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话说,这个空气质量的开头显得十分牵强,很糟糕。但是难道只有我才注意到底下的阐述吗?
“来美国之前,我在历史课上学到过《独立宣言》的内容,但是那些字眼,生命、自由、对幸福的追求等概念,对我来说没有任何实际含义。 我只是在死记硬背,为了拿到高分。 对我而言,这些词听起来如此陌生,如此抽象,如此“舶来”,直到我来到了马里兰大学。 我才理解,在美国,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是神圣的。
在马里兰,我每天都受到鼓励,去表达我对一些有争议问题的看法。
我可以挑战我导师的观点,甚至可以在网上点评教授。
在《暮光》中,学生演员们公开讨论了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和政治话题。
我被震惊了。我从未想过这些话题可以被公开讨论。
这部剧作是我在政治叙事上的第一次体验,它让观众们辩证思考。
我一直都有热切的,想要讲述这类故事的愿望。但是,我以前一直深信只有当权者才有叙事权力,只有当权者才能定义真相。
但是,在深入马里兰大学多元的学生社群过程中,我接触到各种各样、迥然不同的对于真相的视角。
我很快意识到,在这里,我有自由发表言论的机会。
我的声音可以被听到。
你的声音可以被听到。
我们的声音是可以被听到的。
公民参与不仅是政治家的任务。
我目睹了我的同学们在华盛顿街头的游行,见证了他们在总统选举中投票,以及为支持各种事业举办的募捐活动。
我看到了每一个人都有权参与,并为改变发声。
以前,我以为,个体的参与并不能带来改变。但马里兰的学生们,我们就是在这么做的! 一起吧!我们可以推动社会变得更公正、开放与和平。”
所有想要让中国更好的人,你们难道不应该参与其中吗?难道不应该把自己当做决定这个国家命运的一份子而不是被动的随波逐流吗?问题难道不可以被讨论吗?我们难道不应该参与政治吗?
公民参与不仅是政治家的任务。
我觉得这句话说的挺好的。
(单纯的抱怨,焦虑,辱骂,不叫参与。)
本人50岁,丈夫03年意外过世,自己带儿子至今。事业单位工作,业务优秀,职称也评下来了,目前做行政。在帝都,工资不高,再带个儿子,压力还是蛮大的。曾经数年,周末在外面兼职,直到儿子工作。目前一大一小两套房,大房子和车都给儿子,自己去住上班更远小房子。总之,做了一个母亲能做的一切。
工作上并不开心,我应该是个业务型,不适合行政,每天各种瞎忙,也没什么成就感。
至于想什么,感觉自己只有眼前的苟且,攒钱给儿子结婚,自己熬到退休,那时经济压力就小了。
我的诗和原方,就是退休后能去四处走走,好好锻炼身体,拥有好的生命质量。至于再婚,已经不抱希望,过往的经历让我清醒了,有的男人一听说你是儿子,连面都不想见。交往过的,有的对我各种算计。好容易遇到不算计的,却出轨……呵呵,而我偏偏眼里不揉沙子,即使有时候一个人很孤独,也不想将就。
原本不信命的我,现在信了,任凭命运安排吧!
把这个问题吵火了,然后让微信部门的人看到。然后等待版本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