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清朝与俄罗斯帝国有过怎样的外交关系? 第1页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咱国公众视野中的清俄关系史主要集中在条约史与边界问题上,

两国的关系往往被放在近代帝国主义外祸史的框架下考量,

其实清俄经贸和外交开展得还不错(毕竟客观上两国有瓜分中亚游牧族群人口与土地的共同利益),

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俄国是我大清现代外交的启蒙老师。


至于题主这个问题是以什么身份互相交流的(是否存在过朝贡关系?),我大清(包括大明)一开始还真的是以东亚收狗的心态接触俄罗斯,拿俄国当朝贡国,由蒙古衙门对接俄国君主使团,国书中必用“上谕”、“进贡”“、”赐予“等词来体现中华皇帝高人一等。后来发现列强不吃这一套,且双方确有相关利益,两国外交才”正常化“起来。1727年清朝皇帝开始对俄皇平等相称,《恰克图条约》中明确理藩院和俄国枢密院平行,才算是稍开中国现代水准外交的先河。


约1619年第一封明朝皇帝(神宗)给俄罗斯的国书写的是:

尔为大国君主,朕亦为大国皇帝也......尔若进贡珍品,朕亦以优质绸缎赏赐尔等......基于吾人之礼教,朕不能亲自出访他国,且目前亦不能派遣使者及商人出国。

第二封明朝皇帝(光宗)给俄罗斯的国书是:

先皇在位时,大君主之臣民来此者皆睹天颜。朕今在位,尔之臣民却未前来。彼等一旦前来朕处,必将视若天空之明月。尔之臣民来此,朕必欣悦,并予恩赐。尔进贡珍品,朕必加倍赐予,朕命从阿霸堡送玉杯三十二盏,赐予大君主。

(另外,这两封国书都未带翻译,因此直到1675年俄方将这两封国书带到中国翻译再寄回俄国后,才明白这两封明朝国书写的是什么,此时大明已经凉了)


大清皇帝比大明更牛逼些,到1653年俄国第一次向清朝派谴使团(巴伊科夫使团)时,连“睹天颜”都没做到。清廷要求巴伊科夫入北京城前就行跪拜礼,被拒绝,进城之后立即要求巴伊科夫将沙皇所赠国礼交予礼部,并去礼部衙门学习跪拜之礼。巴伊科夫勉强交出礼物,但因拒绝跪拜未能面见顺治皇帝。1656年8月,沙皇的礼物被退还,巴伊科夫回国。

1658年沙皇又遣使向顺治皇帝送达了国书与200卢布的礼物,顺治回曰:

尔所进贡物,朕已收纳,为此特加恩赏。

到1675年斯帕法里使团出使中国时,斯帕法里向康熙行了三跪九叩大礼,康熙也在6月至8月间五次赐宴使团。宴上康熙问了“俄国君主是否学过哲学、数学、三角和天文,到莫斯科的道路,俄国信什么神、拜什么教,俄国尚文还是尚武等问题,都由耶稣会教士跪着转达。

总之,17世纪的清朝皇帝占足了嘴上便宜——始终以”纳贡“的名义接受俄方礼物,以”赐予“的名义向俄方赠礼。1670年的国书中称俄国君主为“尔察罕汉”,1685年由俄国俘虏带回的信件中写“博格德皇帝降旨于俄罗斯白帝”,1686年国书中写“鞑靼和汗国皇帝降旨于俄罗斯察罕汗”,1687国书为“国号大清之中华鞑靼帝国专制君主降旨于察罕汗”,直到1689年签尼布楚条约,清廷才开始复制俄方称呼,称”上帝恩佑的大君主、沙皇、大公“。



而准格尔战争使得清廷有求于俄国,加上两大帝国边境贴合后实际接触增多,清廷方面的姿态终于放低了不少,开始稍有对等外交的意识了。1724年俄方要求清廷将蒙古逃人(逃入中国境内的、列入俄国居民花名册的人)送回时,清廷照办(清廷也同样多次向俄方索要逃人)并决定缔结关于边境和逃人问题的新条约。清廷派出了鄂伦岱(康熙表兄)和特古忒(理藩院尚书),与俄方交涉时提出”望与俄国保持永久和平“、”建议通过重新缔结条约友好地结束迄今所存在的一切不和睦状态“等。

这也就是之后的《恰克图条约》,条约中尽管清廷仍未同意俄中两国君主间以国书的形式互通信函(理由是中国皇帝自古以来对任何与自己地位平等的外国统治者的国书都不予回复,只给珲台吉及类似他的草原领主写回信,信中要加上”上谕“等字眼),但也算是承认了中俄两国皇帝的平等地位,双方最后达成的解决方案是以俄国枢密院与理藩院对等互通信函。此间及之后清朝皇帝向俄国递交国书,也开始使用”贵国皇帝陛下“等和中国皇帝平等的称呼了。如雍正六年(1728年)三月二十五日信:

......贵国皇帝陛下来函通知,其祖母、女皇已经逝世,贵国当今皇帝陛下业已登基,并向我博格德汗皇帝陛下问候。

(此为《俄中两国外交文献汇编》中的俄译汉,原文由俄文、满文、拉丁文写成)



此种意义上对俄交往可算是中国皇帝外交观念转变的开始。在这之后清廷也开始向俄国皇帝派遣使团,遇有君主驾崩、新君登基,两国都会互相遣使以告知及祝贺。这种沟通是从1725年彼得大帝去世后开始的,1729年清廷也向俄国派使团庆贺彼得二世登基,由理藩院的三号人物阿思哈尼昂邦托时任首席使臣。

1730年1月,彼得二世逝世;然而1731年1月,清廷使团才抵达莫斯科。使团因此改为庆贺安娜女皇登基,并得到了盛大的欢迎与女皇的接见。接见时首席使臣手持国书下跪,由俄国首席大臣接过国书,放在皇座旁。

首席使臣所致贺辞为(俄方官员所读译文重译为汉语):

最英明最右威力的伟大的君主、女皇、全俄罗斯的女独裁者:
博格德汗陛下派遣我等,他自己的使臣,前来恭贺女皇陛下继承俄国皇位,转达博格德汗陛下对女皇陛下的永恒友谊并向女皇陛下呈献国产礼物一宗。博格德汗陛下还御令我等向女皇陛下问安。博格德汗陛下祝愿女皇陛下永远顺遂,如同太阳永放光芒。

俄方官员念完译文并读完女皇答辞后,使团全体下跪行三叩首礼。

在使团所带的理藩院致枢密院的公函中表示,使团是奉命前来祝贺彼得二世继承俄国皇位,而不是来宣读谕旨的,因为两大帝国间写谕旨是不应该的;但要到卡尔梅克人处向他们赐予恩典和颁发谕旨,希望俄方提供车马护送。此事得到俄方允许,6月5日,清廷使团在一名俄军中校的陪同下会见了卡尔梅克的新任汗,汗跪接了清朝皇帝的谕旨。


清廷此时对对俄外交极为重视,得知彼得二世逝世后(虽然如上文所述,庆贺彼得二世的使团已经抵达莫斯科并改为庆贺安娜女皇),又派出一个新的使团专门庆贺女皇登基,由内阁学士德新为团长。该使团去了彼得堡和莫斯科,同样得到了女皇接见,还参观了若干工厂,在伏尔加河上乘坐了轮船。俄国政府为该使团的车费、膳食、礼物等共花费了22460卢布,彼时为相当大的一笔巨款。之后俄清使团来往频繁,也有因冲突暂停遣使的时候,不再赘述。


关于题主所说的移民:

清俄两帝国不断挤压蒙古、通古斯等民族土地直至边境贴合,导致双方都有大量边民跨境迁徙改变国籍,这个当然可以称为”移民“,两国交往中通常称“逃人”,逃人问题是初期中俄诸多条约中的重要问题。两国间国境漫长,民族众多,关于两国间的民族迁徙难以一言而尽,仅举两个例子:

——达呼尔(也许是达斡尔或鄂温克?蔣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中作“达呼尔”)一部首领根忒尔木(Гантимур)带领自己的三个佐领于1667年归附俄国,并每人每年缴纳三张貂皮的实物税。根忒尔木部的归属问题成为17世纪后半叶中俄交涉中的重要问题。1685年3月16日,根忒尔木家族被彼得大帝封为俄国贵族。

——1728年11月15日俄方弗拉季斯拉维奇伯爵向清方递交了关于清朝侵占蒙古阿勒坦汗(归附俄国超百年)的领土的指责后,清朝的回应是,首先要求俄方交还逃人,称此时在俄的清国逃人有6000多人。


(《俄中两国外交文献汇编》传到群里,有需求请自取)


user avatar   peng-zhan-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借《尼布楚条约》,聊一聊清俄外交关系的演变。

在康熙二十六年(1687 年)这个节点,东亚大陆大致可以分为两大对立集团。

  • 一是沙俄、准噶尔、喀尔喀(外蒙古)右翼(图中的札萨克图汗);
  • 二是清帝国、喀尔喀左翼(图中的土谢图汗、车臣汗)。

当时,以上各方势力均为国与国关系,集团内部为盟友,外部敌对。

下面,我们先以时间为顺序捋一捋,尼布楚谈判开始前的各方动态。

康熙二十四年(1685 年)四月二十八日,彭春等率清军三千人向雅克萨城进发,清俄正式开打。

当年十月,噶尔丹进贡使团成员伊特木根,在北京驿馆中殴打中国商人致死。

康熙帝下令将犯人斩立决,之后严格执行了「限贡令」(即噶尔丹使团不得超过二百人),限制清准贸易规模,沉重打击了准噶尔的日用经济。

清准关系开始恶化,进入冷战阶段。

当年冬天,康熙帝将被噶尔丹赶出故土(今乌鲁木齐周边)的和硕特部难民安置在阿拉善,在今内蒙古西部地区建立了一个清准两国之间的缓冲区。

康熙二十五年(1686 年)正月初二,沙俄摄政女王索菲亚(实际掌权者)得知雅克萨战事,派遣全权大使戈洛文自莫斯科启程,率军开赴黑龙江。

这支军队共有莫斯科火枪兵五百零六名、军役人员一千四百人,合计约两千人。

根据索菲亚的要求,戈洛文此行的任务如下:

  • 保住尼布楚和雅克萨(此时雅克萨之战尚未结束);
  • 划界谈判中坚持黑龙江以北均属俄国;
  • 中国应赔偿俄军的战争损失。

当年四月,康熙帝派人主持喀尔喀左、右翼调停会盟。

在康熙帝的默许下,左翼的土谢图汗占了不少便宜;右翼的札萨克图汗敢怒不敢言,进一步倒向噶尔丹。

喀尔喀左、右翼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康熙二十六年(1687 年)正月初九,雅克萨之战结束,清军将俄军驱逐出黑龙江中下游,俄军残部撤往尼布楚。

当年夏天,土谢图汗出兵击杀札萨克图汗,并杀死噶尔丹的弟弟,占领喀尔喀右翼属地。噶尔丹得知后大怒,发誓报仇。

准噶尔、喀尔喀处在交战边缘。

当年六月初九,戈洛文率军抵达伊尔库次克。在这里,他与噶尔丹的使节进行了密谈。

随后,戈洛文在给摄政女王索菲亚的报告中说明两点:

  • 一是建议正式建立俄准联盟;
  • 二是他已经与噶尔丹的使节达成一致,双方将共同对喀尔喀蒙古发动武装进攻。

同时,土谢图汗侦知戈洛文的行程,将情况上报康熙。

康熙帝要求土谢图汗出兵牵制俄军,并及时汇报俄军动态。命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于要地设斥候(侦察兵),于瑷珲、墨尔根二城整军备战。

土谢图汗随后命其弟西第什里率八千骑兵北上,游弋于贝加尔湖南侧。

当年八月二十二日,戈洛文率军抵达色楞格斯克,就西第什里率军在俄据点附近集结一事照会土谢图汗,提出抗议。

土谢图汗表示布里亚特蒙古(即色楞格斯克所在区域)原为其所属,是俄国人非法侵占,要求俄国人放弃该地据点,归还被掳掠的蒙古人。

戈洛文拒绝。

当年九月初,噶尔丹以土谢图汗杀其弟为由,宣布起兵东征,进入原札萨克图汗辖区。

九月二十五日,土谢图汗疏报康熙,噶尔丹分兵南北两路来攻,并扬言所借俄罗斯兵将至。

九月末,戈洛文率军自色楞格斯克出击,以寻找失马为理由,窜入蒙古牧场杀掠。

由上可见,当时的俄、准已经是联盟关系,双方出兵的步调高度一致。

当年十二月,西第什里分兵四千人包围色楞格斯克,戈洛文率城内俄军坚守。

西第什里的军队围城近三个月,但由于缺乏攻城的重炮,未能攻克色楞格斯克。

康熙二十七年(1688 年)二月二十三日,戈洛文所派代表到达北京,要求清廷派出使团,前往边境地区进行谈判,双方人数应该对等。

当年三月初三,康熙帝确定中方谈判代表团成员。

为首的是康熙的岳父、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康熙的舅舅佟国纲,尚书阿喇尼;葡萄牙传教士徐日升、法国传教士张诚为翻译人员,郎谈、班达尔善率八旗前锋兵二百、护军四百、火器营兵二百同往。

以上,就是尼布楚谈判开始前的各方主要动态。

概括一下就是:清、准处在冷战状态;准、喀(土谢图汗)处在热战边缘;清、俄刚刚打完雅克萨之战,准备谈判;俄、喀正在色楞格斯克激战。

四方交战范围东起黑龙江流域,西至杭爱山脉,北达贝加尔湖,地域之广、牵扯势力之众,在之前的亚洲战争中从未有过。

眼看着,第一次亚洲大战即将到来。

对于康熙帝而言,能否通过尼布楚谈判,使得沙俄保持中立,让清、喀集中力量对付准噶尔,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但是,清俄谈判并不是噶尔丹所希望看到。

所以,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噶尔丹抢在清朝代表团到达谈判地点之前,发起了对喀尔喀蒙古的进攻。

康熙二十七年(1688 年)五月,噶尔丹率骑兵三万人,越过杭爱山脉,对喀尔喀蒙古发起了大举进攻。

初期,准噶尔军势不可挡,于特穆尔击败土谢图汗的本部主力,随后直取土谢图汗大本营额尔徳尼昭。中途分兵一支,继续向东,攻击车臣汗牧地,并沿克鲁伦河持续东进。

从地图上看,准噶尔军就像一支拉满弓后射出去的箭,横贯了整个喀尔喀蒙古。

与此同时,包围色楞格斯克的西第什里被迫撤围,南下救援哥哥土谢图汗。戈洛文命一千五百名俄军尾随追击,西第什里大败,死伤千余人。

当年八月,戈洛文再次派军从乌丁斯克(今乌兰乌德)出发,袭击喀尔喀蒙古诸部。仅在昔洛克河岸,即杀害蒙古人二百,俘虏甚众,牲畜、帐篷皆被其劫掠。

之后,戈洛文又强迫一千二百余帐蓬的蒙古牧民加入俄国国籍,命令他们交纳实物税及服各种劳役。

戈洛文要求蒙古一台吉(爵位名,辖牧民百余户至千户不等),「每年交纳壮牛五十头、羊五十只,并向俄军提供尽可能多的马匹、骆驼」。

对比一下,康熙帝要求外藩蒙古台吉进贡的数额是「羊一只、酒一壶」。

谁是天使、谁是恶魔,就一目了然了。

但是,戈洛文所部并未深入喀尔喀腹地。

噶尔丹与俄军的西、北两路夹攻,令喀尔喀大乱。

此时,土谢图汗战败后下落不明,哲布尊丹巴(全称「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喀尔喀本土活佛,可以理解为喀尔喀的达赖喇嘛)在噶尔丹的追击下一路逃跑,双方仅差一日路程。

喀尔喀蒙古各部群龙无首,均惊惶不以,民众纷纷抛弃其庐帐、器物、马驼、牛羊等,轻装逃命。

清朝谈判代表团在北上的过程中目睹了这一惨状,即:「喀尔喀溃卒布满山谷,行五昼夜不绝。」

可是逃跑,也得有个方向啊。

关键时刻,哲布尊丹巴显示出了很高觉悟,他是这么说的:

「俄罗斯素不信佛,俗尚不同我辈,异言异服,殊非久安之计。莫若全部内徙,投诚大皇帝,可邀万年之福。」

翻译一下:俄罗斯人信东正教,咱们信黄教,民俗、宗教、语言都不同,投奔他们没啥好结果。不如一起去投靠康熙帝,可以请求万年的富贵。

就这样,大批的喀尔喀难民跑到了清喀边境。

康熙二十七年(1688 年)八月初三,之前不明音讯的土谢图汗与噶尔丹的追兵遭遇,双方鏖战三日。第三天夜,噶尔丹率军夜袭,土谢图汗大败,越过大漠奔至清喀边境的哲布尊丹巴处。

当年十月,日暮途穷的土谢图汗与哲布尊丹巴联名上疏康熙帝:

「我等为厄鲁特所败,奔进汛界,永归圣主,乞救余生,作何安插,一唯上裁。」

「我等败遁,尽弃部落、牲畜而来。虽少有所携,难以自存,伏乞圣上俯赐弘恩。」

翻译一下:我们被噶尔丹打败,跑到帝国边界避难,现在一心只想永远归顺圣主,请求您救下我们这些人,如何安排,都听您的旨意。我们因为战败,帐篷、牲畜、粮食都没带,无法生存,请圣上发粮食、物资赈济我们。

康熙帝与议政大臣商量后,允许喀尔内附,暂时仿照漠南蒙古(今内蒙古)进行管理。又命发归化城(今呼和浩特旧城)米粮赈济喀尔喀难民,并清查户口,选择边境地区的牧场暂时安置。

之后,喀尔喀难民陆续来到清喀边境,车臣汗所部十万人也来了,总计超过二十万人。

康熙帝命再开张家口粮仓赈济,命大臣费扬古携银、茶、布等日用品,并购买牲畜,送给喀尔喀难民。

自此,喀尔喀与清帝国之间不再是宗藩关系,此地从法理上成为了清帝国的一部分。

然而在当时,看着这些诚心投奔的蒙古人,康熙却高兴不起来,因为这种状况与他的预期大相径庭。


user avatar   wei-yun-dong-z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还选个毛

几个老头,谁能活到11月谁自动当选




  

相关话题

  清末人民麻木不堪为什么能革命呢? 
  如果甲午海战清朝赢了,日本会怎么样? 
  如何评价“努尔哈赤是明朝将领,所以他攻明不算侵略”? 
  为什么清朝君主追尊的世系那么多? 
  为什么各个影视剧中的清朝官员帽子都不同? 
  一个日本客户发了张清朝的地图意指西沙和南沙群岛非中国领土,如何反驳? 
  鸦片战争时,清军的武器仍是大刀长矛吗? 
  清朝与俄罗斯帝国有过怎样的外交关系? 
  明朝真的好吗,清朝真的就差吗,为什么很多人吹明或者吹清? 
  中国历史上缠足习俗的起源?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明日方舟》制作组通讯 #12,会有博士剧情了吗?
下一个讨论
学过国际政治的你现在工作如何?对高考志愿填报相关专业的同学有什么建议?





© 2025-01-1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