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复兴号」动车组的工业技术? 第1页

  

user avatar   xu-jie-68-23 网友的相关建议: 
      

笔者是从中国标准动车组有立项消息起就一直关注着这一项目发展的车迷,且对于中国近些年动车组的发展脉络进行过较深入的了解,所以关于已被命名为“复兴号”的中国标动,愿意发表一些自己的不成熟的看法。感谢朋友邀请,专业水平有限,难免出现纰漏,恳请批评指正!

【要不要研制中国标准动车组】

研制标动的缘由,相信不少人已经有所了解,在此我不再赘述。中国高速铁路早年的探索因种种原因而停止,可以称为第一阶段[自主探索]。从2006年左右开始引进包括川崎、西门子、庞巴迪、阿尔斯通在内的行业巨头的技术,在中国落地产生了不同派系的动车组技术平台,可以称为第二阶段[引进消化]。而以各平台的CRH380系列和更加丰富的车型的诞生为标志,可以称为第三阶段[自主创新]。而中国标准动车组和相关计划,可以称为第四阶段[深化创新]

当时,我们对于外国技术平台一知半解,所以在用引进的平台不断进行验证积累。记得有一张在谈及航母的话题中经常出现的照片:刘华清早年用渴望的眼神看着美军装备。那时我们的高速动车组技术人员估计也是用那样的眼神看着外国专家的。

中国铁路的运营情况有别于他国,比如旅客乘坐习惯有不同、车辆运用环境也更复杂,引进的外国技术平台,难免有这样那样的水土不服。经过多年的“引进、吸收、再创新”路线,我们确实需要主动根据运营需要,研制中国标准的高速动车组。不仅性能上的提升,一些旅客界面的提升,也体现出中国标动的改变,如WiFi覆盖、热水解锁按钮、LED座位号等。笔者也希望中国高速动车组能持续关注并改善与乘坐体验相关的细微之处,精益求精。

【自主知识产权与国产化率】

开宗明义,笔者认为,过度宣扬自主知识产权或盲目追求国产化率都有失偏颇。在整个中国标准动车组项目中,如果哪部分最值得称赞和自豪的,应当是“中国标准”这一核心内涵。

首先说自主知识产权。既然是产权,那就是可以买卖交易的。我们早在CRH380系列就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这其中当然包括我们花钱引进的技术和一部分付费的授权。中国标准动车组实现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从用词可以看出来,是一种程度上的提高,体现出自信,但这并非中国标动的最大亮点。

再来说国产化率。在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大背景下,我们为何还要一味追求所谓“国产化率”?诚然,关键技术、核心部件,能否实现国产,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安全,至少是经济安全,也就是大家担心的技术封锁或贸易禁运。所以我们对于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要“会”,一是可以作为进口外国产品的“谈判筹码”,不再受制于人(相关案例太多,不再赘述),二是在万一发生封锁或禁运的情况下,国产零件可以顶上(哪怕品质尚不如外国货)。不过在现在的国际环境下,倘若有更优良的零件供应商,纵使是外国零件,只要符合“中国标准”,我认为进口、采购,顺理成章。

所以笔者认为,我们更应该关注中国标准动车组的“中国标准”

我们先来看看C919大型客机的宣传思路,早已铺垫了C919采用了大量外国零部件的情况,而更专注向公众介绍中国商飞的总体设计能力、系统集成能力等。而中国标准动车组最精彩的部分,也恰恰应该是“以我为主,按我所需”的中国标准的制定。有句话说过“一流的企业做标准”,现在我们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装备制造业“走出去”,不正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国标准”吗?而如何看待这些,正需要我们有成熟的心态。

【怎么看待“外国专家来修标动”】

前些日子,网上有传言:已被命名为“复兴号”的中国标动遇到故障,有西门子和庞巴迪的技术人员来动车段维修。且不论与传言相关的那一组动车组(CR400AF-2002),其前一日(6月27日)的晚点已被证实是由于线路前方其他动车组的故障波及导致,传言疑有失实之处,我们只说传言中的“外国技术人员”这一点。

前文说到,只要按照“中国标准”,零部件当然可能是由外国供应商提供,那么假如真的在这些零部件相关的部位出现故障,这些外国供应商的技术人员来进行技术支持或维修,太正常不过了。传言一出,有的人立刻开始谩骂“中国标动用外国货,卖国”,有的人立刻开始嘲讽“你国标动用的还是得靠外国嘛”。笔者认为,持这两类想法的人,思考的并不深入,想法尚较幼稚。

【复兴号现有的不足】

中国标准动车组样车已经通过合理安排窗-座关系,解决了早先部分CRH车型中的“面壁”问题。而量产型中国标动“复兴号”,在二等座车加装一排座椅引起了大家关注。在纯二等座的2/3/6/7车加装一排座椅,使定员从85增至90,全列定员增加20人。这种调整导致已经解决的面壁问题重新出现,且座椅前后间距980mm,小于改动前的1020mm。听闻这是运营企业根据“增效”思路,仓促要求车辆企业改动,已经来不及重新设计窗-座关系,令人非常遗憾。不过有消息是第二批订单这部分将进行调整,重新设计窗-座关系,以解决面壁问题。

中国标准动车组编号CR400中的400代表试验速度超过400km/h,而运营速度在350km/h左右。这也就引出一个跟标动本身技术相关程度较低的话题了:复速。此事近期似有眉目,知乎上讨论也很多,我提议不在此讨论。

至于标动造型、涂装、“复兴号”或“CR”logo的美观等等问题,一是与各位主观的个人审美有很大关系,二是笔者又不善于这类话题,在此不敢妄言。

如今,中国标准动车组还在不断优化、探索,“中国标准”越来越完善,体系越来越全面:时速250公里中国标准动车组已经完成技术标准制定,时速160公里动力集中式中国标准动车组也已经亮相。未来中国标准动车组如何发展、进步,我们一起关注!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到如此多的同志对问题很感兴趣,决定多写一点

首先介绍一下公司,中车株洲研究所,其实我们不只是搞研究的

旗下生产基地是全国最大的轨道装备制造中心,产品范围涵盖高铁,机车,磁悬浮,地铁等

产品结构从最小的PCB电路板、IGBT芯片到最大的牵引变流器——也就是所有电力机车的传动核心

如下图:

与中车旗下各主机厂不同,我们与各个主机厂都有供应关系,主要是整车变流器

类似会给 株机厂 供应机车、地铁牵引变流器、给 四方 供应高铁变流器一样

那么我司在标动上的配置有哪些:



  1. 网络控制系统‘
  2. 牵引变流器
  3. 数据记录及无线传输装置
  4. 充电机
  5. 轴温检测装置
  6. 转向架失稳检测装置
  7. 辅助电源装置

我主要对牵引变流器这一块做出问题的解答

首先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这个说法不用怀疑

CR400的牵引变流器我在结构上与之前的和谐号系列有很大不同,是主辅一体式设计(以前是CI+APU2个柜体),整个变流器体积比之前的日本平台大,器件整个更像是嵌入腔体,走线水管在内部,与之前的底部下挂式有很大区别,另外变流模块也完全与之前的国外平台不同,散热器等器件都是本土供应商,之前日本平台的关键物料完全不同都是进口件,当然物料质量方面我认为日本人有自己的沉淀,具体现在的水平是否超越日本很难说,目前没有一个具体的界定,不过如果供应商质量水平包括性能能达到日本器件的水平,那就肯定是领先世界了。

目前最大的问题还是在IGBT,这个一些内行懂,相当于CPU的芯片一样,这个水平还没有超越日本,之前的高铁模块也有部分仍然在用日本产的IGBT,不过公司在这方面的发展速度很快,国产的IGBT已经运用在机车、地铁、部分国产化动车组上了。

值得一提的是我认为设计水平并不能代表工业水平,因为制造水平与日德还有很大差距,我们从没见过西门子三菱是怎么生产自己的高铁设备的,这一点是盲区,目前在这种高端装备的制造上,我们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至于谁领先,我相信随着这种世界水平交流,会有一个鉴定。

高铁装备行业,中国在制造水平还是有差距的,整个产业链只有核心装配比较成熟,上下游的供应商没有应对变革的能力,这是一个痛点,个人认为随着这种民用资本的进入以及管理方式的变革,整个工业水平会更发达。




  

相关话题

  和谐号上为什么没有配备随车医生? 
  如何看待华为的备胎计划对中国制造业未来的影响? 
  到1949年为止我们中国制造的科技含量最高的武器是啥? 
  中国的高铁数量过剩吗? 
  为什么大家提倡坐公交给老人让座,但是坐火车却不提倡呢? 
  为什么赣州西到深圳北的高铁那么贵? 
  为什么测车速APP无法运用于高铁动车组列车? 
  为什么早期CRH2动车技术是日本的,大部分人还觉得动车是中国技术? 
  美国为什么不发展高铁? 
  为什么坐高铁互联网购票可以直接刷二代身份证进站,还是有这么多人选择取票?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 2018 年 5 月 23 日沪宁高速线故障致乘客车内滞留?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 CRH3X 可变编组动车组?





© 2024-06-0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