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各个影视剧中的清朝官员帽子都不同? 第1页

  

user avatar   hasuran-l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这是个挺繁琐的问题,所以拖了这么久才来写答案。简单回答:哪个都不符合历史,保守估计,近二十年的古代电视剧中的服饰、头饰、冠帽都没几个符合历史的

清宫戏关于冠帽的槽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1. 帽子跟服装对不上(比如穿朝服却配了吉服冠)
  2. 场合用不对
  3. 滥用瓜皮帽
  4. 用清末style混搭所有时间段(就好比把21世纪流行的服饰穿在30年代人身上)

这还不包括女装,要是算上女装的头饰、冠帽,那简直就没法说。


就按题主的问题,说一说清代男子冠帽。清代的冠帽,按照季节划分,有 暖帽(mahala) 凉帽(boro) 两大类;按照功用划分,有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服冠几大类;按照时代划分,清代早期、中期、晚期,带帽习惯和样式都有些差别

首先说一下凉帽和暖帽这两大形态。所有类型和功用的帽子,都有凉帽和暖帽两种形态。顾名思义,凉帽就是天儿热的时候戴的;暖帽就是天儿冷的时候戴的。一个大致的、样式的对比(请忽略材质)——

清 凉帽(缺帽顶,吉服冠或常服、行服冠):

清 乾隆皇帝紫貂冬常服冠:


一般来讲,清代宫中在不同时节是要统一换衣服的,我隐约记得会下旨(找了半天没找到来源,先把这个说法放在这)。在冠帽这方面,一般农历三月末、四月初会从暖帽换为凉帽,大概八月末、九月初就从凉帽换为暖帽(当然八、九月的时候还不至于用皮草)。

如乾隆二十一年穿戴档,农历三月二十九日:

从三家店回程,驾幸圆明园。是日,换凉冠,戴天鹅绒竹衬冠,穿酱色宁紬绵巡幸袍,倭缎领绵袖红青缎面中毛羊皮巡幸褂,黄线巡幸软带,栓纳纱珊瑚云大荷包,左边大荷包内装黄宝石古钱盒,白布绵袜,薄绵套裤,青缎绿牙缝凉里尖靴。进早膳毕,繋灰色褡裢袷都什希,装绣黄缎火镰袱,乘八人暖轿至太平庄,中伙,少坐。仍乘八人暖轿进畅春园大东门,至寿萱春永请皇太后安毕,乘四人暖轿出后铁门,进出入贤良门,至勤政殿办事毕。仍乘轿至九洲清晏,更换得勒苏草折紑缨冠,蓝宁紬长襟绵袍,倭缎领绵袖,青羽缎面中毛羊皮长褂,有栓扮黄线[石羅]子寻常鞓带,青缎凉里皂靴,少坐。乘船至同乐园、进晚膳后,至秀清村少坐,回至九洲清晏。至晚沐浴未换袍褂。

所谓「缨冠」,即是凉冠、凉帽。

咸丰四年八月十九日:

上戴天鵝絨沙台冠,穿蓝氊裌袍,石青缎棉褂,戴菩提朝珠。束金带头线钮带,穿青缎凉里皂靴。至大西天、阐福寺、极乐世界、万佛楼,拈香毕,至玉兰堂。朝珠下来, 辦事进早膳,见大人毕,还养心殿。

所谓「X台冠」,指的即是暖帽——当然这时候还没带皮毛。

根据天气冷暖,每年具体凉帽暖帽转换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比如光绪十五年八月二十三日(世宗宪皇帝忌辰),光绪仍然「戴白罗面生丝缨冠」;(中间缺)八月二十九日戴「天鹅绒缎台冠」。可见是在23-29日之间才换了帽子样式。再如光绪十六年四月初二,光绪祭天于圜丘坛,「上戴清凉绒缨朝冠」——依然是凉冠——与乾隆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九日就换凉帽不同。


这些时令上的小问题,很多电视剧都是不注意的。比如《鹿鼎记》抓鳌拜之前,韦小宝、鳌拜、康熙夜半私会(大误)的场景中,他们是这样穿的:

——先把皇帝忽略不计,鳌拜和韦小宝戴的都是暖帽样式。然而鳌拜被擒于五月份,这时候实际应该戴凉帽。

当然,这是个很小的毛病,一般来讲,只要别出现同一群人中,一部分穿的跟另一部分的时节不一样这种大篓子,倒也无所谓。

然而这幅场景中一个更糟糕的、几乎清宫剧永远摆脱不了的大毛病之一,出现在了鳌拜的身上——


1.

帽子跟服饰对不上,混搭风鳌拜戴着吉服冠,却穿戴了披领(朝服才戴的),然后外褂里面却又穿了吉服袍

不少朋友提出让我说一下朝服和吉服的区别,全面论述可以再写一个答案了,因此我就简单说一下。朝服(doroi etuku),是清代礼制最高的大礼服,实际应用中很少用到,一般出现在大型祭祀、大型朝会(如登极)的部分场合中:

大朝、元旦、冬至、万寿圣节等重大庆典活动,御太和殿接受文武百官朝贺时,着明黄色朝服;地坛举行祭地仪式时,着明黄色朝服(祭服);天坛祭天或祈谷求雨时,着蓝色朝服;日坛祭日时,着红色朝服;月坛祭月时,着月白色朝服。

吉服,顾名思义,就是重大节日时候穿的服装,又名「花衣」。皇帝吉服袍又称「龙袍」(清代龙袍,在术语中指的是吉服而不是朝服),一般在大型节日如元旦、万寿、冬至、除夕、先农坛耕耤礼、筵宴、大婚、中秋、七夕、端阳节等等等,这些节日、庆典的部分场合中穿。

雍正祭日用朝服袍(祭服袍)vs. 乾隆黄纱绣彩云金龙单龙袍(吉服袍):

——点击看大图。注意领子形状、有无披领、上下是否分裁、纹饰等差别朝服袍如上文所说,根据功用不同还有其他颜色。皇帝吉服袍用色不拘,除了明黄,更多的是其他颜色的吉服袍(龙袍)

请注意,这里我只列举了「袍」的区别,但是朝服和吉服,在应用中要成套穿着,还有其他的(如冠帽等)的区别,千万不可混搭。以前曾回答过朝服一套的穿着,仅供(有关「一套服装」的)参考:

清代文武官员服饰的区别? - Hasuran Li 的回答


说回《鹿鼎记》。按这个场景(披领)的意思,导演大概是认为见皇帝就得穿朝服(也是清宫戏常见槽点之一)~但是我们来看看鳌少保帽子特写:

——分明就是个吉服冠好伐!

不仅仅是鹿鼎记这种武侠电视剧,许多其他类型的清宫戏,大臣身上,我就从来没见过拍朝服场合能搭配对朝服冠……比如说,楼主提到的《宰相刘罗锅》,我随便找了一张图:

——皇帝一身朝服,旁边大臣确实吉服袍褂打扮,成何体统?(不过《宰相刘罗锅》倒是有一点好,似乎整个剧里没给吉服袍褂配披领,也算是比其他的剧强得多。)


回头再说说鳌少保。前文我说道他的混搭风,除了帽子戴不对,导演还给朝服场景配了个吉服袍——我在鳌少保健步如飞的身影中勉强抓到了这一幕:


——看到外褂下面露出那一节花花绿绿的条状纹饰了吗?

亲爱的朋友们,以后你在剧中只要看到这个东西和披领同时出现,就知道清宫戏导演的智商又暴露了:是的,这个东西叫做「水脚」,是吉服袍海水江崖下面特有的部位,只要看见它,就说明演员外褂里面穿的是吉服袍,而不是应有的朝服袍……(关于吉服袍长什么样子,这个答案中有贴过一些:

清代服饰的夏装一般是用什么面料制作的? - Hasuran Li 的回答

;也可下拉,后面有张图)

而且如此之长的水脚,一般是中晚期特征。

那么鳌少保的 朝服 应该怎么穿呢?我找到了一张鳌拜冬朝服像(未穿外褂)

——注意帽子和下摆,与清宫戏中的区别。

截掉脖子以下不能描写的部位,来给朝服冠一个特写:

——这一个典型的 民公冬朝服冠,可以跟如下吉服冠做一个对比:

上图是福建总督方光禄,头戴冬吉服冠,身穿吉服袍褂,全图(注意对比吉服袍下摆的水脚与朝服下摆):


由此可见,朝服冠与吉服冠最大的区别在于帽顶的不同(还有其他小区别暂时略过)。朝服冠帽顶是长条状,帽顶底座也比较高;吉服冠帽顶则是球。

亲王朝冠冠顶 vs. 一品吉服冠冠顶(与亲王冠顶制同):


夏朝服冠与夏吉服冠也是一样的,顶子的大小、样式不同。

……

答主表示找不到带着夏吉服冠的画像,没办法,拿夏常服冠顶缸对比吧:


这样,我们就引出了常服冠吉服冠的区别那就是——

皇帝的常服冠与吉服冠冠顶不同

皇帝常服冠:红绒结顶,不加梁*
皇帝吉服冠:大珍珠,有梁

【*注:制度如是规定……但早期与乾隆定制以后或有不同……实物与制度存在不同 TAT】

——注意限定词, ·皇·帝·……其他人这两个冠帽都是没区别的(但是所有人的吉服袍褂和常服袍褂之间都是有区别的)!讲到这里我就要哭惹……求题主别让我挨个讲所有人的冠帽都是什么样子的……写不下……

康熙冬吉服冠 vs. 康熙冬常服冠(是的不要怀疑他们俩是一个人):

其他官员(包括亲王至镇国公等)的吉服冠与常服冠的冠顶,按照品级与身份,有材质上的区分;各色人等之朝服冠冠顶,也按照品级与身份,有材质上的区分

——这里展开讲就太复杂了,恐怕写不下。几年前我做过一个总结,请参考稽古右文上的这个帖子:

※【原创】配图简谈清代冠帽顶子


下面我们来看看常服冠行服冠的区别。

对于除了皇帝以外的人,行服冠与常服冠最大的区别,就是 一般来讲,夏行服冠上面的朱氂 夏常服冠上面的朱纬要长(材质+长度);冬行服冠与冬常服冠则没有区别

1903年,穿着行服袍褂、戴夏行冠的铁良(注意众人帽子上面朱氂的长度):

清末,拉弓射箭的老八旗,身穿常服袍褂,戴常服冠(注意朱纬的长度):


皇帝的冬行服冠,与冬常服冠是一样的;夏行服冠上缀朱氂(常服冠缀朱纬),并且其顶以及梁为黄色(感谢

@新水令

提醒,之前图片故宫标注错误,乃为常服冠。皇帝夏行冠图片暂缺。)

请注意,所有的冠帽都要跟配套的服饰搭配。以前曾写过有关朝服的:

清代文武官员服饰的区别? - Hasuran Li 的回答

混搭是绝对错误(而且在清宫剧中非常常见)的。



2.

下面我们说说清宫戏中有关冠帽的第二个错误——应用场合不对。

如果你有认真对比本回答和清宫剧,你会发现这个帖子中出现的很多真实场景都没有出现在清宫戏中……即便刨除清宫戏戏服本身就有硬伤的因素,导演安排每个场景中演员所穿的服饰,大多也是不对的。

比如前段时间广为吹嘘的某剧:

——且不说这个场景布置中的种种硬伤满满槽点(谁能告诉我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来御门听政【注:即通常意义上的「上朝」】?为什么侍卫站在大臣中间怕他们打起来吗?侍卫为什么穿大阅甲?皇帝为什么辣么孤独跟小太监一起站在台子上?你要跟小太监说悄悄话嘛?)


关键是,御门听政穿常服袍褂,即如下这种:


请问导演布置的这一大群是什么鬼(让我们先把皇帝忽略)?

—— 一眼扫过去清宫戏能犯不能犯的错反正该剧都犯了……

在宫中的日常生活,其实皇帝和宫人也基本都是常服或者便装的,比如乾隆 哈萨克贡马图(局部):

再比如清末慈禧和李莲英(注意慈禧所穿服饰在清早期、中期都不存在,是在清晚期到清末逐渐发展出来的服饰):

——看见了吗?哪怕是浮夸的清末,平时玩乐的时候人家都是穿便装的好吗?那可不可以告诉我,为什么这个小太监,对就是散发着绿色光环的你——

为什么要一直穿着花花绿绿的吉服呢?

——我们还看到了,这些大臣居然神奇的、在同一天里,忽然把凉帽换成了暖帽……


搞清楚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回答中,

清代文武官员服饰的区别

,我提到了清代朝服的应用场合,在这里再次总结一下:

大朝、元旦、冬至、万寿圣节等重大庆典活动,御太和殿接受文武百官朝贺时,着明黄色朝服;地坛举行祭地仪式时,着明黄色朝服(祭服);天坛祭天或祈谷求雨时,着蓝色朝服;日坛祭日时,着红色朝服;月坛祭月时,着月白色朝服。

其实朝服(朝冠)出现的场合是非常有限的。根据穿戴档,乾隆十七年,一共穿礼服(朝服、祭服)十六次(这算比较多的);乾隆二十一年,一共只有三次……三……次……

我们通常意义上的「上朝」,也就是御门听政。前文说过了,是穿常服袍褂的——所以皇帝、官员只戴常服冠。请不要再给皇帝天天戴朝服冠了好吗?我倒是很期待哪个清宫剧可以拍一拍祭祀或者是亲耕、亲蚕的场景——这些场景涉及到不同的地点换不同的服饰(大多数场景涉及礼服、吉服),如果按照礼制拍,会非常的有意思,也会很好看。可惜,实在没办法对清宫戏抱有这等期待。

我们就再以这个吹牛不上税的神剧为例,说一说第三点吧——


3.

滥用瓜皮帽

瓜皮帽的来源,或许是明代的六合一统帽:

明 穿褡护的男子(局部)



在清早期直至清中期,都基本上看不见瓜皮帽的踪影,如《康熙南巡图》中的平民百姓:

徐扬《乾隆南巡图》局部(这个有场景的因素):

道光 《情殷鉴古图》,着便服,戴暖帽:

直到同治,才出现了戴着瓜皮帽的画像(身着便服)——

同治 游艺怡情(局部):


可见瓜皮帽的应用是很晚很晚的,并且瓜皮帽只能与便服相配。所以这种场景出现在雍正时代,真的是贻笑大方:

——事实上这么奇葩的帽子,哪怕出现在清末,也是非常诡异的。

——另外这皇帝穿的如同土财主一般一身黄是要闹哪样?- -b

往上看看,哪个皇帝常服便服也一身黄了?怎么不给皇帝打个金床背身上呢?就别说是品味高杆的雍正了,就是乾隆也没有这么土鳖啊……


这类错误的冠帽,也是清宫戏中比比皆是的,如《鹿鼎记》经典的场景(不但用差了年代,而且作为便服标配,瓜皮帽还跟“吉服”配上了):


——看在演员好看的份上原谅你~(我是说演少年康熙的那位,不要误会)

由此可见,我们要注意,即便是同一个朝代,不同时期服饰的特点也是有很大不同的


4.

那些时代的混搭……

在冠帽这一点上,还稍微好一点点。毕竟冠帽在不同时代的差别可以算作是细节问题了,不是非常明显的东西。简单说说,晚期的暖帽,折檐比较宽,如下图二品冬吉服冠:

晚期的凉帽看起来也比较挫(见上面照片)……

还有一些晚期才有的特征,比如鳌拜这张:


——注意后背上的披领是牛角型的,不够舒展,这是比较典型的晚期特征。早期的披领是扇形的,比较舒展挺括。

再如晚期的补子比较小,早期的补子比较大;晚期补子上的动物比较死板,早期比较活泼;晚期吉服袍上海水江崖比较丑,早期海水江崖活泼好看;晚期水脚较长机械,早期水脚较短也灵活;晚期的龙好似吸了大烟……

一言以蔽之,晚期丑。这些晚期的元素都被放到了康熙雍正朝……你可以自己脑补一下清宫戏符合历史的程度有多低。








以上说的都是男装。

女装(从服饰史角度而言)比上文惨百倍。


就写到这里吧。




  

相关话题

  推翻清政府到底有多难? 
  四大发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为啥入主中原的人这样骂有些中原帝王? 
  为什么称唐朝为巨唐? 
  中国的附属国历史书怎样写? 
  明成祖朱棣是“千古一帝”吗? 
  二战欧洲战场东线有多恐怖? 
  朱三太子是谁?为什么能折磨清朝的三个皇帝? 
  历史上有哪些黑转粉的例子? 
  如果清朝没有入住中原,现在的中国会不会失去东北的一部分土地? 

前一个讨论
东西方历史上有哪些国王御驾亲征却战死沙场的战役?
下一个讨论
十月革命前的俄国首富是谁?





© 2024-12-2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