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很奇怪,明明科学对现代文明的进步起着近乎决定性的作用,可为什么还有人不相信科学?甚至反过来说科学教?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多人对于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有误解,认为科学的进步可以破除愚昧,甚至认为科学的进步会把宗教扫进垃圾堆。

如果你是这么想的话,只能说你既不懂科学,也不懂宗教。

在这里可以先不谈那些理论上的东西,就拿现实来说,美国人口中基督徒的比例仍然占总人口的一半左右,美国国军队中还设置有随军牧师。按道理说,军队这种地方,最应该相信的就是科学吧?你用火炮炸敌人,能不能炸死人又不是上帝决定的。那随军牧师是干什么用的?

印度目前也正在向现代社会转型,整体发展水平大致相当于我国的90年代。印度的科技水平虽算不上世界领先,但在南亚、西亚这些地区还是很拿得出手的。可印度还有近9亿的印度教徒和两三亿的穆斯林。

更不用说中东地区,虽然很多国家都过上了现代生活,可大多数人仍然信仰伊斯兰教。你看到迪拜的土豪们喝着咖啡、坐着电梯、开着跑车去清真寺做礼拜,也并不会觉得违和。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大体上说,我们对于世界有两种思维模式。第一种思维模式是假设世界全部是未知的,我对世界的了解每进步一点,这个世界的形象就越清晰一点;第二种思维模式是把世界放在一个宗教的框架下,科学的进步只是让我的“已知”多了一点,但那庞大的“未知”依然可以被归为神的世界。“这世界上还有太多太多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自然也就是神谕所在了。

除此之外,宗教的另一个价值还在于为人提供精神抚慰。在这一点上,就算是最世俗化的儒家,也有着类似的功能。比如我经常就听到有人跟我说,“早点生孩子吧。现在我工作虽然累,还要供孩子上学,但是想到百年之后,每到清明的时候还有人记得给我上香烧纸,那现在的一切累都值了”。这种精神上的抚慰,科学一直都是无能为力的。

在现实中,有第一种思维模式的人很少,有第二种思维模式的人才是大多数。而且,大多数中国人并没有意识到的一个问题是,中国在世界文明中完全是个异类——因为我们是极少数把无神论作为执政党信仰的国家。除去中国之外,绝大多数国家的大多数人都是有宗教信仰的(这也是此前很多公知攻击中国文化时惯用的“中国人没有信仰”的来源之一)。所以,严格来说,同样生活在现代世界的他们并不是不相信科学,而是把科学看作是神的世界“已知”的一部分,并不能动摇他们对神的信仰。而在他们眼里,那些只认科学的人——或者说有第一种思维的人,自然就是掉进了“科学教”的坑里。


user avatar   hate-my-fat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朋友你知道哥德巴赫猜想吗?我想你既然能来知乎,说明你至少具有初中以上的文化水平,不可能不知道哥德巴赫猜想。也能准确地描述出这个猜想的内容,即:

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能拆分成两个素数之和。

那么朋友,你知道黎曼猜想吗?也是一句话:

所有黎曼ζ函数的非平凡零点的实部都等于1/2。

但我猜你一定不知道。因为想要准确描述清楚【黎曼ζ函数】和【非平凡零点】这些概念,就算用纯数学语言,也要一页半的A4纸。

在数学界,哥德巴赫猜想和黎曼猜想是公认的数学皇冠上的两颗明珠。每年都有很多民科号称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黎曼猜想则碰都没人去碰,因为非数学专业的人根本看不懂。

说到这里你应该明白我想说什么了。

一件事情,传播得够广,信的人够多。往往不是因为这件事情够正确,而是因为这件事情够简单。简单到文盲也能理解,才有可能“传播到地极”。


而【万能的神】就是人类发明出来应对所有未知,最简单、最泛用、最不需要动脑子的兜底解释。

苹果为啥往下掉?那是神安排的。
太阳为啥绕着地球转?那是神设计的。
彩虹为啥是七种颜色?那是神立的约。

看到没?对于任何领域的任何问题,都可以用【万能的神】作出解释(但又什么都没解释)。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不安感被消除了。

而科学,虽然其承认世界上存在大量【未知】事物,但是拒绝用杜撰的神话去填补【未知】。于是对未知的不安和恐惧就被保留了下来。

面对不安和恐惧,很多人是更愿意做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的。



另外一个知乎上大多数人的直觉不一样事实是:全人类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不足总人口的5%,我国是8%。即使是人类灯塔漂亮国,也不过区区35%。

人类主体,其实还未脱离 蒙昧 状态。


user avatar   MarryMea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有两大类情况:

  • 一个人在七八岁之前生活在“不相信科学”的氛围里,髓鞘化的时候大脑会被焊死一组不相信科学的基调,没有大的变故是不会自我怀疑到去改变它的。现代社会的大变故尽管整体上山雨欲来风满楼,在个人生命中可经历的还是减少了许多,你要手动诱发去改变这些人,会撼动社会的基础,一般来说是没有必要的。让人相信一些低成本的玄学玩意,可以作为安慰剂去应付他们,对国家来说也不是很有害。
  • 一个人七八岁之前相信科学,后来由于大的变故而变得不相信,则是一种混杂着愤怒和畏惧的自暴自弃的态度,根源来自对不确定的未来的恐惧。改变这些人的思想,主要在于解决他们的个人问题,但实际上很多问题受限于生产力、历史进程和人类生物学身体的脆弱,在当下并无好的方法去解决。迷信仍然可以躲在死亡的阴影下面苟延残喘。

大学教育比例之类对这个其实是毫无贡献的:你会用你学到的知识捍卫脑子里自幼焊死的东西,除非你发觉这些东西对你的生存造成危机。你不能指望普通的大学生活能让人变得相信科学。

《蠢蛋进化论》之类社会达尔文主义书籍大谈“低能人大量繁殖、聪明人自我绝育”,倒是十分次要:人类的基因多样性很低,绝大部分个体先天的认知力是同一个水准,后天教育的作用比先天遗传因素大得多,牛顿没有生物学后代并不影响牛顿的思想蔓延到整个人类世界。

题目问“和原始人有什么区别”,那确实是没有大的区别的:人脑仍然是数十万年前的人脑之架构,甚至还因为演化而稍微减少了脑容量。人类文明很大程度上是城市文明,不是每个人直接组成的,劳动阶级在生活中不相信科学也不妨碍他们运用科学——他们可以信任工作中的简单科学,无论是否相信,那些东西都会一次次发挥作用。因此,不相信科学的个体却可以组成相信科学的群体。

在个体层面上,人们从生活中感受到了自己活着似乎是毫无意义的,而且周围的每个生物看起来死活都是毫无意义的。人们不想承认这一点,所以想要为每一件事物找到意义。

人们想要有个随便什么东西跳出来,告诉他们“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许多古老的宗教试图充当这个东西,向信徒灌输人生就是为了赎罪/净化/修行/往生极乐之类模因。宗教通常将其它生物解释为“神创造出来供人类利用的”,作为其它生物活着的目的。但也有些教义认为万物遵循同样的道理。近年来,科学的发展将宗教不断逐出地球附近的时空,但关系到“死后会如何”并延展到“活着就是为了XXX”的模因仍能利用人们对死的恐惧和逃避愿望而偏安一隅。

意大利一项针对癌症患者进行的游走在伦理边缘的研究显示,切除顶叶后部的一些神经元,可以增加人对“神”之类超越之物的信仰、通灵与合一的体验、对自己病情的超脱与平静情绪。只在那里划几刀而不移除神经元则无此效果。

具体来说:对左侧顶叶和右侧角回下手,可以让人有一股莫名的平静和满足。

其他研究考察了印度教徒的脑部变化、五旬节会的说方言祷告等对大脑区域的影响、长久信仰相关的病变和异常放电造成的“先知”等等。

人脑就是一摊柔软的计算机,信仰是个bug。

所以,在生产力允许的情况下,你也可以检查一下迷信的人们的脑子,修理他们的故障,减少他们的信仰给大脑带来的出血和异常放电风险,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这不会消除他们的信仰。

  • 有些读者对人脑的状况不太了解,以为这是主张开两刀,那其实是搞反了。
  • 还有读者联想到了使用大针进行操作的旧前额叶白质破坏术。那个东西的安全性和精度有问题,已经不用了,但其实前额叶白质破坏类手术的精确版本anterior capsulotomy和bilateral cingulotomy至今还在其它方法难以治疗的患者身上经许可使用,来治疗严重的强迫症和抑郁症[1]
  • 我并不反宗教。宗教在演化上有明显的重大意义。

参考

  1. ^ https://thejns.org/view/journals/j-neurosurg/aop/article-10.3171-2019.4.JNS19275.xml

user avatar   chen-wen-bin-97-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1,伪科学其实挺多的,披着科学的皮,里面是一堆玄学的“社会科学”其实不少。

2,科技所产生的的生产力发展会影响到一些人的生计,比如铁路普及了,槽工集体失业了,这也是为啥历史上工人砸机器。

3,对于科学的正面作用的认识,有个前提,就是人的思考倾向于“知其所以然”,这个前提在很多人脑子里根本不存在。中国略好一些是因为一直在正面宣传科学+义务教育。

4,维基解密曾经爆出西方气候学家造假,伪造全球变暖证据的资料,然后现在“全球变暖危机”仍然是一个多数人都信的“科学观点”。

5,在资本社会,相信科学没有你想的那么重要,很多反智的生意,其实盈利能力、合规性、稳定性比科技行业要好的多。这意味着他们有更多的钱可以把自己包装的“最科学”,比如某些“保健品”的生意。

6,据我观察,越反智的人,越容易相信贴着“科学”标签的谣言和反智言论。


user avatar   inversion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长时间迷信的人的顶叶某一块区域会产生损伤,产生一种宁静舒适的感觉,从而进一步迷信。

研究科学可不会有什么“宁静舒适”的感觉。除非有个人爱好是复读机,那干啥都是一样会产生这个结果。

炒泠姐冷饭(


user avatar   shuo-shu-44-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科学教”这个词,就是我发明的。在回答那个中医的问题时发明的。发明这个词,不是为了支持神秘主义,而是为了说明:不懂科学为何物的人,来崇拜科学,以至把科学崇拜成了宗教。正如反对偶像崇拜的释迦摩尼,传到汉地,被再造了很多金身。

改革开放初期,典型的保健品广告是这样的:雇佣一个白人,穿着白大褂,拿者试管,告诉电视受众:有效。这保健品几乎具备了普通人对科学所有的认知:白人,代表外来;白大褂,代表权威;试管,代表流程(其实是仪式)。-------- 西域,救世主,真经,这完全就是传教!

当然,现在这套东西有了高级版,加入了“双盲测试”、“对照组”、“安慰剂”等唬人的专业名词。

科学,是 Methodology 方法论。验证流程不是仪式,其每一步都可以质疑。病例采集、实验环境等等,都可以质疑。甚至对相同的统计结果,都会有不同解读。一套流程下来,失之千里的结论,多了去了。没搞过学术的人,根本接触不到那些再不会被人引用的业界笑柄。

而现在,在人均两院院士的知乎,看到有人质疑西来的实验流程,就起哄,说是不懂科学。都不能质疑了,还叫科学?分明是宗教。所以你实在要称这不能质疑的实验流程为科学,那只好叫科学教了。

正推太枯燥,给两道反推的思考题:

喝咖啡提神,在试管验证之前,甚至在未传入欧洲之前,在非洲就经大量案例验证有效。这是否具备统计意义?(归纳法)

在提取咖啡因做“双盲测试”“对照组”“安慰剂”等验证之前,一个欧洲人说,别给孩子喝咖啡,怕他睡不着。这句话科学吗?(演绎)

有些人不光不懂医学,连高等数学都没学透,就来谈科学。

觉得生活经验粗鄙,科学高大上?科学实验,其实叫经验主义研究 Empirical Research。这种研究就是基于 Experience 经历。


user avatar   sun-wen-yue-83-6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赞同 @鱼昆 的说法,一方面,科学作为工具本身仍然有着其适用范围与使用权限,目前客观世界当中也仍然有着许多科学所无法解释和把握的事物;而另一方面,科学本身也需要与社会结合,落实为实践才能让更多的人被道理所说服,或者“被真理所说服”。

科学和理性的胜利是非常典型的“先为力胜”。亦即是说,它的理论根基无法摆脱批判,但与此同时,精神上因为这些批判而拒绝使用它的社会会在物质上被率先完成了技术革命的社会打垮。——鱼昆

举个相关但是未必直白的例子,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来说,“现代化”的过程并不是本土内生的,而是依靠外来殖民者所传入的。人们在第一时间感受到的并不是“科学的精神”,而是“先进军事科技代差”,而在这种代差之下,相对落后地区的人们“不得不”接受“现代化”,或者成为“现代化的代价”。这种现代化的过程不单单是一个科学问题,更多的时候也是政治问题,乃至社会问题。

自从1840以后,中国也曾经走过了“学习先进军事技术”、“学习西方政治组织术”、“学习英美宪政体系”、“学习科学与民主的精神”、“实现工业化”、“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过程。而且我们可以说,中国是为数不多的,主要依托自身力量完成了从农业化到全面现代化的后发国家。

相对落后地区的社会整体则不得不“内部消化”这种“外生”现代化,并且这种内部消化外生现代化的过程难免伴随着诸多的困难乃至苦痛,而这些苦痛也是写在了我们的文学史、科学史与政治历史上的。并且,现代化“看似完美”的外衣被剥开以后,我们看到现代化并未带给我们其允诺的诸多好处,其历程和结果也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美好,而在此基础之上有了“后现代”所引领的对于现代性的批判。所幸,目前我们的社会仍然对现代化保持着高度的信心,这种信心恰恰是其他文明的人们所难以理解的。

很多人都提到了,科学更接近是一种态度,一套分析方法论,一套认识世界的工具,是允许人们产生怀疑和质疑的,但是这套方法论的学习和养成更是需要足够的教育成本才能够完成的。但是由先进技术所带来的“力量的展示”则是鲜明的、易于传播的

正如同 @钟瀚 所说的

这里与其说是“科学与理性”的胜利,倒不如说是“技术”的胜利更为贴切吧。虽然我觉得似乎大部分人是不太会区分“科学”和“技术”的,而是会将其视为完全重合的两个概念

大部分人与其说是“崇拜科学”,不如说是“崇拜技术”,以及对技术所带来的力量产生了“力量崇拜”。但是力量有没有用呢?会有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对于这个正在处于救亡图存的民族来说,对于这个追寻力量来保卫自我的民族来说,尤其是刚刚甚至可能是尚未脱离掉积贫积弱时代的心态的民族来说,力量是最为根本的美,而这就是科学技术的“意义”:先为力胜!

普朗克曾说过:一条新的科学真理获得承认,不是通过说服它的反对者并让他们接受,而是通过这些反对者逐渐死去,熟悉它的新一代长大成人。有些时候,科学本身获得承认的过程也是如此,也会如此,也将如此。


user avatar   yu-kun-25-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科学与理性的胜利是非常典型的“先为力胜”

亦即是说,它的理论根基无法摆脱批判,但与此同时,精神上因为这些批判而拒绝使用它的社会会在物质上被率先完成了技术革命的社会打垮。

从这一视角出发,费曼[1]的态度就很耐人寻味了:

科学哲学对科学家的作用相当于鸟类学对于鸟类的作用。

这有点像俗话说的“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工作时依靠各种数学与实证工具搞研究写文章,但与此同时又在私底下各种吐槽现在的辣鸡理论怎么什么都解释不了。

不过技术就是这么进步着的……

参考

  1. ^ 最开始写成了温伯格,因为他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用了这句话……不过这也说明了类似的想法在物理学家中是普遍存在的。

user avatar   li-xiang-1-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仅以我为例来说为什么不信科学。我以前是相信相对论的,直到看到:

英国物理学家、原子钟发明人Louis Essen在1971年发表了《关于狭义相对论的批判性分析》,1972年就被迫退休了。

我国物理学家卢鹤绂院士晚年写出论文《对马赫原理的一个直接检验》,投到美国PRL杂志,经过五次审稿,审稿人没办法指出错误,却仍然不能发表。

很多相对论书籍都会宣传的“GPS使用相对论调节时钟否则无法修正11.4公里的误差”实际上是低级错误。

一个叫A.G.Kelly的人根据信息自由法案申请公开1971飞机实验的原始数据,结果发现和发表的数据完全不同。


由于量子力学还没出这么多怪事,我目前还是信量子力学的。谨以此例告诉大家,科学是自然和社会的综合体,学位、论文、职位、经费、奖金在科学知识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至少和自然、真理、逻辑、实在、宇宙一样真实,而且一样重要。


user avatar   makak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让其相信科学的动力不足,迷信并不会影响其基本生活。

合作医疗大家都知道是一件好事情,但是我们村里的一个四十多岁的大哥就是不交,他说,之前我每年都交,可是从来也不打针吃药,我交的钱都亏了,今年我说什么也不交了。村里反复上门劝说无效,为了免责,让他签了放弃医保承诺书,他也签了,事有凑巧,五月份妻子查出来癌症,手术加上后续治疗,一共十二万多,全部是自己家掏的,如果他交了今年的城乡医疗保险的话,最少也得报销一半吧,自己家只需要掏六万就好了,六万和十二万的区别,足以改变这个人的意识了,这不嘛,今年还没到征收时间,已经往村里跑八趟了:嘿嘿,今年医保到了缴费时间了吗?我今年一定得交!

我相信他以后不仅不会继续拒绝缴纳,还比谁都会勤快的交。

在这个问题上交还是不交,会有非常清晰的不一样,如果你不交很显然你的利益就要受损了,所以现实逼的你不得不交,你以为他很愿意交,他也不愿意,但是考虑到了不交的后果,他还是选择了交,但是在是不是要相信科学上面,就没有这么大的吸引力了,而无论是否相信,利益并不会有什么巨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没有必要改变自己的思想,于是,该信的还是会信,该不信的还是不信

有研究显示,现代的科学家群体,是信教比例最少的一群人

为什么?因为一旦信教,很多思维被固定住了,科学研究无形当中就被限制住了,科研成果会比很多无神论者少,出成绩也慢。当然在研究的过程中被事实教育,自己醒悟了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与自己固有的有神论观点相冲突,如果不改变,会抑制住自己得出科学结论的效率,总的来看,搞科研的信教,弊大于利,所以比例低。

而其他的群体,没有这么强的反馈,或者说,很有机会去理解哪一个的收益更大

美国很多人相信地球是平的,可是这些人一样勤勤恳恳的工作生活,一样能过的很好信了这些不代表他们不努力工作,这只是个观念而已。他们的错误观念跟他们的生活完全无关,相信地平,不会让他们失去什么,相信地球是圆的,也不会让他们得到什么,普通人的世界观念并不影响其生活。

我有个朋友 @没人扶的阿抖 ,是一个非常漂亮身材又好,胸大臀翘的小富婆,她信星座,做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给群里的朋友分析这一周的运势,而且深信那一套确实在起作用;我是一个非常重度的相信科学的人,我知道地球上人出生的时候,太阳处于哪个星座之中跟这个人的性格、命运没有一点关系。

但是我知道这些,并不足以让我们之间的差距消失,我还是一个死肥宅的穷鬼,她信这些,并不影响她的身材相貌,也不会影响她的财富,就当前的状况来看,一旦发生经济危机之类的变故,抖宝的生存概率是远大于我的。

六万和十二万的差距,让一个人看清了某个政策是利是弊,但是并没有一个巨大的过滤器来检测人类是不是相信科学,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信不信科学,其实对于生活的改善意义不大,所以也没有这个动力,如果信仰科学,能够换到六万块钱,实实在在看得到的,我相信大多数人还是愿意信的。

用一句令人失望的话来说,你知道地球是圆的,很多美国人不知道,但是一样不耽误他们吃炸鸡住大house,你的炸鸡在哪里?




     

相关话题

  思考道理太多的人需要学习哲学吗? 
  如何看待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病愈出院? 
  随着当前人民币在2019年贬值,这是否表明中国几乎放弃了与美国达成贸易协议的希望? 
  为什么原神里温迪的传说任务最后要把派蒙支走? 
  我们已经在哪些核心科技领域完成「国产替代」?未来还有哪些方向? 
  有哪些有趣而著名的悖论? 
  既然生命都是平等的,那么偷走(拐卖)别人的宠物也就和拐卖人口相等,可是为什么总觉得有些不对呢? 
  王阳明思想的精髓到底是什么? 
  人的自我意识是怎样产生的? 意识到底是什么呢? 
  如何让青少年对科学产生和保持好奇心?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北大历史系副教授赵冬梅说《檀渊之盟》并不是那么坏的条约?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汪海林最新发博?是否会阻止抵制方抵制肖战的行为?





© 2024-06-2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