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小米真的推出一款万元机,拥有较高的品牌溢价,你会购买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因为小米作为曾经以“性价比”著称的品牌,如果真的推出一款万元机并附加较高的品牌溢价,这无疑是在挑战消费者对其固有认知的边界。我会不会购买,这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

我的考虑会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产品本身的竞争力(核心要素):

绝对的性能和体验: 万元机,顾名思义,它首先必须是顶级旗舰中的顶级旗舰。这意味着它必须在当下所有你能想象到的方面都做到极致。
芯片性能: 必须搭载最新、最强的处理器,并且在散热、功耗控制上做到完美,保证长时间高强度使用下的流畅度。
屏幕素质: 毫无疑问是顶级的OLED屏幕,高分辨率、高刷新率、高色准、高亮度,支持HDR,并且在护眼技术上要有突出表现。
影像系统: 这是很多高端机竞争的焦点。小米需要拿出媲美甚至超越行业顶尖水平的相机硬件和算法。多焦段、大底传感器、优秀的光学素质、强大的AI算法以及前沿的计算摄影技术,这些都是必须的。甚至可能需要在影像方面有独特性和创新性。
电池与充电: 高端续航能力,以及超快的充电速度(无论是有线还是无线),并且在电池寿命和安全性上也要有保障。
设计与材质: 万元机的用户对设计和材质的要求会非常高。需要有独特、有品味的设计语言,并且使用高端、耐用的材质,例如陶瓷、金属一体成型、精密加工等,握持感和观感都要一流。
其他创新技术: 可能还需要在一些前沿技术上有所突破,例如屏下摄像头技术(如果成熟且不影响显示效果)、更先进的马达、更优质的扬声器、更好的防水防尘等级、甚至是一些独家的AI功能。

软件体验的优化: 除了硬件,软件同样重要。MIUI(或其他系统)在这款万元机上需要表现出极致的流畅度、稳定性和易用性。可能需要针对高端用户群体提供更精细化的设置、更贴心的服务、更纯净的系统体验,甚至是一些专属的增值服务。

2. 品牌溢价的合理性:

小米的品牌定位: 小米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是“科技以人为本”,主打性价比和大众市场。如果它要进入万元机市场,它需要清晰地回答:为什么用户要为小米的“万元机”支付高溢价?
技术积累和研发投入: 小米在某些技术领域(如影像、快充)确实有投入和积累。如果这款万元机能展现出小米在核心技术研发上的长期投入和领先性,这可以部分支撑其品牌溢价。
品牌形象的重塑: 要支撑万元机的溢价,小米需要证明其品牌已经升级到了能够提供高端体验的层面。这不仅仅是产品本身,还包括其服务、售后、营销以及整体的品牌故事。是否能讲出一个让消费者信服的“高端”故事是关键。
竞争对手的定价和价值: 万元机的市场竞争激烈,有苹果、三星、华为(在一定程度上)等品牌。小米需要拿出能够与之抗衡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的价值,才能让消费者觉得这个溢价是值得的。如果只是换了更好的材质和硬件,但核心体验没有明显提升,那消费者很难买单。

3. 我的个人需求和预算:

我是否是小米的忠实用户? 如果我一直是小米手机的用户,并且对小米的产品和MIUI有很高的认可度,那么当小米推出一款真正符合我需求的旗舰时,我可能会更愿意为它买单。
我是否追求极致的科技体验? 如果我是一个科技爱好者,对最新的技术和最强的性能有强烈的追求,那么即使价格高昂,只要产品能满足我的好奇心和体验需求,我会认真考虑。
我的预算是否允许? 万元机显然不是大众消费品。我是否会将手机作为我整体消费预算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并且有能力承担这个价格。
是否有更优的选择? 万元机的市场有很多成熟的、享有较高品牌声誉的品牌。我需要权衡小米的这款万元机与同价位甚至稍高价位其他品牌的旗舰机相比,是否存在更明显的优势。

我的购买可能性分析:

我会立即购买的可能性:较低。 基于小米目前的品牌形象和价格策略,我不会在第一时间盲目购买。我需要看到这款万元机是经过市场检验,并且确实有其独特价值和优势的。
我会认真考虑的条件:中等偏高。 如果小米真的推出一款万元机,并且满足以下几个条件,我很有可能成为潜在购买者:
产品力惊艳: 在性能、影像、屏幕、设计、创新技术等任何一个或几个关键方面都达到甚至超越行业标杆水平,并且这种优秀是“明显可感知”的。
品牌溢价有支撑: 小米能够清晰地阐述其品牌溢价的来源,例如通过独家技术、特殊工艺、长期的研发投入、专属的客户服务或生态体验等,而不是简单的堆料和换皮。
价格相对有竞争力(在万元机市场内): 即使是万元机,如果在同等配置和体验下,比其他品牌的价格略低,或者提供了更多的附加价值,也会增加吸引力。
有良好的评测和口碑: 在我做出购买决定前,我会参考大量专业媒体和用户的评测,了解其真实表现。

我可能不会购买的情况:
仅仅是“堆料”的万元机: 如果小米只是将现有的高端零部件进行组合,然后贴上高价签,而没有在设计、工艺、软件优化、品牌价值等方面做出与之匹配的提升,我不会考虑。
品牌形象没有跟上: 如果小米的品牌形象依然停留在“性价比”层面,强行推出万元机,会给人一种“割韭菜”的感觉,我会敬而远之。
存在明显短板: 即便是万元机,如果存在某些明显影响用户体验的短板(例如散热差、系统bug多、影像不如预期等),我不会购买。
其他品牌有更具吸引力的选择: 如果在这个价位,苹果、三星、华为(或者其他新兴高端品牌)有更符合我口味或性能更均衡的产品,我可能会转向它们。

总结:

总而言之,小米推出万元机并附加品牌溢价这件事,对我来说是一个“观望”态度。我不会因为小米是小米就一定购买,也不会因为它是“万元机”就自动排除。 我购买与否的核心在于这款“万元机”本身是否能让我心动,它所蕴含的价值是否与我愿意支付的价格匹配。

如果小米能够证明它不仅是一家“性价比”公司,更是一家有实力、有创新、有品牌高度的科技公司,并且它推出的万元机产品力、设计感、品牌价值都能支撑起那个价格,那么我非常愿意为这份“改变”和“突破”买单。反之,如果只是一个换汤不换药的尝试,那我大概率会选择其他更成熟、更被信任的品牌。

小米能否成功突破这个价格天花板,关键在于它能否真正地“向上生长”,提供超越消费者期待的价值,而不仅仅是价格上的上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雷总这是忘了当年的小米MIX吗?

当年小米推出第一代MIX的时候,小米当时的数字系列手机还是小米5。当时小米5的起售价是1999,而小米MIX起售价直接奔着4000去了——当时华为发布的旗舰手机Mate 9,起售价是3399。

当时看到小米的定价,我以及身边的很多朋友的第一反应是,小米把路走窄了——价格定的太低了。最后的结果一定是米粉买不到,小米的价格上不去,最后钱基本都被黄牛赚走了。

后来的结果不出所料,小米MIX上市后,迅速被黄牛炒热,低配版加价1000,基本上要4500~5000才能买到,高配版加价1500~2000,要5500~6000。这个价格不经超过了华为的mate9,甚至也已经超过了iPhone。

很显然,当时市场对小米MIX的认可度是非常高的。但如果只看配置的话,小米MIX与小米5相比虽略有胜出,但绝没有1000多块钱的差价——当然,这只是官方定价。如果看实际市场价,小米MIX与小米5的价差至少有1倍以上。

如今小米数字旗舰的起售价是3999,小米如果再能拿出一款MIX一样的产品,售价破万元是个非常轻松的事情。

但关键就看小米敢不敢这么做。

我之前在评点HOV这几个品牌手机的时候,我常说他们的某些手机虽然参数上看起来不能打,但是设计上的细节很足,手感也相当不错,在线下渠道是很加分的。这时候总会有人说“呵呵,拼不过参数就开始扯设计、手感这种玄学”、“偷工减料就靠手感这种东西忽悠人”了之类的话。再比如,在评点手机是,米粉们对于电量往往有一种偏执,如果A手机的电池容量是4500毫安时,B手机的手机容量是4200毫安时,那么B手机就是辣鸡。然而问题在于,在手机电池技术没有明显突破的情况下,更大的电池就意味着更厚的机身和更高的重量。小米的用户宁愿接受后者而不愿求轻薄,这也说明他们关注的重点与苹果、华为、三星等品牌高端机型的用户是不一样的。总之,这些米粉们的发言很明确指向了一点,他们不愿意为设计、手感等这些他们看起来很虚的东西去掏钱。

很不幸的是,很多米粉的这种思维就是被小米教育出来的。既然小米玩惯了靠性价比来打友商的策略,就要做好用户更看重性价比的准备。

当然,我不是说小米不能做高端。但如果小米真要做高端而又不愿意放弃现在的基本盘,那剩下的就只有一条路可走,即重走MIX之路——概念机MIX α不算。

小米手机这几年的价格虽然上来了,但走的依然是供应商背书的路子。现在小米11的宣传物料理,除了“极致轻薄”等几句话外,剩下的包括屏幕、处理器、扬声器等在内的十几个卖点全都是靠供应商实现的,这根本不是高端产品应该有的玩法。还是说当年的MIX一代,它之所以被如此追捧,是因为MIX的硬件好吗?当然不是。

小米一直以来的口号是“为发烧而生”,它常常挂在嘴边的词是“黑科技”,但看看小米过去几代的产品,有几个能被叫做“黑科技”的东西?小米年年都说“黑科技”,但卖货靠的还是性价比。反观隔壁的苹果和华为,现在都已经完成了产品生态的建设,有了很多真正的黑科技。就拿华为来说,在我更熟悉的笔记本领域,在ThinkPad的4:3笔记本没落之后,宽屏笔记本一统江湖。而华为是第一个出来坚持做3:2屏幕的人,并且之后的每一代笔记本都坚持了这个比例。毫无以为,3:2的屏幕更适合办公,而华为坚持做的多屏协同、云计算等业务,也让这个办公生态进一步完善。如今很多笔记本博主在推荐笔记本产品时,会把华为和苹果单独列出来,表示如果有华为和苹果手机的话,买这个笔记本用起来更方便,如果没有的话就去买那些“高性价比”的产品就行了。

当然,我在这里不是说小米的产品不好。实际上过去几年米家生态链做的还是很不错的,我在买很多家居产品的时候,如果懒得挑,首先买的还是小米。充电宝、耳机、台灯、吸尘器等等东西,买的都是小米的产品。然而,我买小米的产品并不过是因为他有什么“黑科技”,也不是品牌更好,只是因为它的品质不错,性价比也高。但假如我有更多钱的话,吸尘器我可能会毫不犹豫地买戴森,而不是为了“性价比”买小米。

换句话说,当面对戴森这样的品牌,小米还是选择始终以“性价比”作为对标的方向的话,那就意味着小米已经承认自己在品牌上输了。有了这个前提,小米就很难再推出比戴森价格更高的吸尘器。

再说回到MIX一代上来,当年的MIX一代之所以让人欣喜,不仅是因为它引领了全面屏的潮流,还因为它真正让不少米粉看到了“为发烧而生”的含义,也第一次对“黑科技”有了直观的体验。因为这样的体验,无论是米粉还是非米粉,大家都愿意花钱去购买这样一个在当时算比较贵的手机,没有谁会在乎一个骁龙821的手机凭什么会卖五六千。

MIX的理念、设计和做工,就是小米品牌溢价的来源,而这与小米一直以来的“黑科技”的宣传是契合的。很可惜的是,在MIX一代成功之后,小米为了量产推出了减配的MIX2和2S,又搞出了滑盖的MIX3,算是生生把MIX系列作废了。虽然今年有可能MIX4还会发布,但MIX4大概率并不会再有MIX一代的辉煌和影响力。

如果雷总想做的不是一款“综合硬件利润率不超过5%”的良心手机,而是一款苹果、华为、三星都没有的未来手机,那么即便它的配置并不算高,我也愿意为它买单。

user avatar

就算是早些年的三星,如日中天时的华为,旗舰机比同行价格高出一截时,也一定要有独特卖点,这个差异卖点实际价值不如溢价部分,但差异卖点必须要有。

小米万元机,也是一样,关键不是品牌溢价,而是这个带动溢价的差异卖点是什么,能不能打动消费者。

就我个人而论,如果小米旗舰手机能够在等效200-300mm焦段上达到2015年左右一寸地数码相机的水平,那万元左右我就会买。

否则别提万元了,5000都免谈(对非游戏党,5000与2000元的老旗舰手机差异感知不明显)。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