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通过地图分析某一地形的军事价值? 第1页

  

user avatar   long-ya-57-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鉴于问题比较敏感,仅就公开资料谈论。既然提到了地形,就跟海军、空军航空兵、战略火箭军关系不是那么大,主要是步兵的勾当。


一般来讲,玩儿地图玩儿得最好的是炮兵。炮兵经常要搞图上作业。随着火炮射程越来越远,超视距火炮攻击也叫曲射越来越普遍,反而是直射火力越来越少,所以就需要在地图上作业。炮兵观察所把目标在图上标定以后,把射击诸元传递回炮阵地。炮阵地的人拿着诸元设定火炮,炮弹就砸过去了,所以图上作业还是炮兵厉害些。

观察所的人根据实际弹着点再修订射击诸元,炮就打得很准。其中,最古老的兵种协同就是步炮协同,步兵和炮兵的协同。往敌人阵地打一阵子炮弹以后,步兵就该冲锋了,这个时候炮弹就会往纵深延伸,这个叫做炮火转移。步兵一般就在这个时候嚎一嗓子,端着步枪冲击地方阵地去。

防御的时候,则是拦阻射击,炮弹在我方阵地前面要筑一道火墙。


龙牙以前混军粮吃的时候,是步兵。地图玩儿得没有炮兵遛,但是也凑合能用吧。


首先指出,本问题下面两个高赞答案里面有很多很多的错误,咱们一一道来,就不指出别人错在哪里了。


一、地形


军事地行学里面,“地形”是指地貌地物的总称。

(一)地貌,指地面的起伏。在地图上是以等高线表示的,等高线分为首曲线、间曲线、计曲线、助曲线,一般是闭合的曲线,在断崖、冲沟、冰川等等地貌变化比较剧烈地方有可能不闭合。不闭合的原因往往是等高线过于密集,在纸质地图上没办法画出来,理论上都是闭合的。

这是洛子峰的等高线图:

可以看到,等高线是闭合的。至于怎么用等高线具体确定某一点的高程,这个就比较复杂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学。

我们可以看到,洛子峰的西北坡较为平缓,南坡则陡峭得多——这就是等高线图最重要的一点:密陡稀缓。可以根据等高距(两点之间的高程差异)和图上直线距离,计算出坡度来,简单的三角函数而已。

我们普通老百姓能够接触到的等高线图就是OpenCycle等高线图,可以在一个叫“奥维地图”的APP里找到。不吃军粮改去自己种地以后,龙牙自己就用的是这个地图工具。


(二)地物

地物是指起伏的地面上附着的物体,包括建筑、植被等等。通常用地物象形符号表示,有的还会在地图上标识文字符号。比如说一个桥梁,应该标识上宽度、材质、通行能力等等。

这是加德满都附近的卫星图:

我们看到,通常民用地图上只标识有道路、机场、景点等等民用的地物。比较详细的军用地图会标识上独立房屋、独立树、坟包、水渠等等可能有用的地物。

地物判读是一门学问。通过一张卫星图,有经验的人员可以一眼判断出地物到底是什么东西。

比如这张珠峰南坡尼泊尔一侧的卫星图,上面标注了一个机场。但是我们通过测距发现跑道长只有500米,机场标高已经达到了3750米,属于高高原机场。跑道颜色土黄色,是土质跑道。颜色斑驳,说明维护保养不善,放大了看还有水毁痕迹。我们就可以确定:这个机场不具有通航能力,除了直升机,任何固定翼飞机都无法起降。

常见的可以用于判读地物的地图就多了,Google地图、百度地图都是可以的。我个人更喜欢bing地图一些,就是更新率低了一点。


第一节思考题:

河流、水塘、湖泊算地物还是地貌


二、地形在军事上的运用

军事运用,都是要区分层次的,一般分为战略、战役、战术。战役位于战略和战术之间,大家凑合想象一下就行了,这里不详细介绍。

(一)战略

战略地图比较粗略,显示的范围更广,从世界地图到省区地图都是有可能的。战略上考虑地形没有那么精细,往往都是成片的考虑,而不会去考虑一小片的具体地形。对于一种典型的地形,大家心里早就形成了固定的特征描述,因此一般讨论的时候不会特意指出来。比方说,提到山地地形就是山高谷深,相对高差200米以上,人烟稀少植被茂密,道路通行能力低。提到了水网稻田,就是地势平坦、沟壑纵横,道路及野外地面承载能力低。

战略上考虑地形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山地

这是一张加德满都附近的等高线图。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区域北部为山地,南部为冲积平原。山地的一般特征刚才已经说过了,军事上的机动就比较困难。一般单兵可以通过,机械化、摩托化装备就只能沿着固有道路通行。


2、丘陵

这是布拉马普特拉河(中国国内称雅鲁藏布江)中游印度和孟加拉国交界位置的一片浅丘。丘陵的相对高差一般在200米以下,可能分布有梯田,一般不会是大型水系的分水岭。军事上的机动,小型装备和单兵是可以通过的,大型装备通过就比较困难。


3、平原

这是蒙古国境内腹地的一片平原。

平原的特征是地貌起伏很小,相对高差在20-50米。各种装备都可以很好的通行,一般是坦克大会战喜欢发生的地方。


4、水网稻田

这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武汉一带的地形。我们可以看到,水系发育非常发达,湖泊、江河密布,到处都是稻田。这种地方往往不利于大型装备特别是主战坦克通行,容易陷进泥沼里面去。


(二)战术

战术上地形要精细得多,往往就会涉及到具体的地形,主要有山、开阔地、沟、坎、河等等地物。对于地物的军事利用非常复杂,又要分为进攻、防御、伏击、突击、特种作战等等具体的战斗场景,想要简单的说清楚是很困难的。我们只选择一种地物来介绍一下。


山在战斗中的运用:

1、山的各部名称

这是一座很普通的小山包,军事上我们一般把它叫做8844高地……

好吧不开玩笑。

不要跟我争8844高地的海拔,真的是8844,不信百度。

8844高地是一座很典型的山,地球人都知道。8844高地的最高那个地方叫做山峰,我们平时叫做山腰的地方,军事上叫做山腿。山脊就是山脊。两条山腿夹着的一条沟,8844高地流动的是冰,一般没有这么厉害的山沟里流的是水,我们叫做冲沟。冲沟会冲下来很多泥沙石头,堆积成一个扇形的区域,我们叫做冲积扇

好了,这是山各部的叫法


2、进攻战斗中山各部的利用

山峰:那里一般都是敌人控制着的地方,好好的用炮弹砸,削平了最好。

山腿:通常会有敌人的前出阵地存在,起的是警戒和支撑作用。

山脊:敌人的两翼阵地的所在,跟山峰一起组成交叉火力。

冲沟(含山坡):发起冲锋的主要场地。炮火覆盖以后,炮火转移的间隙,你就要沿着这些地方尽量往上冲。敌人的交叉火力复苏,打过来了,赶紧躲沟里去隐蔽。同时呼叫炮火再来一次覆盖。

冲积扇:进攻准备阵地一般就在这里,可以在这里修筑工事,防止敌人的反冲击。


3、防御战斗中山各部的利用

山峰:制高点所在,在那里放一个排,配置最强的火力。

山腿:派出一个班的警戒火力。

山脊:配置两个排去组织交叉火力。

冲沟(含山坡):倾斜弹药的地方。

冲积扇:如果有防御炮火,往那里打。


当然,运用是灵活的,不要教条不要死板,进攻可以变防御,防御可以打成反冲击。地形的运用讲究一个“存乎一心”,在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对地形的运用决定了胜负。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地形可以弥补很多不足。


通过地图分析某一地形的军事价值,大概就是这两方面了:一方面认识到地形对军事行动的影响,一方面掌握兵种的运用特征。

别跟我抖联合作战那点机灵,战术协同都不会,联合个屁联合。学跑之前先学爬


user avatar   li-shao-quan-1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一年某市要将某军营外一条路拓宽为城市主干道,初步规划是修成双向六车道加高架桥,规划报到军方,答复:不同意。市政府秘书长到军队协调,作战部门领导挥挥手:“小同志这里没你说话的份。”无奈,副省级的市委书记亲自找到该单位政治主官,该领导是一位平时非常好讲话的将军,面对后来成为国家领导人的市委书记,该领导就说了一句话:“军事地形上讲究制高点,你的高架桥从我旁边过,居高临下,绝对不行。”

市政府遂将高架桥方案改为隧道,工程预算翻了三倍。

(注解:高架桥从营区边跨越而过,将使得营区内的军事活动一览无遗,而且居高临下可阚制营区内重要目标。军方有权根据《军事设施保护法》第十二条相关条文予以否决。至于市政府采取任何建设方案,与军方都不产生经济关系。)

【但是十年后,同期另一条按照高架桥方案拓宽的主干道就因为城市发展速度超出预期,建成仅十余年的高架桥就因流量饱和、噪音污染、空间影响等原因炸毁,重新跟军营边那条路一样修成了隧道。这是后话。】

对于优秀的军事指挥员来说,研究地形是一种基本的军事素养,这在军事学分支下就是军事地理学和军事地形学(战略层面通常叫地理、战役战术层面通常叫地形)。哪怕是到今天,无论是班排战斗骨干的专业训练,还是军校生长干部学员的共同课目教学,都有《军事地形学》一课。我军最擅长大兵团作战的两位优秀军事指挥员:林彪和粟裕,都是极其酷爱研究地形看地图的人。

林彪最喜欢捧着一盘炒黄豆,一边嚼一遍研究军事地图,一研究就是好半天,当年东野司令部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林总研究地图的时候不能打扰”。1936 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杨成武从抗大一期毕业,军委要杨成武去当师长,委托林彪代表军委跟杨成武谈话,杨成武后来把这次谈话总结为《如何当好师长》,里面一共9个方面内容,第四部分就是研究地图,这一段话讲的非常精辟:

四、要有个活地图。指挥员和参谋必须熟悉地图,要经常读地图。熟读地图可以产生见解,产生智慧,产生办法,产生信心。读的方法是把图挂起来,搬个凳子坐下来,对着地图看,从大的方向到活动地区,从地区全貌到每一地段的地形特点,从粗读到细读,逐块逐块地读,用红蓝铅笔把主要的山脉、河流、城镇、村庄、道路标划出来,边读,边划,等到地图差不多快划烂了,也就差不多把地图背熟了,背出来了。在熟读地图的基础上,要亲自组织有关指挥员和参谋对作战地区和战场进 行实地勘察,核正地图,把战场的地形情况和敌我双方的兵力部署都装至脑子里去,做到闭上眼睛面前就有一幅鲜明的战场图影,离开地图也能指挥作战。这样,在你死我活、瞬息万变的战斗情况下,可以比敌人来得快,争取先机,先敌一着,掌握主动,稳操胜券。

电影《大决战:平津战役》里面有个镜头,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几位东野首长到达了位于河北蓟县孟家楼村还未开设完毕的前进指挥所里,墙上的军用地图还没贴好,林彪就让参谋长刘亚楼开始汇报战场态势,刘亚楼汇报完,林彪做出部署调整:“随后跟进的一、二、十二纵,不必绕行冷口,直接走这里,山海关。” 然后教鞭点在了墙壁上还没贴地图的空白处,作战参谋赶紧推上了空白处的地图,林彪教鞭所指出正是山海关。


粟裕将军也是个图痴,一辈子不打牌、不下棋、不跳舞、不喝酒,就爱研究地形看地图。战争年代每到一个地方,粟裕就要把1:50000的军用地图满墙钉起来,用他标志性的动作,搬个椅子,反过来坐着,两手扶着椅背,全神贯注地看地图、背地图,或者站在地图前,边看边沉思,有时能连续看上几天几夜。还经常要亲自勘察地形,核对地图是否准确。解放后进城了,别人在繁华的大街上逛商店看商品,粟裕还在琢磨这个街区怎样攻占,那个要点如何固守。别人开始对军衔、轿车、住房、排场产生更大兴趣,他最心爱的还是手枪、地图、指北针、望远镜。别人因江河巨流和名山大川的锦绣风光引发无限感慨,他眼中的这些皆是过去发生过战斗、未来仍可能发生战斗的场所。别人大部分精力被官场风波、政治起伏耗尽,他大部分精力仍然花费在地图前,用放大镜端详世界上哪里发生了动荡,站在那里默默地想,一看就是半天。他一辈子没有学会用其他眼光,只会以军人的眼光审视、分析、判断眼前这个世界。

不好意思上面讲了很多有些跑题了,下面简要谈一谈如何分析判断地形的军事价值。我主要讲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地形判断通则,也就是从军事角度分析地形的方法论。第二个就是战场地域结构,也就是从军事角度对重要价值地形的定义。从指挥员和军事地形学的角度讲,地图只是对地形的间接描述形式,所以我下面的内容没有局限于对地图分析,识图用图是另一种军事技能。

一、地形判断通则与分析

军事地理(地形)按照规模层级区分为战略地理、战役地理和战斗地理(地形),但无论是战略、战役还是战斗,在分析判断地形中都有着 “通则”,对地形的判断务必要围绕“通则”展开。在战略战役层面共性的通则就是:通达性、机动性、障碍性以及隐蔽性;在战术层面的通则就是:观察射界、隐蔽遮蔽、机动障碍以及防护。判断一个地点或者地区的军事价值,应当围绕以上几个属性来。

(一)战略战役地理通则与分析

1.通达性

在地理上,通达就是两地之间可以通过或者互相传递信息;通达性则表示其通达的程度,通达性与两地之间的障碍性有关,然而与交通和通信方式的关系更为密切。如两地之间徒步可通达、但车辆则不一定通达,甚至间的通达性可能相差甚远;同样,履带式车辆通达良好时,可能轮式车辆就通达性很差;还有的就是陆上不通达,只能通过空中机动通达。通达性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含义:对象、地域、方式、程度。

通达性是战场分析的重要内容,指挥员应当从区域地理景观的角度出发,根据作战行动的规模、方式对战场通达性进行分析,尤其应当注意空间时间变化特征,并把地面通达性的改造作为战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地形角度上讲,山地的地形通达性最差;丘陵往往具有较好的地面通达性,但通达具有方向性;平原地面通达性最好,且方向性不受限制。举个例子,青藏高原就是通达性极差的地形,在清代驻藏大臣入藏履职有时并不是从青海、四川入藏,而是先坐船到印度,再从印度翻阅喜马拉雅山的山口入藏,所以50年代18军入藏的过程就极其艰险,青藏线、川藏线的修建也具有极高的军事价值,而中印之间的边境军事对抗,也是围绕一个个的山隘通路进行。

2.机动性

指部队运动的总能力。包括部队运动和机动速度、投送方式和运输系统的自由度、对季节变化的适应性、克服环境障碍的能力,以及对部队编成的限制等。机动性深受地域及其地理特点所控制,乃至使地域的机动性成为部队机动性的重要标志。

战场环境中对机动性起控制作用的就是交通网系统,作战区域内的交通网系统是由多种运输方式构成的综合运网,公路铁路网在平原区一般是网状,而在山区则成路线汇集形成瓶颈地段。但较小范围内的机动性还要受地域结构特征及越野通行能力的限制,提高机动能力,还要考虑到部队的编制装备。机械化战争时代很多作战是围绕公路铁路交通线展开的,既是由于机动性的重要性决定的。

淮海战役国民党方面称之为“徐蚌会战”,就是因为国民党的作战意图是围绕津浦铁路徐蚌段展开的,尤其是徐州是津浦线和陇海线的交汇处,是铁路交通线的枢纽。


3.障碍性

这是限制地域通达性和机动性的主要因素,通常由障碍物和障碍条件所构成。如自然条件的地貌、水系、气候;人工条件的城市、城市群、地域性水利工程等。战略层次的障碍主要以全国为背景,其中地貌和水系通常指主要山脉和主干河流的走向、规模和分布;气候多指寒冷、酷热、干旱等区域性特殊气候;城市重点指城市化地区;水利工程则指按全国规划建成的平原和较平坦区域的主干农田水利工程。

障碍性是与通达性相反的概念,对于不同的军兵种,其障碍性和障碍程度均不同,同时障碍性不仅对攻防双方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不同的技术兵种也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虽然克服地面障碍的能力在增强,但同时具有制约作用的新的障碍必定出现。解放战争中的长江、越南战场上的丛林,都是对作战行动影响极大的障碍。

4.隐蔽性

相对于以上属性,隐蔽性主要存在于战役层面,是指战役地域所提供的环境条件对作战行动的隐蔽程度。隐蔽性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达成突然性的基础。地理景观对隐蔽性起决定性作用,通常当地理要素多变化大、地理景观复杂时,其隐蔽性条件较好。另一方面为适应战役行动所需要进行的人工设施与环境改造也是提高战役隐蔽性的重要补充手段。

除此之外,支援和保障战争的实力、潜力、能力、凝聚力也是战略战役层面的地理通则,由于跟战术联系不是很紧密,在此不多赘述。

(二)战术地理通则与分析

1.观察与射界

观察,是用目力或者仪器器材,对一定区域目标进行的监视和察看。观察的效果直接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如地表起伏、植被分布、雾、霾、雨等状况,以及居民地和人工建筑等。观察在战斗中具有直接的军事意义;射界,则指火器不变动发射阵位所能射击到的范围。其大小是由火器性能和环境条件决定的。直瞄火器和曲射火器受地形、植被、建筑物的影响不一样。直瞄火器的射界与通视观察和武器性能有关,曲射武器的射界受弹道和地形影响,不通视的地方也可能在曲射武器的射界内。

在能见度受限制的情况下,直瞄火器的射击效果较差,而不对运动面临的威胁则较小;此外视界和射界因武器性能的不同而对环境的要求有所不同,比如山头和楼顶很适合设置观察哨和雷达之类的侦观阵地,但却很难成为直瞄兵器的理想阵地;相反,坦克、导弹和机枪则必须配置在最能发挥武器效能,射击死角最小的地方。

2.隐蔽与遮蔽

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隐蔽和遮蔽行动的总称,目的是使得敌人发现不了目标,方法是利用地形、构工、伪装;另一层含义是,地形或物体所具有的遮蔽或隐蔽价值。隐蔽遮蔽是对地理环境的充分利用,包括直接利用地表起伏和地貌形态形成的观察死角和利用地理景观特点进行的伪装。

地形上,斜坡、褶皱和低洼地等提供的掩蔽条件对于提高指挥所、间瞄射击、预备和支援部队的防护能力,保存部队实力来说非常重要。虽然现代战争中火力的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地形的防护隐蔽作用,但合理利用地形掩蔽,仍能达到必要的防护效果。

3.障碍与机动

“障碍物”是影响通行、机动的直接因素。障碍物因机动或通行的实体不一样而有所不同;同时由于战斗地幅的限制,障碍物的作用尤为明显和重要。应当对战斗地幅的地域结构进行充分分析,以利用自然障碍和根据战斗需要进行人工设障。机动在战术上是部队和分队为达成集中优势兵力,或者改变战斗目标和方向,有组织的迅速移动兵力火力。机动能力深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尤其在实施兵力兵器机动时,地幅内的地形、植被、土质、水系、居民地和道路等均具有直接的制约作用。对于战斗来讲,越野机动是最为重要的机动方式,也是受环境影响最大的机动方式。

比如说,道路、山脊、河谷和平原有利于部队的快速机动,而沼泽、密林、沙地以及只能通过隘口或只能借助徒步才能通行的起伏地和山地,都会减缓机动速度,甚至城区往往也会成为部队机动的巨大障碍。当作战区域内有障碍地形存在时,防守一方可以节省兵力,做到集中优势兵力防守最危险的地域;而进攻方要么抢在防御方之前占领该地,要么从地面绕行或空中超越,或者渗透穿插。在平坦开阔地作战时,进攻方就能在多个不同的进攻路线上选择,防御方就得被迫实施机动防御。再比如如果与部队运动方向的平行方向有障碍物,就可以用来保护侧翼,而如果是横向的障碍物,那就可以构成防御方的防线。一般情况下,障碍物对不同类型的部队有不同的影响,在铁路线、河流和道路沿线的村庄对于步兵作战没有什么太大影响,但却会大大降低机械化部队的推进速度。

二、战场地域结构

战场地域结构主要影响或决定作战样式和战法运用,进行地域结构分析的目的就是找出有战略战役战术价值的地理目标、有控制意义的地区和利于机动、集结的通道。组成战场地域结构的要素是战场环境构成要素中的地理实体,主要是山地、开阔地、交通线、居民地、地表水系等。这些要素除了有数量特征外,还有空间特征,即位置、范围、形状、方向和距离,是决定地理实体具备军事利用价值的基本因素,是战场地域结构分析的重点。最终回答两个问题:①可作为战略战役通道的地带和作战容量、通行能力、隐蔽条件;②可成为要塞、要点的地理实体和他们的作用、地位及数量的多少。

(一)战略战役通道

是利于达成战略战役目的,便于突破的地带,或通行易受限制但与重要目标相连的地带。构成战略战役通道的基本条件是:①能使两个地理区域(往往是不同政治势力分布的区域)之间进行交通往来的地域或水域;②国家版图内一定纵深的条形平原地带,这类地带往往是国家武装力量进行战略机动的地域,一般情况下这类地域公路和铁路运输较为发达;③连接国土两个部分的走廊地带;④两个国家边界地区联系重要城市间便于通行的狭长地带,一般筑有公路或铁路;⑤通往国家或战区核心地域的下场地域和重要道路。比较典型的战略战役通道,比如有阿富汗的瓦罕走廊、印度的西里古里走廊、我国的河西走廊、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铁路沿线。

之前讲林彪的时候讲到了山海关,下面我就以山海关为例讲解一下。

直接盗了一下@马前卒的图。

如果你去过山海关老龙头现地勘察一下地形,就能非常明显的看到,当你坐西向东,背向关内面向关外时,你的左手方向是拔地而起的燕山山脉,你的右手方向是渤海湾。连接关内和关外的通路就只有你脚下这一小片平地,无论是满清的骑兵还是现代化的装甲机械化铁骑,都不可能翻越燕山或者轻功水上漂,要想从关内到关外或者从关外到关内都必须经过山海关这个地方,所以这个地方就是个战略战役要道,构筑好工事部署上足够的兵力兵器,就卡住了连接关内关外的咽喉。

(二)要塞

能这段敌人进攻的国防要地,多建在敌人必经通道上的咽喉地区。

现代要塞以深入地下和位于地面的各种永备工事为骨干,与各种野战工事相结合,有各种完备的设施和足够的物资储备,对于稳定战略全局有重要作用。濒海要塞通常是舰队的作战基地,拥有多个受掩护的出海水道和内停泊场,以及各种物资器材。比如浙江东部的舟山-嵊泗列岛要塞区。陆上要塞是战区防御的支柱和核心,通常在重要城市、交通枢纽的地方利用周围山地、制高点等有利地形构成坚固的阵地体系。比如布列斯特要塞、长江上的江阴要塞。可构成要塞的基本条件是:①位置重要;②具备可利用的地形条件;③有较雄厚的物资基础和较好交通条件。其中位置是最重要的因素,地形条件和物资基础可以通过人力来改变。


这是一张渤海湾的地图,晚清末年列强多次侵略战争都是从海上方向入侵,坚船利炮在天津登陆直逼京畿。那么假如老佛爷命令你御敌于海上,你会怎么做呢?假设现在我是直隶总督李鸿章,我一看地图,咦?这边有几个小岛也!正好在辽东半岛和胶东半岛之间,把渤海湾的最窄处给卡住了。如果我在这几座小岛上架几门炮,不就能够挡住洋人的船了吗?恭喜你答对了!但是呢,那个年代的火炮射程有限,还不能够完全封锁渤海湾,不过现在就不一样了,130加农炮就OK了~



(三)要点

对战役进程有重大影响的地点,是防御的重点,对战役全局起支撑和控制作用。能构成要点的基本条件是:①位置重要,有险可守,能遮断敌人突击和纵向迂回;能割裂敌人进攻队形,是敌我双方必争之地;②能以点制面,与其他要点呈犄角或鼎立之势,有效控制某一地区;③具备长期建设的阵地条件。

下面我拿一张德国地图来举例分析

德国地图没找到,那就拿南京地图代替一下。

安徽首都南京(简称徽京,此处没毛病,勿纠正)被诸葛亮称之为“虎踞龙盘”,就是因为南京城的东边有宁镇山脉(红色标注),即为虎踞;西边是长江天堑(蓝色标注),即为龙盘。南京城在江与山之间,这种地形就是典型的易守难攻,比如日军从东向南京进犯,进攻方向就会受到宁镇山脉的分割,对于守军来说,防御正面就收缩了,还可以依托山峰制高点设置阵地阚制通路。所以南京在战略上就是一个典型的要点,位置重要、易于防守。

参考资料:

























【声明:本文内容均为军事学基本知识,不涉密,感谢提醒】

如果所有和中国陆地接壤的国家同时进攻中国,我们能坚持多久? - 知乎

电影《长城》中的长城防御战役复盘检讨 - 知乎专栏




  

相关话题

  二战期间,一艘主力战列舰到底能对敌方产生什么影响? 
  欧美国家是不是眼睁睁地看着中国快速崛起而无所作为,自我堕落? 
  我们国家为什么要用公元纪年? 
  三国蜀汉为何而灭亡? 
  秦始皇究竟是千古一帝还是残忍的暴君?他的功过相比如何? 
  如何评价明朝设限「不征之国」?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为什么北洋水师还主力尚存? 
  为什么网上很多人都喜欢讽刺台湾的民主制度? 
  如何对待「『神罗』是西罗马的正统法理延续」的理论? 
  为什么陈佩斯的回答都用繁体字写? 

前一个讨论
如何成为一个种菜小能手?
下一个讨论
电影史上战力第一的怪物是哪个?哥斯拉?金刚?还是异形?如果它们组成联盟,可胜复联?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