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21 年全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 0.9% ,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回答
2021年全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0.9%,这个数字本身可能看起来不高,但背后蕴含着值得我们深入关注的几个关键信息:

一、 宏观经济信号与通胀压力:

低位运行的通胀水平: 0.9%的CPI涨幅,意味着2021年的整体物价水平处于相对温和的上涨状态。这对于很多国家来说是理想的通胀水平,既能避免通缩对经济的扼杀,又不会因为过高的通胀导致购买力下降,损害民众生活。
与前一年对比的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2020年的CPI涨幅为2.5%,其中食品价格(尤其是猪肉价格)的上涨是重要推手。2021年0.9%的涨幅,很大程度上是由于2020年高基数效应的影响,特别是猪肉价格的同比回落,对整体CPI起到了明显的“压舱石”作用。这并不意味着没有通胀压力,而是说整体的通胀“引擎”并没有全速运转。
潜在的通缩风险与结构性问题: 虽然0.9%是上涨,但如此低的涨幅也需要关注是否暗示着潜在的通缩风险。如果需求持续疲软,企业成本压力加大,价格难以传导,可能会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同时,低通胀也可能掩盖了某些特定领域或商品的价格上涨,需要关注结构的性通胀。

二、 结构性分析与消费构成:

食品价格的回落与主导作用: 这是理解0.9%涨幅最关键的一点。2021年,食品价格同比下降0.9%。其中,猪肉价格的同比下降是主要原因。2020年猪肉价格因非洲猪瘟等因素大幅上涨,到了2021年,随着生猪产能的恢复,猪肉供应充足,价格出现了明显的回归性下跌。
对普通家庭的影响: 猪肉是许多家庭的必需消费品,其价格下跌直接减轻了居民的食品支出压力,对稳定居民生活水平有积极作用。
对农业的影响: 猪肉价格的下跌也对养猪业造成了盈利压力,需要关注相关产业链的调整和转型。
非食品价格的温和上涨: 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CPI(尽管文中未直接给出核心CPI数据,但可以从非食品价格的变动来推断),在2021年可能呈现温和上涨态势。这通常反映了商品和服务需求的相对稳定。
能源价格的波动: 国际能源价格在2021年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上涨,这可能会传导到国内的交通运输、取暖等方面,但由于其在居民消费中的比重以及政策调控,其对整体CPI的影响可能相对有限,或者被食品价格下跌所抵消。
服务价格的上涨: 需要关注服务类价格的变动。如果服务价格(如医疗、教育、旅游、娱乐等)上涨较快,即使食品价格下跌,也可能影响到部分居民的实际购买力,尤其是对于消费结构以服务为主的群体。
商品价格与服务价格的剪刀差: 需要进一步分析商品价格和价格价格的变动趋势。如果商品价格普遍下跌或持平,而服务价格上涨,则说明经济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即商品生产效率提升的同时,服务业的成本压力或涨价动力更强。

三、 政策意图与经济走向:

宏观调控的考量: 0.9%的CPI涨幅意味着政府在抑制通胀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为其他宏观调控政策(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留下了空间。如果通胀过高,央行可能需要收紧货币政策,这可能会抑制经济增长;如果通胀过低,则可能需要采取刺激措施。
经济复苏的力度: 低通胀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2021年经济复苏的力度和消费需求的恢复情况。如果需求强劲,通常会带动物价上涨。0.9%的涨幅可能暗示着经济复苏的基础仍需巩固,特别是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 2021年全球经济受到疫情反复、供应链中断等因素影响,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剧烈。中国的低通胀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全球大环境的影响,但同时也显示出中国经济内部的韧性和调控能力。

四、 对未来经济的启示:

关注核心通胀: 未来的经济分析需要更加关注核心CPI,以更准确地把握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通胀趋势,这更能反映经济的内在运行状况。
提振消费的挑战: 尽管整体物价温和,但低通胀也提示需要关注如何进一步提振居民消费。这可能需要通过稳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等多方面措施来实现。
应对结构性价格分化: 需要警惕不同行业、不同商品和服务之间的价格分化。例如,虽然猪肉价格下跌,但其他一些关键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可能在上涨,这需要政策制定者关注并采取针对性措施。
警惕输入性通胀压力: 尽管2021年整体通胀温和,但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仍可能带来输入性通胀压力,需要密切关注国际市场变化。

总结而言,2021年0.9%的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低位温和”的信号。它反映了猪肉价格等食品价格的回落对整体物价的强力抑制作用,也暗示着经济复苏的基础和消费需求的恢复力度仍有提升空间。同时,这也为宏观调控提供了相对灵活的空间。未来的经济分析需要深入挖掘结构性价格变动,关注核心通胀,并进一步探讨如何有效提振居民消费,应对可能出现的结构性价格分化和外部输入性通胀压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21年的目标是CPI全年3%左右,结果只有0.9%,远低于调控目标。

而PPI的增长幅度应该在8%左右。

这中间的剪刀差差别之大有些诡异,肯定被一些因素消减了。目前公布的统计数字还无法判断这些因素。等更多数字出来后俺再神棍下原因吧。

user avatar

谢邀

1、CPI虽然较低,但是PPI同比全年增长8.1%,剪刀差依然严重。未来迟早要传导到CPI的,就看幅度如何缓和了。

如果从全年度角度来看,全年是逐步走高、但12月往下的趋势还是稍微让人放心的。


2、比较让人担心的其实是22年的趋势。目前世界上主流金融机构对我国今年的GDP增长率是5.2%左右,但分化很大,一些大机构都是4.5~4.7%的预估数据。

3、当然,虽然我不喜欢比烂,但在世界主要经济体里,我们真的算好了。美国的CPI同比7%、美国的CPI同比5.3%、食物更是达到了6.0%,英国也达到了5.1%。

稳住别浪,会是今年最大的主题。

user avatar

我说一个我的真实看法,不知道会不会被骂。

因为名义GDP增速是比较透明的,所以如果cpi低了,GDP就增长就高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