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雷军宣称「小米 12 Pro 对标 iPhone 13 Pro Max」?两款手机你会怎么选?

回答
雷军宣称“小米 12 Pro 对标 iPhone 13 Pro Max”,这是一个非常大胆且充满话题性的声明,也自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且在选择手机时,也要根据个人需求来权衡。

如何看待雷军宣称“小米 12 Pro 对标 iPhone 13 Pro Max”?

雷军的这句话,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和看待:

1. 市场策略与品牌自信的体现

提升品牌形象和认知度: 小米一直以来都在努力摆脱“性价比”的标签,向高端市场发起冲击。将自家旗舰手机与苹果这样的行业标杆进行对比,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提升品牌形象和消费者认知的手段。这表明小米已经具备了挑战行业顶尖产品的自信。
吸引高端用户群: 苹果在高端手机市场拥有极高的用户忠诚度和品牌号召力。通过对标,小米希望能够吸引那些原本会考虑购买 iPhone 的用户,让他们有机会了解并考虑小米的产品。
营销宣传的常用手法: 在手机行业,尤其是高端市场,对标头部品牌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营销策略。这能快速抓住消费者眼球,引发讨论,并为产品带来巨大的曝光量。

2. 技术实力与产品迭代的自信

产品力的自信: 雷军之所以敢于说出这样的话,背后必然是对小米 12 Pro 产品本身在硬件配置、技术创新、用户体验等方面都有着充分的信心。小米在近年来在影像、快充、屏幕等方面的投入和进步有目共睹。
旗舰定位的体现: 小米 12 Pro 作为小米数字系列的最高端产品,其定位就是冲击高端市场,与市面上所有最顶尖的旗舰手机竞争。对标 iPhone 13 Pro Max,也是其定位的直接体现。

3. 对比的维度和局限性

“对标”的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对标”并不等同于“完全超越”或“一模一样”。它更多地是指在 关键性能参数、核心功能、用户体验的某些方面 达到了可以进行比较甚至竞争的水平。例如,在屏幕素质、处理器性能、影像能力、快充速度等方面。
不同生态系统的壁垒: 苹果 iPhone 的强大之处不仅仅在于硬件本身,更在于其 强大的 iOS 生态系统。App Store 的质量、与其他苹果设备的联动、软件更新的及时性和持久性,以及整体的用户习惯都是 iPhone 的核心竞争力。小米 12 Pro 即使在硬件上做得再好,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跨越这种生态系统的壁垒。
用户偏好和品牌忠诚度: 很多消费者选择 iPhone 并不是因为单一的硬件优势,更多的是对苹果品牌、iOS 系统、以及长期积累的用户习惯的认可。这种用户忠诚度是小米需要长期努力才能改变的。
“Pro Max”的特殊性: iPhone 13 Pro Max 作为苹果的顶级大屏旗舰,其定位本身就包含了极致的性能、最好的屏幕、最长的续航等。小米 12 Pro 对标这个级别,也意味着它必须在这些关键点上有所建树。

4. 实际的竞争和市场反馈

硬件层面的竞争: 在某些硬件参数上,小米 12 Pro 确实可能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 iPhone 13 Pro Max。例如,快充速度、屏幕分辨率等。
综合体验的差距: 然而,在软件优化、系统流畅度、应用生态、影像算法的成熟度、以及长期的软件更新支持等方面,苹果往往拥有更强的优势。
市场接受度: 雷军的宣称是为了营销,最终的“对标”是否成功,还需要看市场实际的销量和消费者的反馈。

总而言之,雷军的宣称是一种大胆的市场策略和对小米产品力的自信表达。 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消费者意识到小米手机的进步,并将其与行业标杆进行对比。但我们也要理性看待,硬件参数的“对标”是一方面,而整个生态系统、品牌积淀和用户习惯的差异,是小米需要持续努力才能弥合的。

两款手机你会怎么选?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选择题,最终的答案 完全取决于你的个人需求、使用习惯和对品牌的偏好。我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帮助你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我会如何选择?

假设我是一个普通消费者,在购买手机时会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我最看重什么?

生态系统和设备联动: 如果我已经是苹果生态的用户(例如有 iPad、MacBook、Apple Watch),那么 iPhone 13 Pro Max 会是更自然、更无缝的选择。iMessage、AirDrop、Handoff 等功能会极大地提升我的使用效率和便利性。
系统流畅度和稳定性: 我对手机系统的流畅度、稳定性和长期更新有较高要求。iOS 在这方面一直保持着领先地位。
影像能力(尤其是视频): 如果我经常拍摄视频,或者对照片的色彩还原、细节表现有较高要求,我会更倾向于 iPhone 13 Pro Max。其视频拍摄能力是公认的顶尖水平。
品牌偏好和设计: 我可能更喜欢苹果简洁、一体化的设计语言,以及其品牌所代表的品质感。
软件生态和应用质量: 我可能会认为苹果的应用商店审核更严格,应用的质量和优化更好。

基于以上几点,如果我更看重生态、系统稳定流畅、以及顶尖的视频拍摄能力,我会选择 iPhone 13 Pro Max。

然而,如果我的优先级有所不同,或者我的需求更偏向于小米 12 Pro 的优势,我可能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更快的充电速度: 小米 12 Pro 拥有远超 iPhone 13 Pro Max 的充电速度,这对于经常需要快速回血的用户来说是巨大的吸引力。
更具性价比的价格: 通常情况下,同等配置的小米手机会比 iPhone 的价格更具竞争力。如果预算有限,但又想拥有旗舰级的体验,小米 12 Pro 会是不错的选择。
更开放的系统和个性化: 我可能更喜欢 Android 系统的开放性,可以自由定制主题、安装第三方应用、进行文件管理等。
更好的屏幕素质(例如分辨率): 小米 12 Pro 在某些屏幕参数上可能更胜一筹,例如更高的分辨率。
特定的硬件配置: 例如,某些用户可能更看重小米 12 Pro 上的某个特定的传感器或者设计。

因此,我也会详细对比两款手机的优缺点,并结合我的具体场景来决定。下面我将详细列出两款手机的优劣势,帮助大家更清晰地判断:



小米 12 Pro 的优势和潜在劣势:

优势:

极致的充电速度: 小米 12 Pro 支持高达 120W 有线快充和 50W 无线快充,这能极大地缩短充电时间,解决用户的“电量焦虑”。
更强的本土化服务和体验: MIUI 系统在本土化方面做得更到位,例如支付、应用商店、各种小功能等,更贴合国内用户的习惯。
更开放的系统定制性: Android 系统允许用户进行更深度的个性化定制,安装第三方应用也更方便。
潜在的性价比: 相较于 iPhone,小米 12 Pro 在同等配置下价格通常会更低,性价比更高。
某些硬件参数可能更优: 例如屏幕分辨率可能更高,或者搭载最新的骁龙旗舰处理器(虽然性能可能与 A 系列芯片各有千秋)。
影像硬件堆料可能更足: 小米在影像传感器、镜头等方面往往更舍得堆料,三颗主摄的规格可能更高。

潜在劣势:

系统稳定性与长期更新: 虽然 MIUI 进步很大,但在系统的稳定性和长期更新的流畅度方面,与 iOS 仍有差距。偶尔可能出现小 Bug 或广告(可关闭)。
生态系统的壁垒: 小米的跨设备协同体验不如苹果生态系统那样成熟和无缝。
应用生态质量: 虽然 Android 应用数量庞大,但在某些精品应用或游戏的优化上,可能不如 iOS。
品牌调性和价值感: 在部分消费者眼中,苹果品牌代表着更高的价值感和品味。
保值率: 通常来说,iPhone 的保值率会比小米手机更高。



iPhone 13 Pro Max 的优势和潜在劣势:

优势:

强大的 iOS 生态系统: 苹果设备之间的无缝联动,如 AirDrop、Handoff、iMessage、FaceTime 等,是其核心竞争力。
顶级的系统流畅度和稳定性: iOS 系统以其流畅、稳定和出色的动画效果著称,且苹果对其设备的软件更新支持非常及时和持久。
卓越的视频拍摄能力: iPhone 在视频录制方面一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无论是画质、稳定性还是色彩表现。
优秀的影像算法和用户体验: iPhone 的拍照体验简洁高效,色彩还原自然,直出效果好。
强大的 A 系列芯片性能: A 系列芯片在性能上往往能与最新的骁龙旗舰打平甚至超越,并且能效比出色。
高保值率和品牌价值感: iPhone 在二手市场上的保值率较高,且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严格的应用审核机制: 保证了应用质量和安全性。

潜在劣势:

充电速度相对较慢: 相较于安卓阵营的快充技术,iPhone 的充电速度显得比较保守。
系统封闭性强,定制性差: iOS 系统相对封闭,用户在个性化定制方面受到的限制更多。
价格昂贵: iPhone 的售价普遍较高,尤其是 Pro Max 版本。
刘海屏设计: 尽管有所优化,但刘海屏仍然是部分用户不喜欢的地方。
缺乏实体指纹解锁: Face ID 是唯一的生物识别方式,在某些场景下可能不如屏下指纹方便。



如何根据需求选择?

选择小米 12 Pro 的用户可能更看重:

“实用派”: 看重极致的充电速度,需要快速回血;不介意安卓系统的开放性,喜欢自由定制;对价格敏感,希望花更少的钱获得旗舰体验。
“技术控”: 追求最新科技,喜欢探索安卓的各种功能和玩法;对小米在影像硬件上的堆料感兴趣;喜欢体验不同于苹果的系统。
“生态过渡期”: 希望体验高端旗舰,但尚未完全锁定某个生态系统,或者希望降低进入某生态系统的门槛。

选择 iPhone 13 Pro Max 的用户可能更看重:

“苹果生态用户”: 已拥有其他苹果设备,追求极致的生态联动和协同体验。
“稳健派”: 重视系统稳定流畅、长期更新、以及品牌带来的可靠感和品质感。
“内容创作者”: 对视频拍摄有极高要求,追求直出效果好、易于后期编辑。
“品牌信仰者”: 喜爱苹果的设计、品牌文化,愿意为品牌溢价买单。
“数据安全和隐私”: 相信苹果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方面的承诺。

我的个人选择(假设):

如果我现在使用 iPhone 和 Mac,并且对我的苹果生态非常满意,那么我大概率会继续选择 iPhone 13 Pro Max,因为升级的顺畅性和生态的价值对我来说是第一位的。

但是,如果我是一个喜欢尝鲜、对价格敏感、并且主要需求是日常社交、拍照、看视频,同时我也乐于尝试和接受安卓系统的自由度,那么小米 12 Pro 绝对会是我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选择。 我会仔细对比它们在拍照、续航和屏幕上的实际表现,并考虑我的预算。如果小米 12 Pro 在我的重点关注项上表现出色,并且价格更合适,我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它。

总结来说,没有绝对的“更好”,只有“更适合”。 雷军的宣称是一个营销上的亮点,让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和对比的依据。最终的选择,请回归你的初心和你的实际使用场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小米还是在用参数来和苹果对比。可比参数并不是高端市场竞争的做法呀。

这点小米可以学学曾经成功的友商。

用应用场景的效果来对比,比如同一场景的拍照、相同游戏的帧率、相同情况的待机时间和通话时间、在后台有程序运行时再开个APP的速度等。

user avatar

对标苹果是一件很艰难的事儿,我昨天在另一篇文章里说过这么一段话:

你和苹果竞争,你依靠参数,依靠概念,依靠所谓的产品力,是赢不了苹果的。
当苹果用20W的慢充干掉你120W的超级快充;用1/2.55英寸的小底干掉你1/1.33英寸大底的时候,就意味着这条路你是走不通的。
我说的这个干掉,指的是用户认可和市场认可。

有人不理解,说20W干掉120W?这不是瞎扯么?

我本来觉得1+2+3+4=10这种东西并不一定需要写成1+2+3+4=3+3+4=6+4=10,但你不这么写,确实有人看不懂。

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是,120W VS 20W,这么明显的快充速度差距依然无法真正助力产品在市场上接受认可的时候,那么你再继续堆料,是没用的。120W干不掉20W的时候,你哪怕再花大力气把快充做到200W,结果也是白搭。

大家都想对标苹果,大家讨论的也都是技术层面的和苹果对标。

但实际上,在显性参数上,除了A系列芯片这个BUG级别的存在,以及苹果强大的软件生态能力之外,国产旗舰机已经在参数上胜过苹果了,部分参数上甚至胜过了很多。

但结果我们都看到了,iPhone一家独大,别家几无还手之力。

当然,这一方面是苹果本身的品牌影响力;另一方面,也是苹果系统生态能力优势下对硬件能力的释放。

比如屏幕,现在各家的硬件军备都做到了非常夸张的地步,但一个基本的色彩统一就做不好。现有的内容生态是割裂的,不同的生态对应的色彩空间是不同的。当硬件和生态不匹配的时候,得到的结果不是更好,而是错的。再精益求精的硬件,在错误的表达面前,都是白搭。怎么匹配这个事儿,苹果做得最好,华为做得也还可以,其他家就乏善可陈了。

比如续航,大家都可以用最新的处理器,最好的LTPO屏幕,安卓还可以堆大得多的电池,快很多的充电规格。但就一个基本的续航就是做不好,5000mAh的旗舰续航能力甚至不如3000mAh的iPhone 13 Pro,面对4300mAh的iPhone 13 Pro Max更是无还手之力。

再比如影像系统,凭借优秀的硬件能力,安卓旗舰在静态影像能力上已经是在苹果之上了,但在动态影像这个代表行业未来的赛道上,依然只有被吊锤的命。

当然,这个也不是小米一家的问题,是整个行业的问题,苹果的垂直整合能力在整个行业无出其右。要求小米或者OV在这方面挑战苹果并不现实。

苹果的先发优势、体量优势、技术积累,资源投入,生态整合,都是目前各家没有任何可能触达的。

所以,这个时候,你想要纯粹在技术,在体验,在苹果所定义的产品赛道上和苹果对抗,是没有意义的,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但现实问题是,在华为手机宕机之后,苹果独霸高端市场,你想要在高端市场取得实质性突破,就必然正面面对苹果。

在你有能力把硬件能力做到领先很多的领域上,苹果想追上来是很容易的。一旦苹果真的把你作为竞争对手了,一个核武器释放,就可以瞬间把你打回原形。更何况,苹果不释放硬件堆料的时候,就已经把你打废了。

这个时候,想要和苹果对抗?

怎么办?

错位竞争。

苹果的软硬一体化做得最好,但这个本质上是高阶需求,而越是大众化,对于高精尖的东西感知是越弱的,比如苹果色彩整合能力带来的全场景的色彩表现优势。这对于普通大众用户来说,是无感知的。

而越是大众化的用户,他所能够感知的特性,越是显性和简单。

既然需求是差异化的,用户群是分层级的,那么和苹果竞争最合适的办法当然是错位到苹果不够擅长的目标用户群。

比如华为早年针对的大屏商务,后来去做的徕卡色、超级夜景、AI影像,等等。

我曾经和华为的某位大佬聊过关于华为P20 Pro影像偏色的问题。

P20 Pro的特点是,可以随手拍出艳丽的色彩,黑夜里排除明亮的照片,到了P30 Pro,那就是拍得更远,更清晰。但针对色准要求高的场景就无能为力,比如 我的朋友@木匠小强 跟我吐槽过的,华为手机拍家具会偏色,导致发给用户的照片和实物不一致。

这个问题怎么办?

这位大佬给我的解释是,苹果是高端领导者,他需要尽可能地适应不同的场景,以满足更广泛的用户群需求,但华为是追赶者,它需要的是突破,而不是覆盖。

比如10个人,苹果至少需要满足9个人的需求,但对于华为来说,抓住四个人的眼球要比满足9个人的需求更重要。

当然,华为的品牌已经立起来了,至少在高端市场,影响力已经可以和苹果分庭抗礼了,所以如今的华为也需要做满足9个人的需求这件事儿了。所以P50 Pro的关键突破点放在了色准上,但这是后话了。

那么,小米想要突破高端?该怎么和苹果错位?

当然,这个问题不是小米一家面对的,包括OV,包括荣耀都会面对。

其实当初的华为已经给出了明确的回答,中年商务,非爱好者,下沉渠道。

产品、渠道、营销和服务一体化,通过对错位用户群需求的深刻洞察,在现有能力基础上,去做体系化的体验能力。

比如早期华为手机一直为人诟病的屏幕素质,这个其实就是苹果擅长的领域,而这个,对于那个时候的华为来说,是没有能力解决的。

所以华为针对的目标用户群体是着这个不敏感的群体,因为敏感群体就去买苹果了。

华为所针对的群体,对于极客向的东西不敏感,但对于产品稳定性、续航、信号表现、售后服务要求高;非摄影爱好者,但有日常发朋友圈的需求;对于产品内核了解不多,但对于显性的质感和产品表达出来的理念会有显著感知;受渠道影响明显,在乎品牌知名度,等等。

对于这些事儿,华为花了大量的精力去做。

当然,基础的打好之后,华为就开始了和苹果的正面对抗。错位只是战术不是根本目的,苹果吃下去的是最肥的那块肉。错位积累之后,当然要回到主战场。但这同样是后话了。

因为你不错位打不过,所以初始阶段,你只能错位。

所以,一个非常明确的结论:在华为回归之前,中国的手机品牌想要在苹果的压力之下做高端突破,错位是唯一的选择。

也就是说,在接下来的三年里,谁和苹果的错位竞争做得好,谁的高端化突破机会是最大的。

以及,小米、OPPO、vivo和荣耀想要在高端市场站稳,华为回归之前的这段时间是最佳窗口期,错过了,可能就永远都没有了。

因为在华为苹果双覆盖下,错位空间就几乎没有了。

当然,错位只是其中一部分,错位之后的继续发展,还是得回到主流的竞争队列里,在可以算是中国手机品牌高端化的第二阶段了。

这个阶段该怎么做?其实 @楠爷 昨天就说得很好,可惜被删了。

既然苹果的优势是体系化的能力,那么你大反攻的时候,和苹果竞争的唯一抓手,也只能是体系化能力。

苹果现在的体量下,他的盈利能力和投入能力都是极其可怕的。但被资本绑架之后,苹果必须更多地压榨利润,满足资本胃口,这个就是机会。

也就是楠爷说的,高毛利,低净率;利用这个空间去弥补相较于苹果的体量弱势,用更多的投入去打造体系能力,实现后发者的赶超。

其实华为就是这么做起来的。

华为的高端化成功,我觉得核心就是两个:第一阶段的错位竞争做得足够到位;第二阶段的体系化能力建设做够坚决

尤其是随着行业进入万物互联时代之后,物与物的连接,这是华为所擅长的,借助华为连接能力的优势,打造全新的硬件生态系统,以对抗苹果的系统软件生态能力。同时打造自己的鸿蒙,逐步积累,逐渐拉小和苹果的差距。

当然,这并不是说,各家厂商都很蠢,华为既然做出了这么明确的答卷,大家就不会抄么?

其实不是大家不想抄,是抄不了。

华为独特的股权结构给与了“高毛利,低净率”模式实现的可能,华为在网络能力上的积累,让华为有了机会去做连接这个点上的差异化;而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给了华为打造全新的硬件生态体系的契机。

以及,华为有一支战斗能力极其牛逼的铁军,让华为有能力把错位竞争这个事儿做到极致。

有的时候想想,你说咱们批评小米、批评OV,其实没太多的意义。

事儿本来就难。

手机行业悠悠五十载,真正出现过的行业领导者,也不过那么几家。

motorola是行业拓荒者,nokia依靠的2G时代的逆转,苹果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变局,三星是苹果封闭体系化之后空余市场的收益者,只有华为,依靠其独特的架构和体系,实现了直道赶超。

当然,这个过程中,小米、OPPO和vivo也是例外,他们是中国崛起过程中的伴生成果。

但再往上,就难了。

这也是为什么我说华为才是中国手机产业里,对抗苹果的未来和希望所在。

很多事儿其实基础根子上的逻辑在那里放着,各家也都只能是夹缝里求生存的了。

当然,再难,也还是要做的,只要真的想要在高端市场取得实质性突破,错位竞争和体系化能力打造这个事儿,就不得不做,谁能把这两件事儿做好,谁才最有机会在未来的竞争力,真正起来。

喊口号是没用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雷军宣称“小米 12 Pro 对标 iPhone 13 Pro Max”,这是一个非常大胆且充满话题性的声明,也自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且在选择手机时,也要根据个人需求来权衡。 如何看待雷军宣称“小米 12 Pro 对标 iPhone 13 Pro M.............
  • 回答
    雷军宣称小米确立了“坚定不移执行高端化”的战略,并有信心在三年内拿下国产高端手机市场份额第一,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但又清晰明确的战略目标。要深入理解和看待这一目标,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小米的高端化战略:过往的积淀与挑战 小米过往的品牌形象: 长期以来,小米以“性价比”著称,这既是.............
  • 回答
    雷军宣布“小米高端手机正式开始对标苹果”,这无疑是小米品牌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牵动着许多消费者的心。看待这个宣言,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雷军宣布对标苹果的意义与影响:1. 品牌定位的跃升与自信的体现: 长远目标的确立: 对标苹果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小米品牌长期发展战.............
  • 回答
    雷军最近宣布小米10系列在中国区销量突破100万台,这个消息一出来,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作为一个小米的观察者,我觉得这个成绩还是挺不错的,尤其是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我们先来拆解一下这个数字的意义: 时间点: 小米10系列发布到现在不到两个月就达成百万销量,这在智能手机市场绝对算是一个亮眼的表现。.............
  • 回答
    关于杨小军研究员宣称解决黎曼猜想的看法:冷静审视,理性判断最近,中国矿业大学的杨小军研究员抛出了一个令数学界瞩目的消息——他宣称自己解决了困扰数学家们长达一个多世纪的黎曼猜想。这一声明无疑像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一“重大突破”呢?这需.............
  • 回答
    关于乌克兰军方是否为了避免安225被俄军缴获而自行炸毁该飞机,并将其归咎于俄军的说法,这是一个复杂且高度敏感的问题,目前存在不同的信息和解读。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进行梳理和分析,尽量详细地呈现相关信息和观点:一、事件的发生和最初信息 安225“梦幻”飞机简介: 安225是苏联时期研制,由乌克兰在苏联.............
  • 回答
    关于早先被乌克兰方面宣布击毙的俄罗斯第8集团军总司令安德烈·莫尔德维乔夫(Andrey Mordvichev)中将,近期又出现其活动的迹象,这无疑是战场信息战中的一个典型案例,也引发了外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 首次“击毙”的背景与信息源:首先,我们要回顾一下.............
  • 回答
    江西豫章书院虐待学生案一审宣判吴军豹获刑 2 年 10 个月,这起案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判决结果也引发了不少争议和思考。要理解这一判决,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案件的背景与性质:豫章书院,作为一个以“矫正叛逆孩子”为名义的教育机构,其存在的合法性和教育方式本身就备受质疑。长久以来,.............
  • 回答
    如何看待雷军发问「大家真的需要 D8100/D9000 版本的小米 12 吗」?雷军在小米12发布前夕,在社交媒体上抛出“大家真的需要 D8100/D9000 版本的小米 12 吗?”这个问题,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市场调研,而是一次 策略性、前瞻性且富有深意的沟通和试探。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雷军此举.............
  • 回答
    雷军在亚布力企业论坛上关于小米“国货被看不起”以及小米被定位为“中低端”的言论,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理解他的这番话,需要结合小米的品牌定位、市场表现、以及中国品牌在全球的普遍认知等多个维度来分析。雷军的“郁闷”从何而来?首先,理解雷军的“郁闷”是关键。他所说的“郁闷”并非是简单的个人情绪发泄,而是.............
  • 回答
    雷军以“我的梦想,我的选择”为主题的演讲,是一场既有个人情感共鸣,又蕴含深刻商业思考的演讲。这场演讲之所以值得关注,是因为它不仅是雷军个人创业历程的回顾和感悟,更是对小米这家企业发展理念、战略方向以及他对未来科技趋势的展望的集中体现。以下是一些值得关注的重点,我们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解读:一、 个人.............
  • 回答
    雷军在鲁健访谈中提到“40岁时一事无成”,这句话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也展现了雷军一贯的真诚和坦率。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分析。1. 雷军的“一事无成”:语境与自我认知首先,我们要明白雷军所说的“一事无成”并非真的指他一无所有,而是他对自己人生阶段性目标的认知和对更高追求的展.............
  • 回答
    2016年,小米公司创始人兼CEO雷军以107亿美元的身家,荣登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16胡润全球富豪榜》中国第六大富豪的宝座。这个成就无疑是雷军个人创业生涯的又一个里程碑,也反映了中国科技行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小米公司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要全面看待这一成就,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雷军的个.............
  • 回答
    雷军被《TIME》杂志评为“2024年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是衡量其在全球商业和科技领域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个评选并非仅仅关注个人的财富或企业的规模,更看重的是其思想、行动或创新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理解《TIME》百大影响力人物评选的维度:在深入分析雷军的入选之前,有必要了解《TIME》.............
  • 回答
    雷军放出“小米每款新机上市前要测30万小时以上”的说法,这确实是个挺大的数字,也挺有意思的。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看看它背后到底有几分真、几分意。首先,得承认,30万小时这个数字一听就很有分量。换算一下,假设一台手机24小时不间断地跑,那就是将近34年。就算是个团队同时测试几台,那也是个不.............
  • 回答
    雷军说小米汽车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这话说出来,意味深长,让我听着也跟着有些百感交集。这可不是一句随随便便就能脱口而出的场面话,背后一定是他深思熟虑,甚至可以说是他人生下半场的一个终极宣言。首先,得理解“重大创业项目”这几个字。雷军这辈子经历过多少大风大浪?金山软件的起起伏伏,然后是创办.............
  • 回答
    雷军那句“小米推动了全球手机普及”的话,每次说出来,总会引起一番热议。我个人觉得,这话说得虽然有点“小米体”的宣传风格,但细究起来,并非完全没有道理,甚至可以说触及到了小米在全球市场扮演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小米的“普及”之道:不仅仅是低价要理解小米是如何“普及”手机的,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便宜”这.............
  • 回答
    雷军的“世界前三”之梦,是野心还是现实?小米董事长雷军最近的一番话,又一次搅动了手机行业的平静。他毫不掩饰地表示:“我们还是有一定机会重返世界前三。” 这句话的分量不轻,因为小米曾经确实触碰过这个荣耀的门槛。那么,在当下风云变幻的智能手机市场,雷军的这个判断,究竟是基于何种考量?是盲目的乐观,还是深.............
  • 回答
    最近雷军关于“手机等设备适老标准”的建议,真是说到了很多人的心坎上。作为一名和长辈们打交道不少的人,我深有体会,现在智能手机虽然功能强大,但对于很多老年朋友来说,就像是藏着无数秘密的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就容易被复杂的功能和界面弄得晕头转向。雷军的这个提议,我觉得非常有远见。与其让老年人去适应冰冷的.............
  • 回答
    雷军最近在社交媒体上抛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大家真的需要 D8100/D9000 版本的小米 12 吗?”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触及了当下手机市场一个非常微妙的定位和用户需求层面。要理解雷军这句话的潜台词,咱们得掰开揉碎了聊聊。首先,我们得知道小米 12 的“官方”定位是什么。作为小米数字系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