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抗日战争惨烈到何种地步? 第2页

                 

user avatar   zhao-zhao-zhao-22-3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听老辈人讲,有一次鬼子抓住了一个共产党,想让他当众出丑,打击老百姓对共产党的支持。

鬼子把附近几个村的村民都集中到一块空地上,在中间架起一块长长的铁板,用火烧得通红。

接着,鬼子把共产党员压上来,让汉奸告诉他要么当众向“蝗军”磕头认罪,要么就给他“暖暖脚”。

这名共产党员二话不说,一脚踩上烧红的铁板,咔咔咔迈着大步往前走,每走一步,铁板就粘下一层血肉,但是他就像没事人一样,连眉头都没皱一下。

走到头后,这名共产党员一转身,说:“我再走回去。”咔咔咔迈着大步走到另一头。然后,他又一转身,说:“我再走一遍。”咔咔咔又走了一个来回。

走到最后,他的脚底板已经露出白色的骨头,但是他还是强撑着身子,站在烧红的铁板上,轻蔑地看着周围的鬼子汉奸。

鬼子汉奸眼睛都看直了,半晌说不出一句话,他们没想到共产党的骨头这么硬!

本来,鬼子们打算好好“教育”一下老百姓,结果却让老百姓认识到共产党都是好样的。

最后,鬼子只能匆匆把这名共产党员枪毙了,这场“教育”大会也草草收场。

因为当时混乱的环境,这名牺牲的共产党员没有留下姓名,他的英雄事迹也没有任何资料记载。

但是,这个故事在我们当地流传下来,直到现在老辈人提起这事,还是一脸敬佩。

在十四年抗战中,为了独立和自由,牺牲的革命烈士成千上万,他们中的大多数没有留下姓名事迹,但是祖国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中央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就是所有革命先烈的墓碑,纪念碑正面的八个大字就是所有革命先烈一生最好的墓志铭。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user avatar   xiao-wai-gua-87 网友的相关建议: 
      

物资上最匮乏的不外乎琼崖纵队

我爷爷十五岁投共,十六岁排长,十七岁入党。

打的那叫一个惨,他们排死了几轮,最后剩下的人里边挑了个文化最高的,也就是我爷爷,当排长。

当指导员时被鬼子扫荡,一个月的时间里,一个连就剩不到一个排的人,连长牺牲了三个。

他那只部队还算好的,最惨的一支长期躲在山里,不是怕死,而是没有像样的衣服穿。

但是tg有无敌的精神战胜法,没枪没炮上去就抢(对小日本),一个个混得和野人一样照样坚信胜利属于自己,当时还有一首歌,我只听过一段‘红旗艳,阿么红旗艳红旗招展…(原版海南话,不知道怎么翻译)杀敌人,同啊同志们,快点起来吧,竞赛缴获机关枪啊我们会胜利,嘿,我们会胜利’这么霸道的歌词,没准了


分界线

没想到一晚上上百了,谢谢兄弟姐妹们,其实从我们家的出身看来,基本上涵盖了祖国、民族变迁对于个人人生的影响。

大约是清末吧,爷爷的爸爸下南洋闯荡,家都安在国外了。可以说在外国的遭遇导致了这批华人华侨对祖国感情特别深,对爱国以及中华文化感受十分贴切,我爷爷大约十一二岁时就和其他的一批华侨小孩一起送回国学习。初中上完后由于闹鬼子闹得太凶了,书读不下去,通过TG外围组织跑路到根据地了。爷爷一直是TG的死忠粉,就算晚年因为出生受到文革冲击但是还是坚持TG政工干部的嘴炮本质,躺在病床上和别人讲党性。爸爸和姑姑在部队大院长大,受文革冲击书读不下去,上山下乡从军入伍,最后一个在国企干到退休,一个独闯广深港,细品下来,不比《血色烂漫》逊色。我也当过兵,大学毕业后就去了,现在已经退伍。我记得某年最紧张的时候,被要求和家人打电话时不能透露部队现状,一次和家里打完电话后,收到一条短信,我爸爸发的,就一句话:要打仗了,不要怕



这两天,我很惊讶的在评论区底下发现了这个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将士用命,百姓屠戮,

这都不叫惨烈,覆巢之下而已;

碧血蓝天,笕桥梦碎,是遗憾;

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是可惜。

我最震惊的惨烈,是看到采访蒋纬国的回忆,蒋介石武汉会战那会儿,在官邸洗澡的时候哭天叫娘,衣冠齐整后,仪表如常。

领袖一人承受的泰山压顶,在几年前的娄山关也出现过,苍山似海,残阳如血,他那天准备好投胎的心情记下来了。

宏大格局中咯咯作响的腰板,急转直下时砰砰跳动的心脏,忍无可忍里的忍,情不自禁处的禁,这等惨烈,对我们后人是极为裨益的。


user avatar   li-bu-xu-fa-tan-hua-l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惨烈?

惨烈就是小日本没几天就投降了,然而作为一个前线的抗日战士,今天你还可能被他们残酷杀害,甚至残忍的活体解剖!

以下节选自萨苏翻译的日本原陆军士官川崎春彦所著《日中战争 -- 一个日本兵的证言》阵中日记

昭和20年7月
第二天,军官们有要把那个俘虏的眼睛也挖掉的话。这时,市川军医站了出来,说:“既然这样,让医务班来做人体解剖吧,对卫生兵们的学习作贡献吧。” 这样说了,就定了下来。
首先,按照外科的市川军医的命令,从静脉给俘虏注射了20毫升酒精,俘虏随即失去知觉。在他还活着的时候将其胸部和腹部切开,心脏还在跳动。
这时,寺山军医来将其内脏一一摘除。心脏和肺脏首先被取出。冠状动脉,大动脉,静脉,心肌,支气管,食道等等开始,横隔膜,胃,大肠,小肠,直肠,脾脏, 肝脏,肾脏,胰脏,膀胱,前立腺(似应为前列腺 – 译者注),阴囊,十二指肠,虫状突起(盲肠),以及骨骼,关节,肌肉等,两位军医详细地进行了综合讲解。
卫生兵们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场面,为人体内脏的精密而感到震惊,因为这种很难有第二次机会的贵重实地医学教育而感动,对人体的神秘性有了深刻的认识

昭和20年7月是什么日子呢?就是公历1945年7月,彼时距离“吾国战胜已”最多也就是3,40天。

你以为熬到1945年8月15日就打跑日本鬼子胜利了么。

还是这个川崎的日记

达敌军阵地前方的时候,运气太好了,前面的人员报告,中国兵正在吃饭,他们用刺刀杀死了两名哨兵,现在正是突围的机会。
“绝对不许出声,向西边的山中急进!”
部队长的命令被无声地传递下来,突围开始了。
……
重新找到宿营的村落,已经是昭和二十年八月十六日,残暑酷热,而我们和敌我都失去联系,还根本没有战争已经结束的消息。
毕竟这一带新四军实力很大,是不明的危险地带,商量后,部队长决定向衡阳方向撤退。

我看这段的时候一直在想那两个牺牲的哨兵。1945年8月16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后,日寇依然在负隅顽抗,中国的战士们依然在牺牲,依然没能等到胜利。

后面的章节,还提到9月13日新四军再次袭击这支日军,造成较大伤亡。日军应战,在齐腰深的水流中转移。曾经救护过作者的高山也负伤,这次是作者救了他。

你们以为,这一切就是终结么?

1945年8月,日本政府宣布投降后,高邮、泰州、江都等城镇仍为日伪军驻守。盘踞高邮的日伪军,自恃兵多城固,妄图与新四军对抗。12月,新四军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政治委员谭震林为消灭拒绝投降的日伪军,决心发起高邮战役。

1100余名拒绝投降的日本鬼子被歼灭,是役40余名高邮籍新四军战士魂归故土,他们再也吃不到魂牵梦绕的高邮咸鸭蛋,但是他们终于收复了大美食家汪曾祺先生的故乡!

不仅是浴火十四年牺牲的2000万军民,日本宣布投降后,在各个战场上,依然还有和日寇惨烈拼杀。

目前这个回答下正好有100个答案,100个答案从各个方面讲述了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的惨烈抗争。

却很少有人从一个普通士兵的角度眼里看待这场民族存亡战争的惨烈。

我认为,抗日战争之所以惨烈。

首先在于置身于抗日救亡的官兵,没有一个人知道:我们究竟如何能战胜日寇,我们究竟何时能胜利,没有一个人会说8月15日后我们回老家结婚。所以即使8月15日日寇宣布投降后,很多朴实的士兵依然无法相信,因为凶残的日寇依然在那里占据着我乡我土。

1945年8月15日,依然如此残酷,如此没有希望,我根本不敢想,1943年的冀中平原,1937年的淞沪,1932年的白山黑水…那些抗日将士们该如何面对前方的黑暗与未知。

既然不知道何时会胜利,所有人,大约抱着的只有一个信念:狗日的小日本,老子和你们拼啦!


user avatar   yu-feng-78-9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说日军的情况吧。

日军伤亡惨烈的战役,莫过于淞沪会战。由于对中国军队的战斗力极为蔑视,日军一开始仅仅想依靠两个师团(3、11)增援上海的日本海兵队并摧毁中国军队。不光如此,不知哪位宣传天才想出了个招数,在报纸上公开发表日军每天的死伤者名单,据说认为这样可以“鼓舞全体国民的士气”。



然后到了淞沪会战高潮的十月间,朝日新闻就变成了这个画风:


光看这个大家可能还感受不出来,举一个例子:最早投入上海作战的日军第3师团的步兵34联队。在JACAR公开了其的战斗详报:


步兵34联队仅仅一个联队,在上海会战的两个月间的伤亡竟然达到了3122人。

这是什么概念?1937年日军一个正常联队的建制兵力也就3600人左右,也就是说34联队的伤亡率达到了近90%。用34联队史的话讲就是:日俄战争中,日军一个联队伤亡30%就是重创,伤亡50%就是受了歼灭性打击,必须撤回后方休整;而在上海会战中,联队伤亡已经达到了90%,却因为战况紧急无法撤下来,只能就地补充后坚持作战。

34联队的遭遇是淞沪会战日军的一个缩影。由于低估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和决心,日军参谋本部采用了添油战术,一开始仅仅以3、11两个师团面对几十万中国军队,包括老蒋的嫡系德械师、教导总队等,结果是这两个师团损失极为巨大,各步兵联队人员更替基本都达到了百分之百。后来赶紧增援了9、13、101三个师团,但仍然面临国军极为顽强的抵抗而损失惊人,战事也没什么进展。其中伤亡相对较小的13师团仅仅在10.7-11.1的24天内伤亡达五千人,损失四分之一,师属军官更是折损过半。

《战史丛书》中的那个四万人的伤亡数字实际上来自日军战时报道的“统一口径”。依各部队部队史和原始档案估计,日军伤亡至少有6-7万之多,加上突破国防线、南京攻城战的损失,日军伤亡可能突破10万人。


同期在华北前线的日军相对轻松得多。饶是如此,号称“钢军”的第五师团在侵华战争的一年中,伤亡也达到了16000人以上。依一个师团25000人的规模计,伤亡率也接近三分之二,尤其一线步兵更替已经超过了百分之百。第五师团的“赫赫战功”让板垣征四郎登上了陆军大臣、中国派遣军总参谋长的宝座,但那些在忻口、临沂、禹王山葬身的无数士兵,自然是分享不到这等荣耀了。



当然,37-38年是中国军队正面作战抵抗的高峰。39年后游击战和小规模作战增多,日军也不再组织大规模攻势,这样全军打光的惨烈战斗就相对较少出现了。尽管如此,那些以低劣的武器和糟糕的训练给对手带来重大打击的英勇的战士,仍然是值得尊敬和纪念的。


user avatar   jin-75-86-8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淞沪会战中第三师团步兵第三十四联队的死亡之旅

的确,中国军民牺牲很大,但是也让日本鬼子也吃尽了苦头,我们大可以看一看,被众多知乎er批判的淞沪会战中,日本侵略者的惨状。

基本编制

根据『步兵第三十四联队史』,在上海开战的第二天,即1937年8月14日,第三师团就下发了动员令。

平时编成的日本步兵联队,每个大队只有3个步兵中队1个机枪中队,每个中队人员也仅有100出头,联队人员总数为1900人左右。经过战时动员,每个大队增加了1个步兵中队和1个大队炮小队,联队人员翻了一番,达到3800人。

8月25日,出征军官与留守军官的合影,注意左侧戴战斗帽的为出征者,其中约半数毙命于淞沪战场。

在9月5日,步兵第三十四联队踏上吴淞栈桥,开始了侵略上海的死亡之路。

初战杨行镇

当时,第三师团先遣队已经鏖战了近两周的时间,其中步兵第六十八联队从登陆点向北,先后占领吴淞镇、吴淞炮台,并近逼宝山城下;步兵第六联队则在吴淞栈桥的西侧和南侧抵挡中国军队不断的反击,并伺机扩张。步兵第十八联队则在前几日到达,正在泗塘河附近准备突破作战。

根据官报统计,在8.23-9.5的作战中,第三师团各部阵亡已经超过500人,死伤者预计在1500-2000人,亟待新鲜力量的加入。

来自亚历的死伤表

经过9.7-9.12约六天苦战日军占领杨行镇,但在步兵第三十四联队参战的2429人(其中非战斗员330人)中,战死81,伤死6,伤180,失踪1,其中中队长负伤2人,小队长1死1伤。

死伤总数为268人,死伤率为11%。另据官报统计,在9.7-9.12,该部战死战伤死为94人。

当然,这只是个开始。

苦战刘家行

占领杨行镇后,步兵第三十四联队继续西进,目标为荻泾以西的刘家行。在9.13-10.2之间,于小朱宅、金家湾、荻泾等地连续激战。

两周时间,该联队居然只前进了5-6公里。

在此期间,步兵第三十四联队损失极为惨重。在投入的总计3110人(其中非战斗员427人)中,战死397,伤死79,负伤825,其中大队长负伤1人,中队长3死8伤,小队长13死23伤。

死伤总数高达1301,死伤率41.83%。另据官报统计,9.13-10.2期间该部战死481人。

在激战中,由于食品药品缺乏,亦导致各部队出现大量营养不良及患传染病者。如步兵第三十四联队某中队在刘家行战斗之后统计,登陆以来战死30人,伤67人,而因赤痢、霍乱等疾病入院失去战斗力者也高达69人,比战伤人数还要多。

突破蕴澡滨

日军在10月初,经过5周惨烈战斗,已经到达了蕴澡滨北岸,直指大场镇。一旦大场陷落,那么中国军队的中央作战集团就会腹背受敌,江湾一线必将不攻自破。

第三师团抵达蕴澡滨北岸。

这次运气站到了步兵第三十四联队一边,该部正面并非中国军队主力布防,因而在此地该部损失为第三师团4个步兵联队中最少(其他联队战死均在230人以上,最倒霉的是第一〇一师团步兵第一〇一联队,联队长毙命,该部阵亡者超过360人)。

因连日激战,在蕴澡滨步兵第三十四联队参加战斗者也锐减到2389人(含非战斗员411人),其中战死92,伤死30,负伤192,其中中队长伤1,小队长2死6伤。

死伤314人,损失率为13.14%。另根据官报,在10.3-10.15期间,该部战死123人。

攻占大场镇

在蕴澡滨作战后,步兵第三十四联队紧急补充了战斗员约1000人,总兵力基本恢复至满员80%。该部在大场战线西侧强渡走马塘,进行迂回攻击。

因大场一战关乎淞沪会战的最终走向,中国军队也投入了几乎所有的尚有战力的部队,双方围绕大场外围进行了连日血战。

在10.16-10.27间,步兵第三十四联队于大场战役投入的3053人(非战斗员483人)中,战死230,伤死34,负伤386,失踪1。其中大队长负伤1,中队长2死,小队长5死7伤,另有大队副官、中队附数人负伤。

死伤总数为651,损失率为21.32%。另根据官报,此期间该部战死273人。

大场沦陷,淞沪会战败局已定。为避免被合围,中国军队只能将战线突出部江湾和闸北等地部队撤出,这就是四行仓库战斗之前的整体局势。

血战苏州河

拿下大场之后,日军各部仿佛松了一口气,胜利好像近在眼前了。但战局下一步的走势,并没有预想的那样顺利。中国军队中央集团回收至苏州河南岸,短时间内就卓有成效的建立了防线,当第三师团到来时,一场血战就在所难免了。

事实上,步兵第三十四联队是第三师团在苏州河作战中唯一取得重大突破的部队,该部在顶住了税警总团和36师的猛烈反攻后,逐步在南岸扩大战果,双方战线犬牙交错,直至11月8日中国军队主动撤退。

在苏州河附近10.28-11.9期间的战斗中,步兵第三十四联队共投入兵员3067人(含非战斗员412人),战死245,伤死26,负伤548。其中中队长2死1伤,小队长6死11伤,队附2伤。

死伤达819,损失率26.7%。另根据官报,此期间该联队战死280人。

总结

根据亚历战报,在9.5-11.9期间,步兵第三十四联队总计伤亡为:

268➕1301➕314➕651➕819=3353

其中战死、伤死和失踪为:

88➕476➕122➕265➕271=1222

根据官报统计的战死者为:

94➕481➕123➕273➕280=1251

也就是说,步兵第三十四联队,在经历了约两个月的战斗后,战斗员的损失率已经达到100%,整个联队完全换了一套人马。中下级军官死伤率极高,中队长损失率竟然达到127%。

所以说,抗日战争的惨烈,并不仅仅体现在中国军民的牺牲上,而日本军人,同样体会到了英勇顽强的中国军人送给侵略者的绝望。战争之惨烈,绝非一方之独感,那些游荡在上海旧战场的东瀛野鬼,当然是再没有机会述说他们的感触了。


user avatar   BizarreAdventur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抗战的问题有一个是什么?

我过年回家领着东西去看望一个长辈的时候

长辈回忆起抗战时候

说那时候很多人不知道八路日本人是啥,就是谁给饭吃就当谁的兵


当初五一大扫荡的时候,用老人的话说就是,从城里鬼子汉奸都出来了,人挨人,两个人就隔很近,一路拉网过来的

抓到人就看手上茧子

当时镇上那个八路派来的镇长没办法,带着几个人打架被关进了汉奸局子(指鬼子在镇上设立的汉奸机构),才混过去


后来八路过来发动群众做思想工作,才让很多人知道汉奸不好,不能干,汉奸越来越少

然后发动群众

鬼子在镇上的汉奸局子也被打掉了,然后鬼子来镇上修炮楼

白天修,晚上八路带着群众扒

鬼子也不敢晚上留下,都是白天来

折腾了一个多月修不起来,鬼子就放弃了


随着汉奸少了,鬼子出城也就少了


用长辈的话说,八路刚来的时候就三把枪,还一把打不着火的,一个枪栓得拿脚揣的···

主要就是放哨,鬼子来了通知大家跑



实际上,我们看比较轻松的地道战、地雷战,周围几万名群众,对付的也就是炮楼里几十个鬼子两百多伪军····

而且主要都是防守

等到大部队来了才进攻的····


user avatar   wang-pu-73-3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以前在湘西的时候 因为感兴趣 去过当地政协文史室看过一些抗战的资料 看到后面 真的感觉到了恶心 是那种无可奈何的恶心 是那种自己带入后无法理解的恶心 那种细节 看着想死

抗日战争的惨烈 是我们无法理解的那种惨 正常的吃饭 睡觉 对当时来说都是福利

没有路的山上挑一担煮熟的米饭 从出发到阵地 需要两到三小时 随时需要防止炮弹 飞机 流弹 送上去的比例 只有60%不到 其余40%的前线将士 饿着 等下一趟 战士死了还有封感状什么的 挑夫死了就死了 没人知道 更没有感状抚恤什么的 因为挑夫基本只有代号不算编制 不是从北洋时期就开始打仗一直没上去的大头兵老了就是抓的民夫 就这么默默地死了

睡觉基本就是睡在山上 什么帐篷被子全部没有 挤在一起几个人相互取暖 去现场看过所谓的碉堡交通壕什么的遗迹 作为土木狗 找不到任何生活区工作区的区别 旱厕坑都没找到 后来想到法国马其诺防线里还有电影院 真想骂娘 这么好的防线 给中国军人打小日本 多好 在雪峰山给一条带电影院的马其诺防线 可以把整个大日本帝国陆军的血放干

汉奸多到无法想象 无数次在记录中看到 日本飞机 沿着汉奸镜子反光 轰炸机场 榴弹炮阵地 抓都抓不完 没办法 穷 收买的代价极低 也许是几张伪造的法币 也许是几粒糖 也许就是管饭 反正 一场会战下来 日本鬼子死多少 带路的通消息的当挑夫的汉奸基本上要抓多少 抓了也没办法 只能枪毙极少部分 大部分还是放了 没办法 太穷了

最后吐槽下炮党 豫湘桂会战时 算了 不说了 说了又要开地图炮 。。。

请注意 我这些记录 都是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背靠芷江机场 有基本的制空权 有后方支援 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湘西抗日战场的记录 至于前期的什么卢沟桥太原兰封淞沪豫湘桂那种赶鸭子的大溃败 无法想象。。。


user avatar   feng-hen-yu-dian-lan-ban-l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这个回答四年没动过了,今天点开突然看见衡阳会战的这么一个回答:

您要反驳衡阳会战大可以去别的问题底下反驳,而且您不也确实反驳了吗?

何必一个回答两头发呢?

我这个回答就提到了衡阳保卫战的惨烈,虽然只是简单的提了一下,但是吧,随意造谣抹黑抗日将士,我是不太能忍的:

慢慢反驳:

衡阳作战第一阶段,日军6月28日、7月11日两次攻城不下,于7月20日结束进攻。按说第十军两次打退日军进攻,这一阶段应该战绩最大,但根据日本防卫厅战史《湖南会战》第七章第四节“第三次进攻衡阳”记录,侵华日军第十一军向日本陆军部发出的旭参电第532号(7月25日),其中提到,“开始作战至7月20日”,即整个湖南会战开始直到7月20日,第十一军伤亡是数字总计19286人,其中战死3860人,战伤8327人,患病7099人,这其中包括攻陷长沙、衡阳攻城、衡阳外围打援战斗、中美空军空袭造成的全部伤亡。
这3860人战绩里,第十军能分多少呢?别急,该书第四章“宁乡、浏阳、长沙附近的会战”还记录了旭参电第585号要点(6月27日),明确记载“自作战开始至6月20日”,损失是死1503人,伤3662人,病约4000名人,合计是9165人。


作者:TomCat团座
链接:zhihu.com/question/570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嘛,你用的什么数据来源我也用什么数据来源:

日本防卫厅战史,嗯,指的应该是战后日本防卫厅编的《战史丛书》当然《湖南会战》这本书是没有的。有的是《战史丛书》第十六卷一号作战2湖南会战,由长尾正夫执笔,昭和43年5月出版。

我们找到第七章第三次进攻衡阳的第四节:

好了,532号电,给你找着了。首先有眼睛的人都能看见左边详细的很的表格。再看答主,你既然是要论证第十军消灭了多少人,那你倒是给68师团和116师团的数据呗,那不就有表格吗?当然有些人说你这图里没68和116啊,废话,这页完了,在下一页:

这不有吗?有现成的不用在那猜?我很怀疑您究竟是读了《战史丛书》原文呢?还是从别人引用的《战史丛书》那里借来用了呢?

然后呢:这个数据确实也不咋多,可这是战时通报啊,战时通报欺上瞒下大家是不知道?日本天皇都不知道海军到底有几艘航母。睁大你的双眼,旁边一行小字,日本人自己战后在这个表格旁边,自己有注释,我给诸位放大一下:

虽然是日语,我相信大家都能看懂。

真的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人家一张嘴,我得查半天资料,累了累了,算了,您说的都对。


以下原回答:

抗日战争跟近代其他战争相比,有很多不同的地方需要注意,然后你才能去体会这场战争的惨烈。
这是唯一一场农业国对工业国且中央政府没有被颠覆的总体战。其他的农业国对抗工业国,政府都垮了,或者成了流亡政府。
这也是唯一一场真正的逆袭,1937年的中日两国,很少有人觉得中国能打过日本的。只是在那种情况下,不打也得打。有很多人,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为什么抗战期间,我们一直在讲抗战必胜,恰恰是因为我们很难相信抗战必胜。换句话说,当时的人们是在做殊死一搏。为什么我们今日国歌里面讲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因为当时我们确实面临着空前的危机。
说完这两点,再来看这场战争是如何惨烈。

以早期淞沪会战为例,中国军队在战术和士兵素质均不如日本的情况下,经受日本海陆空立体攻击,以损失三十万人的巨大代价,将全国军民的抗战热情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地步。当时的中国军队,一个师往往一星期不到就打光了,中央军德系部队损失殆尽,以88师为例,这个师在上海前后就经历了五次补充,才得以保存战力。
37-38年大会战多,然而绝不是说战略相持阶段就不惨烈,三次长沙会战,以及最后衡阳会战,都可以说是惨烈无比。

此外,抗日战争的惨烈也不仅仅是前线士兵伤亡的数字所能呈现出来的。为了击败日军,中国经济濒临崩溃,再加上国民政府腐败的官僚系统和低下的效率,情况恶化到难以想象的境地。后人很难想象当时国家和人民所面临的窘境,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水准大幅下降,相对而言,自给自足的农村经济还好一点,城市里的中产阶级损失极为惨重。而即使是一些曾经生活优越的人,情况也过得非常糟糕,林徽因连病带饿,要不是中央特批两万元法币(已贬值),估计就过去了,清华大学校长家里揭不开锅,夫人挎个篮上街卖点心,闻一多也是靠给人刻章谋生。大学教授尚且如此,一般城市平民状况可想而知。

再说普通士兵,八年全面抗战,很多娃娃兵,其实很多娃娃兵倒不是征来的,而是主动参军,参军的目的倒不是保家卫国,而是混口饭吃,他们基本都是孤儿。《我的团长我的团》中,豆饼曾说自己今年十九了,当过五年兵,没上过学。看至这里,不禁落泪,唏嘘不已啊!
蒋经国后来回忆曾说,他当初陪老蒋突击视察新兵,当时已经是44年,中国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也是抗战最接近崩溃的一年。当他父子二人连同其他人进入到军营里面,里面的士兵连冻带饿已经死了一半人,剩下的人也是瘦骨嶙峋,面带饥色,而这些人还根本没上战场。这样的情势,如何不惨?

纵观抗战史,最惨烈的事莫过于我们几百万的军队,尽管素质不如日军,尽管装备不如日军,尽管训练不如日军,仍能够视死如归,这些对国家概念不甚了解的人,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中国。

八年之中,目不识丁者前赴后继,争相殉国者以百万计,其辈不知殉国为何物,不知国家意义几何,不知今日之牺牲价值几许,不知明日残命能否保全,不知国家命运归往何处。而为国家争国格,为同胞争自由 ,为后代争福祉,一不知主义,二不明大义,以贩夫走卒之躯而成就圣人之人格,而今思之,不无愧哉?


抗战时候那些目不识丁的人前仆后继视死如归让我很感动。这些人没什么文化,也没受国家什么好处,却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像当初身绑手榴弹从四行仓库跳下与日军同归于尽的烈士,像是在衡阳守到弹尽粮绝的第十军将士,像是在野人山中艰难挣扎的中国远征军,这些目不识丁的人都用自己最大的能力来维护这个支离破碎的国家。今天的我们,为什么要纪念他们呢?说到底一句话,我们欠他们的啊!
没有人应该无辜而死,这些人用自己的生命,用自己的青春,保护了当时的人,也保护了现在的人。忘记这些人,仅仅谴责他不爱国是不够的,关键在于,他不懂感恩!
抗战后期,兵源匮乏的国民政府开始征召学生入伍,而之前的政策是一直在保护知识阶层的。这个时候又有了“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的号召。而学生们,尽管对国民政府的党化教育不满,对国民政府的贪污腐败不满,却依旧积极响应,中国最后的后备兵员,也就这么上了前线。
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
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
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
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
弃我昔时笔,著我战时衿。
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
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

这歌是当时青年写的,词作者不详,看看这歌,就知道当时中国人的心境。国危若累卵,羽檄无少停。当时爱国的有识之士,谁人不心急,谁人不心痛。全面抗战初期,有几个人有必胜信念呢?人们互相鼓劲,中国不会亡!
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


user avatar   zhang-xiao-66-34 网友的相关建议: 
       https://www.zhihu.com/video/1097513811128565760

国军91师老兵,马克沁重机枪手,老人说他没死在战场上是因为当年那颗落在他面前的迫击炮弹没爆炸。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 2016 年珠海航展? 
  小野二郎是二战战犯吗?是否曾经参与侵华呢? 
  袁腾飞怎么算的日本能扩军600万,并且拿二战德国举例子还这么振振有词? 
  假如纳粹没有和日本联合,没有美国参战,纳粹能吃下欧洲吗? 
  二战中苏联的功劳更大,还是其他国家加起来总和的功劳更大? 
  二战期间有没有本土无战火的国家? 
  中国离真正的战争还有多远? 
  如果将武直十九出售给非洲会怎么样? 
  为什么狙击手要配观察手? 
  二战中起到最大作用的是美国还是苏联?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全网说生育率下降,而鄙人周围的人结婚生子都有条不紊地进行呢?
下一个讨论
体现市场经济优势的事例有哪些?





© 2024-06-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