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人类的哪些科技已经接近瓶颈,很久没有重大突破了? 第1页

     

user avatar   import-pan-duo-la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类目前最快速最精准的输入方式还是键盘。

几十年来,科技爆发性发展,

主机早已不是那个主机,

而键盘始终是那个键盘…



user avatar   rikiem 网友的相关建议: 
      

Mathematica作者Wolfram说,前几年确认的希格斯玻色子是他几十年前还在读物理的时候就知道的东西了,他感觉到了理论物理达到了能标的上限,才转行去做自动机、计算方面的工作。再进一步的物理观测很可能超出了可以实现的范畴,因此理论的进步才如此困难。

很多工程方面的问题也隐隐触及到了物理的上限,比如核聚变的第一壁材料、半导体的更小制程、更大容量的电池等等。我们要追求的一些东西,可能物理学上看实现起来有不可逾越的障碍。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已经有答主提到了人本身。随着科研大厦不断增高,创新之前所需的积累时间越来越长。根据Benjamin Jones的研究:20世纪这100年,做出伟大创新的平均年龄提高了6-8年,从30岁出头增加到了将近40岁。其中,40%是因为人类寿命延长,导致研究者整体的平均年龄变大;剩下的60%,主要是因为积累——常常是拿博士学位——的时间变长了。


图1 伟大创新者年龄分布的变化。蓝线对应1935年以前的创新者,红线对应1935到1965年的创新者,绿线对应1965年以后的创新者。可见,平均年龄确实是越来越大了


怎么衡量伟大创新?作者用了两个指标。一是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和医学、经济学的诺贝尔奖得主,二是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等来源汇集的重大科技发现年表,覆盖电力、食品、农业等多个领域。两类数据统计的结果一致:20世纪末的伟大创新,创新者年纪平均比20世纪初大6岁;控制学科固定效应、地区固定效应以后,这个数字增加到了8。


不过,这一点有两个可能的解释:一是大家的寿命延长,做研究的老人比以前更多,拉高了创新者的年龄;二是积累需要的时间更长。哪个解释是最主要的?作者在原文中直接对年龄和创新建模[1],分解了两个因素各自占的比重大小:8年当中,第一点占大概3年,大致就是40%;第二点占大概5年,大致就是60%。做研究,前续的积累越发重要了。


另外一个办法是利用自然实验,评估教育对创新年龄的影响。Jones找了一二战的数据,看那些由于征召中断博士学业的创新者,做出成果的时间有没有受影响。结果,征召平均耽误2-3年,创新时间平均也往后延了2-3年。拿到博士的年纪,和后来做出成果的对应关系很强——20世纪,美国博士的毕业年龄平均延长了4年有余,恰好和前面的5年对得上。


考虑到根据原文数据,95%以上的伟大创新者持有博士学位,以上提到的因素,应该也可以解释科技进步整体的变化。此外,博士毕业年龄和做出创新的关系,在物理、化学、医学这些“硬”科学上对应更强,这一点或许也可以解释部分答案中提到的现象。读毕原文,自己不禁想象,每个世纪8年,再过3、4个世纪,怕是学如逆江行舟,不续则退呀。


[1] 模型细节戳原文链接:kellogg.northwestern.edu


参考文献:Jones, Benjamin F. "Age and great invention."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92.1 (2010): 1-14.


Jones, Benjamin F., and Bruce A. Weinberg. "Age dynamics in scientific creativit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8.47 (2011): 18910-18914.


user avatar   li-xiang-wen-42-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几乎所有。。。

###评论区有点热闹,在末尾补充了一点材料###

西方有论调认为人类的基础科学本身在上世纪中叶陷入了停滞,最近的五十年都在积累量变,已经很久没有核心技术的突破。

比如这位大黑 Robert Gordon,为此出了书还去了TED (The death of innovation, the end of growth, 6分钟起)


虽然这个论调有激进的地方,但基本观点不无道理。

做一个思维试验,找一个十九世纪末年的人,带他穿越到二十世纪中期的城市,Ta会觉得来到了外星。马车变成了汽车飞机,平房变成了摩天大楼,日常客厅里的电灯电视冰箱自来水一个都不认识。而且你还没法去跟Ta科普原理,因为这些东西在十九世纪末完全没有类比。

再找一个二十世纪中期的人,把他丢到现在,Ta不会怀疑离开了地球。汽车飞机大楼还是原来那些(而且技术参数几乎没有增强)。唯一觉得新奇的是手机电脑,然而在Ta的时代可以找到类比。只是把当年已经存在的电话电视电脑无线电小型化、高速化,核心原理并没有不同。


个人认为这几十年中获得核心突破的可能只有生物与基因工程,CRISPR的发明为生物操作打开了大门。

而接下来近期有望带动生产力突破的应该是人工智能,能够让更多的人从无谓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带来更多的进步。


补充一下评论区提出的问题,这里说的科技进步是指已实际应用对民生带来了提高的技术,而不是仅仅出现了理论可行。

关于生物工程,评论区哀声一片后悔当年选了生物专业。。。在欧美,生化与医药是大众心中的暴利行业,当然门槛比其他行业要高很多,需要极高的R&D先期投入来提供长线收入。这是国内研发投入不够造成发展不平衡?


关于人工智能造成失业,一定会有,但未必是坏事。

做一个思维试验。假设你现在做的某某项工作一年10万块,这时候有人跟你说“我卖给你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每年分我2万就可以代替你上班,空闲时间你爱做什么做什么”。请问这样的交易你做不做。

我觉得一般人的回答都会是“妥妥的做,有几桩做几桩”。大家担心人工智能造成失业是因为这个交易没有提供给基层的工人,而是提供给了企业的老板,工人被裁员,而这8万块的红利留给了老板。这是一个资源再分配的问题,而不是人工智能的问题。

许多国家在寻找解决之道,其中最被看好的是“保障最低收入”(Guaranteed minimum income),已经在芬兰加拿大等国家开始小规模试验。原理就是将机械与人工智能的红利分发给公民。(是不是有点像共产主义?)


关于19世纪城市发展,其实已经有了城市的雏形,也可以盖一些木结构的砖瓦楼(现在欧美新建小楼还是木结构外面砌砖)。有图有真相,这是1900年前后的纽约。

也不是说完全无法据此想象摩天大楼,但是与20世纪中期的帝国大厦相比,科技树上还少了大型机械,电动工具,电梯水电这些关键点(钢筋混凝土1884年投入商用算是已发明)。


1950,纽约


user avatar   softl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曾经思考很久的一个问题,人类科技进步的天花板到底在哪里?人类的寿命。

随着科技进步,人类从孩童到科研工作者,需要学习的东西越来越多,曾经的科学家们在20多岁已经抵达已知知识的边界,开始开疆扩土。而现在博士读完,30多岁你都不敢说已经把本领域存量的知识都掌握了。随着科技的继续进步,终将有一天人类个体生命周期中,都无法学习完存量的知识,这一天,人类科技终将碰上天花板。

为了缩短个人抵达知识边界的时间,人类采用了分工合作细分知识领域的方法,这个方法目前很有效,但是随着领域的不断细分,科研团队的人数滚雪球式的增长,沟通效率迟早会让整个团队效率降低到一个不可忍受的地步。

除了延长人类寿命,记忆移植也是破解魔咒的一个方法,无论是大脑外挂一个芯片存储,还是将知识注入到DNA中遗传,从一睁眼开始,人类已经拥有了全人类的知识积累,多省事贴心的设计。如果到那一天,也许新的人类真的要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是一个真实的世界吗?”


user avatar   wu-ming-52-46-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家都忘记了可控核聚变的50年不变定律?

1950s,教授们给学生说:再有40、50年,可控核聚变就可以实现,我们就可以有永久清洁能源了。

1980s,上述的学生成为教授,对自己的学生说:再有40、50年,可控核聚变就可以实现,我们就可以有永久清洁能源了。

2010s,上述学生的学生成为教授,对自己的学生说:再有40、50年,可控核聚变就可以实现,我们就可以有永久清洁能源了。


另外,这几十年不是没有突破,比如EAST、ITER,还有下马的NIF和国内的神光;但是50年定律预计还是会延续很长一段时间。


user avatar   ahaa-d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大家都散了算了。

提问者号称专业的,看看人家多少视频专栏和回答。

这个提问不过是人家明知故问而已,你认真回答了弄不好还转手就被这“专业人士”拿去当作自己的东西了。


标准答案是:你就不该让孩子带去。


user avatar   guangqix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大家都散了算了。

提问者号称专业的,看看人家多少视频专栏和回答。

这个提问不过是人家明知故问而已,你认真回答了弄不好还转手就被这“专业人士”拿去当作自己的东西了。


标准答案是:你就不该让孩子带去。


user avatar   Foreversnow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看到旧照片里,我爷爷姥爷帅的秒杀很多明星啊!你们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年轻的时候长什么样子呢?请放上旧照片。
user avatar   ge-ying-dong-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同意高票回答的结论。

但是,想讲日本人的起源,只看日本是不行的,本回答希望把视野放到广阔的东亚,把韩国人的起源,日本人与炎黄部落的关系等一并讲明。

历史隐藏在层层谜团中,谁都不能得出百分之百正确的结论,如有错误,欢迎指出。

结论先奉上

35%祖先为矮黑人

35%祖先为生活在中国东北的扶余部落(原本为炎帝部落的一支)

20%祖先为典型华夏汉人

以下是全文目录

(1)东亚的杀戮与征服

(2)伟大的东北大地

(3)日本的起源


(1)东亚的杀戮与征服

研究人种起源与变迁最准确的是Y染色体检测,有一个段子,表白时男生对女生说,我有一条祖传的染色体想送给你。这条染色体,就是男性独有的Y染色体。Y染色体只传男,突变少,易检测,而父系又代表着权利与支配,因此Y染色体检测祖先受到人们的认可。2001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基本完成,人类历史的大幕被揭开,人种的变迁呈现在人们眼前。

全部人类起源自非洲,10万年前,最古老的一支矮黑人,其基因标记为D,走出了非洲,最早在5万年前,就到达了亚洲,他们广泛分布在东南亚,过着采集与渔猎的悠闲生活。

纯种矮黑人长这样

但不久后,与其差不多同时期走出非洲的棕色人种C,也到达了亚洲,C立刻开始了对D的杀戮与征服,D或被同化,或被驱逐到亚洲的各个犄角旮旯,现在东亚D基因只集中存在于日本(35%),西藏(40%)。

C集团也并没能统治亚洲多久,3万年前,黄白种人的祖先走出非洲,一支向北,成为白种人,一支向东进入亚洲,他们就是华夏汉人的祖先—O集团。O集团具有良好的技术与文明,C与D根本不是其对手,O集团旗下的O1、O2,迅速占领了中原最肥沃的土地,开始农业耕作,人口爆炸增长,建立了灿烂的文化,而C集团则被驱赶到了北部,成为了蒙古,女真等族的祖先,值得一提的是,韩国也存在大量的C,这些C也构成了韩国本土文化的基础。

5000年前左右,生活在藏羌的另一个O集团—O3,大举东进,一举征服与同化了在中原进行农耕的兄弟集团O1,O2,占领中原,成为了现在汉族的主流。现今的河北,山东等都为O3的天下,O1则被赶到了中国南方,O2现在只集中存在于东北的满族和日本韩国等。这一时期中国已有了记载,皇帝炎帝战蚩尤、周武王伐纣等,是不是就在说的这一段历史呢?

至此,现代亚洲的雏形就已经显现,各个民族的构成也清晰起来,汉族的血缘最统一,70%以上的O基因,其中03占50%以上,可以说我们不仅是文化上的民族,还是地地道道血缘上的民族。日本人除了55%的O之外,还有35%的D,这也构成了大和民族的独特之处,韩国除了大量的O也有2成C,文化独树一帜也有相应的基础。蒙古有高达5成的C,并把其C基因传到了欧洲各地,足见蒙古帝国的伟大。值得一提的是,蒙古王氏基因C3(蒙古人20%),和日本本土基因D2(日本人35%),在汉族中完全没有出现,看来汉族对于侵略者的抵抗很彻底,而蒙古和日本,却各有20%的O3存在,汉民族强大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东亚各个民族的兴衰史,其实就是一部基因的兴衰史,基因战争远没有结束,以后的进程值得期待。

(2)伟大的东北大地

作为土生土长的吉林人,读书时,课本里全都是中原王朝的兴衰史,我对于东北大地的历史完全没有了解。

最近在翻阅了各种资料后,我不禁感到,原来这片土地这么牛○

东北大地上主要生存着三族人

东胡—蒙古的祖先

肃慎—女真,满族的祖先

夫余—创立高句丽,后被灭国,语言消失。其中,东胡,肃慎,结合我们之前的基因分析,都是被O集团赶到北部的C集团,游牧为生。而夫余不同,是O集团的一支,地地道道的农耕民族,其基因极有可能是现今已不存在与汉族O2b

在这里援引李德山老师对于扶余历史的研究。

夫→番

余→徐

番国,与徐国,合并称夫余国,而番国与徐国都来自于共通的祖先——炎帝部落,该部落本来农耕于中原(一说于江南),战败后北上,于东北最终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势力遍及辽宁吉林朝鲜半岛,而起源与炎帝一说,又恰恰可以解释其O2基因与农耕文明的来源。朝鲜半岛三国鼎力时,百济与高句丽都为扶余后裔。而新罗则以韩国原住民C为主,文化与扶余不同。最终,新罗政权统一韩国,虽然他们后来建立了高丽王朝,但其本身与高丽没有任何关系,他们的新罗语言也成为了主流,也就是现今韩语的前身。扶余最终灭亡,但扶余的血统O2b,还大量留存在韩国(35%),中国满族(20%),日本(35%)。

(3)日本人的起源

讲到这里,大家也基本推测出日本人的起源了吧。

日本人的基因检测结果如下

35%D 矮黑人。

35%O2b ,汉民族基因O的兄弟,只大量存在日本,韩国,满族(满族是O2还是O2b目前还没有确切资料),上课追溯到炎帝部落。

20%O3 典型的汉民族基因。

其它还有一些棕色人种的C,不过和蒙古人的C也不相同

D与O3的来源已经不必说,但是O2b的来源是否是扶余还存在很多争论。

对此,语言上的分析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语言种类上看,学者白桂思的研究指出,与日语最相近的语言就是古高句丽语,这是O2b旗下的扶余人的语言,也就是说,扶余人的语言在韩国被C集团的韩语取代,而在日本却被保存了下来,这正好解释了日语与韩语的不同之处,也佐证了基因研究的结果。


可以看到,他们的外貌有非常大的区别,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O系与D系基因的区别。

一直以来,日本都是绳文人的天下,弥生时代,来自朝鲜半岛的O2b与O3登陆日本九州,他们带着先进的农耕技术与文化,不断同化与驱逐着D集团,现在也能看到这种趋势,九州地区O较多,古代权力中心关西的O也比较多,北海道与冲绳则D比较多。

最后上一张平成天皇的照片,典型的弥生脸


天皇家是哪里来的?

大家猜猜看

是O3还是O2b呢?


参考:

图片百度百科

数据分子人类学论坛

复旦大学有很多相关研究,感兴趣的可以去围观


其他答案

日语有没有类似英语中词根的东西帮助记单词? - 张铭的回答 - 知乎




     

相关话题

  怎样使金属变得很脆? 
  为什么牛顿,爱迪生等小时候数学成绩不好,长大后超级吊? 
  女人为了变美可以做出多丧心病狂的事? 
  明明很多中国人皮肤并不黄,为什么会被称为黄种人? 
  元素周期表里一种元素是如何判定为金属元素或非金属元素的? 
  2021年操作系统设计与实现研讨会(OSDI)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文章? 
  近日在网上有消息称霍金再次警告人类登月,有人说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这种消息可信吗? 
  为什么世界上的生物(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我们可以讽刺无神论者和有神论者吗?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怎么走上计算机技术之路? 

前一个讨论
后主刘禅。后人是怎么知道这个字读shan而不是读chan的? 哪篇文献上有注音么?
下一个讨论
如何理解「千里江陵一日还」?





© 2024-05-1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