   hei-wang-70 网友的相关建议: 
      

要看你怎么理解,清朝火器相对于明朝有了很多改进,火器射程在清朝康乾时期做了改进有提高。不过在嘉庆道光年间这种改进又倒退回去了,毕竟满人重视骑射,防止汉人做大自废火器武功。但如果是进步那就是瞎扯淡,可以说清朝火器的制造技术和指导思想从来就没超过明朝。而且更奇葩的是清朝过了200年还在使用明朝火器,我就只能呵呵了

顺便一提,很多人贬低明朝火器怎么怎么的不行,不过很可惜的是明朝相当一部分火炮过了200年还能用,而且射程还行


到了道光年间,鸦片战争的时候明朝戚继光的造炮之法还能用来对付洋人

《清实录》也有记载

还有很多人说清朝火器装备率很高,大多数也只是在康乾时期,部分省份也并不能代表整体水平;如果是在之后的嘉庆道光,不好意思,撑死也就50%左右,这个水平已经低于明末。而且有些火器能不能算是火器都要打个疑问,毕竟清朝的兵丁鸟枪射程短,100米左右,而且还能超龄服役,能查到的就是166年,至于还有没有更老的古董我也只能呵呵了

总的来说,清朝火器在康乾时期得益于频繁的战争火枪火炮相对于明朝有很大改进,但其他方面和明朝没有大的本质差别;而在之后的嘉庆道光清朝火器的技术水平反而在不断下降,甚至还不如明末;而到了鸦片战争之后清朝引进了西方技术,传统火器向近现代枪炮发展,这种比较也就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明朝至始至终都是传统火器,而清朝火器的发展经历了传统火器到近现代枪炮的发展


user avatar   lang-ya-ta-q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刚从曼谷回来,有很多感触。

我喜欢靠近Ladyboy(偶不是基友,只是对她们这类美丽的“女人”有一种特别的情意结)当然对于她们我一丁点歧视的心态也没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目标与愿望,她们选择走这一条路,自有她们的终极理由,而不管理由是什么,我们都应该一视同仁地尊重她们的决定,而我相信基础上她们必定是“很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女人,而且我更加地相信她们的这种倾向是先天性的,对自身男儿身的模样抗拒,梦想是变身成为一名女人过着女人的生活,而且也喜欢男人,等等。

我遇到很多Ladyboy,都是在夜生活的Bar,打从心底同情她们,你可以说这是她们自己选择要走的路(色情行业)但如果不是现实社会的逼迫难道她们会选择这条悲惨、尊严被人践踏的路?也是是家庭贫困,不得已,而且又挤不进梦想的Ms Tiffany选美,那么这个行业是最有机会快速致富,存到那一桶做手术的金,然后正正试试可以找一个真正爱自己的男人!当然,泰国性观念非常开放,也有很多女生选择了卖身这个行业(真的很多很多),肯定的,如果不是现实生活困苦,没有人会愿意去做,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女生为了物质享受而选择这一行业,但都没有错,最起码她们真的是靠自己,没有杀人放火打劫做坏事!Ladyboy心里承受的压力或许更大而且挑战更大,因为她们对金钱的需求更大(整容、打激素、做手术)而且得到男人青睐的机会并不比真正的女孩更高,竞争也相当激烈。

她们的身世与心理承受的煎熬,甚至肉体的付出,并不是你我能够理解与明白,但至少我们应当给予她们最起码的尊重,不带有歧视和耻笑的眼光,见到她们还是一样双手合十礼貌地笑笑,我相信对她们来说已经是很大的鼓舞,我们是当她们正常人来看待,而我更是把她们看成是美女,呵呵。




  

相关话题

  三国时期的羯族,是什么情况? 
  高昌回纥的统治家族与回纥汗国的药罗葛氏有什么联系? 
  国民党经济崩溃的原因? 
  朱元璋北伐为什么会成功?而其他的北伐大多都不成功? 
  明朝的都司和行都司有什么区别? 
  明朝的人的精神状态、生活条件是不是比清朝好? 
  有人吹牛说2万西班牙方阵军队可以一路从广东打到明朝北京城,这可能吗? 
  如何看待 Broadberry、李稻葵团队关于宋明清经济的研究?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如何评价? 
  说起明朝,有什么能让人感觉美好的人事物吗? 

前一个讨论
美国现在在走明朝清朝的老路么?
下一个讨论
我的团长我的团攻击南天门,如果让我兔或鹰酱穿越过去攻打,如何攻打?





© 2024-05-1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