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21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入围终评项目名单公布,有哪些亮点与突破?你的城市有什么考古界的骄傲?

回答
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终评名单公布,无疑是考古界的一件大事,每一项入围的发现都承载着中华文明厚重的历史信息,也代表着考古工作在技术、方法和认知上的又一次飞跃。作为一名对历史文化充满热情的普通人,我从这份名单中看到了许多令人兴奋的亮点和突破。

亮点与突破之处,我认为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解读:

区域文明的深度拓展与互动: 很多发现都打破了我们以往对特定区域文明的单一认知。例如,一些中西部地区的遗址,可能展现出与东部沿海文明更早、更紧密的联系,甚至是我们未曾想到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模式。这说明我们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理解正在变得更加立体和复杂,不再是孤立的区域发展,而是充满了互动和影响。
早期国家形态的早期化与多样化: 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遗址指向了更早期的国家形成和发展。这些新发现不仅仅是简单的聚落,而是包含了一定的社会分层、政治组织甚至早期礼制活动的迹象。这挑战了我们对某些地区文明化进程和国家形成时间节点的传统看法,也展现了古代中国早期国家形态的多样性,并非是单一模式的复制。
科技赋能考古的新高度: 我注意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考古项目引入了高科技手段,比如遥感探测、三维扫描、古DNA分析、同位素分析等等。这些技术的运用,使得我们能够从更微观的层面去了解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古人的饮食结构、迁徙路线、基因信息,甚至气候环境的变化对社会的影响。这不仅提升了考古信息的精确度和深度,也极大地拓宽了考古学的研究视野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失落文明的重现与解读: 有些发现可能会揭示出历史上一些我们知之甚少,甚至认为是传说中的文明或文化群体。它们的出现,就像在历史的长河中点亮了新的灯塔,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曾经鲜活但已消逝的生命和生活方式,为我们重新审视中华文明的多元性和厚度提供了宝贵素材。
古代技术与工艺的精湛展现: 一些遗址出土的器物,无论是青铜器、玉器还是陶器,都可能在制作工艺、造型艺术上达到令人惊叹的高度。这些精美的文物不仅是艺术品,更是古代工匠智慧和技艺的结晶,它们反映了古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审美观念,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科技和工艺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至于我所在的城市,如果真的要有考古界的“骄傲”,我可能会想到的是……

(这里我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填充,我假设我来自一个历史文化底蕴相对深厚的城市。如果没有具体的城市背景,我会用一个更普遍的例子来说明。)

打个比方,如果我生活在西安,那这座城市无疑是中国考古界的“巨无霸”。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本身就是足以载入史册的奇迹。它不仅揭示了秦朝强大的国力、军事制度和高超的雕塑艺术,更让我们对中国古代帝王陵寝制度有了前所未有的认识。兵马俑的每一个陶俑都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仿佛还能听到当年军队的号角声。

除了兵马俑,西安还有太多值得骄傲的考古成就。比如汉阳陵,它采用了“以坑代藏”的创新方式,展现了汉代注重实用和简化的丧葬观念,出土的众多陶俑和动物俑,服饰发髻都非常细致,还原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还有唐长安城遗址,虽然大部分地面建筑已消失,但考古学家们通过不懈的勘探和发掘,一点点勾勒出这座“世界最大城市”的恢弘蓝图,大明宫、皇城区的范围和布局,以及宫廷生活的点滴细节,都让我们惊叹于盛唐的辉煌。

更重要的是,西安的考古工作不仅仅是发现“大物件”,它更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每一项新的发掘,都在不断刷新我们对历史的认知。例如,近年来在汉长安城周边发现的一些小型墓葬,可能出土了前所未有的文字资料,或者展现了当时普通民众的生活场景,这些“细枝末节”往往更能触动人心,也更能填补历史的空白。

我的城市在考古界的骄傲,我认为体现在几个方面:

历史的厚度与广度: 它承载了多个朝代的辉煌,从周秦汉到隋唐,几乎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节点都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这种多层次、多时期的文化堆积,为考古研究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土壤。
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比如在兵马俑的发掘和保护过程中,就不断探索新的技术手段,以最大程度地保存文物的原始信息,并让它们以更好的状态呈现给世人。这是一种对古代文明负责任的态度。
研究的深度与成果: 考古不仅仅是“挖宝”,更重要的是对发掘成果的深入研究和解读。我为我的城市拥有一批优秀的考古学家和研究机构感到自豪,他们通过严谨的学术研究,将这些尘封的记忆转化为生动的历史叙事。

总而言之,2021年度的考古新发现,以及像我所在的城市这样拥有众多重要考古遗址的地区,都让我们对中华文明的认识更加深刻和多元。每一次考古的突破,都是对历史的一次重新发现和致敬,也激励着我们继续去探索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简单说一下各遗址的我认为的亮点

1.四川稻城皮洛遗址:阿舍利石器的发现,可能说明那个时代已经出现了原始语言。详见:

2.山西夏县师村遗址:运城盆地年代最早、距离盐湖最近的仰韶早期聚落遗址之一,发现了石雕蚕蛹,可能说明山西地区仰韶文化时期就在养蚕制作丝绸;出土了一座完整的陶窑,知道了仰韶人是用什么烧制陶器的。

3.甘肃张家川圪垯川遗址:有中心广场,每1座大房屋及5-45座不等的中、小型房屋组成一个类似现代的小区,小区中的大房子门对着广场,这是原始的城市规划吗?三层环壕的意义又是什么?

4.河南南阳黄山遗址:发现了独山玉材质的玉器,之前的考古材料看,中原地区早期玉文化并不发达,这一发现是否能把中原地区用玉传统的空白填补上?

5.湖南澧县鸡叫城遗址:发现在木板上立木柱的大房子遗址,长江流域古代房屋建设方法的新发现。

6.浙江余姚施岙遗址:发现河姆渡文化早期、河姆渡文化晚期和良渚文化时期三个时期的大规模稻田,可以解释江南饭稻羹鱼历史传统是如何形成的。

7.山东滕州岗上遗址:发现四人合葬大墓,不知这四位是个什么关系?发现大汶口时代的玉礼器,结合河南南阳黄山遗址来看,以玉为礼应该也是中国先民的一个共识。出土大量酒具,山东人好酒看来也是自古以来。

8.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祭祀区:一句话说不完,看链接吧。

9.陕西宝鸡周原遗址:周原是周人的发祥地,但是周人政治中心迁到丰镐之后,周原旧都是个什么地位?这次在周原发现了西周早期城址(内城),西周晚期城址(外城),战国时期的大型建筑基址,说明直到秦国时期,周原依然是一个政治宗教中心。

10.浙江衢江西周高等级土墩墓群:推测为姑蔑国王陵,从器物形态看姑蔑国也是中原和百越的克里奥尔文化。土墩墓不挖墓穴,只是平地堆土;当时中原文化还不封不树,只挖墓穴不堆土,难道后世的又挖墓穴又封土的大墓也是中原和姑蔑国的克里奥尔文化?

11.山西垣曲北白鹅墓地:女性美白类化妆品的先声,详见:

12.江西樟树国字山战国墓葬:出土了青铜鸠杖和越王翳及其子不寿的戈,这都是越文化的标志物,毫无疑问这是座越文化高等级墓葬,墓主人是不是越国高级贵族?江西号称“吴头楚尾”,当年吴、越是如何统治吴楚边境的?

越王翳其实挺惨的,在位36年,前期尚能延续霸业,晚年走向衰落,吴国旧贵族图谋复国的行动愈演愈烈,不光被迫把国都迁回吴。后来不光的弟弟豫图谋篡位,连续杀死不光所立的三个儿子,太子诸咎害怕自己也遭到谋杀,于是起兵反叛,驱逐豫,杀死不光,越国陷入混乱之中。

13.湖北云梦郑家湖墓地:出土了“中华第一长文木觚”和一批葬具木板画。郑家湖墓地特别有意思,年代应该是秦攻占楚国郢都之后,墓地分为三个区域,两个是秦人墓,一个是楚人墓,当时秦楚文化尚未融合,那么到底是怎么融合的,这个墓地的材料就能说明问题了。

14.陕西西安江村大墓:汉文帝陵,没有封土,可以说明帝王自身意愿可以影响制度到什么程度,其余见:

15.甘肃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唐贞观以来,以侯君集为代表的统兵将领数次击败吐谷浑,吐谷浑成为唐的属国,人民数次内迁,其中就包括吐谷浑王族成员。他们到唐朝之后生活情况怎么样,这个墓葬群可以说明。

16.西藏拉萨当雄墓地:吐蕃时代的墓地,出土的围棋子、纺织物说明了唐蕃之间的交流。大型墓葬被盗扰情况较为严重,仅结构保存较好,出土遗物普遍较少,小型墓葬未见明显的盗扰痕迹,但随葬品极少。万恶的盗墓贼……

17.新疆尉犁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这是唐代安西四镇之一焉耆镇下所属的烽燧。在唐代,白天燃烟叫燧,夜晚放火叫烽,当时沿途各烽燧间距约六七公里,烽燧之间实施“平安火”制度,在固定时间燃放烟火来报平安。所以,烽燧就是时刻提供军事信息的基层军事管理机构,除了燃烟放火之外,还要种地积攒军粮、储备燃烟放火的燃料、巡逻放哨等等。除了烽燧之外,还有另外一种类型的情报传递机制——铺,是当时通过骑马来传递军情信号。一定范围之内的烽燧和铺,统一接受游弈所的管理,每天向上级呈报“巡逻简报”——‘计会交牌’。这座烽燧遗址出土了很多的文书、勋告、屯田、账簿、私人书信、文学作品等内容,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唐代边疆驻防军人的生活。

18.河北正定开元寺南遗址:现在的正定基本上是明清以来的格局,唐和五代的正定是什么情况就要看考古发掘了。这个遗址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了唐五代城墙防御系统,当年颜杲卿守的常山什么样,终于可以略知一二。关于开元寺的介绍见此:

19.黑龙江阿城金上京遗址:我估计大家会猎奇徽钦二宗的行宫吧。但是在我看来金代的火炕更有意思,出土了一些定窑白瓷,可见贸易之路的长远。以及还发现了有高台楼阁的遗址。

20.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明中都是明南京和明清北京之前营建的,反映了朱元璋的家乡观念。根据文献记载明中都比较奢华。本次发现主要是发掘了前朝宫殿遗址和涂山门遗址:和明清故宫不同,前朝宫殿是“工”字形,且是前后殿加穿廊的整体结构,类似于故宫养心殿,保留了宋元宫殿的传统。可见明中都和后来的明南京和明清北京差异还是不小,更多保持了宋元以来的风格。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