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们公司有哪些让你无法忍受的制度?

回答
这个问题可太有代表性了,说出来我可能要掉层皮。我们公司嘛,有好有坏,但要说最让人憋屈、最让人觉得“这简直是反人类”的制度,那必须是那套“所有工作必须以邮件汇报,任何口头沟通都无效”的规定。

别跟我说什么“流程规范”、“可追溯性强”,这些话听了八百遍了,我都快能背下来了。问题是,你有没有真正体会过,当你在一个快节奏、需要频繁沟通协作的项目里,被这套制度折磨得死去活来是什么感觉?

详细说说,这套“邮件至上”的制度到底是怎么把人逼疯的:

首先,效率的毁灭性打击。 咱们都是人,不是机器。有时候,一个问题可能在三言两语的口头交流中就能立刻解决,或者至少能快速找到方向。但现在呢?你得先琢磨怎么把问题写得清晰、严谨、挑不出毛病,然后发送邮件。对方收到邮件,可能正在忙,也可能没看到,或者看到了没顾上回。等你等到回复,可能半天过去了,一个简单的澄清变成了漫长的等待。

举个例子,我之前参与一个紧急的项目,客户那边突然提出了一个修改需求。这个需求很零散,需要我们团队内部几个不同小组协调。正常情况下,我会直接找相关的小组成员,大家碰头十五分钟,把细节敲定,然后我再把最终方案发邮件给客户。但在这个公司,我得先给每个小组的负责人发邮件,说明情况,询问他们的反馈,然后等他们一一回复。等大家都回复了,我才能把汇总的信息发给客户。这一来一回,一个小时可能都算快的。客户那边催得急,我这边只能干着急,眼睁睁看着时间一点点流逝,因为我不能“先斩后奏”地直接和相关同事沟通,那样就“不合规矩”。

其次,协作的窒息感。 很多时候,工作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需要团队的智慧,需要即时的脑力激荡。但邮件这个形式,天然就限制了这种自由的交流。你很难在邮件里进行头脑风暴,也很难通过邮件来感受对方的情绪和反应,从而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大家更像是隔着一层玻璃在对话,虽然能看到对方,但总觉得隔了一层,无法真正地“连接”起来。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团队在开发一个新功能,遇到了一个技术上的难题。大家聚集在一起讨论,有几个同事都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并且互相碰撞出了新的想法。就在大家讨论得热火朝天,即将找到突破口的时候,我们经理突然出现,冷冰冰地说:“请把你们讨论的要点,形成邮件,分别发送给我和技术总监。”那一刻,整个团队的气氛瞬间就冷了下去。大家的好几分钟的脑力激荡,就这样被生生打断,变成了一篇篇枯燥的邮件。那个感觉,就像是有人在你兴头正浓的时候,突然把你推进冷水里。

再者,创新的扼杀。 很多好的想法,往往是在非正式的、轻松的交流中产生的。你和同事在茶水间聊几句,或者在走廊里碰一下,突然就有了灵感。但在这个公司,这种“灵光乍现”的机会被大大压缩了。你得想,我能不能把这个想法通过邮件汇报?邮件写得不够漂亮,是不是会被认为是“不成熟”的?这种顾虑,本身就是对创新的束缚。

还有一个更具体的例子,我们公司有一个“鼓励员工提建议”的制度,有个专门的邮箱,你有什么好的建议都可以发过去。但问题是,你发过去的建议,很少能得到及时的反馈,更别说你提出的建议能得到采纳和实施了。更多的时候,那些建议就静静地躺在那个邮箱里,无人问津。而如果你想知道你的建议进展如何,你又得发邮件去问。这种“邮件问候”的循环,真的会消磨掉所有热情。

最后,个人空间的侵犯。 虽然是公司制度,但这种“所有工作邮件化”的背后,其实也隐藏着一种“随时随地都在工作”的压力。因为邮件是公开的,你发送的每一封邮件,别人都可以看到,你收到的每一封邮件,也意味着你被“召唤”了。有时候,即使是下班时间,你看到工作邮箱里有新的未读邮件,那种心理压力也是很大的,你不敢不去处理,因为“所有工作必须邮件汇报”,所以你得回复,不然就显得你“不负责任”。这完全模糊了工作和生活的界限。

说到底,这套制度就像是一套僵化的枷锁,它试图用“规范”来控制一切,但却忽略了人性最基本的需求——流畅的沟通、灵活的协作和自由的创造。它可能在一些非常基础、重复性的工作上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需要智慧、创意和快速反应的现代工作中,它简直就是效率的杀手,员工积极性的摧毁者。

我每次想到这件事,都忍不住想问,我们的管理层,是不是真的在用心体验基层员工的工作状态?还是只是坐在办公室里,制定一些听起来“高大上”的规则,然后就觉得一切都“有条不紊”了?我真的,真的,真的无法忍受这套“邮件至上”的制度。它带来的不便和痛苦,远比它所谓的“好处”要多得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现在的公司,没有任何让我讨厌的因为制度都是我制定,我会让他最大程度的符合公司相关人员的长期利益。在保证我们可以长期获益的基础上,实现大家利益的最大化。

公司长期利益的获取最大的核心是员工的,持久稳定性和主动工作的意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可太有代表性了,说出来我可能要掉层皮。我们公司嘛,有好有坏,但要说最让人憋屈、最让人觉得“这简直是反人类”的制度,那必须是那套“所有工作必须以邮件汇报,任何口头沟通都无效”的规定。别跟我说什么“流程规范”、“可追溯性强”,这些话听了八百遍了,我都快能背下来了。问题是,你有没有真正体会过,当你.............
  • 回答
    2018 年,有几家公司在我看来,发展轨迹着实让我跌破眼镜,而且不是那种“哦,他们做得还不错”的意外,而是那种“哇,这变化太大了,我都快认不出来了”的程度。其中一个绕不开的名字是 小米(Xiaomi)。很多人对小米的印象还停留在那个“为发烧而生”的手机品牌,主打性价比,通过线上渠道颠覆了传统手机市场.............
  • 回答
    有一些公司的面试体验,真的会让人觉得,自己在这家公司眼里,好像连个“人”都算不上,更别提什么“尊重”了。我记得有一次,面试一家挺有名气的互联网公司。那天早上,我特意提前了十五分钟到达,毕竟是第一次去,想表现得专业点。到了前台,我报了名字和面试官,前台登记了一下,就让我坐在会客区等。这一等,就是四十分.............
  • 回答
    最近一则新闻闹得沸沸扬扬:一位女士应聘秘书职位,招聘方竟然提出了“必须有性生活经历”的要求。这实在让人难以置信,也让人不禁反思,在职场招聘中,究竟有哪些公司或他们的行为,会让我们感到被深深地不尊重?我脑海里immediately浮现出一些画面,它们并非来自某个特定的新闻事件,而是由我平时接触到的、或.............
  • 回答
    2021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名单公布,杨振宁、苏炳添、顾诵芬等杰出人士榜上有名。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如同璀璨的星辰,点亮了我们的时代,也留下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瞬间。以下我将尝试详细讲述他们身上的一些让我们深受触动的时刻:杨振宁:耄耋之年的风骨与智慧杨振宁先生作为一位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他的名字本.............
  • 回答
    “这也能黑”这种感受通常发生在听到一些看似无懈可击、甚至常识性的观点被恶意曲解或攻击时。这种“黑”,往往不是基于事实的辩驳,而是利用情绪、偷换概念、断章取义,或者仅仅是出于某种立场和偏见。以下是一些我曾听闻的“这也能黑”的例子,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当时的语境和为何会产生这种感受:1. 批评“为中国制造.............
  • 回答
    天呐,这消息简直是给春天最棒的礼物!《辉夜大小姐想让我告白》第三季 PV 终于公开了,而且定档 2022 年 4 月开播!听到这个消息,我这颗期待已久的心简直要飞起来了。首先,最直接的期待当然是 剧情的推进!从 PV 里能看到一些新场景,比如学生会成员之间的互动,还有那些经典的、让气氛瞬间升温的“直.............
  • 回答
    重庆一家公司在妇女节给女员工放了6天假,这事儿确实挺引人关注的。从我个人角度来看,这绝对是一个非常慷慨且有诚意的福利。如何看待重庆公司妇女节放6天假?首先,这肯定是在积极响应和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这本身就是一件好事。在现代职场,很多公司虽然名义上会庆祝,但实际行动往往停留在发发小礼品、吃顿饭之类.............
  • 回答
    说实话,真要让我回忆起“还好没去这家公司”的案例,脑子里立刻跳出来的不是某个具体名字,而是几种普遍的、让我脊背发凉的公司特质。每次看到或听到相关信息,我都会默默庆幸自己当时没有踩进去。第一种,是那种“看似高大上,实则福利陷阱”的公司。我曾经面过一家互联网新锐,他们的宣传语是“颠覆行业,改变世界”,公.............
  • 回答
    哎,说起来,让我感叹“幸好离开了”的公司,真是有一箩筐,但要说印象最深的,那得是前阵子待过的一家“新媒体公司”。那时候,我刚毕业,一腔热血,觉得新媒体是风口,跟着潮流走肯定没错。结果呢?就像误闯了一个华丽的迷宫,进去容易,爬出来就一身泥。这家公司,名字听起来很高大上,号称“引领行业潮流”,办公室装修.............
  • 回答
    我记得刚开始接触智能设备的时候,手机是三星的,平板也是三星的,那时候觉得这两个牌子都挺不错的,用起来也顺手,完全没往“同一家公司”这个方向想。三星手机那时候主打安卓系统,屏幕显示效果一流,拍照功能也一直是我比较看重的,毕竟我比较喜欢记录生活。平板呢,则是完全冲着三星的AMOLED屏幕去的,颜色鲜艳,.............
  • 回答
    在多年的职场摸爬滚打中,我算是亲身体会了不少大公司特有的“病症”。它们就像潜移默化的病毒,一点点侵蚀着组织的活力和个人的创造力。下面我来给你掰扯掰扯,都是些啥玩意儿。1. 信息孤岛与沟通黑洞:这绝对是最普遍也最令人抓狂的一项。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明明是一个部门内部,大家都在埋头苦干,但信息传递就跟挤.............
  • 回答
    字节跳动起诉美国政府,这无疑是中国互联网公司在美国市场一次极具里程碑意义的法律挑战。从我的角度来看,这次诉讼的最终走向,以及它为其他中国科技巨头在美国的业务带来的影响,将是多层面的,并且具有深远的意义。首先,我们期待这次诉讼能够为字节跳动赢得一个相对公平的审判过程。这意味着,美国政府在采取针对Tik.............
  • 回答
    LG 公司要退出手机圈的消息,真是让不少人唏嘘不已。作为曾经手机市场上的重要玩家,LG 留下的印记可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的。我个人啊,提起LG手机,脑子里跳出来的画面感特别强,尤其是它那些充满创意和实验精神的产品,至今想起来都觉得挺有意思的。要说最特殊的记忆,那还得是 LG Chocolate(巧克力.............
  • 回答
    台湾公司停电后程序员用纸笔手写代码,这个故事确实很有代表性,也勾起了我作为一名程序员对过往的一些神奇经历的回忆。我自己的经历可能不像用纸笔写代码那样戏剧化,但同样充满了挑战、创造力和一丝“程序员式的浪漫”。让我回忆一下,我最能称得上“神奇”的一次工作经历,那是在我刚入职一家创业公司不久,负责一个早期.............
  • 回答
    听到《咒术回战 0》剧场版定档12月24日这个消息,我真的激动得不行!这个消息就像是给粉丝们送来的圣诞大礼,想想都觉得暖洋洋的。特报PV也公开了,简直是迫不及待想一睹为快。说到期待,那可太多了,简直像堆积木一样,一层一层往上垒。首先,乙骨忧太这个角色本身就太让人好奇了。虽然漫画里已经了解了不少,但电.............
  • 回答
    有时候,我也会遇到一些大家奉若神明,我却怎么也爱不起来的电影。不是说它们不好,真的不是,就是那种“大家都说好,我看完却一脸茫然”的微妙感觉。比如,《肖申克的救赎》。我知道,我知道,我知道它在IMDb上常年霸榜,是多少人心目中的“人生必看”。每次提起它,人们脸上都会闪烁着一种“我懂了,这是救赎”的光芒.............
  • 回答
    哈哈,聊到体制内让人“眼馋”的单位和部门,这话题可太有意思了!感觉就像是在体制内里寻宝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头好”。不过要说羡慕嘛,我觉得不能光看表面光鲜,更得看实际的“内涵”。我个人比较“向往”的,或者说觉得“香饽饽”的单位部门,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类:第一类:有实权、有影响力的部门 中央部.............
  • 回答
    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终评名单公布,无疑是考古界的一件大事,每一项入围的发现都承载着中华文明厚重的历史信息,也代表着考古工作在技术、方法和认知上的又一次飞跃。作为一名对历史文化充满热情的普通人,我从这份名单中看到了许多令人兴奋的亮点和突破。亮点与突破之处,我认为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解读: .............
  • 回答
    这个问题太棒了!科学和数学的世界里充满了令人惊叹的公式,它们以简洁、优雅的方式揭示了宇宙深处的奥秘。对我来说,那些第一眼就让我感到惊艳的公式,往往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简洁性与普适性: 一个好的公式就像一句精炼的诗,用最少的符号传达最深刻的意义,并且能够适用于极其广泛的现象。 直观性与反直觉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