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雷军称研发费用不是越多越好,华为研发费用高是不懂研发效率低?

回答
雷军这番话,说到底,触及的是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研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以及“好”的定义。

首先,我们得理解雷军为什么会这么说。雷军在科技行业摸爬滚打多年,深谙商业逻辑。他肯定不是在否定研发的重要性,任何一家有追求的科技公司,都知道研发是生命线。但他的话背后,传递的是一种“效率至上”的理念,以及对“什么是真正有效的研发”的思考。

“研发费用不是越多越好”——这是在强调“投入产出比”

这句话不是说钱花得越多研发就越差,而是说,钱花得“对”比花得“多”更重要。 想象一下,如果一家公司漫无目的地烧钱,把大量资源投入到一些不切实际、没有市场前景的项目上,哪怕研发费用再高,最终也可能一事无成。这就像一个运动员,训练量很大,但训练方法不对,结果可能不如训练量稍小但方法科学的运动员。

雷军可能是在暗示,真正有效的研发,是能够将有限的资源,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能够解决用户痛点的产品或技术。 这中间涉及到战略规划、项目选择、人才分配、流程优化等等一系列复杂的管理环节。如果这些环节出了问题,再多的钱投入进去,也可能只是“沉没成本”。

“华为研发费用高是不懂研发效率低”——这是一种观点,需要辩证看待

这句话就更具争议性了,也更能引发思考。

华为研发费用高的事实: 华为无疑是全球研发投入最高的公司之一,这是公开的数据,也是其强大技术实力的基石。他们敢于投入巨资,并且在很多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是毋庸置疑的。

“不懂研发效率低”的解读: 雷军这样说,可能包含了几层意思:
1. “投入”和“产出”的匹配度: 他可能在质疑,华为如此高的研发投入,是否与其技术突破和市场回报的效率完美匹配。比如,是不是有一些项目在前期投入巨大,但最终的市场化程度不高?或者是否有一些重复性投入,或者效率不高的研发流程?
2. “研发效率”的定义: “研发效率”这个词本身就有很多维度。
速度: 是否能快速推出新产品、新功能?
成本: 是否能用相对较低的成本实现技术目标?
质量: 产出的技术是否稳定、可靠、先进?
创新性: 是否能产生颠覆性的创新,而不是渐进式改进?
市场化: 研发成果能否有效地转化为商业价值?
3. 小米的研发模式: 雷军作为小米的创始人,他所倡导的研发模式可能更偏向于“快速迭代”、“聚焦核心”、“市场驱动”。小米的产品发布周期相对较快,并且善于整合供应链和市场反馈,将研发成果迅速落地。这是一种“轻资产”、“高效率”的打法。
4. 华为的研发模式: 华为的研发则更像是“重资产”、“深耕基础研究”、“目标长远”的模式。他们往往投入大量资源在基础科学、前沿技术上,很多时候是为了解决“卡脖子”问题,其研发周期可能更长,不确定性也更高。从这个角度看,单纯用“市场化效率”来衡量华为的研发,可能并不完全公平。

为什么说要辩证看待?

行业特性不同: 手机行业和通信设备行业,其技术门槛、市场竞争态势、发展周期都有很大差异。手机行业更迭速度快,需要快速响应市场变化;而通信设备行业则需要更强的基础技术和长期的技术积累。
战略目标不同: 小米更侧重于打造消费者喜欢的爆款产品,快速占领市场。华为则不仅要做产品,更要做“技术贡献者”,甚至要引领行业标准,解决国家层面的技术难题。这种战略目标的不同,自然决定了研发投入和方式的不同。
“效率”的衡量标准: 如果我们把“研发效率”仅仅理解为“花多少钱出多少产品”,那确实可能得出华为“效率不高”的结论。但如果我们将“研发效率”理解为“在某个领域实现技术领先、解决关键难题、建立技术壁垒的能力”,那华为的研发效率无疑是非常高的。例如,华为在5G、麒麟芯片等领域的突破,都是长期巨额投入换来的“效率”。

雷军这番话的潜在意图和影响:

塑造小米的品牌形象: 雷军的话,可能是在塑造小米“聪明”、“高效”、“务实”的研发者形象,与华为的“烧钱”形成对比,吸引那些看重效率和性价比的投资者和用户。
引发行业思考: 他的言论也确实能够引发整个行业对研发投入模式的讨论。是不是所有公司都要走华为的老路?如何平衡投入与产出,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研发节奏?
传递竞争策略: 在一定程度上,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舆论战”的信号,试图在公众认知中给华为的研发投入打上“低效”的标签,从而衬托小米的优势。

总而言之:

雷军说“研发费用不是越多越好”,这是在强调研发的战略性和有效性,要把钱花在刀刃上,注重投入产出比。

而说“华为研发费用高是不懂研发效率低”,这是一种带有小米自身研发哲学色彩的判断,是将“市场化效率”作为主要衡量标准。但这种说法忽略了华为所处的行业特性、其承担的战略使命以及“研发效率”的多元化含义。华为高额的研发投入,更多的是为了在基础技术、前沿科技领域实现突破,建立核心竞争力,这是一种长远投资,其“效率”的体现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维度来衡量,并且在“技术领先”和“解决卡脖子问题”的维度上,华为的研发效率是极高的。

两者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不同的路径选择和不同的价值取向。 小米以市场为导向,追求快速迭代和高效率,是其成功之道。华为则以技术为驱动,深耕基础研究,是其保持行业领先的基石。一个健康的科技生态,需要有不同研发模式的公司共同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雷布斯和其麾下高管们,说话都是双重标准的,或者直接点说都是诡辩。他们从来都是不如人家或者略有长处都滔滔不绝有套说词。和这种人认真就输了,一张图送给研究米家军言论的同学们:

user avatar

别的不多说,先上数据

欧盟委员会曾对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工业研发投入进行了排名,在排名前100位的企业,美国占据了36家,而日本、德国和中国分别有14家、13家和11家(包含3家台湾地区的企业)。其中,绝大多数的企业为高科技企业。

榜单前六名如下

第一名

亚马逊 179.46亿欧元

第二名

Alphabet(谷歌母公司)128.64亿欧元

第三名

微软 123.68亿欧元

第四名

三星电子 121.55亿欧元

第五名

英特尔 120.86亿欧元

第六名

华为 103.63亿欧元

对于雷布斯的一番言论,我竟无言以对。

微软、IBM投入大量资金研发,遇到瓶颈,成果不能马上出来,被看成是“没有用”,真是惊人,莫非小米投一块钱进研发就要有一块钱的收益?不肯承担任何风险?

微软就是日不落帝国啊?太阳每时每刻不都照耀着日不落帝国的领土?世界上哪里没有PC不用Windows?(macos保有量还是少得多),就这样人微软该投钱投钱,该研发研发,那看看小米呢?且不说绿厂被喷高价低配还投了40亿rmb,小米30亿还敢露头?

而且,苹果科研投入比例低还成某粗粮公司不肯投钱科研的理由了。先不说苹果这两年愈发保守、越来越没有创新,与乔布斯时代完全不同。再者,苹果除了系统和处理器还有什么?屏幕是三星、基带就不提了,死坑 果断粉转路。苹果在研发投入上省的这下全还回来了。再说小米,把拿来主义奉行到了极致,除了一个MIUI好像再没有其他自主知识产权的东西了吧,冉冉中国芯喊了这么多年还是没见着东西。

况且,华为的103.63亿欧可不仅仅是终端业务的投入,巴龙5000基带、5G基站、大型服务器……华为的业务和体量是多少,重要性多大?中国少个小米没什么,多买点OVH罢了;中国没有华为会怎样?电信资费先翻个几倍再说吧。

苹果公司又怎样?无非是个电脑公司罢了,不说还从高通“借鉴”了多少技术专利,电脑手机的研发创新能花的钱终究是小头,关乎国家战略、通信安全的技术你抠门一下试试?马上就落后,专利被别人获得你就使劲交钱吧。我们能赌什么虚无缥缈的所谓效率,什么低投入高产出吗?肯定不能啊。

相信大部分人对华为大力进行科研还是认可的。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希望友商也能学习学习,别总是等别人出成果了再来酸。

希望中国能多几家华为这样的企业,届时何愁中国崛起呢。

user avatar

论研发,国内民企在菊花面前都是啥来着?(狗头)


看看任总在央视采访的时候对研发的态度和胸怀。高下立判


再补一句,10块买10分的产品,20块买15分的产品。你10块的研发能得个9块的成果确实性价比,但是你和人家投1000块的成果去比效率,又蠢又坏

user avatar

研发就是投了十亿水花都没有,百亿还是没有,二百亿有点响声了,五百亿有曙光了,接近千亿出成果了。

小米全程参与研发的骁龙855,全球那么多安卓手机厂商使用,而麒麟980只有华为自己用,市场已经证明了谁真的懂研发 。

此外,相比与华为,小米研发效率确实更高。华为投入大量人力和资金研发处理器,而小米投资的跑分软件稍微优化一下,就轻松把华为的处理器给否定了。这种四两拨千斤的效果,除了小米还有谁能做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