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人文社科领域的学生是否有必要学习一点逻辑学? 第1页

  

user avatar   oldgoat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为什么不是“自然科学和工程领域的学生有必要学习一点逻辑学”呢?^_^

——事实上无论是自然科学的、工程的,还是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生,其实都有必要学习一点逻辑学。因为逻辑是人类知识体系的其中一块基石,因此,无论是谁,了解逻辑学知识都有助于他夯实这个基础。特别是,就我个人的观察,对于我国的教育现状而言逻辑学教育的缺乏更是一个同时涉及自然科学、工程和人文社科专业的比较大的问题。当然,由于教育国情的特殊性,在我国教逻辑学的话,学习的目的和导向最好是因专业不同而有所调整。


首先,正面回答题主的是,人文社科领域的学生确实需要去学点逻辑学。其理由有普遍性的——就是之前所说的逻辑是人类知识体系的基石。但从我国的情况来看,从传统上直到现在的对人文社科类学生的培养方式,除非是那些经济学等量化型社会科学出身的,否则都可能会产生以下几条容易造成逻辑知识缺陷的特质:

1,过于强调“文以载道”,甚至明里暗里地主张以情感和价值立场、意识形态等代替严谨的思考。

2,不强调专业性。传统上流传至今的文、史、哲兼谈兼通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知道”的东西很多。但这一方面容易教出过于粗疏或者喜欢泛泛而谈的学生;另一方面则是各种学科的气质相互影响,特别是容易导致学生在一些需要严谨沉静的地方过于浪漫和想象力太丰富。

因此,对于这样的学生,逻辑学教育的目的和导向就在于“撇得开、沉得住”——也就是说,逻辑学需要让他们学习的是:1,如何撇开那些非客观、不严谨、不明确因素的不良影响;2,如何做到沉下心来耐得住寂寞,习惯于一步一个脚印地了解一样东西。

但是,从我个人的了解来看,西方教育发达国家的人文社科类学生很少遇到我国学生的类似问题。因此,这一方面印证了我刚才说的,逻辑是基石,不是说人文社科类学生就可以放弃不管。另一方面则说明,国内很多人对人文社科类学生的“不良”印象其实大多是源自不合适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造成的知识或能力缺陷(因此这种缺陷其实并不专属于人文社科类学生,后述)。然而,我国的教育现状下,这些印象容易与学科门类错误地混淆在一起,并固化成一种学科偏见,这种混淆与固化反而就是一种逻辑知识和能力掌握得不牢靠的体现。


在另一方面,我认为自然科学与工程方面的学生当然也需要学习逻辑学。其普遍性的理由如前所述。而对于我国的现状而言,他们对逻辑学的需要又应与人文社科类学生有些不同。特别是,自然科学和工程类学生在其本专业内,基本不会遇到人文社科类学生的那两个问题——因为当代我国的自然科学和工程都是在西方高度专业化之后成体系地传进我国的。而且,由于这两类学科对数学的重视,自然科学和工程类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潜移默化地受过某些逻辑知识的教育。因此自然科学和工程类学生对逻辑“技术”知识的需要不如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学生来得高。但是这并不代表我国自然科学和工程类学生没有逻辑知识、能力上的缺陷。就我的观察,他们的常见缺陷有以下两种:

1,由于专业教育确实比较严谨,而且潜移默化地渗透了一些逻辑学教育,这经常使我国自然科学和工程类学生对自己的逻辑能力过于自信,甚至喜欢泛化自己的专业素养,并将其替代、等同于逻辑自身(其自信还可能体现为对逻辑本身的过度信赖和推崇)。这就使他们不真正了解自己的专业知识与逻辑知识的区别和联系,容易用前者掩盖后者或用后者掩盖前者。此外,即使真就逻辑学知识本身来说,自然科学和工程类学生所了解的那一点也是远远不足的。

2,在专业教育之外,我国自然科学和工程类学生与人文社科类学生共享相同的文化传统、教育背景。因此在非专业领域,我国的学生不论学科出身如何,其实都容易出现人文社科类学生的那两类缺陷。而且特别是自然科学和工程类学生,他们经常由于专属自身的第一点缺陷,对自己在非专业领域之逻辑能力的判断更容易过于自信甚至自大,从而难以认识到自己的缺陷。

因此,对于这一类学生,逻辑学教育的目的和导向应该是“设限和反思”——这一方面是指学会反思自己,不要将自己的专业素养泛化为真理的代言;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学会反思专业知识和逻辑,以及除此之外的其他领域,特别是进一步了解三者之间的关联和界限,了解到专业知识不是万能的、逻辑也不是万能的,两者之间更是不能万能地相互取代的。


最终,从我国的人文社科、以及自然科学和工程类学生对逻辑的不同需要来看,我认为对这两类学生的逻辑学教育应该有不同的方向、程度上的要求。对此,柯匹和科恩那本书内容过于单一,而且也有点偏老旧了。要是我自己来设计的话,两类学生受逻辑学教育的方式如下:

1,两类学生要一起听“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课,一方面提供基本的逻辑知识,另一方面传授反思的态度与能力。特别强调的是,这门课提供的基本逻辑知识要尽量与下面的第二点课程连贯;

2,给人文社科类学生开“数理逻辑”课,给自然科学和工程类学生开“逻辑哲学”课,各取所需;

3,在第二点基础上,额外鼓励两类学生互选课程,即人文社科类学生也学“逻辑哲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类学生也学“数理逻辑”,主张兼通。

————————————————————————————

补充一些内容。下面有些答案,包括有人在我的答案里也评论道:其实国内有些地方的人文社科专业课程是开了逻辑课的,然并卵,或者是我的想法会太难太抽象以至于学生接受不了、不会应用等等。关于这一点,我有如下的看法和考虑:

1,正如我之前说的,针对人文社科类学生,逻辑学课程的作用首先是在于训练严谨和磨性子——因此其实逻辑学知识本身要学懂、会用多少,这个并不是第一目标。在类似的方面上,西方的教育是什么样做的呢?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哈佛学生在图书馆自习到凌晨四点”这个梗吧……当然这件事情本身是假的,但他们精英学校对人文社科类学生的训练确实是“量大味足”——包括大量的限时文献阅读训练,以及读书报告和小论文等的写作训练。这样练四年下来,专业素质不说,性子再浪漫跳脱沉不住气的人也会懂得老老实实地以大量文献为背景、像文献写作那样抽丝剥茧地说话了。相比之下,国内学生的抱怨其实有时候很像是被我国的教育传统和现行质量的不足给“惯坏”了;而学逻辑跟西方学生的训练相比,显然还是前者轻松多了。当然,我个人对西方那套做法也不是完全赞同(比如我更主张“质精”而不是“量大”)和觉得确实有百分之百的必要,因此我觉得仅就实现“磨性子”这个目标来说的话,学逻辑学反而已经比较轻松且充分了。

2,当然,我也承认,如果只按国内那些“形式逻辑”课程的编法,或者在“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课程里带上一点逻辑,这样教的逻辑知识在生活的大部分情况中确实是“够用”的——但“够用”这个评判标准本身也很糟糕,因为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70%以上的情况可能也够用了。还有,我觉得教育更重要的地方在于能力训练,以及为未来的发展留下接口。比如“数理逻辑”训练的抽象能力、分析与构造能力,这个都是“形式逻辑”课所不能涵盖甚至有所偏差的(国内的很多“形式逻辑”课程设计上都会有如此的毛病,比如会花很多功夫讲三段论)。很多极有价值的逻辑知识甚至只能在数理逻辑甚至更高层的基础上才能确切展现出来(比如对逻辑系统性的认知等)。因此如果只为了“简单够用”而把这些都省掉甚至扭曲掉,这个我觉得实在是很可惜。

2.1,不过对于国内自然科学和工程类学生来说,数理逻辑课程在能力训练上的上述优势很多时候已经被数学和专业课程给覆盖了,所以我的设计上在这方面是有让步的。但对应的,自然科学和工程类学生更需要的是反思能力,特别是学会“合理地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逻辑”,因此逻辑哲学应该会很对他们的胃口。而且逻辑哲学是哲学课,对逻辑技术和抽象推理的要求比数学和数理逻辑要低多了,这门课程仅从接受门槛上来看应该是低于他们的专业课和数理逻辑课的。我觉得,既然这门课有反思的目的,那讲起来应该是会让自然科学和工程类学生觉得脑洞大开、冲击力满满,从而完全不会觉得枯燥才对。如果做不到这种效果,那就应该是教师的问题。

3,接着2.1点,其实很多同学担心的没用、枯燥、接受不了之类的,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结为授课教师的问题。比如就算不是上逻辑课,如果教师在台上自顾自地列公式或者念课件,而不解释这个公式、理论做什么用或者有什么关键点,那我想再重要的专业课、再勤奋认真的学生肯定也会心生厌倦和感觉毫无价值的(我自己当学生时就有类似的体验)。因此这也不是逻辑课的问题。如果真的能把逻辑课上好,让大家都有收获,那我觉得可以注重以下两点——而且这两点有普遍意义,也就是其他课程,包括不同专业的专业课,可能也可以吸收这些要素:

A,注重要点式的讲授,在要点上要旁征博引地讲透,但不需要把整本书都跑一遍。特别是我觉得教逻辑学最好不要把自己变成“公式或证明的遍历机器”,有些技术和证明重要的,课上要讲透;有一些完全可以留给学生自己做的,就不要面面俱到。

B,不要以考试为指挥棒,就是不要教什么就考什么、考什么就教什么。这一点其实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可能都需要把观念扭转过来——又不是还没参加高考,大家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体系,整完了就要受到社会的直接检验了,社会之复杂也不是考试所能涵盖的,何必搞得这么死板无聊?一旦将课程内容和考试、特别是标准答案脱钩,那么教师的发挥余地就大了,特别是可以通过教学和考试将逻辑学里最前沿、最实用、最有吸引力和最有争议的地方展现出来,这样才是真正吸引学生的法宝。




  

相关话题

  如果李叔同早些了解哲学,他是不是就不会出家了? 
  “民族主义”和“民族自信”是一回事吗?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 
  什么是绝对的自由? 
  人文有什么价值?文科生对社会创造了什么贡献? 
  为什么这么多人否认中医? 
  后现代主义者所说的「对元叙事的怀疑」是什么意思? 
  人文社科理论能指导实践吗? 
  如何反驳卡尔波普尔的观点? 
  如果有一台真理机器只能回答是或不是,能对人类社会作多大贡献? 

前一个讨论
绝地求生大逃杀里枪法与csgo有什么区别?
下一个讨论
央视对乌克兰的布查大屠杀还未进行报道和评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此事?





© 2024-05-0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