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简直interesting,我想从技术层面来分析一下。
先讲个自己的经历,我们教研室的老板曾经受邀考察宜宾的五粮液总厂,厂方也是向全国征集全自动拌料机的解决方案。
五粮液的拌料极其复杂,每半个小时一次,连续48小时以上,手法也很复杂,抽,翻,抹等一系列动作,工作环境也极其糟糕,拌料室长期维持50度的高温。
在听完厂方兴致勃勃的介绍后,我们老板就问了两个问题:
1.拌料的复杂工艺是否都是有效的?哪些步骤可以省略?比如能不能把这些工序简化成横向抖几下再翻面?
2.拌料的效果是否允许性状与手工拌料的效果有所差别?比如颗粒大小,产出的酒料密度等?如果可以,允许多大的差别?
当时厂方代表就愣了,在他们看来,拌料工艺是古法传承,一步都不能省,省了不知道会有什么影响,产出的酒料也必须和手工产出的一致,因为后续加工流程都是依照的原有标准设计的。这个项目我们最终没有接下来。
这就说明到一个问题,以五粮液的翻料为例,要是设计一个机械手,像真手一样进行拌料操作,那么一是研发成本太高,编程,控制,结构设计,都太复杂,人的手有多少个自由度,我都一下子数不出来,二是加工效率提不上去,这么复杂的拟人机构,运行的实时性和可靠性都无法保证。
粽子也是一样,如果要求像手工粽子完全一致,那么,光一个捆扎粽子,由于粽叶大小各不相同,自适应编程就能搞死人,并且有这钱搞机器,雇工人成本可能只有十分之一,因此,必然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简化加工过程以便于动作分解,还有修改产品外观以便于加工。
所以,能否研发出裹粽机,这个问题的关键也是上面提到的两点:
1.操作工序是否能改变,比如垫有粽叶成分的模具代替粽叶的包裹和捆扎?
2.成品是否能够允许形状变化,比如类似于方的粽子?
如果五芳斋能够在这两个问题上有清晰的说明,才能够评估是否可以在一定成本内实现。
下面举几个食品工业中用到的自动加工设备的例子
首先是煎蛋,这个比较不恰当,还是可以看出一些问题:
一般的煎蛋长这样
如果在食堂等场合,一个一个煎效率太低,所以一般使用煎蛋器,煎蛋的形状部分发生改变,但是总体口感和形式保留下来了。
再有就是菠萝。
一般削菠萝都是这样:
设计用来加工菠萝罐头的去皮机,不会这样一个洞一个洞的挖,直接把最外面一层全部削掉,虽然有点浪费,形状也不一样,但是确实削干净了
再有就是馒头。
手工馒头都是搓成长条切的
机器馒头省略了挫和切,改成直接挤出来成圆形,也就是平时看到的机制圆形馒头,类似这种:
其他的还有去果核和制面,都是在一定程度上简化操作并容许产品形状略微改变。
全文图片均转载自网络,侵删。
以上
……………17.5.9更新……
感谢朋友们的关注。特别感谢@肛里拉出个电锯 和@苏科铭 的评论与建议,让我对于粽子本身的认识更深一层,也帮助我获得了更多的灵感和思考。
整理了一下近期大家在评论区的讨论和建议以及本人的思考:
1.粽子的口感与其目前的形状有较大关系,进行外观改动时至少应保留锥形部分以保证口感相差不大,不然就变成糯米鸭或者饭团了。
2.技术难度最大的部分是将粽叶弯成漏斗状以便向内倒米,以及最后捆扎粽子,相对而言其他部分较容易实现,可以将这两个部分分开设计,即使解决不了这两个问题,在这两个步骤上加入人工也可以考虑。
3.还是以上两个问题,为了解决,粽叶的标准化势在必行,可以通过剪裁、筛选、热压塑形等方式。
4.粽子外形的更改会对消费者的态度带来怎样的影响,恐怕现有的调查都无法给出答案,可能需要试制样品投放市场,才能获得相关反馈并改进。
欢迎大家继续讨论,集思广益,我将继续整理补充,为有朝一日解决这个技术难题做一些前期的灵感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