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何清朝要收复自唐代以来中央王朝失去近千年的西域(今新疆地区)? 第1页

     

user avatar   gong-ke-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1.准噶尔威胁满蒙同盟,动摇大清国本,是根本性威胁,必除之而后快。

2.有进取之心。老实说,历朝历代,哪朝没有根本性威胁(比如说宋朝的根本性威胁要多少有多少)?但是历百年数代,锲而不舍,终于成功者。只有汉逐匈奴,隋唐征高丽,清平准噶尔这三次。。。。。

至于明朝,洪武爷把刺全拔完了,根本性威胁那是真没有啊,不如炼丹斗蛐蛐。。。。。


user avatar   tholl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这都是小概率事件。原本康熙拿了东北和东蒙,雍正拿了青海,已经远迈前代。所以雍正才在觉迷录中理直气壮的教训不听话的汉人:本朝开疆扩土,地方险远者皆为版图,实汉唐明所不及,是对你们汉人的极大恩惠。你们不要恩将仇报。

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雍正对自己国家的版图是满意的,可以当时说整个大清国的人对自己的国家版图是满意的,当然也包括雍正的儿子乾隆。长城以南是经济文化高度发达地区,而长城以北广大地区犹如樊篱一般,使得国家固若金汤。放言全球,罕有敌手。雍正甚至对当时蒸蒸日上的俄罗斯也产生了些许蔑视的情绪。

无奈准格尔蒙古不服。另一方面,因为满清宫廷内充斥了大量蒙古人,渐渐得满蒙的界限不那么清晰,满清逐步深入介入了蒙古各部落之间战争。最后乾隆对准格尔痛下杀手甚至带了点个人情绪。也许正是这点个人情绪导致了准格尔的覆灭。

最后,乾隆为什么不按照外蒙的办法处理准格尔故地,我个人觉得,跟一个因素关系很大。因为乾隆发现了伊犁谷地,这是一片极为广大富饶也温暖的土地,名符其实塞外江南。于是乾隆把此地作为基地移民实边,先是东北的老乡锡伯达斡尔,后来是天山以南的维吾尔农民,最后南方的汉人农民商户也来了。大清国一片新的疆土就此诞生。

所以,没有准格尔几任大汗前仆后继做死,就没有乾隆的杀心;没有那片伊犁故地,就没有乾隆的决心。新疆归属中国,乾隆居功至伟,甚至你说他一己之力,某种角度好像也能成立。


user avatar   fu-sang-guan-chen-z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清朝不收复才奇怪,准噶尔了解一下。

康熙平定三潘之乱之后,看着这个占着外蒙古和新疆的国家,康熙只要不傻都知道该做什么。

削他。

康熙收复了外蒙古,然后雍正继位。

我们的准噶尔失去了外蒙古就南下取了西藏,然后雍正继续削。

到了乾隆,准噶尔就只剩下新疆了。

乾隆接着削弱。

然后大清的版图就差不多全了。


user avatar   fan-fan-91-21-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第一,准格尔汗国是要和大清争夺,蒙古大汗的地位

第二,没有准格尔蒙古,之后当地需要一个部族去管理,以防止新蒙古部族崛起以威胁到大清统治地位。

鉴于以上两个问题,准格尔要消灭,新疆也得划入治下


user avatar   maximilianofshangh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骚瑞啊!我大清可不是“收复”西域故地,人家认为西域是“新疆”,新的疆土哟!

我大清它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统一融合的中华帝国,我大清更类似于哈布斯堡式的普世帝国,所以“大清国”不是一个国,大清的皇帝也有多重分身:

对汉人,他是儒家款天子、皇帝,这个宗那个帝;

对满人,他是“黛清固伦国”的八旗共主;

对蒙古人,他是博格达汗;

对西藏,他是文殊大皇帝;

所以汉地是清王朝。蒙古是汗国。西藏的身份更加复杂点,大致算自治领。这几块地方是各自独立的政治实体,相互间是泾渭分明的。

比如你说清朝地方比明朝大,这句话也对也不对,应该说清朝皇帝管的地方比明朝皇帝的地方大,因为明朝皇帝没当上蒙古的大汗,所以明朝领地只有汉地,而清帝的领地有好几块,其中包括汉地。

所以对汉人来说,“清朝”的领土和明朝灭亡前差不多大而已,也就十八个行省,汉人科举做官,是不能做到蒙古、西藏去的(做囚犯流放倒是可以,林文忠公点点头),同理,蒙古宗王没抬进八旗的,也不能去汉地当总督、巡抚,不能去东北黛清国当将军。蒙古人和汉人都是清帝的属民,但是相互间并无同胞的认同感。


user avatar   daruq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清朝很大程度上其实也是根据形势发展,一步步见机行事的。


清朝时候的卫拉特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势力。

我们总有一个刻板印象,觉得卫拉特分为四部,其实卫拉特四兄弟一直是一家,都使用托忒字母。固始汗与和鄂尔勒克远徙他乡,可以看成是巴图尔珲台吉的胁迫,更是卫拉特四兄弟不愿意打内战,王罕、札木合、成吉思汗是不会有人为了避免战争而迁徙远方的。固始汗与和鄂尔勒克的部下都有其他卫拉特人,迁徙他乡之后彼此还经常通婚,保持着友好的关系。

卫拉特骁勇善战,而且非常团结,战斗力非常强悍。康熙年间,乌兰布通之战清朝惨胜;昭莫多之战凭借绝对优势才打赢;在西藏大策凌敦多布的几千孤军把清朝大军打得损兵折将,最后还率领残部穿越可可西里返回天山草原;光显寺之战还是喀尔喀小宇宙爆发才获胜,满洲兵表现非常丢脸。

对这样一股强悍善战的力量,清朝皇帝一直非常忌惮。


康熙年间,清朝满足于控制哈密一带,切断准噶尔和青海和硕特的联系,在漠北获得喀尔喀的效忠,在西藏确保准噶尔无法直接控制拉萨的格鲁派教廷。

雍正年间,清朝和准噶尔在几次大战之后双方都精疲力尽,开始议和。

乾隆初年,双方以阿尔泰山为界,彼此相安十几年。

1745年(乾隆十年),噶尔丹策零病死,几年之后准噶尔内乱。先是宰桑萨喇尔率部投奔清朝,再是杜尔伯特部三策凌率部投奔清朝,然后阿睦尔撒纳、准噶尔汗达瓦齐部下大将玛木特也先后投降了清朝,引清兵打败达瓦齐。轻松获胜之后,乾隆在天山北路根据卫拉特的传统,分封四部汗王,在伊犁只有班第、鄂容安率领五百士兵驻扎,天山南路也是让大小和卓与各城的伯克们统治,很明显,乾隆当时对于天山南北只希望能够像西藏一样的模式,在少数地方部署象征性的官员和驻军,获取地方首领的效忠,以此来安定地方。


但是阿睦尔撒纳的降而复叛,使乾隆彻底下定决心,对新疆采取尽可能的直接统治。

用汉族的眼光来看,阿睦尔撒纳就是一个蒙古版的吴三桂,但是在蒙古人看来未必如此,更多是一个失败的英雄。

张承志曾经写道,乌梁海的牧民,在知道他是回族而不是契丹人之后,深情地唱起了歌颂阿睦尔撒纳的歌曲。在准噶尔的残酷内乱中,阿睦尔撒纳以杜尔伯特属部辉特部台吉的身份,先干掉了喇嘛达尔札、再勾结哈萨克人反对达瓦齐、引清兵打败达瓦齐,他的意志和谋略、野心和手腕、勇武和魅力传遍了草原,连喀尔喀都为之神往。虽然固勒札金碧辉煌的寺庙被哈萨克人洗劫一空夷为平地,但是只要大地上的青草还在生长,在一个如阿睦尔撒纳这样能干的首领统帅下,十年生聚之后,还可以卷土重来。财宝、牛羊、女人只是暂时寄放在哈萨克人那里,过几年叫他们加倍吐出来。

被乾隆封为杜尔伯特汗的阿睦尔撒纳还没有正式反清之前,就已经引起了乾隆的怀疑。乾隆下令将其召唤到热河,途中逃走,起兵反清,天山北路各寺庙的喇嘛、乾隆册封的绰罗斯汗噶勒藏多尔济,辉特汗巴雅尔等也群起响应,伊犁的五百清兵很快全军覆没。

让乾隆愤怒不已的,除了卫拉特的假意归附后齐心反叛,更有不少喀尔喀贵族对于阿睦尔撒纳的仰慕。喀尔喀亲王额琳沁多尔济很可能故意放水让阿睦尔撒纳逃跑,乾隆不顾其尊贵身份下令赐死,随后喀尔喀郡王青滚杂卜更是直接起兵反清,在漠北各处鼓动袭击清兵驿站,与阿睦尔撒纳遥相呼应。

在战争中,满洲贵族们的懦弱怯战也让乾隆非常恼火,乾隆意识到,如果不把天山南北彻底控制,不把全部卫拉特人纳入统治,很容易引发蒙古各部落的突然反清,而越发虚弱的满洲武力届时未必能够镇压得力。乾隆不顾朝堂上绝大多数满汉官员的反对,坚决下令出兵,对卫拉特人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和硕特汗沙克都尔曼吉没有跟随阿睦尔撒纳反叛而是主动撤往巴里坤内附,也被参赞大臣雅尔哈善以莫须有的反叛名义杀死,四千多部属也被全部屠杀,雅尔哈善也并未因为枉杀而遭到责罚。有一支和硕特人在策楞(藏语次仁,当时叫这个名字的很多)率领下,从天山北路一路向西到伏尔加河,投奔了土尔扈特,清兵追之不及(土尔扈特也因此知道了准噶尔被灭,天山草原的故土空了出来,准备东归,这是后话)。

彻底打败了卫拉特之后,乾隆也知道西边还有土尔扈特,如果伊犁地盘放弃,那么几十年后又会有一个强大的对手出现。1757年阿睦尔撒纳因为天花死去,1760年乾隆就派遣名将阿桂率领满汉军队保护维吾尔农民在伊犁屯垦,1762年设立伊犁将军,建于1758年的乌鲁木齐城堡在1763年扩建之后乾隆赐名“迪化”。以后更是从内地开始大举迁徙汉族和回族屯垦哈密到迪化一带,和内地一样设置州县,派驻的满蒙八旗兵都命令携带家眷,就地落户。1772年东归的土尔扈特和其他卫拉特人清朝政府一边大加赏赐和赈济,一边则大量设置盟旗众建分其势。乾隆后期,新疆驻防的八旗绿营达到1.9万人,在边境到处设置卡伦,基本上实质性地控制了新疆而不是那种口头上的称臣纳贡。



更新一下元明清三朝的财政收入情况大致比较。

关于明朝为何对西域始终不敢兴趣。明朝的整个管理体制永乐宣德以后就是越来越混乱。

明朝明孝宗弘治年间,号称中兴,《明史·食货志》:弘治四年,户九百十一万三千四百四十六,口五千三百二十八万一千一百五十八。

比起元世祖灭南宋以后的元朝,《元史·食货志》:天下为户凡一千一百六十三万三千二百八十一,为口凡五千三百六十五万四千三百三十七。

大明立国近百年,政府掌握的人口还不及经历了长期战乱瘟疫饥荒的元初,可见传说中弘治中兴的含金量,其实更多是和文官关系好而已。人口差不多,但是户数比元朝少很多,说明大户多。

同样,《元史·食货志》的朝廷发行宝钞、南粮北运,数据都非常详细,元朝和明朝户口类似,但是元朝由于长城不用部署大批军队,每年征粮大约1200万石,元代漕运以海运为主,元武宗以后,海运粮食的数量往往在200-300万石,损耗率很少超过5%,一般都在2%甚至更低。

明朝在九边部署重兵,年征粮永乐间可以达到3000多万石,嘉靖间也有2700多万石,而且还是漫长而高成本的内陆河运。这仅仅是防守长城需要的粮食,再经营西北的话,农民起义就要提前发生了。

至于清朝,以征银为主,顺治后期到康熙雍正年间,银2000多万两,粮400-600万石,同样长城沿线不用大量部署军队,比元朝多一倍以上的财力,甚至还在漠北屯田以节约粮食开支,自然有余力经营漠北青藏和西域。


user avatar   ba-li-si-tan-bai-pi-s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楼上的米糠纳期猫说的很对。汉唐经略西域无外乎两个原因:一、汉唐定都关中,河西陇右乃至天山南北麓的控制权是直接关系到国防安全的。西域之于汉朝相当于左膀,而之于唐朝既是左膀也是右臂。控制了西域,汉唐就可以从容应对来自漠北或者青藏高原的威胁,并对其进行包夹打击;二、就是经济和文化利益,元朝以前亚欧大陆国家交流和贸易的主要通道还是陆路,不然丝绸之路和赛里丝国的名声怎么来的?

而明朝肇起东南,后又定都北京,西域的控制权对于明王朝的国家安全来说已经不是十分重要,再加上大航海时代以后东西方交流的途径已经由陆转海,因此有明一代对于西域的经营并不上心,对于明朝来说,宣大和蓟辽才是帝国安全的基石,而江浙才是帝国繁荣的根本。

清朝又不同。清朝立国的基础就是“满蒙一体”,蒙古各部(主要是漠南蒙古)的人口、财力和军力支持,以及蒙古高原的地缘优势,是满清能牢固控制中原的支柱之一。没有蒙古的输血补充,单靠满族那点人口军力,要统治几亿人口幅员辽阔的中华地区谈何容易? 所以历代清朝统治者才要不遗余力的加强与蒙古各部落的联系,想法设法从上到下的严密控制蒙古人。对于清朝统治者来说,蒙古绝对不容有失。而准噶尔部呢? 身为漠西蒙古的一支,他们既有名义,也有实力争夺全蒙古的统治权。而且准噶尔部的历代统治者确实也野心很大,葛尔丹甚至有和博格达汗(清朝皇帝)争天下的意向。如果准噶尔部成功控制了漠北漠南各部,那不就等于出现第二个成吉思汗式的统一的草原强权吗? “满蒙一体”就荡然无存,这不仅仅是后院起火的问题,整个清朝的统治基础都会动摇。所以历代清朝统治者才要不惜一切、前赴后继的要把这个壮大中的未来草原强权扑杀在襁褓中。只有彻底征服卫拉特(漠西蒙古),才能震慑漠北蒙古;而漠北无事,才能保证漠南蒙古一心一意支持和侍奉清朝。这些都是联动的。这样才能解释为何康雍乾三代统治者要耗饷糜帑,前赴后继的对准噶尔部开战,对天山南北麓用兵。因为漠西一日不定,满清则一日无安。


user avatar   wei-ling-zhen-47 网友的相关建议: 
      
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左宗棠

不平定新疆的割据政权的话,内外蒙古就会受到威胁,进而中原内地会在漫长的长城要塞任何一点受到攻击,作为清王朝发祥地和大后方的东北也会陷入首尾不得相顾的危险之中。

而由于骑兵随着时代的发展,再加上藏传佛教的文化联系,一个强大的新疆割据政权还会渗透、控制青藏高原,使清王朝面对历史上任何一个统一中原的王朝都不曾面对的,来自西、北两个方向的泰山压顶式的战略威胁。


user avatar   sywx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财政层面有钱,军备层面有枪炮,后勤层面有粮食。

问题的根本不是“要",而是"能"。

"要"是主观意愿,"能"是硬件能力。

“众生被苦厄,无量苦逼身”,这是一个事实。没有任何六道一个众生愿意“要”这个事实,但是都没有能不要的“能”,所以不得不要。

"无定"就是菜。

菜是原罪。


user avatar   yuan-hao-6-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给大家回顾一下新疆的历史,让大家了解这块土地是怎样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 新疆的历史

新疆古称西域,是中国进入中亚的通道,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根据古籍记载,汉人是较早进入新疆的民族之一。

汉武帝刘彻为了打败匈奴,巩固其统治,决定“通西域,以断匈奴右臂,隔绝南羌,月氏”。为此他先派张骞两度出使西域,以加强同西域诸地的联系,共同对付匈奴。

张骞西使加深了中国对西域的了解,密切了两地之间政治与经济联系,扩大了汉朝在西域诸地的政治影响,为汉朝征服西域创造了条件。

公元前121年,汉军大败驻牧在河西走廊一带的匈奴军队,汉朝在此先后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按:张掖这个名称当时含义就是“张国臂掖,以通西域”。

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新疆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西域都护府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这就是不折不扣的“自古以来”

从西汉开始,中国中央政府对新疆的治理一直延续到隋唐。

在过去的文章里,我曾经给大家讲过一个400毫米降雨线的规律,也就是农业种植地区年降雨量必须超过400毫米以上才能实现,这个400毫米降雨线就是农耕时代中原文明疆域的天花板。

新疆在400毫米降雨线以外,所以,在古代农耕文明时代对新疆的治理成本是非常高的。由于新疆土地绝大部分都不能进行农业耕种,所以光是维持驻军与行政机构都要耗费中央政权极大的资源。

最为重要的是,一个政权要维系在当地的存在,仅仅靠驻军与官僚机构是远远不够的,你还得大量移民来改变新疆地广人稀的现状。

在汉唐时期,当时中原政权基础人口也只有几千万,这样的人口基数很难实现向新疆大规模的移民计划。

以下是根据历代资料整理的新疆驻军与屯民数据

在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清朝是唯一真正实现对新疆有效控制与治理的朝代。

新疆面积高达166万平方公里,几千几万驻军与屯民人口远远不足以控制这么广大的区域,一旦中原政权衰落,或者中原政权无法调动足够的资源去补贴控制新疆的治理成本,新疆脱离中原政权控制就是一种必然。

现在网民对清朝观感很差,我也不例外——对满清入关替代明朝的那段野蛮的历史,我个人是深恶痛绝的。

但是,我不得不承认,清朝是对中国疆域贡献最大的朝代,如果没有清朝,我们现在的国土面积大概要少一半——包括新疆、西藏、内蒙古、青海、宁夏甚至云贵等地区都是在清朝实现了真正的有效治理。

按:说新疆之前简单讲讲西藏。

我们外交部过去在驳斥藏独谬论时,多次提到一个“金瓶掣签”制度,这是证明西藏是中国无可争议领土的重要标志。这个制度就是乾隆时期确定的西藏地区领导人的继承规则。

在过去西藏地区领导人主要是活佛,活佛传承有一个灵童转世的规则,在清代乾隆年间,这个规则就被修改为——必须在中央政府代表(驻藏大臣)监督下,通过金瓶抽签来确定转世灵童是谁,并且最后这个“灵童”还需要得到清朝皇帝的认可与批准。

这个制度毫无争议地说明,西藏地区领导人受中央政府的管辖与监督。从乾隆至今200多年,西藏通过“金瓶掣签”制度产生了70多个活佛,新中国成立之后,也通过“金瓶掣签”制度产生了第十一世班禅大活佛。

境外那位大和尚如果死掉,没有经过境内“金瓶掣签”程序,是无法通过转世指定继承者的,这面旗帜一倒,境外藏独势力就是无根之末。


2 清朝的三件大事

为啥清朝能在农耕文明落后的生产力情况下控制如此广阔的疆域?

简单的说,在清朝(主要集中在雍正时期)干了三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官绅一体纳粮;

摊丁入亩;

改土归流。

这三件事简直就是农耕文明政权不可思议的天花板,我们简单分析一下。

首先是官绅一体纳粮——意思就是不论是官员还是缙绅拥有的土地都要缴纳税赋!

这可不得了。

历朝历代中央政权统治的基本游戏规则就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士大夫包括在职的官员,以及官员退休之后变成的地方豪强与缙绅。共治天下的含义包括政治上士大夫要享受特权,经济上也要享受特权——这个特权就包括官绅名下的土地不用缴纳赋税。

官绅不用缴纳赋税的特权简直就是国家税收一个无底的黑洞!

一方面,官绅有强大的动力去掠夺自耕农的土地,反正拿下来经营就是0成本,另一方面,大量自耕农非常有动力“自愿”将名下的土地投献给官绅,共同瓜分国家的税收。

所以,历代王朝经历一段时间之后,一定会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以及国家税收锐减,这两者叠加很容易导致改朝换代的动荡。

但是在清朝,雍正硬是顶着巨大的阻力强行在全国实现了官绅一体纳粮的政策,这不但极大提高了中央政权财政收入,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明朝政府财政收入顶峰时期也只有2000万两白银,到了清朝乾隆年间财政收入就突破5000万两,到了咸丰年间财政收入突破8000万两,差不多就是明朝的4倍。

中央财政富裕了,自然有能力去补贴边疆地区的治理成本。

根据齐清顺在《清代新疆的协饷与专饷》一文中的研究,1760-1911年,清政府拨给新疆的协饷与专饷总计高达近4亿两白银。

按:雍正因为在任期推出这个官绅一体纳粮,最后被清朝士绅阶层痛恨了几百年,并且编排了无数谣言对雍正进行抹黑,包括篡位、血滴子等等。

再说说改土归流。

在明代之前,中原政权对边远地区的治理基本为0,包括云贵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中原政权基本不设置政府行政机构进行管理,而是让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土司)自行治理。

这些土司也就是每年找个代表向中原政权送一些贡品表示臣服,除此之外,中原政权对土司辖区内任何事务都不干涉。

明末播州之乱就是播州(现在遵义)地区大土司杨起龙野心膨胀,拥兵作乱,连贵州省会贵阳都被围困了整整8个月。

后来直到清朝雍正年间,才强行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改土归流”——也就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官府,派遣官员进行治理,同时废掉了土司在当地的行政管理权。

这个改土归流意义重大,在推行这个政策之前,当地人民只知道土司,对于中原政权乃至国家基本没有任何概念。改土归流之后,大量汉族移民进入这些地区,经过数百年融合,才让云贵地区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清乾隆年间平定大小和卓之乱后,由于新疆距离中原政权路途遥远,受当时国力限制,清政府只是在伊犁设置伊犁将军管理新疆的军政事务,至于民政事务还是委托当地少数民族首领自行治理。

公元1884年左宗棠平定阿古柏之乱后,清政府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新疆问题,正式在新疆设置各级官府,才彻底解决了新疆的治理问题。

这就是清政府在19世纪末最后一次“改土归流”的尝试,对于稳固新疆局势具有重大意义。

最后说说摊丁入亩。

简单的说就是清政府定只按照田亩收税,人头税一律免除——好吧,其实就是鼓励生育的政策,这个政策对于清代人口增长有相当积极的作用。

在明末中国人口大概是2亿,满清入关经历一系列战争之后,清代顺治年间全国人口已经锐减到不到一个亿,在免除人头税的激励下,清代人口增长是历朝历代最快的朝代。

到乾隆年间中国人口已经突破3个亿,1912年清朝覆灭之后,根据当时户口统计,中国人口达到5.5亿。

按:后来有个说法很流行,就是清朝大规模引进了红薯、高粱等高产作物才导致人口猛增,但是我查了很多资料,在清朝这类高产作物种植面积不超过耕地面积10%。


3 大规模移民

规模巨大的人口基数让清代有条件对边疆地区进行大规模移民。

大规模移民充实边疆才是稳定领土的根本!

官绅一体纳粮让中央财政有余力去补贴边疆地区治理成本,改土归流实现对边疆地区的实际控制与治理,大规模移民就能彻底将边疆地区领土变成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比如我们云贵地区,在清代之前基本就是少数民族人口,现在汉人已经占据绝对优势。在东三省,满清皇太极继位之初,因为努尔哈赤的野蛮政策使整个东三省人口还不足百万,到了清末,东三省人口已经达到近3000万。

在近代史上俄国曾经强占我们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实际上这些被俄国强占的土地当时居住的人口极少,俄国人占领之后统治成本基本为0,所以被沙俄强占之后我们很难拿回来。

1900年沙俄在满清朝廷最虚弱的时候出兵强占了东北,但是因为当时东北中国人庞大的人口基数(2000多万)让俄国人即使吃下来也消化不了,所以2年后又不得不归还给满清政府。

1905年日本击败俄国之后全面夺取了俄国在东三省的权益,从1905年开始日本就拼命向东北移民,到1931年日本在东北侨民已经超过100万,这才有了918事变

918之后日本虽然全面占领了东北,但是日本侨民相对中国人的人口规模还是太小,所以不得已只能成立一个伪满洲国来维系统治。

新疆也是如此。

清乾隆年间实现对新疆的实际掌控之后,根据《西域图志》记载,当时新疆人口只有38万人,到了道光30年(1850年)差不多80年之后,新疆人口也只有73万人。

1884年新疆设省之后内地向新疆移民大增,人口开始突飞猛进,到了民国元年(1912年)新疆人口已经达到209万(数据来源《中国经营西域史》)。

说实话,新疆在清末没有这200万人口打底(特别是其中有几十万汉人),按照后来民国那种几十年混乱的政局演化,新疆分裂出去是大概率事件。

但是200万人口对于新疆1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也实在是少了一点,所以,从清末到民国,新疆还是有三次差点从中国分裂出去。


4 阿古柏之乱

第一次分裂危机是阿古柏之乱。

1865年(清同治四年),在英国支持下,中亚浩罕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军事首领阿古柏率兵侵入中国新疆南部,后自立为“汗”,建立“哲德莎尔”伪政权,继而侵占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实行殖民统治。

是时,清政府正全力镇压内地人民起义,无暇西顾。1871年,沙皇俄国乘机出兵占领新疆伊犁地区,使新疆陷入被英俄两国肢解侵吞的险境。

清政府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与陕甘回族之乱后,朝堂上为是否收复新疆爆发了巨大的争议。

当时北洋大臣李鸿章建议朝廷放弃新疆,他认为清政府应该集中财力建设水师防御日本。但是李鸿章的意见遭到左宗棠的坚决反对,左宗棠指出一旦失去新疆,陕西、甘肃的清军就会被长期牵制,到时西北门户大开,陕西、甘肃、蒙古等地就有可能悉数被叛军和沙俄攻占,所以只有主动出击收复新疆才是最好的方案。

最终朝廷同意了左宗棠的主张,并任命为钦差大臣,让其督办新疆军务,全权节制三军。

就这样年逾花甲的左宗棠誓师出征,并在队伍前面抬有棺材一口,以示自己收复新疆的决心!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左宗棠指挥的西征军就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领土。

左宗棠(来源:新浪网)

这场战争看起来很顺利,但是过程之艰辛,耗资之巨大是非常惊人的。可以这么说,为了收复新疆,当时清政府把箱子底子都刮干净了!

最初,朝廷户部拨款200万两、各省协饷300万两,但很快这500万两就花完了,然后左宗棠通过胡雪岩向汇丰银行借款500万两,当时还是以广州、福州、上海、汉口四地的海关收入做的抵押。

但这次的500万两对于收复新疆来说还是远远不够。

为了支持左宗棠打赢这一仗,清政府也是下了血本,不断催促各省缴纳协饷,从1875年的战前筹备,到1878年初阿古柏势力被剿灭的三年时间里,左宗棠为收复新疆一共花掉了2670万两白银。

这还没完。

为了清剿阿古柏剩余势力,也为了收复伊犁,左宗棠集结重兵在伊犁附近,以强大军事压力支撑曾纪泽与沙俄谈判,直到1881年才成功收复伊犁,这三年清政府又花费2560万两白银。

也就是说,清政府为了收复新疆,前后6年花费白银5230万两白银。

5230万两白银是什么概念?当时清政府每年财政收入大概是8000万两,每年财政盈余不超过300万两,结果为了收复新疆,直接把17年的财政盈余花了个精光!


5 辛亥革命

第二次分裂危机是辛亥革命

说实话,我对辛亥革命那票革命党评价一直非常低——比教科书评价低得多。原因不仅仅是因为这票革命党嘴炮喊得山响,实操能力全是一个渣;更为重要的是,以孙文为首的革命党的政治纲领具有重大问题。

革命党的政治纲领是什么?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听上去激动人心,实际上是搞大汉族主义,将所有少数民族都视为“鞑虏”,视为被驱逐被打倒的对象。

按照孙文的政治纲领,革命党要恢复的中国是仅仅只包括汉族传统居住区域的18 行省,其余东北、西藏、蒙古、新疆甚至青海、宁夏统统不包括在内!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十八星旗” 成为革命军的标志;


“十八星旗”仅仅代表十八个行省,黑龙江、吉林、奉天、新疆四个行省以及内外蒙古、西藏和新疆等广大范围的区域被排除在外。

武昌军政府发出《布告全国电》,转载刊布于全国各报,影响很大,其中动辄以“十八省”、“汉族”、“汉人”为号召,痛斥满人则云“我十八行省之父老兄弟诸姑姊妹,莫不遭逢淫杀”,号召革命则云“是所深望于十八省父老兄弟,戮力共进,相与同仇,还我邦基,雪我国耻……期于直抵黄龙,叙勋痛饮,则我汉族万万世之光荣矣,我十八省父老兄弟其共勉之!”

当时中国面临的是啥国际环境?

说是群狼环伺一点也不夸张!被革命党排除在外的中国领土恰恰是列强觊觎的对象——日本盯着东北,俄国垂涎新疆与蒙古,英国心心念念要吞并西藏。

毫不夸张地说,真让这票革命党人取得辛亥革命的胜利,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的前景简直不堪设想!

当时蒙古王公就毫不客气地质问民国首任外交部长伍廷芳:

“共和国将仅以十八行省组织之乎?抑将合满蒙藏回共组织之乎?如诸君子欲合全国共谋组织,则满蒙藏回土宇辽阔,几占全国之大半。其人民习惯,只知有君主,不知何谓共和,更深惧诸君子少数专制之共和。……即使诸君子所见不远,怀挟部落思想,谓我蒙古去之不足惜……则我蒙古最后之主张,未便为诸君子宣布。”

这就为外蒙古独立埋下了种子。

不止是蒙古,革命党的《布告全国电》传播到全国后,新疆、西藏甚至东北都全面震动,中国面临空前的分裂危机。

在这个关键时刻,是“窃取了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是“投机革命的”立宪派,是垂死挣扎还剩最后一口气的清政府挽救了中国。

历史就是如此讽刺。

关于袁世凯与立宪派对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贡献这里就不展开了,这里讲讲即将灭亡的清政府的贡献。

1912年2月3日清朝皇帝“授权袁世凯与民军商酌退位条件旨”中特别提出:“蒙古、回、藏之待遇,均应预为筹划。”

2月12日清帝发布退位诏书中明确提出:“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这个诏书明确提出,清政府交给民国的不仅仅只是18行省,而且包括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这份公告天下的退位诏书是民国替代清政府的法理依据,同时也是民国的历史责任

自此之后,五族共和才成为中华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

然后,袁世凯拿出一份清朝皇室《优待条例》才算是稳定了边疆蠢蠢欲动的情绪。

按:历史书远远低估了清朝皇室《优待条例》的重要意义。

在辛亥革命时期,中国边疆地区绝大多数人民没啥共和的概念,老百姓甚至上层贵族只有君王概念,甚至大部分少数民族首领当时效忠对象还是清朝皇帝。

对于清朝皇帝在革命军逼迫下退位是内心不服的,所以,清朝皇帝发布退位诏书,然后民国政府立刻拿出一份待遇优厚的清朝皇室《优待条例》对于稳定边疆少数民族的人心是非常重要的。

可惜的是,这份《优待条例》1924年被冯玉祥在北京政变后废掉,清朝小皇帝也被冯玉祥的军队赶出紫禁城,这个事件对边疆震动极大,当年外蒙古就宣布独立。


6 盛世才执政

第三次分裂危机:盛世才执政

在民国时期,由于年年军阀混战,中央政府软弱无力,所以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经济支持基本为0,在这样的背景下,新疆开始动荡不安。

盛世才是一位东北出身的满族军官,1933年凭借苏联的直接军事支援成为新疆的统治者。在上个世纪30年代,苏联出于不可告人的野心为盛世才提供了大量军事与经济援助,并且在盛世才的帮助下在新疆取得一系列特权,到了三十年代末期,新疆基本已经成为苏联的殖民地。

包括新疆贸易被苏联商人垄断,盛世才“聘请”苏联顾问直接制定新疆内外政策,苏联红军在新疆境内也十分活跃,盛世才甚至直接劝说斯大林让新疆成为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

虽然国民政府外交官定期都会因为新疆与苏联的“密切关系”做出严重抗议,但是,斯大林却根本不理睬。

在新疆即将分裂的最危机时刻,蝴蝶效应挽救了新疆。

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对苏联发动巴巴罗萨入侵计划,在很短的时间内,苏军不但损失惨重,而且丢弃了大片国土。

在这样的背景下,苏联才逐步停止了对新疆的蚕食,将所有的资源都集中起来组织卫国战争。

在苏联援助停止之后,盛世才开始物色新的靠山,1942年珍珠港事件爆发,中国成为反法西斯阵营的重要国家,大量美援源源不断进入中国,在这种情况下,盛世才终于投靠了国民政府,将所有在新疆境内的苏联军民驱逐出境。


7 新中国的建设

最后说说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新疆。

新中国成立以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央政府把帮助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政治经济文化、走中国各民族共同富裕之路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这个基本国策与民国政府对边疆基本不闻不问的态度相比,差距不是一般大。

怎么帮助?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一穷二白,还要集中力量搞工业化建设,一时无法抽出过多的资源来支援边疆。在这种情况下,新中国在西藏暂时保留原有制度,在新疆则设计了一种特殊的建设兵团模式。

1954年,中央一声令下,驻扎在新疆十几万解放军官兵集体就地转业,成为新疆建设兵团的成员。

所谓建设兵团模式就是平时为民、战时为兵,通过大规模组织屯垦建设减轻驻军财政负担,同时也对新疆经济建设做贡献。

换而言之,在新中国中央财政还没有余力对新疆进行大规模财政援助的情况下,中国政府用几十万(后来人数增长到三百万)解放军战士作为支援新疆建设的力量。

前面我们说过,新疆地区降雨量严重不足,不适合耕种,但是我们建设兵团官兵在最不适合耕种的戈壁、荒地甚至沙漠里开垦出大量良田。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分布图(来源:新浪网)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奋斗,新疆建设兵团在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两大沙漠周围和两千多公里的边境线上,开垦出了1600多万亩良田

石河子市、阿拉尔市、图木舒克市、五家渠市、北屯市、铁门关市、双河市、可克达拉市、昆玉市、胡杨河市等一批兵团城市拔地而起,成为开发和建设新疆的重要支点。

在建设兵团努力下,新疆在上个世纪80年代实现粮食自给,由缺粮省区变成粮食平衡有余的省区——这是新疆数千年历史从未有过的现象!目前新疆建设兵团粮食产量占自治区20%,每一斤粮食就有0.2斤是建设兵团的贡献。

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一颗人造卫星发现了新疆沙漠中一个“绿洲半岛”,联合国派出一个考察团实地考察后大为惊叹,这里竟是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50团的职工逼退60公里沙漠建设的一片人造绿洲。

不仅在农业方面兵团发挥着先进生产力示范区的作用,在工业方面,兵团也奠定了新疆现代化工业基础,纺出了新疆第一缕纱,织出了新疆第一匹布,炼出了第一根钢锭,生产出第一块方糖……

1954年,建设兵团生产总值仅为1.18亿元,1995年突破100亿元,2008年突破500亿元,2012年突破1000亿,2016年突破2000亿元,2018年达到2515.16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1954-2018年,兵团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6%。占自治区GDP比重由11.2%提高到20.6%。也就是说,新疆每产生1元财富就有0.2元是建设兵团的贡献。

在建设兵团之外,国家通过分配、调动和鼓励内地80多万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人员到新疆工作,为工业、农业、教育、文化、科学研究、医疗卫生等行业输送了大批大学毕业生、科学技术人员及高学历的专门人才。

给人之后就是给钱。

在建国之初,由于国家财政比较困难,每年财政直接补贴新疆金额不太高,改开之后,随着中央财政收入的提高,国家财政补贴新疆的力度逐年扩大。

1996年为59.07亿元,1997年为68.38亿元,1998年为80.12亿元,1999年为94.00亿元,2000年为119.02亿元,2001年为183.82亿元。

十八大之后,中央财政每年转移支付给新疆金额接近4000亿元,从2014—2019年,短短6年时间中央财政向新疆转移支付就超过2万亿元。

给钱之后还给项目。

可能很多人都还不知道,在中央财政大力投资下,新疆还为我国东部地区能源供应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光是疆电外送就实施了十年之久,从每年向外输出30亿千瓦时已经提升到1000亿千瓦时!

新疆已经不再是一个单方面需要中央财政输血的地区,它也在为全国经济建设源源不断地提供物美价廉的清洁能源,是我国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供给基地。


8 祝福新疆

时至今日,新疆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疆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2014年至2019年,新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1%。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1万元,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已经实现全民免费健康体检,农牧区医疗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率均达100%。

不仅如此,在脱贫攻坚工程中,新疆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014年,新疆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7.9万户、308.9万人,贫困村3666个,贫困县32个。截至2020年,新疆贫困县已经全部摘帽,建卡贫困村已经全部退出,建卡贫困户初步实现全部脱贫。


复盘新疆历史,我们应该看到,清代奠定了新疆成为中国领土的法理基础,民国之后,新疆两次面临分裂的危机,也只有在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央政府采用多种举措,不但稳定了新疆局势,还让新疆面貌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上就是当下新疆的基本盘现状。在基本盘非常稳定的情况下,西方一些国家即使反华反疆调子再高,也丝毫无法动摇新疆的局势,不过是一次次徒劳的狂犬吠日的表演而已!

祝福新疆!

期待新疆明天会更好!



相关阅读:

历史的脉络:那条要命的降水线

从泡菜到蔬菜:14亿人人均蔬菜消耗量怎么做到世界第一?




     

相关话题

  国外有哪些与中国皇帝有直接关系的考古发现? 
  以当代人的思想批判武训是否公允? 
  如何评价唐太宗的三子李恪? 
  古代几十万大军行军,每个人每天一堆排泄物,沿路环境会不会很糟糕? 
  大清和大明在史学界谁的评价更高? 
  剃须的风俗起源于何时?何地? 
  俄罗斯是怎么衰落下来的? 
  「成王败寇」的观念对不对? 
  日本自卫队究竟有哪些黑历史? 
  如何评价塞西? 






© 2024-06-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