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说一个勉强算是历经宋、元、明三朝的历史人物——元末大儒、大明官方钦定的国朝首任太平府知府李习。
为何说是“勉强算”呢?
因为李习确实出生于南宋。据我粗略考证,大概是出生于南宋末年的宋度宗咸淳年间(1264-1274)至宋恭宗德佑年间(1274-1276)。
然后他活到了元末,做了朱元璋政权的官,是明朝承认的太平府(属后来的南直隶)首任知府,但是他没能活到朱元璋于洪武元年(西元1368年)正式建立明朝。
——————————————————————————————
考证过程如下:
据《嘉靖重修太平府志》(明嘉靖十年刻本)记载:
李习,国初任,廉能公勤,识达治体,均平徭役,民受其惠。
如下图,在《嘉靖重修太平府志》的“国朝知府”名单中,第一任就是李习,而第二任是许瑗: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
乙未(元至正十五年,小明王龙凤元年,西元1355年)六月丙辰(六月初二日),耆儒李习、陶安等率父老出城迎上,安见上状貌,谓习等曰:“龙姿凤质,非常人也。我辈今有主矣!”
丁巳(六月初三日),上召陶安、李习与语时事。
改太平路为太平府,以李习知府事,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诸将奉上为大元帅。
己亥(元至正十九年,小明王龙凤五年,西元1359年)春正月,上在宁越时,儒士许瑗、王冕来见,上问以时务,各应对称旨,乃留瑗等,置幕府,以冕为咨议参军。
闰五月丙辰朔(闰五月初一日),陈友谅率舟师攻太平,守将枢密院判花云与朱文逊等以兵三千拒战,文逊死之,友谅攻城三日不得入,乃引巨舟泊城西南,士卒缘舟尾攀堞而登,城遂陷,云被执缚,急怒骂曰:“贼奴,尔缚吾,吾主必灭尔,斮尔为鲙也”,遂奋跃大呼而起,缚皆绝,夺守者刀,连斮五六人。
贼怒缚云于舟樯,丛射之,云至死骂贼不绝口,院判王鼎、知府许瑗俱为友谅所执,亦抗骂不屈,皆死之。
上追悼云等死事,追封云为东丘郡侯,瑗高阳郡侯,鼎太原郡侯,立忠臣祠于太平,命有司岁时祭享。
据《明通鉴》记载:
太祖之至太平也,当涂陶安,举元乡试,方避乱家居,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安见太祖,谓习曰:“龙姿凤质,非常人也。我辈今有主矣!”
于是改太平路曰府,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自领元帅事。以李善长为帅府都事,汪广洋及安皆为帅府令史,参幕府事,仍称宋龙凤年号。以李习为太平知府,——习时年八十余矣。
根据《明太祖实录》和《明通鉴》的记载可以发现,李习是在元至正十五年、小明王韩林儿龙凤元年、西元1355年六月初二日见到朱元璋的,并于第二天被朱元璋授予太平府知府一职,而当时的李习就已经八十多岁了。
到了元至正十九年、小明王龙凤五年、西元1359年正月的时候,有个叫许瑗的儒士来拜见朱元璋,被留下。
而到了当年闰五月的时候,陈友谅率大军攻打太平府城,城破后,守将花云等人全部被杀,这个时候的太平府知府是许瑗,也一同被杀。根据《太平府志》的记载,许瑗就是太平府第二任知府,所以他应该就是在当年正月到五月之间继任首任知府李习职位的。
而据《本朝分省人物考》记载:
李习,字伯羽,当涂人。习自幼老成庄重,积学有年,因以旁通诸经,摭揽闳博,从游者日众。延祐初游京师馆,元明善尙书家述作甚多,明善礼为上。
客四年,领京师乡荐试题浑天仪赋,一时士人不能措笔。习能记其详悉,铺敍烂然。明年下第,授书院山长。
七年,弟翼中浙江乡试。河内薛超吾时出守太平,名其所居之坊曰“双桂”以美之。闲侨居广陵,与张仲擧、高季渊、李五峯旦暮往来,稽经诹史之暇,相与倡和。
岁乙未,天兵克采石,习同陶安奉迎,驻跸太平,遂擢为本府知府。廉能公谨,精于治体,均平徭役,民受其惠,吏不敢欺,以疾卒于官,年八十余。
习有乡曲之誉,别号“云观”,与翼齐名江左,目之为二李。
吴莱谓伯羽之文,简密严奥,一辞弗苟;仲羽之文,丰腴缛丽,五采烂然。
又谓伯羽之尊严如雪峯千仞,嶃然特峙,人莫敢亵;仲羽之温粹,如蓝田美璞,光辉外著,天下共宝。其学行为时彦所赏如此,及门授业者百余人,若笃诚陶安,其尤著者也。有橄榄集行于世。
《明史·陶安传》也记载:
......留参幕府,授左司员外郎,以习为太平知府。习字伯羽,年八十余矣,卒于官。
李习是因为疾病死在了太平知府任上的,即死于元至正十九年、小明王龙凤五年、西元1359年的正月至五月间,又因为李习当太平知府的时候就是八十多,死的时候也是八十多,其任期的时间范围是三年半至四年,那么他的寿命范围就被更进一步地缩小了,大约是84岁到89岁。
如果是84岁,1359—84=1275,那么李习就是生于南宋恭宗德祐元年;
如果是89岁,1359-89=1270,那么李习就是生于南宋度宗咸淳六年。
其实按照一般史学家的严格定义,南宋亡于1279年,明朝正式建立于1368年,这之间一共是89年,存不存在横跨三朝的人呢?应该是存在的,古代虽然人均寿命很低,但百岁老人也不是没有,何况只需要九十来岁?
只不过既长寿又能在史书上留下记载的人就很少了,我能找到这个李习,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好歹他也算当时有点名气的老儒,又在朱元璋手下做了知府,这才在史书上留下了这几笔能够相互印证且有当时的学者吴莱和元散曲家色目人薛超吾对其评价的记载。
(ps:不过张三丰这种被流传成活了几百岁、连出生地是辽东还是福建都众说纷纭、神仙般的人物,我就不做过多评价了。)
从上面的这些史料可以看到,李习在元仁宗延祐年间(1314年—1320年)曾游历至大都,并客居了四年,还在大都参加了科举乡试,但下第未中,后来做了书院的山长。
不过李习的弟弟李翼倒是在浙江乡试中了举。在当时人的眼中,这两人都是非常有学问的大儒,文章写得很好,有非常多的人向他们求学,比如对明朝建国之初的典章制度建设有重要贡献的陶安就是李习的学生。
朱元璋称吴王后,在金陵初置翰林院,首召陶安为学士。征诸儒议礼,命陶安为总裁官。陶安和李善长、刘基、周祯、滕毅、钱用壬等册定律令,议定礼制。明洪武元年(1368)命制诰兼修国事。朱元璋常至东阁,与陶安及章谥等议论前代兴亡本末,在朝十余年,恪尽职守,朱元璋十分宠渥于他,御制门帖赐之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
也正是因为陶安的缘故,史书才连带着稍微多记载了一些他的老师李习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