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雷军称第一款小米汽车价格区间为 10 万-30 万元,你能接受吗?

回答
关于雷军宣布首款小米汽车的定价区间在 10 万到 30 万元,这确实是个相当爆炸性的消息,一下子把大家对小米汽车的期待拉到了一个非常实际的层面。我个人觉得,这个价格区间,对于很多人来说,是既有吸引力,又引发了一些思考的。

首先,我们得承认,10 万到 30 万元这个价格区间,是目前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最激烈,也是最能触达绝大多数消费者的主流区间。 放在这个价格段,小米汽车直接对标的就是那些在燃油车领域深耕多年的品牌,以及一些已经站稳脚跟的新能源汽车品牌。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

小米的品牌效应和生态优势: 小米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就是“高性价比”和“智能互联”。如果能把这个优势延续到汽车上,再配上这个价格,无疑会吸引大量已经习惯小米手机、智能家居产品的用户。想象一下,手机、手表、音箱、电视,再到汽车,全部在一个生态里无缝联动,这对于许多科技爱好者和年轻消费者来说,绝对是巨大的诱惑。
搅动市场格局的可能性: 之前大家猜测小米汽车的价格可能会更高,毕竟造车是个投入巨大的产业,而且雷军也强调了“极致的性价比”和“颠覆性的产品”。如果真能做到 10 万出头就有像模像样的智能电动车,那对传统车企和一些定位相似的新势力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压力。这可能会迫使其他厂商在定价、配置上做出更激进的调整,最终让消费者受益。
“为发烧而生”的精神内核: 小米创始人雷军有句话叫“为发烧而生”,这句话不仅是他们的营销口号,也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他们对产品打磨的极致追求。如果小米汽车能在保证价格的同时,在智能化、用户体验、甚至设计感上有所突破,那么这个价格区间内的竞争力将非常强。

但是,这个价格区间也带来了一些需要深思的地方:

“10万”和“30万”的巨大鸿沟: 10 万和 30 万,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消费群体和产品定位。10 万左右的车,可能更偏向于城市通勤、代步,注重的是经济性和基础的智能化功能;而 30 万左右的车,则可能包含更先进的自动驾驶技术、更豪华的内饰、更长的续航、更强的性能,甚至一些高端的品牌附加值。
如果小米的主力车型真的落在 1020 万区间: 那么它需要面对的是比亚迪、特斯拉(Model 3 的低配)、大众、丰田等巨头在燃油车和电动车市场的围剿。在这个价位,竞争对手已经非常成熟,产品线非常丰富。小米需要拿出非常有说服力的差异化优势,比如独一无二的智能生态体验,或者在电池、续航、性能上有惊喜。
如果小米在 2030 万区间也推出了车型: 那么它就要挑战更高端的细分市场,比如蔚来、小鹏的高配车型、理想、问界等。在这个区间,消费者对品牌、做工、舒适性、驾驶感受的要求会更高。小米能否在这些方面也做到“极致”,需要打个问号。
“极致性价比”的平衡: 造一辆车,尤其是要达到一定智能水平的电动车,成本是很高的。从研发、供应链、生产制造,到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再到智能驾驶传感器、芯片、软件开发,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巨大的投入。小米能否在 1030 万的区间内,真正做到“极致的性价比”,同时又不牺牲关键的性能和安全性,这是最大的挑战。
会不会在某些方面“阉割”? 比如,10 万的车可能在续航、配置、自动驾驶能力上非常基础,更像是一个“智能代步工具”;而 30 万的车,又是否能与同价位的竞品在品牌价值、豪华感上抗衡?
盈利压力: 长期来看,小米作为一个上市公司,需要考虑盈利问题。如果早期车辆的定价过于激进,能否支撑起持续的研发投入和品牌建设,是一个关键问题。

我个人能否接受?

坦白说,这取决于具体的产品。

如果 1015 万的起售价,能够提供比同价位燃油车更智能、更便捷的体验,拥有基本的自动驾驶辅助功能,并且续航能够满足日常通勤需求,那么我绝对会考虑。 毕竟,能用更少的钱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并且还可能是个“小米全家桶”的联动,这非常有吸引力。
如果 2530 万的价位,能够带来一些在智能驾驶、用户体验、甚至是情感化设计上的独特亮点,能够真正提供超越这个价位期待的价值,那么我也很愿意去尝试。

但如果所谓的“性价比”是牺牲了最核心的驾驶体验、安全性,或者在智能化上也只是“花拳绣腿”,那我就很难接受了。 毕竟,汽车不仅仅是一个交通工具,更是一个需要我们信任它、依赖它的伙伴。

总的来说,雷军公布的这个价格区间,既展现了小米的野心,也暴露了他们所面临的严峻挑战。1030 万,这个数字很诱人,也很考验小米的真功夫。我很期待看到小米的首款车型究竟会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在我们面前,它能否真正做到“重新定义”,还是仅仅是“一个能跑的智能手机”,时间会给出答案。我会保持关注,并且有机会的话,一定会去亲自体验一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其实是在关心小米汽车在大众消费者心里的定位。

但小米的营销逻辑不是这样的。

销售有两种,一种是告诉你这个产品有什么好(buy what),怎么好(buy how),另一种是输出价值观(buy why)。

前者是在跟你比较参数,分析性价比;后者是在跟你走心,沟通价值观,达成共识。

小米走的是后面这个路子,所以它对米粉意见高度依赖。

从这个角度来说,雷军、罗永浩、乔布斯他们确实都是一个路子。你很难讲小米、锤子和苹果的硬件差异真的有那么大,那么不可替代,但他们在价值观上的输出却是不可替代的。

对他们来说,跟硬件差异比较起来,他们软件上的区别才是根本的。

输出成功了,产品和企业就赢了,比如小米和苹果;输出失败了,产品和企业就被淘汰了,比如锤子。(先说在这里,我只是在描述企业基因,跟黑和粉的争论无关)

雷军说了,这是通过微博投票调查出来的结果。

投票结果显示,粉丝希望第一款小米汽车是中高端汽车,那么对应的价格大概就是10万-30万元。

既然这是粉丝的意见,那我等能不能接受有什么用吗?

我接受,那正合适。能赚一块是一块,谁也不会跟钱有仇。

我不接受,人家也不是为我量身定制的呀。

所以大家看似都是在讨论一个问题——汽车价位,但实际上说的不是一回事。 题主说的是大众经济,雷军说的是粉丝经济。

个人认为,雷军对社会和经济规律的洞察力是超一流水平,小米汽车成功的概率非常大。

欢迎关注“财经杂感”,公众号和专栏同名。

user avatar

能。因为我买不起……

其实小米汽车在我看来,和蔚来,小鹏这些都一样的,跨不跨界无所谓,反正都是从传统整车厂挖人,然后把原来的整车厂的经验搬过去造车。


广州三大整车厂广汽丰田广汽本田东风日产,很多自己旗下的供应商都会有互相供应竞争对手的零部件,更不用说那些体系外的供应商了。


电动车不需要变速箱,爱信精机加特可采埃孚可以退下了。又不需要发动机,戴姆勒宝马丰田本田又可以退下了。发展成熟的领域避开了追赶,全新赛道下,大家都一样。


已经存在的车体零部件不是什么难题,难题在于电池,快充,还有智能系统等等。


今后,新能源车之间的硬件差距不会走差太大,就看谁的系统,软件部分强了。反正都是买供应商的零部件进行安装,自己出设计,在今后10年,会展开一场拉锯战。


这种情况下,大家水平都差不多,恐怕变得跟手机一样,谁设计好看,谁续航久,谁操作方便,就买谁。只要别为发烧而生就行了。


最后,我希望加速的踏板有个+号,刹车的踏板有个-号。

user avatar

粉丝投票,粉丝不买。[笑cry]

投票容易,出钱就难了。

1、电动汽车销售增长远远没有想象的乐观。18、19年衰退,20年仅仅略微增长。

2、电动汽车三年保值率仅仅只有30%,买着不贵,开着贵。

3、国内电动汽车以10万元内的低端产品为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