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大案牍术」是什么?是否有可行性?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可行性,但也没有可行性。

说它有可行性,是因为这个历史上有个朝代的确在理论上实现了对全国人口、田亩、牲畜等的全部掌控——这个朝代就是明朝,而明朝实现这一切的就是黄册制度。(关于黄册制度的兴衰,具体可看马伯庸的另一本书《显微镜下的大明》)。换句话说,如果《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徐宾向前穿越到明朝,他的大案牍术可以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但是,黄册制度也有几个非常大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黄册的制作流程极其冗长繁琐。所谓的“黄册”,我们可以理解为今天意义上的人口普查+部分经济普查。明朝黄册的制作周期是十年一次,而我国自1953年开始首次人口普查以来,至今也只进行了6次全国性人口普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自2020年11月1日开始),平均也是10年左右一次。相比较来说,就算是1953年时的中国,政府的管理能力和国家的整体实力也不知道要比大明高了多少倍,可就算如此每次人口普查也不能保证对每一个人的全面覆盖,就更不用说大明了。这导致到了明朝后期,黄册中的造假越来越多,大案牍术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

第二个问题,是即便黄册能按要求制作出来,可谁来看黄册?明朝的黄册是以“户”为单位的,这个可类比于今天的户口本。在现在流传下的黄册中,一户人家的基本情况普遍要用两页纸来记录,按照明朝中后期过亿的人口数量来计算,以一户人家四口人计则需要5000万页纸才能记录下来。5000万页纸什么概念?以一本书250页计算,这就是20万本书——现在全国一年出版的书籍总量也不过是20多万种。这就是说,一个人想要在一年内看完黄册,相当于每天要看600多本书——就算是把时间拉长到10年,每天至少也要看60多本。有人说,20年看完不行吗?黄册十年一造,十年之后新一批黄册就送上来了……

第三个问题,假设我们找一个团队——比如一个1000人的团队,每人每天看一本,然后把核心数据汇总给领导人看,让他根据这个数据来进行决策是不是可以?这个设想虽然在理论上成立,但执行起来问题也很大——你无法保证这个团队每个人能够按同样的标准处理数据,同时现实中的很多数据往往是总量很大但分布广泛,导致每个区域的数据量比较小,这个在分区处理数据的时候很容易被忽视。比如,汉服目前已经形成了数十亿级的产业规模,但汉服爱好者的分布非常分散,这导致几乎每个市、每个区都不会把“汉服”作为一个产业进行扶持。反过来说,如果不是依靠互联网将这些分散在全国各地的爱好者组成一个群,汉服也难以形成当下的产业规模。总的来说,很多时候,“大数据”只有在对全部的数据进行处理的过程中才会发现其价值。

综合以上的几个分析,就可以看出。至少在明代,中国社会的治理能力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程度,当时的中国政府已经有能力按期进行全国性的人口普查、经济普查(虽然到后期执行的走样了),并制作出相应的数据集群。但是,当时的技术条件却不支持对这些数据进行整体性的检索和分析,只能将其作为统计数据而储存。如果把徐宾放到明代,他每天累到吐血也根本无法处理黄册中的海量数据。只有到了当下,计算机的算力才能保证大数据系统地运行。(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大数据技术不仅是数据处理,也包括数据收集。如果一个政府没有强大的执政能力,是根本做不到全面收集社会信息的。这样的政府,你就算给他大数据处理系统,最后也实现不了应有的作用。)

简单来说,朱元璋发明的黄册制度,是想用14世纪的技术水平干一件到22世纪才有可能完全实现的事情。老朱的这个脑洞,真的是可以的。

但不管怎么说,黄册制度仍然是让人感慨的。马伯庸在《显微镜下的大明》中有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

从洪武十四年至弘光元年,后湖黄册库一共存在了二百六十四年,几于大明二百七十六年国祚等同。

这是大明保留下来的最后记忆。在这个王朝治下的每一个人——你能想象吗,几乎每一个人——后湖黄册库都记得,大明都记得。

其实,马亲王说得还是不全对。黄册中有的不仅仅是人,还有家里的牲畜……

黄册不仅记录着大明276年的每一个人,甚至也记录下了每一条狗,每一头牛、每一只羊……

如果大明黄册能留到今天,并且全部电子化……其价值恐怕会超过有史以来的所有史书。


user avatar   xin-shu-yang-9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认为完全是可行的,简单的大数据处理从应用层来讲不是什么复杂的技术,构建一个人力hadoop集群完全可以,处理一些简单的map reduce 操作完全可行,比如说虚构一个大厅,数据交换以室内的广播实现,可以提前设定指令集以便简化通讯语言字数,大包可以通过递条子实现,小包就吆喝即时到达,另外需要训练一大批从事简单计算的worker,这个我大唐也办得到,这种架构对徐宾的记忆力要求反而没有那么高,最终性能应该至少可以在同时代计算水平下快一个数量级




  

相关话题

  深度学习中有哪些数据增强方法? 
  怎么培养数据分析的能力?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有哪些让人醍醐灌顶的金句? 
  数据分析师的具体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有哪些? 
  如何评价钉钉6.0发布会,钉钉又带火新名词「低代码」,有人能解释一下这个意思吗? 
  Cambridge Analytica 是一家怎样的公司? 
  《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印发,其中有哪些需要关注的内容? 
  一个节目“百万人同时在线”是如何做到的,对后台技术有哪些要求? 
  大数据时代的企业管理模式是怎样的? 
  数据分析方法论、流程和框架?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吃野味会感染病毒?
下一个讨论
资本家是否真的替工人承担了风险?





© 2024-06-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