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六岁半的女儿昨晚把钢琴老师气的发了飙,这样的娃应该怎样引导? 第1页

  

user avatar   fu-dong-dong-42-8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我教过的上百个小孩里,我之前接手过两个有类似问题的学生,我当时仔细的分析思考过孩子学琴的每一个环节,总结出一个结论,这一类问题,其实根本问题在于老师。先分析一下题主这个例子,再说说我那两个学生。

题主说到的几个细节,从我教琴这么多年的经验来看,可能是存在问题的。

第一,学琴3个月,找不到中央C是不正常的,因为小汤1的前面几课,基本全是中央C,即便是再紧张,也不会找不到。找不到的原因一般就是学的不扎实,一般来讲,在弹小汤的时候,如果孩子找中央C找的慢,老师就得多一些针对性的训练,或者进度慢一些,一般都能达到“随手就来”的效果。所以,孩子上台找不到中央C孩子的责任不大,而是老师的责任。正常来讲,学生有演出,我们一定会让学生选一个最稳的曲子,并且要有把握让他不失误,这在钢琴初学阶段,对于一个钢琴老师,这不是一件难事。

第二,小汤和巴斯蒂安从本质来讲,都是入门教材,其实二者的学习逻辑不太一样,小汤的逻辑是通过音高、手位、指法的不断拓展来入门,而巴斯蒂安是从基础、技巧、乐理、演奏四个方向入门。相比之下,小汤的思路会更简单一些,老师教的容易,孩子也学得轻松。之前那几年,菲伯尔和巴斯蒂安刚刚火的时候,大家都尝试用这两个教材,但大多数老师都反馈学起来很麻烦且效果不好,所以大家又重新都用回小汤。二者其实没有好坏之分,只要学好了都没问题。但如果已经习惯了其中一套教材,再转另一套,往往一些小孩就会不适应,特别是从小汤到巴斯蒂安,很多小孩会觉得有点迷糊。所以,国外的老师回来,让孩子从小汤转到巴斯蒂安,不适应是正常的。

第三,在我接触了这么多学琴的学生中,弹599前10几课弹不好的,绝大多数都是没弹《拜厄》。《拜厄》在学琴的过程中我觉得是一本很重要的书,它和《599》前面的课虽然看起来音都很简单,但《拜厄》的变化更少,且基本都是顺着一个方向去弹得,《599》的变化就非常多,一般小孩会反应不过来。所以,先弹《拜厄》,再弹《599》,是最扎实的一种学法。如果你们学琴一年多,只弹了小汤、巴斯蒂安,然后直接弹599,弹不好是正常的。别说小孩,我之前接手过一个30多岁的成人学生,从小汤1、2后直接进599,前面的十几课她也弹得十分费劲。所以,这个老师虽然是海归教授,但他也没看清问题的本质,孩子学习的过程少了一环,而他不给补上,而是去责备,这是不合适的。这类似于孩子爬楼梯必须得一截一截的爬,你非让他跨着一截爬,然后他爬不上去你还说他为什么这么废,这不对呀。所以,如果有可能,再换一个好老师,把漏的课补上。相信我,孩子的学习一定会更容易。

第四,我觉得老师是一个比较有趣的职业,因为你需要面对不同特质、性格、能力、智商的学生,你得去思考怎么能把他教好,这是一个探索和尝试的过程。孩子的学习过程出现了问题,我觉得只要能够找到原因,然后结合问题有针对性的训练,就一定会有所好转。像这位海归教授这样去苛责,我觉得我很少这样做。因为我相信,责备和批评,对一个小孩来讲,没有太大实际意义,能够帮助他解决问题,才是根本。从本质来讲,现在大多数同学学习钢琴,不是更应该注重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以及去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嘛?为什么没弹好,就是不珍惜学琴的机会,就是不努力,这里难道没有老师的责任嘛?我觉得就算不努力,也没关系呀。比如我的一些学生和家长很乐观,不指望考级,也不要求进度,每天就能练20分钟,就希望学学钢琴,感受感受音乐,这不行嘛?给这些学生上课,我们虽然不能有那么多钢琴上的交流,但是我会通过一些钢琴作品来让他欣赏和学习不同风格、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音乐作品,这不也挺好的嘛?现在这些孩子已经能够清楚的分辨不同作品的特点,并且大致能够分清一些音乐作品,我们彼此都能感受到轻松和快乐,这也是一种学习音乐的态度。

综上,如果要解决技术上的问题。相信我,换一个靠谱的老师,重新领着孩子过一遍小汤,然后先别弹曲子,把《拜厄》从头到尾练了,到时你再弹《车尔尼599》,绝对会特别轻松自然。

那如果要解决孩子性格脾气上的问题,我觉得我可以继续分享一下刚才提到的那两个学生的学习经历,一定会对题主有帮助。

第一个学生,是一个女孩,跟我学习的时候上三年级,她是一年级的时候考了一级,然后通过后不学了,后来三年级想重新捡起来,找到了我。我问她妈妈当时为啥不学了,她说之前的老师太严格,总批评孩子,孩子总哭,就不学了。我开始没太在乎家长说的,但后来在我教的时候,我觉得我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我给这个小姑娘每一次上课,但凡我只要说一次她节奏不对、音和指法不对,这个孩子就已经开始“眼泪汪汪”了,如果我说第二次她没弹对,基本就流眼泪了。我这个“说”,并不是批评,就是很简单的提示,类似于“这个音没对”,这,都不行。后来,我觉得这已经不是学习的事了,这已经变成了一种性格上的事了,我觉得,这得解决。后来,我逐渐和家长和孩子聊天了解到,之前那个老师,逼着本不想考级的孩子和家长去考一级,然后孩子弹不好,她就破口大骂,骂的十分难听,孩子当时很害怕,但又不敢当老师面哭,只能忍着,或者下来课哭,即便是这样,孩子还是坚持到了考完才不学。在那之后,孩子面对问题的第一反应就是“哭”,她妈妈和我说,孩子接受不了任何的否定的意见,一点都不行,如果有否定,就一定会哭。当时,我个人觉得,解决她性格上的事,要比钢琴上的事要更重要。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从来不给孩子任何压力,作业也是看她的情况练,在课上我总是给她讲一些有趣的音乐史的故事,和她一起交流聊天,偶尔还给她买点吃的,我至少要保证一件事,不能让她在钢琴课上哭,同时尽可能的学习到音乐知识和技术。我这么教了她快一年,她在后来的课上基本不哭了,后来她妈和我聊天,说她最近特别喜欢跳舞,没事总自己在家练。我当时建议,要不让她别学钢琴了,学学跳舞也挺好,乐舞不分家,省的她以后再弹琴累着再哭。后来,她妈妈接受了我的建议,现在也经常看到孩子跳舞的朋友圈,笑的很开心。

第二个学生,是一个小男孩,跟我学的时候刚上一年级。他没考过级,跟我学的时候,他和其他老师学了2年的钢琴。但即便是学了2年,这个孩子也弹得不太好,他认谱也很慢,然后手型是趴着的,节奏也弹不准,他妈妈也能看出问题,但是不知道怎么改。小男孩的妈妈性格很急,觉得这么简单的事,为什么自己的孩子总是做不好,于是就经常骂孩子,孩子一被骂,就哭。开始的时候,男孩的妈妈在课上只是提示他弹的不对,然后在妈妈说完话之后,你可以眼看着孩子就开始憋着一股劲,开始砸琴了,然后但凡他妈妈再说他一次,他就站起来和他妈喊了。后来,男孩的妈妈上课会严厉的批评孩子,在严重的时候,孩子就开始狂哭,劝不好的那种。在教了孩子一阶段之后,我觉得这事不行,于是我和男孩的妈妈聊了一下。因为之前的钢琴老师,是她妈妈很信任的一个朋友,她妈妈一直觉得那个老师很好,学不好是孩子的事。但其实不是的,因为开始我觉得不想掺和他们这些事,也没说那个老师不行,只是委婉的说我们有些问题得一点一点改。但后来我觉得不行,我就和男孩的妈妈聊了之前老师的事。之前的老师,在孩子学这2年期间,选择性的给孩子留了小汤1、2、3,大汤1、2,拜厄、599、布格缪勒、巴斯蒂安1、2,菲伯尔、世界儿童钢琴曲集,中国钢琴名曲精选、流行钢琴大全、考级教材中的部分曲子,试问,学两年钢琴,换了20本书,这是一个正常老师能干出来的事吗?谁学这么多教材能不迷糊?孩子弹不好,真的就是老师的事,只不过家长不懂。后来,家长听我说了这些之后,觉得有道理。我当时给了她一个建议,我说孩子学琴事小,成长事大,钢琴可以不学,但不能造成童年阴影,更何况这根本就不是孩子的错。当时我说你只要不管孩子钢琴的事,不对他有任何的要求,我保证在半年之后,让他规规矩矩的弹好作业。孩子妈妈听我这么一说也意识到了这件事的重要,后来忍住再也没管。在之后的半年,都是男孩爸爸带着来上课,我重新设计了他的教材,让他重新系统的一步一步的往下弹,在课上尽可能的引导他把作业弹好,经常和他聊聊天,说说话,然后除非必要,尽量避免去批评他,或者用一种委婉的方式提问他。半年之后,这个孩子弹得规矩多了,男孩的妈妈后来也很少说他了。每次上课由哭着走,变成了笑着走,我心里也挺欣慰的。

所以,通过这两个学生的经历,我们再退一步看看,在这两个孩子的人生中,学钢琴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孩子的性格和成长难道不比学这些东西更重要吗?我始终相信,一个人在幼年的性格和经历,或许会对一生造成影响。我们试想,如果这两个受了委屈的孩子,小的时候受不了可以哭哭,那长大以后受了委屈会不会用更极端的方式来处理,这些真的不好说。

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是最重要的,不要把问题看的太重,更何况很有可能,有问题的并不是你和孩子。


user avatar   baolongtu 网友的相关建议: 
      

翻了一些答案,发现很多人都没有提到很重要的一点:智力。

智力不只是普通人理解的“反应快不快”,“脑子好不好使”或者高级一点的“IQ 240”。早在1983年,Howard Gardner 就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把人的智力分成语言、数理、视觉、音乐、运动、人际、内省七种智力,他后来又在1995年补充了“自然智力”。这八种智力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独立存在,独立发展的。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天赋”。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孩子上学不怎么学还是学霸,门门功课考100,但是偏偏体育不及格;或者孩子画画“无师自通”,拿笔就能画得很像,但是性格孤僻不善与人相处;也有的孩子作文写得很棒,但是数学很差。这都是多元智力的表现。

说完了熟悉的,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不熟悉的,那就是:我们对于自己有天赋,而别人没有天赋的智力项的理解能力是相当不足的。举个例子:某甲从小是个学霸,但他却辅导不了差生乙,因为甲跟以说“x+3 = 3x + 9,那么x 就等于-3,懂了吗?”,乙就瞬间蒙了,甲都开始讲下一题了,乙还在琢磨为什么x =-3;又或者某丙是个“小球王”,可丁踢球连地平球都接不住,丙教他:“这还不简单吗,你看着球往哪里去就往哪里伸脚不就接到了吗?”丁依言“球往哪里去就往哪里伸脚”,结果却还是经常差了一点点。

这就是智力差异,数理智力强的孩子在心里解方程,运动智力好的孩子“球在哪里往那里伸脚”就和吃饭一样简单,但是在数理智力差和运动智力不足的孩子里,这两样就好像做饭一样复杂。“x+3 = 3x + 9,那么x 就等于-3,懂了吗?”或者“球往哪里去就往哪里伸脚”在他们听来就好像“把菜洗洗切切下锅一炒就好了”一样,根本无法学会做饭。你这里的教授说的“左手的 mi sol fa sol,单个音是八分音符,弹的长度不一样”就是这个例子。教授因为平时教的都是有一定天赋和基础的孩子,所以他认为的“最简单”的解释对于你的孩子来说可能还是太难了。你的孩子有可能需要放慢一百倍,一个一个指头地去教才行。你所谓的他“不专心”其实并不是不专心,而是老师在讲后面的内容,他却有一半的心思在想:“左手四个音长度是什么样子?”,“我到底是sol短了?还是fa长了?”,“有没有可能是mi长了?”反复自己跟自己打架,头脑其实非常累。“继续愣愣的看着老师”是这种情况的典型表现。这位教授应该是没有教过天资比较差的孩子,所以不能理解孩子的这种状态,误以为是孩子“油里油气”。这虽然是无心之过,但是对孩子的打击非常大。不仅无益于学习,还很伤孩子的自尊。再学两节课孩子估计就会产生“反正我就是笨,就是学不会。你们非要让我学那我就装装样子让你们开心吧”的心理。

所以当务之急,是找一个带过资质较差的孩子的老师,千万不要好面子非要坚持找这个教授,否则最后不但孩子的琴学不好,还会影响你和孩子的关系,甚至影响他整个性格的发展。




  

相关话题

  重庆一萌娃怕鱼被煮,抱着它看剧睡觉,当孩子说「我们可以不吃鱼吗?我不想它死」,家长应如何回答? 
  2周岁女儿被小五六个月的妹妹打,制止无果,小孩也不舍得打回去,最近越来越严重了,这种情况需要怎么教育? 
  什么才是真正的闺蜜? 
  母亲明明很爱孩子,为什么还老凶孩子?为什么孩子有一点错就容易上火? 
  你有没有无意间发现了一些邻居的秘密? 
  如何看透人的心理? 
  看书多的孩子和旅游多的孩子,对他们的成长来说影响哪个大?他们的视野和格局会有大的差别吗? 
  孩子自控力极差如何拯救? 
  为什么会有人以模仿悲剧人物为荣? 
  该不该教小孩子学会分享?自私是天性吗? 

前一个讨论
古典音乐家这么厉害为什么不去做流行音乐赚钱?
下一个讨论
我应该怎么进步我的钢琴?





© 2024-05-1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