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用雨雪水泡茶,在古时是否被上流阶层视作风雅之举? 第1页

  

user avatar   luo-xuan-zhen-li 网友的相关建议: 
      

1.自打喝茶进入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生活范畴之后,传统知识分子就开始总结这一行为的经验,并且提升成规律,进而将其经典化。早先的人们已经意识到水可以影响茶汤的味道,到了明代,不但喝茶的范式发生了变化,对泡茶之水的重视也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明代戏曲家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甚至把水质的重要性列在茶叶之上。

我曾经做过一个小实验,用临清的自来水、北京的自来水、怡宝纯净水、农夫山泉矿泉水烧开了泡同样的绿茶,滋味确实有所差异,水质的不同确实能够影响茶汤的味道,但是有没有张大复说得那么厉害就不知道了。

2.如果用现代科学来解决茶、水关系问题,我们可能会从水的成分上来入手;然而传统社会没有现代科学作为工具,所以只能转向经验,最后明代知识分子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来源”作为水的区分度,并且总结了一些规律。

一些规律是正确的,譬如不同的知识分子都把井水列为下品,因为井水属于浅层地下水,很容易受到污染。著名历史学者于赓哲在微博上提到了这样一个个案:

长安:汉长安城历800年遭废弃,隋文帝新建长安取代之。《隋书》:“汉营此城经今将八百岁,水皆咸卤,不甚宜人。”水的咸卤是生活污水通过渗井向地下排放的结果。唐依旧通过渠和渗井排水,水污染再现,《唐国史补》记元和年间善和坊井水变咸,只堪盥洗,宫中每日以数十骆驼来此拉水。

他还说过:

中古以后城市的污秽化:决定中国古代城市清洁程度的因素主要有人口规模(尤其是单位人口面积)、街市制度的变化、农村耕作技术的发展。中古以前城市卫生的主要问题集中在排水设施和地下水的污染方面(北方),而耕作中追肥的迫切需求缓解了城市的污秽处理压力,随着晚唐到宋坊市制度的崩溃、人口的急剧增加,城市出现了污秽化的倾向,固体垃圾和死水面积增加,传染病抬头,梁庚尧:《南宋城市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0本第1分,1999年)、包伟民:《试论宋代城市发展中的新问题》(韩国《中国史研究》第40辑,2006年2月)均有涉及,而人口的增加使得农田也无法消化如此大量的排泄物,最终即便是稻作发达的江南地区,城市粪便也得不到全面的处理。

证明中国古代都市是存在水污染的,井水也会受到这些污染而水质变差,这导致井水泡茶会影响茶汤的质量。

还有一些是和传统文化中“玄学”的一面有关,譬如明代知识分子普遍崇拜“天水”,即雨水、雪水、露水等自然现象中出现的水,但是细分下去意见并不统一,有人崇尚梅雨时期的雨水,有人崇尚秋雨的雨水。至于雪水,前面知友提到的《长物志》曾记载雪水“为五谷之精,取以煎茶,最为幽况。”但是他们说得是否正确,雪水和雨水是否真这么神奇?需要科学领域的研究才能证明。到了现代,空气污染加剧,恐怕“天水”已经不适合饮用了。

3.从1.2.来看,妙玉对水的拣选是当时知识分子生活的常态。从妙玉的出身看,虽然身在空门,但是是官员家庭出身,受过良好教育,对喝茶仪式的种种讲究,可以代表当时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念。但是妙玉的这种典型性并不强,因为脂砚斋有评妙玉“真清洁高雅,然亦怪谲孤僻甚矣”,红楼梦中着力描述妙玉喝茶的仪式性,一方面也是为了突出“怪谲孤僻甚矣”的人物性格。另外一个方面,妙玉一生其实对命运并不能自主,喜爱宝玉却又不能相许,这种过分的讲究,可能也是一种对于现实生活的反抗方式。

不恰当的比较,恐怕妙玉的这种对水和仪式感的讲究,就和现在的宅人对抽卡的种种玄学讲究一样吧。


user avatar   yinfup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像红楼梦中妙玉这种用陈年雨水、雪水泡茶,为了风雅罢显摆尚足,如果是为了其中实际的意义上,其实还是很粗糙的,只能蒙蒙不太懂的人。

这大概也是作者的故意安排,妙玉自小玄墓蟠香寺出家,实际上只学了些假大空的表面东西,虽然显得品位高雅,茶艺精湛,终究还是表面功夫,“ 俗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所以又安排其遭遇扔给贼寇劫去了。

这样写除文学需要外,但也不乏看出作者对妙玉这类人持有的矛盾的态度,红楼梦中其它地方其实也体现了很多这样的思想:佛教的解脱出世思想是可羡的,然而在现实面前是不可得的。

当然有人会认为作者是否心理有问题,先描述一个美好的形象,然后再扔到最脏的地方去。

实际上,自古写悲剧的都这样。


单纯传统泡茶层面的其它答主已经说过了,这里来说一些更有意思点的东西。


大凡这些讲究,除一个雅外,多半来自可能是从道家炼丹或医家制药的思路中借鉴去的,因为传统中都非常讲究各种材料配合时节,认为这样吻合天地之机而制作出来的东西往往有特别的功效,而在这种思路上,光是对水便有了不同的讲究与分类。


翻开《本草撮要》,里面写得很清楚,对各类水极其滋味说得比较多,而且分法也是如何精细的。

露水,味甘平。止消渴。宜煎润肺之药。秋露造酒最清洌。百花上露。令人好颜色。(露能解暑故白露降则处暑矣疟必由暑故治疟药露一宿良)

霜, 味甘寒。解酒热。治伤寒鼻塞。酒后诸热面赤。和蚌粉敷暑月痱疮及腋下赤肿立瘥。

雪, 味甘寒。治时行瘟疫。宜煎伤寒火 之药。抹痱良。(春雪无用且易败)

冰, 味甘寒。太阴之精。水极似土。变柔为刚。所谓物极反兼化也。伤寒阳毒热甚昏迷者。以一块置膻中良。解烧酒毒。以上皆天水。

这是水的不同的分类区别,然而除了空间形态上的区别,在传统中,认为在时间上来看,它们也是不同的。

立春雨水二节内水,升阳。味甘平。宜煎中气不足。清阳不升之药。

惊蛰春厘清明谷雨四节内水,升阳。味甘平。宜煎发散及补中益气药。并浸造诸风及脾胃虚弱诸丹丸。

小满水, 毒坏豆麦桑叶。造各样药料食物。皆易败。人吃此水亦生脾胃疾。 咸雨(小满节后先逢癸日下雨为咸雨毒尤甚)

梅雨水,毒甚消伐。洗疮疥灭瘢痕。入酱易熟。但不可以造酒醋。(梅或作霉凡衣被霉以梅叶煎汤洗之即去)

重午日午时水, 宜造疟痢疮疡金疮百虫蛊毒诸丹丸。用煎杀祟药。其效尤神。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四节内水, 润肺。宜煎整肃肺气之药。

寒露水, 毒坏禾稻。与小满水同。(彦云寒露雨偷稻鬼)
霜降水, 泻热。阳气有余者。宜用此煎药。

有一些提到了天水的滋味的,基本上都带些甘味,在自然环境好无污染的地区,春夏之季下雨时不妨尝一下,雨水确实是微甜的。


在传统的文化中,对时空的区别是非常敏感的,而在早年《茶经》中其实还停留在空间的划分上,比如山上与山下的水,滋味是不同的,却没有区别出冬天与夏天的水,其实滋味也是有差异的。

这个科学吗?当然是科学的,因为温度会影响水中物质融解的量,有些东西温度高点融解度就高,低点融解度就少,自然会有口感差异。

另外还有温度上带来的口感差异,比如是去喝一杯抹茶拿铁,是冰的还是一杯热的,口感是不同的。

不过,《茶经》之所以没有提到时间上的区别,大概是因为用水泡茶或是煮茶,终究是要加温的,而不是取自然的水直接进行品尝,所以时间及日照对水温带来的影响,也就变得不那么明显了。


除去温度外,不同水的差异究竟是很大,还是其实很微弱,只是一种心理上的感觉?

这个差异是实际上很大的,比如说取趵突泉的泡铁观音,再用普通的饮用水泡铁观音,会明显发现趵突泉的水要柔软一些,而一般的饮用水要生硬一些,这种是口感上的。

(当然如果你就住在济南,说喝不出来区别,那就是废话了,趵突泉本来就是枯了后,又重新引的水进去,本来就是济南的水。)

又比如取地下深层的泉水,与自己用过滤器的水进行比较的话,同样会发现用地下深层的水,茶味显然会鲜上一些。


不过贫道不是很注重,这些外在的差异,也只是以前偶来兴趣比较过一下,平时泡茶用农夫山泉较多,所以只是略晓皮毛。


专业品茶的应该更懂此道,抛砖引玉,诚望能引来专业人士,详细介绍下类水的比较与泡茶的讲究。




  

相关话题

  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王夫人和凤姐都给了钱,为什么贾母没有给? 
  如何看待影视剧中经常出现历史常识错误? 
  古今中外有哪些“科研国王”? 
  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一行为为何历朝历代广为人们称颂? 
  如何评价《红楼梦》里的雪雁? 
  三国时期,如果曹魏的国力是100,那东吴和蜀汉分别是多少? 
  在唐朝安史之乱后,做一个节度使是怎样的体验? 
  假如每个人都拥有红楼梦中的风月宝鉴,世界会有什么变化? 
  《红楼梦》中有哪些隐晦的性关系? 
  项羽放弃了关中吗? 

前一个讨论
你有哪些“这都能赢”的经历?
下一个讨论
你听过的最能引起共鸣的话是什么?





© 2024-06-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