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县制已经实施了四百年,为什么要开历史倒车。秦朝开始就已经消除了五等爵,侯爵对土地并没有行政统治权,有多少食邑领多少税,百户候和万户候区别很大。并不等于整个县户口都是他的封邑,还有食邑和实封的差别,真以为封万户就真有万户啊 。吕布开府,仪比三司的职位是奋威将军,列候只享有食邑,张扬还是大司马,晋阳候,实际职位就是河内太守。
吕布封侯时温县到底受袁绍控制还是张扬控制都不知道,吕布不过领个虚爵,没可能去温县收税。
还有司马朗在董卓和袁绍交战以前就已经带着全家逃离温县,寄居到黎阳。吕布在杀死董卓后才封温侯。直到吕布和曹操对持在兖州,司马朗又带全家跑回温县。这家人无论什么时候都没受到过吕布的支配。真要按户口算,吕布的故乡九原早就沦陷到鲜卑人手里,他一个黑户,算什么大汉列候。
司马朗代表地方强族的价值观,提议恢复五等爵和井田制,真要开历史倒车,吕布和司马家比也是劣势。吕布拼死拼活都没真正控制过整个兖州或徐州,司马朗治理兖州多年,对中原经济恢复有很大贡献,功绩明明在吕布之上。
谢@司马懿 邀。司马懿和吕布并不存在君臣关系,所以吕布也不是司马懿的故主。列侯虽裂土封国,君临臣下,但是并不和国内的子民存在君臣关系。只是食租税而已。
所谓的故主就是东汉因察举制而兴的二重元君臣观念。何谓二重元君臣观念?在东汉时期,所谓的【君】不一定是皇帝。 在汉魏晋,君臣除了是指皇帝和大臣,还可以指府主和故吏,太守(刺史、县令)和掾属。严耕望说: “守相既如封君, 属吏之于守相更有君臣之份”、 “属吏事郡守如臣子事君父。” 吕思勉说: “汉制: 三公得自置吏, 刺史得置从事, 二千石得辟功曹、掾史, 为所辟置, 即同家臣, 故其风义尤笃。 赵翼:是時郡吏之於太守,本有君臣名分。為掾吏者,往往周旋於死生患難之間。
一旦士人接受公府或者地方长官的征召,那么双方之间就确立了君臣关系。所谓的策名委质。东汉察举制大盛,举荐人才的权力掌握在郡守、刺史手中,所以被举荐者会和举主形成带有君臣性质的关系,被举荐者会视举主为【君】。傅奕闻【举将】没,即弃官行服。(傅奕传)为君弃官服丧在东汉时很常见的事情。同时,汉代地方太守有相当大的权力,地方有相当强的独立性,所以除了太守、刺史、县令是由中央直接任命的,至于太守手下的掾属全部是由太守征辟本地人充当。所以掾属和太守也形成君臣关系。同样,公府和军府也同此理。门生故吏和府主、举将的利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会形成各种不同的政治团体,也是东汉党争激烈的重要原因。孔融甚至认为三府征召,即使本人不谒署,也要尽故吏的义务。
胡宝国先生认为东汉的世族政治力量有限,和魏晋已降的高门世族在保障整个宗族的世袭特权所具有的能力是不同的。宗族政治力量有限,在复杂激烈的政治斗争中想要壮大力量,就必须寻求宗族以外的支持。所以门生故吏也是世族重要的外在支持。汉末袁家不仅仅是由于四世三公的空名,还在于袁家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韩馥让冀州,就是因为他曾经是袁家故吏。
例子:
杜乔被戮,【故掾】杨匡守护其尸不去。由是皆显名。(固、乔二传)
第五种为卫相,善【门下掾】孙斌,种以劾宦官单超兄子匡,坐徙朔方,朔方太守董援乃超外孙也,斌知种往必被害,乃追及种于途,格杀送吏,与种俱逃,以脱其祸。(种传)。
太原守刘以考杀小黄门赵津下狱死,王允为【郡吏】送丧还平原,终三年乃归。(允传)
公孙瓒为【郡吏】,太守刘君坐事徙日南,瓒身送之,自祭父墓曰:「昔为人子,今为人臣,送守日南,恐不得归,便当长辞。」乃再拜而去。(瓒传)
李恂为太守李鸿【功曹】,而州辟恂为从事,会鸿卒,恂不应州命,而送鸿丧归葬,持丧三年。(恂传)
乐恢为【郡吏】,太守坐法诛,恢独行丧服。(恢传)
桓典以【国相】王吉诛,独弃官收葬,服丧三年,负土成坟。(典传)
袁逢【举】荀爽有道,爽不应,及逢卒,爽制服三年。(爽传)
先主走青州。青州刺史袁谭,先主【故茂才】也,将步骑迎先主。
时有传刘备死者,群臣皆贺;涣以尝为备【举吏】,独不贺。
辽东斩送袁尚首,令"三军敢有哭之者斩"。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太祖亦不问。
袁谭在青州,【辟】脩为治中从事 ……脩时运粮在乐安,闻谭急,将所领兵及诸从事数十人往赴谭。至高密,闻谭死,下马号哭曰:"无【君】焉归?"遂诣太祖,乞收葬谭尸。太祖欲观脩意,默然不应。脩复曰:"受袁氏厚恩,若得收敛谭尸,然后就戮,无所恨。"太祖嘉其义,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