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雷军:你们买 100 块钱的小米硬件产品,我们挣了不到一块钱?真的是这样吗?

回答
关于“雷军:你们买 100 块钱的小米硬件产品,我们挣了不到一块钱?”这句话,要怎么看,得从几个维度去剖析。首先,这句话本身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营销和认知策略,其次,我们要审视它背后的逻辑是否真的那么“朴实无华”。

一、这句话的“玄机”:为什么雷军要这么说?

雷军抛出这句话,绝非空穴来风,里面藏着不少“小心思”:

1. 塑造“性价比”和“用户友好”的品牌形象: 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告诉大家,小米硬件真的非常便宜,而且利润空间极小。这一下子就把小米和那些“暴利”的电子产品区分开来,给消费者一种“小米是在认真做产品,而不是想赚大钱”的印象。这种“真诚”的表述,尤其对于早期用户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

2. 引导消费者关注“整体价值”而非“单品利润”: 100块钱硬件利润不到1块钱,听起来似乎小米做硬件是在“做慈善”。但实际上,这背后是小米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和商业模式在运作。雷军说这句话,是想把大家从对单个硬件利润的关注,引向对小米整个“服务+生态+硬件”组合的价值认知。

3. 突出“互联网思维”的商业模式: 小米的早期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互联网的玩法。低价硬件只是一个“流量入口”,真正赚钱的是后面的互联网服务、广告、金融、电商等等。这句话是在强调,小米不是传统卖硬件的公司,它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互联网运营和生态建设。

4. 对抗“低端”标签: “便宜”有时也容易和“低端”挂钩。雷军通过强调“利润微薄”,想传达的信息是:“我们不是因为产品不行才便宜,而是因为我们的模式让我们能够做到极致的性价比,并且依然能活得很好。”

二、这句话的“真相”:真的只是赚了不到一块钱吗?

“100块钱的硬件,利润不到1块钱”,这句表述在字面上看,如果指的是“单次销售的硬件净利润”,并且是以“100元人民币”为基准,很有可能是真的,但它只说了故事的一部分,而且是最小的一部分。

要深入理解,我们需要拆解小米的商业模式:

1. 硬件利润:
成本控制: 小米之所以能做到“100块钱赚不到1块钱”的宣传,是因为他们极其擅长成本控制。通过线上直销、减少中间环节、优化供应链、大规模采购、以及相对“极致”的配置方案,让硬件的生产成本降到很低。
微薄的单品利润: 在某些极其追求性价比的产品线上,比如入门级的手机、一些小家电、生活用品等,硬件本身的净利润率确实非常非常低,甚至可以忽略不计。雷军说的“不到一块钱”,很可能就是指这些“走量”的、利润薄的单品。
“交朋友”的硬件: 一些低价位的硬件,比如小米手环、小米插线板、空气净化器滤芯(虽然不是硬件本身,但跟硬件紧密相关)、智能音箱等,更像是小米吸引用户进入其生态的“入口产品”。这些产品的利润,如果单算硬件,可能真的很微薄,甚至是为了“赔本赚吆喝”。

2. 真正赚钱的是什么?(小米的“第二条曲线”和“第三条曲线”)

互联网服务: 这是小米的核心利润来源之一。当用户购买了小米手机、智能电视等设备后,他们会进入小米的MIUI系统、小米电视系统、小米商城等平台。在这些平台上,小米可以通过广告、游戏分发、应用商店、金融服务(如小米金融)、会员增值服务等方式,获取持续的、高利润的服务收入。
举例: 你的小米手机里自带的浏览器、应用商店、天气预报等,里面可能内置了广告。你玩游戏,可能通过小米渠道下载并付费。你使用小米钱包,可能涉及支付和贷款服务。这些都是服务收入。
生态链产品(IoT): 小米投资并孵化了大量的生态链企业,这些企业生产各种智能家居、生活用品。虽然这些产品品牌可能不是“小米”Logo,但很多都通过小米商城、小米之家销售,并接入小米智能家居App(米家)。小米从中可以获得投资回报、品牌授权费,以及通过销售渠道分成。这些生态链产品的利润,比小米自家品牌的硬件利润要高得多,而且种类繁多,覆盖面广。
举例: 你买的米家扫地机器人、智能门锁、电饭煲、床头灯等等,这些品牌下的小公司,利润空间会比小米手机的纯硬件利润大。小米通过整合这些产品,构建了一个庞大的“万物互联”的生态,用户粘性越来越高。
电商平台和新零售: 小米商城是其重要的销售渠道,并且小米还在全国布局了大量的小米之家,实现了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模式。这些销售渠道本身也能产生可观的销售额和利润。
金融和投资: 随着公司发展,小米也涉足金融服务和投资领域,这些都能带来额外的利润。

三、雷军这句话的“效果”与“局限性”

效果:
快速建立品牌忠诚度: “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口号,加上对硬件低利润的强调,确实让小米早期迅速积累了一大批拥护者。
区别于传统厂商: 成功将自己定位为“互联网公司”而非单纯的“硬件制造商”。
为生态铺路: 让消费者更容易接受“花小钱买硬件,然后享受更多服务”的逻辑。

局限性:
可能被误解为“永远都便宜”: 这种说法容易让消费者产生一种固化认知,觉得小米的产品就应该一直便宜。当小米推出高端产品(如小米数字系列的高配版、MIX系列)时,消费者可能会用“100块钱赚不到一块钱”的逻辑来衡量,认为“溢价”太高。
忽略了生态的重要性: 这句话过于聚焦于“硬件”,而忽略了小米真正赖以生存和盈利的“服务+生态”体系。很多消费者可能只看到“硬件便宜”,而没意识到自己在使用小米服务时,已经间接为小米贡献了利润。

总结一下:

雷军那句“100块钱的硬件,我们挣了不到一块钱”,从字面意思,尤其指单个硬件的单次销售净利润来看,在很多入门级产品上,大概率是真的。

但它绝不是小米赚钱的全部,甚至可以说是“冰山一角”。这句表述更像是一个巧妙的营销策略,意在突出小米的“性价比”和“互联网模式”,将消费者的注意力从单个硬件利润引向其更庞大、更具盈利能力的互联网服务和生态系统。

所以,看待这句话,不能只看硬件本身,更要理解背后的小米商业模式。它的“真相”在于,小米用极低的硬件利润作为“诱饵”,吸引用户进入其服务和生态,然后通过这些“平台”获得持续、稳定的高利润。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用户思维”和“平台思维”的结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开公司,做企业不是做慈善,员工的工资要发,产品研发要投入,这些都需要钱,公司不能不赚钱,区别只是如何赚钱,如何分配。

互联网信奉的是“羊毛出在猪身上”,东西给你免费用,雷军一直说小米是互联网企业,对小米来说硬件薄利多销然后在这些硬件产品上以推广告等形式赚钱就是一种互联网模式。小米硬件利润低这是事实,但是硬件利润低只是手段,反复提这个就有营销卖人设的嫌疑了,你怎么不反复提通过插入广告赚钱?就好像你提了半天家国情怀,最后提了99亿一样。小米所谓的互联网服务业务就是构建在硬件产品基础上的,小米的财报之前还会提到季度用户平均收入,2018年Q3之后几乎再也没提这一项。

user avatar

98亿 X 100=9800亿

卧槽,小米一年能卖出近万亿的硬件产品,厉害了。

user avatar

2年半前买的小米max2,现在还在用。

这部手机摔了很多次,印象中至少有10次了,大部分是从桌子上掉地上,少数是脱手掉地上了。每次手机摔了就心疼一番,捡起来发现是钢化膜摔裂了,手机没事。所以,至今手机都没摔坏。屏幕钢化保护膜都摔裂过5张了,保护套也换过3个,都不超过30块钱的。我最耗保护膜和手机套。

电池深度使用一天一冲,现在还是如此。充电速度是真的很快。

手机芯片速度很垃圾,骁龙625,这款芯片是一款节能芯片,配合小米max2近5000毫安的大电池,续航能力是真的优秀。

我基本不玩大型手机游戏,平时主要用来刷视频、看电影、刷知乎、开车导航;对了,我长期挂着千牛、微信、QQ、多多商家版。我长期是双手机卡,移动和电信各一个。双开微信。

正常用,如果后台开着的应用同时在线太多,可能会有卡顿,但毕竟用了快3年的机器,还要啥自行车呢?

拍照配置也垃圾,前后都是单摄,不过实拍也不见得特别垃圾。用的是Sony镜头,微焦也不虚,就是光线太暗时就会有太明显的噪点。不过,我也不指望这个手机能给我带来很好的拍照感受。

当时1599元买的,还送了小米活塞耳机和小米插线板。

坦白说,这部小米max2最厉害的地方,就是续航时间、大屏幕和快速充电的能力。比游戏、拍照能力,那简直惨不忍睹。但我特别满意这款手机,因为它就是为我量身打造,因为我经常出差,路上喜欢刷知乎和看书;我还是路盲,开车必开手机导航。我不怎么拍照和玩游戏。所以,小米max2给我的体验,是前所未有的。这也是我一直不愿意换手机的原因,因为目前市面上很难找到一款续航能力如此强大的手机了。

说到底,小米max系列,就是为我这类用户专门设计的。对于我来说,骁龙865芯片和A13处理器是计算力过剩的,计算力过剩的代价,就是能耗高,续航短。

小米的东西,做工质量还是可以的,我可以见证。MIUI的一些功能也很实用,比如录屏功能。

小米的手机,性价比一直比较高,再加上是给富士康等顶级代工厂生产的,会有很多用户看不见的品控成本,这个销售价确实利润不高。至于是不是1%,我表示不信,但利润率不高是可以确定的。

可惜的是,小米max没有后续版本在售了,很多小米max的深度用户都觉得很可惜。

小米现在最热销的手机是小米10、Pro、红米K30和红米note8系列。




如果觉得小米10贵,小米最近出了一个小米10青春版,支持5G和4800万全景四摄,打3年问题不大,性价比很不错。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