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这个问题非常好。问题的关键在于支付宝和商家是怎么接上的。
如果支付宝是贷款给个人买家,直接付给商家现金,那么三者的资产负债表是这么变的:
商家:(资产)-存货,(资产)+现金
支付宝:(资产)-现金,(资产)+应收款:个人
个人:(资产)+商品,(负债)+应付款:支付宝
如果是这种情况,其实没有创造具有“货币”属性的东西。对个人的应收款属于流动性较差的资产,想变现一般要通过发行ABS完成,流动性的上限就是ABS的流动性了。
如果支付宝贷款给个人买家后,不是直接付给商家现金,而是先欠着,那么三者的资产负债表是这么变的:
商家:(资产)-存货,(资产)+应收款:支付宝
支付宝:(负债)+应付款:商户,(资产)+应收款:个人
个人:(资产)+商品,(负债)+应付款:支付宝
加粗的地方是和支付宝立马付现金的区别。
商业信用的流动性好于个人信用。现在的口径下,有一部分商业信用被划到了M3里(商业票据)。
注意,M1到M3的定义是根据流动性来的。不是说一个东西划到了某一层,就永远只能停在某一层。像支付宝等大型支付平台的商业信用,其流动性是好于一般的商业信用的。而且,这些支付平台对供应链整合的越完整,它的商业信用的流动性就越好。现在不能排除这几个平台的商业信用流动性达到存款的水平,以至于足以让央行决定纳入M2口径计算的可能性。
至于假如支付平台通过消费者贷款产生的对商户的商业信用纳入M2,会不会导致货币贬值,这是个挺复杂的问题。毕竟如果这一天真的到来,很难假设基础货币供应和对支付平台商业信用的监管还是今天这个样子,不对其做出任何反应。而且老实说,对于央行来说,这个东西既容易测算,又容易提出监管方式,我觉得不太可能真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