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都膨胀成什么样子了?第一次买房就想着100平米,想着两房。交大毕业一年二三十万的收入。不知道上海历史上的住房情况吗?
上海30年前,不夸张的说20年前,甚至现在,多少人一家好几口人住在没有独立卫生间没有厨房的只有几平米大的房子里。一个亭子间大约7平米,6口人住你见过么?
人家那么多年都能住,你非要一毕业100平米,最好离地铁近,最好带车位,活该你买不起房子。
我见过一个外地的三甲医院医生,交大医学院毕业的,买了一个15平米的一室老公房,公用卫生间公用厨房。位置好,内环内。但是没有好的学区。离他医院近,步行几分钟。15年的时候,大约60万。现在就算翻倍也就是120万。你们买不起?
这房子是我外婆老房子的邻居卖的。曾经这间15平米的房间是住了8个人。
别老想一代人拉近人家几代人的累积。
别老想一代人拉近人家几代人的累积。
别老想一代人拉近人家几代人的累积。
我认识一个交大本硕的上海男。25岁毕业进公司了还和父母一起住在一室户老公房里。他住阳台。后来几年后,买了经济适用房。
交大男家里为什么不早买房?因为他们这套老公房是单位免费分的,他们还想以后再分更大的房子。根本没有为买房做准备。越拖越买不起。他们没有经历过一家挤在站不直的矮阁楼里的日子,所以不知道该为买房付出什么。他们除了骂zf,骂炒房团,什么都不干。
交大男的父亲是曾经和我爸一起农场回沪的好朋友。他当年不肯和我爸一起读书上大学。顶替了他父亲的工人岗位,单位还分了他一套一室户房子结婚。后来下岗什么什么的。最苦的时候做过保安。指望交大本硕的儿子可以出人头地,结果也就一般。
上海曾经房价真的很低。你们能理解20年前,买房可以退税吗?直接给你钱啊。20年前买房直接送户口,蓝印户口听说过吗?20年前,内环一套50平米的老公房,大约10万就可以了。莘庄这地方房价不过3000啊,还通了地铁呢。现在天价的浦东花木地区,当年都是2500。
2005年的时候,还可以转按揭继续加杠杆买房呢。零首付也可以。
这些机会都错过了是为什么呢?
我父母插队落户后回沪知青,没有编制,没有政府分房,甚至连户口一开始都没有。靠读书,靠外企拼搏,在上海一点一点买房。我小学转了三次学,初中转学一次,一点点看着父母一步一步换房,越换越近,越换越好。现在可能是知乎上说的收房租一族吧。
拼搏永远是辛苦的。即使时代红利,也要靠自己去兑现的。
关注这个问题有段时间了,可惜大多数回答都在讨论房价,并没有直接回答问题,故不请自来,作为一个补充。
首先,上海的外来人口有下降吗?
答案是肯定的。上海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5年走了大概14万人,16年走了2万多人。17年的数据尚未出来,不敢拍脑袋胡写。大家可以根据该趋势结合自己的感受,定性预估一下。
其次,为什么走了那么多人,上海地铁还是很拥挤?
那是因为除了城际之间的人口迁移外,上海市内的迁移非常明显。为了研究上海市外来人口在市内迁移情况,我特意区分了上海市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见以下两张图)。然而,让人意外的是,这种人口迁移竟然主要是由于户籍人口完成的,而非外来人口。
由上图可见,上海市区的户籍人口增长总体为负,且这种趋势随着年份的推移,越来越明显(同一个区,数柱由下往上,为2012-2016)。与之相对应的,浦东新区、宝山区、闵行区,嘉定区呈现了爆发式增长 。(注意该图为增量变化,而非存量变化,即柱子越长即表示变化量越大)。
如果我们结合上海市地图(下图)一起看这个数据,会更有趣。你们会发现,人口暴增的地区正好是将上海市中心接壤的各区。
而外来人口的数据如下,
那么,这种城际和城区内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有哪些呢?
前提:
人力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既可以用于高附加值产出(如金融行业,高科技),也可以用于低附加值产出(如,餐厅服务员,城市保洁,家政,理发)。但显然,这两种要素的劳动力市场是不一样的,前者我称为L1, 后者简称为L2. 对应产品的价格为P1和P2。
模型:
P1= a*L1+b*L2
P2=c*L1+d*L2
其中,a为提供高附加值服务的所需的L1数量,b 为提供高附加值所需的L2数量。c, d 同理。P1为高附加值行业的价格,从社会整体来看,价格是对生产要素部门的报酬。L1,L2为对应的此类劳动力边际报酬,即工资。c 和 d 以此类推。(简单一点,从数学的角度看,用P1对L1进行求导,得到a,就是边际报酬,即工资)
两个行业对人力的使用比例不会因为价格的变动而发生改变,比如,L2的人力很难去从事L1的工作,反之亦然。但是由于分工原因,两个行业都会存在L1和L2。比如,同样是服装行业,L1可能从事企业管理,L2可能负责店内销售,但L1的比例会小于L2。
高附加值行业的均衡价格下,L1、L2的使用如途中绿线所示,低附加值行业则如红线所示。两部门的人力报酬,在产品价格机制的调节下,会达到一种平衡,即图中E*所在位置。两部门的相对报酬为L1*/L2*, 注意此处为相对报酬,并非绝对报酬。
如果流失的外来人口,以L2为主,那么随着L2人力资源供给的下降,低附加值的产品的供给出现下降,在这样的背景下,即图中的红线将会内推,新的平衡点是E’。由此可见,(L1’/L2’)<(L1*/L2*), 即L2的相对报酬要增长。
直白点说,就是没有被淘汰的低附加值的劳动报酬会相对增长,也就是说,基础服务的价格看涨。直观来讲,提供基础服务的外来人口流失后,他们所提供的人力服务看涨,也符合常识。当然人力流出本身就代表了一种需求的流失,但是相对需求/供给还是上升的。比如,一个理发店小哥,他自己有理发的需求,但是他服务的理发人数肯定不是1,那么他的离开,会导致相对需求/供给的上升。
这些基础服务于这个城市而言,就好比汽油之于汽车,每一分的上涨,看似微小,但是产生的影响不容小觑。这些价格的上涨,最终会分摊到每个企业的员工身上(基础服务的需求弹性很小, 几乎逼近0,这才是真正的刚需),而员工生活成本的上涨会部分传递到企业(传递程度取决于双方的弹性),从而进一步推涨企业的运营成本。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提倡万众创业创新,是比较困难的。这也许能部分解释为什么上海没有本地孵化的创业公司的原因,当然金融创新公司有很多,那是因为金融创业的产品本身就是钱,而在海量的资金面前,这些运营成本根本不值得一提。但是像大疆无人机、华大基因这种公司就很少了(两家创业公司此处纯属用于举例,不代表任何投资建议),有朋友说上海本身就是往金融城市的定位在走,话是没错的,全国来看,大陆金融行业里头,上海不敢说第一,也绝不会掉出第三。但是,说实话,上海想要成为像香港一样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是公认的八大国际金融中心之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天朝自有国情在。所以,我想说的是,上海不能只有金融,在这样的背景下,基础服务价格上推,不是一个很好的兆头。也许会有人扯什么人工智能,这种假设就好比人说房价涨了,就涨房租一样无厘头。能涨房租,房东为什么不早点涨呢?能用人工智能降低成本,为什么不早点降呢?如果说科技不成熟的话,那么凭什么保证以后科技一定能成熟呢?
上海户籍的老龄化由2012的26%连年攀升,于2016年达到32%。冷冰冰的数字也许并不能带来很大的直观感受,但是你们想象一下,平均三个上海市户籍人中就由1个是60岁以上老人。而这些上海市户籍人数已经包含多年来排队落户的新上海人,也是说,尽管上海一直在吸收一部分它以为的优秀人才成为新上海人,但是依然未能改变上海老龄化的不断增长的事实。
然而目前的情况,还没有到最差的时候,毕竟35~59这波中坚力量2016年所占比例为38%还是超越了老人的32%,也高于未成年的12%。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图橘红色的部分会慢慢变成蓝色,而原来的蓝色部分的凋零速度也在降低(上海户籍的人均寿命在不断延长,具体数据见上海统计年鉴),也就是说蓝色的增长速度是会快于橙色的增长速度。
那么新生人口这边是什么情况呢?会不会暴增来扭转乾坤呢?
答案是否定的。
一方面,二胎集中爆发在2016年,到了2017年二胎热就后劲不足了。之前有报道说2017年新增人口比2016的少了40万。(有哪位热心网友找到数据源可以在评论里贴一下)之前被压抑的二胎需求已经释放完毕。如果分城市来看,上海的二胎率应该是拼不过其他城市的。
另一方面,我们看一下一胎的需求。这点上,我并没有看什么调查问卷,不如我们直接看下初婚人数,毕竟在我国单亲妈妈这事儿并不普及,要生孩子之前必须要结婚。但是我没看总体的结婚人数,因为之前限购,很多人都是离婚又复婚的,看总体的结婚人数,数据噪音太大。
有意思的是,上海户籍的初婚人数,在2016年暴跌至13.79万,和2012年的22.96比,近乎腰斩。虽然上海之前的人口结构本身就是年轻人很少,但是在短短5年之内腰斩,就比较可怕了。从数据趋势来看,15年至16年间是突然暴跌的。如果用初婚人数和房价趋势做拟合,显著负相关应该是没跑了。
嗯,给各种从来不看新闻,不看政府政策走向的同学,普及一下。
从很多年前开始,中央的各种文件,就反复的提及均衡发展。这种均衡发展的思路,主要是“限制超大型城市的发展,发展中小城市,乡镇经济。”
为什么中央这么发展?因为从很多年前开始,中央就发现“资源”不够了。
这种“资源”当然不是绝对的稀缺,而是城市化过于密集,导致了很多恶性后果。首先就是缺水,如北京,天津等城市,越来的越缺水。原本,人口生活在中小城市,乡村城镇,缺水的问题是很好解决的,但大家都往一块堆的时候,就需要拼命的调水拉。
城市的过分集中,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垃圾难以处理。
一个垃圾被生产出来,要运到河北,这是多么惊人的浪费?
特别是十九大报告提出"均衡发展“,大家知道“均衡发展”是什么意思麽?就是不能让少数的资源,都堆到少数几个城市。中国最近几年,也在搞各种产业的下沉,把各种产业下沉到小乡镇,让老百姓就近就业。
如北京的一些打工者,回家过年一趟就不回去了。为什么?因为地方上的就业机会多了起来拉啊。
大家多看看政策走向,就知道中国发生什么了,北上广深这些地方,人口是会越来越少的。
作为上海土著,我一直认为没必要赔上自己以及家人的一辈子,去给一个价格严重虚高的蚂蚁窝买单。极端地,不负责任地说一句,同样500万人民币,在加拿大 || 澳洲 || 新西兰我大可以买到不错的乡间别墅,带上游泳池+草坪+车库的那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那块地是属于我的,而在中国我们买下的只是这块土地上住房子的权利。
当然这只是一个比喻,一段矫枉过正式的表述,对于我而言,50-100平就顶天了,房子一大,后期海量的管理费用真的是无力承担。重要的是,无论是租房还是买房,就性价比而言,对于中低层的收入阶级,加澳新的确是比上海更划算的存在。也不要扯“中国四五线能满足我的要求”这类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谢谢。
拒绝接受诸如“地广人稀欠缺服务 || 生活比上海无趣多了 || 种族歧视严重”之类的劝说。快递和外卖这种东西再怎么便利,KTV和娱乐场所再怎么铺天盖地,对我来说吸引力也远远比不上“朝10晚5从不加班、出门开车直接挂4档畅通无阻、无拘无束独门独院大别墅”来的实在。希望自己这几年能够不断精进写代码的技术和英语水平,争取30岁出头便肉身翻墙。
如果哪天我打算要孩子了,我希望ta出生在一个developed country,希望ta能拥有无忧无虑的童年,而非每天挤在上海的某个蚂蚁窝里,出门呼吸着PM2.5超标的空气,一边狼狈地咀嚼着地沟油食物,一边等着永远都等不完的红灯,周末焦头烂额地去赶各类补习班,18岁未满便早已深度近视,因平时课业压力过大疏于锻炼从而体型肥胖,性吸引力 === 0, 而自己除了应试教育的那些知识以外毫无其他爱好特长。
我一点都不喜欢这样的人生,相信ta也不会喜欢。至于香蕉人?那就香蕉人吧
扣帽子也好,真心实意地发表观点也好,这里都谢过大家。从小长在上海,这二十多年的一些很负面的个人经历让我时刻有一种想要离开的冲动,因此行文之中不免有些矫枉过正式的偏激情绪。无论如何,人是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的,彼之砒霜,说不定正是吾之蜜糖呢,希望大家都过上自己想要的人生。
另:关于“白人至上”这类观点,我觉得不必上纲上线,戴着民族主义的有色眼镜动不动就气急败坏地给他人扣上“汉奸”“跪舔”的帽子,没必要。
马克思唯物主义教导我们“你假装忽略不代表不存在”,从工业革命算起的人类文明得以高速发展至今,黄白黑三色人种究竟各自占了多少奉献的份额,全球70亿人内心都有近乎统一的答案,我不否认白人的祖上因为殖民因为掠夺,杀害了成千上万无辜的原住民,但我们这一代中国人,作为客观上现代文明的既得利益者,作为白人掠夺扩张的既得利益者,去声讨他们,是不是有点孙子?
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白人对我们的渗透已经从物质到精神几乎方方面面每个角落了,无论是衣食住行的哪个层面。中餐?你离得开天然气煤气么,离得开油烟机么,离得开电么,这三者,皆始于白人的发明;文字交流?没有冯诺依曼,没有各种编程语言,没有互联网,我们都不可能用上知乎;中医?去棺材里玩儿tm蛋去吧...
你能想到的现代生活的每一方面,追根溯源都离不开白人。但这绝不代表我们应该和日本韩国台湾人那样跪舔他们。接近,学习,乃至超越,才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心中最渴望的。
倘若用历史人物作为比喻,我希望我们在民族问题上,大家都是魏源,都是林则徐,都是“哔——哔——哔——”,大家都能秉持着“崇敬但不崇拜”“学习但不跪舔”“向往但不照搬”的原则去看待民族问题,去看待白人。心平气和地去看待移民问题,才能显示出你骨子里的民族骄傲感。倘若一看到别人想要移民,就气急败坏得一蹦三尺高,一口一个“滚出去我们不需要你”,我只能说希望你们自己是真的我们的祖国而自豪,而非单纯的情绪发泄,不然,我觉得你们的日子过得也太苦了,需要这种方式来寻找自己的存在感。
最后的最后,承认对手的强大乃至伟大,并不等于跪舔;追求个人的幸福而想要移民,也不等于汉奸卖国需要被你们命令滚出去。说真的,粉红皇汉和带路跪舔的都只是蠢货的一体两面。
我爸我妈快退休了,我才刚毕业
俩人退休工资加一起7k上下
家里从徐汇的老公房置换到松江
我家以前那个没有电梯,朝向不好的老公房现在值600W(因为带一个上学名额),我想让孩子(理论上)舒舒服服去上我的小学的话得准备1000W(100平上下,南北通,电梯房,有名额)
话说把房价搞这么高的家伙都应该拉去龙华烈士陵园常明火前面公审。
我之前实习那边,上海没房的2个跑南京,一个跑杭州,还有俩准备回老家。
15年之后,送桶装水的就消失了,不知道外卖快递还有多久。。。。
你们还有地方可以退我能怎么办呢?
这个答案建议修改?涉嫌辱骂不友善?
————
因为市领导思维比较清奇。
这么大的地方还说要限制人口2500万,入籍越来越难,别说低端人口回流了,你连那些享受过高等教育的从业者都卡着不让进。
是呀。
你们领导是不住郊区呀,
是不知道市郊还有多少疲敝呀。
土地那么多人口又那么少,
大力发展的临港、嘉定新城像个鬼城一样,规划了那么久有个屁用?
惠南南面十几个镇人口加起来也没两三百万,奉贤金山那么大片的工业区缺的就是人,还在限制外来人口流入。
是不是有问题?
——————分割线——————
我希望的是,
我们居住的城市一个好的生态圈,
可以允许人们工作生活流动衣食住行,
这一切的构筑都是需要【人】,
这个城市越强大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有更多的底气更多的资金去面对残酷的生活,
来这片土地上的人和住在这片土地上的人都如此努力的为这个城市在添砖加瓦,
然而这个城市的高房价和奇葩政策却在驱赶他们,
我觉得这不正常也不合理。
难道非要等到哪一天上海成为一个“环杭州城市群”之一才甘心了?
——————分割线——————
上海统计局数据,截止2017年底,上海外来常住人口972.69万,比上年末减少7.52万;上海户籍常住人口1445.65万,比上年末增加6.15万;上海常住人口为2418.33万,2035年人口调控目标是25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