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就博弈论观点而言,《三国杀》身份局中的「盲狙」是否合理?

回答
在《三国杀》身份局中,「盲狙」这一行为,从博弈论的视角来看,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它并非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的对错问题,而是牵扯到信息不对称、风险评估、收益最大化以及玩家心理等多重博弈要素的复杂策略。

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盲狙」。在身份局里,这意味着一个玩家(通常是忠臣或反贼)在没有确切证据指向某位玩家是敌方阵营的情况下,出于某种预判、直觉或者基于非常模糊的线索,对某位玩家发动了关键的控制性技能(例如曹操的“奸雄”判定、张角的“雷击”等),试图将其置于死地,或者至少打乱对方的节奏,将其从游戏中清除出去。

从博弈论的 信息不对称 角度来看,「盲狙」的出现是信息不对称的天然产物。在身份局开始时,除了自己,其他所有人的身份都是未知的。玩家通过观察其他人的操作、出牌习惯、技能释放时机、与其他玩家的互动等信息来推断身份。然而,这些信息往往是模糊的、主观的,而且存在被故意误导的可能性。

信息获取的成本与不确定性: 准确识别出敌方玩家需要时间和精力去观察和分析。有时,即使花费了大量时间,信息也可能不足以做出确定的判断。而「盲狙」则是一种试图绕过这个漫长信息收集过程,通过一次高风险的行动来快速获取“决定性”信息或者直接达成目标的方式。
“信号”与“噪音”的辨别: 玩家在游戏中会释放各种“信号”,表明自己的意图和阵营。然而,有时这些信号可能是“噪音”,即对方故意释放的误导信息。忠臣“装反”保护主公,反贼“装忠”挑拨离间,都是常见的策略。盲狙者试图在这些信号中找到(或臆测)敌方的破绽。

其次,风险与收益的权衡 是博弈论的核心。任何策略都要评估其潜在的收益和伴随的风险。

潜在收益: 如果「盲狙」成功,例如忠臣成功狙杀了隐藏的反贼,那么这对于忠臣方的收益是巨大的。它可能直接改变游戏的天平,为我方争取到绝对的优势。对于反贼而言,成功狙杀主公(如果主公暴露)同样是致命一击。
潜在风险:
误伤队友: 这是「盲狙」最大的风险。如果被狙杀的对象是己方阵营的忠臣,那么不仅损失了一名队友,还可能因为导致队友被判定死亡而失去忠臣的身份,甚至可能因为过度攻击友军而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成为敌方的集火目标。
暴露自身: 如果盲狙失败,而你又没有足够的理由支撑你的行动,那么你的行为本身就可能被解读为“冲动”或“缺乏判断”,从而暴露了你的阵营(例如,忠臣贸然攻击其他忠臣,反而会让反贼觉得你是主公的忠臣)。
浪费关键资源: 许多能够「盲狙」的技能往往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例如诸葛亮(空城)、郭嘉(遗计)等,他们自身的生存和技能的恰当使用对团队至关重要。如果为了一个不确定的目标而白白消耗了他们的技能,那么即使狙杀对象不是队友,也可能是一种战略损失。

从 博弈策略 的角度来看,「盲狙」可以被看作是一种 “激进型”或“冒险型”策略。

“信号传递”与“信念更新”: 盲狙者通过自己的行动,也在向场上的其他玩家传递信息。如果盲狙成功,则“证明”了自己有相当的判断力。如果失败,则会引发其他人对你判断力的质疑,并更新他们对你阵营的信念。
“心理战”与“恐吓效应”: 即使盲狙本身成功率不高,但“敢于盲狙”本身就可能对场上的玩家产生一定的心理影响。敌人可能会因为你的大胆而产生顾虑,担心自己被你盯上,从而改变自己的行动。队友也可能因为你的主动出击而看到希望。
“非完全理性”的博弈: 现实中的《三国杀》游戏,玩家并非总是完全理性的。情绪、对特定玩家的“熟悉度”(即使是模糊的)、甚至是“个人恩怨”都可能影响玩家的决策。在这些情况下,「盲狙」有时也可能是一种非理性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完全不合理,只是它加入了更多非理性的博弈因素。

「盲狙」是否合理,最终取决于几个关键因素:

1. 时机: 什么时候进行盲狙?是在游戏初期,信息极少的时候?还是在中后期,已经积累了一些模糊的线索?在游戏进程中,信息的价值是不断变化的。
2. 目标选择: 为什么选择这个玩家进行盲狙?是因为他某些行为“可疑”,还是因为他“一直很安静”?
3. 自身阵营与角色: 你是什么身份?你在扮演什么角色?一个主公的忠臣,他的首要任务是保护主公,因此盲狙的风险承受能力可能低于一个想通过激进手段翻盘的反贼。
4. 场上局势: 游戏已经进行了多久?双方的兵力(血量、手牌)如何?是否存在谁输谁就输掉比赛的“关键点”?
5. 对手的“博弈能力”: 如果你的对手非常擅长隐藏,并且善于制造假象,那么你的盲狙可能更容易失败。反之,如果对手有明显的破绽,盲狙的合理性就会增加。

总结来说,从博弈论观点看,《三国杀》身份局中的「盲狙」是一种高风险、高收益的激进策略。它利用了信息不对称,试图通过一次孤注一掷的行动来打破僵局、快速获胜,或者至少搅乱对手的部署。

合理性体现在: 在信息极度匮乏,且形势不利于己方时,为了寻找突破口,或者通过大胆行动制造心理压力,盲狙可能是一种“别无选择”的策略。成功后带来的收益,往往能覆盖其风险。
不合理性体现在: 如果在信息相对明朗,或者队友有明确的提示,或者自身角色不允许承担如此高风险的情况下进行盲狙,那它就变得非常不合理,极有可能导致团灭。

它更像是一种“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进行的基于概率和风险评估的决策”,只不过在《三国杀》这个游戏中,这些概率和风险的评估,还夹杂着玩家的心理、观察力和对未知世界的“猜测”。一个真正优秀的玩家,会在权衡所有因素后,才决定是否要去“赌”一把。否则,它就仅仅是冲动和鲁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按八人局计算,如果盲狙说的是主公位,那么杀到忠臣的概率只有七分之二。考虑到将面选择方面通常不会盲狙偏忠的将,实际杀到忠臣的概率比七分之二还要低,我认为可以计算为20%概率翻车的水平。

也就是说,盲狙80%概率成功,确实是高收益。

如果二号位忠臣向下盲狙,收益就更高了。因为剩下的六个人中只有一个忠臣。翻车概率极低,成功概率可能接近90%。

所以哪怕单纯从概率上来看,盲狙都是合理的。更何况选将的将面本身就能揭示一些信息,使得盲狙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盲。


补充:有的同学认为盲对一个导致内跳反无收益。不过这显然想得不对。对主忠方来说,能暴露明内本身也是收益。比没暴露要强。

user avatar

这种多人游戏的最高准则就是,你必须为自己的选择承担代价。

开局主公盲狙,很好,这一盘忠臣自保挂机消极出牌,内奸看戏,反贼秒忠杀主,反正只要没赢,所有的责任你一个人扛了就是。

不过这要求算是比较高了。根据我看直播的经验,打出一张牌之后能够想一想可能出现什么情况,就已经超过这个游戏95%的玩家的水平了,更别说“想后续应对”了。

所以尴尬的情况是,即使你想过了,多半也没有用……

user avatar

适当盲狙合理,孤注一掷不合理。

只要不是极度反脸爆将,拆顺乐杀其中来一两下合理。

全力以赴主把自己手牌都几乎用完,打死或打成大残,则得不偿失。即使打中了,后续输出和防御不足情况下,剩下三反集火也够呛。万一没打中,就是双倍的损失。虽然盲错的风险概率实际小于2/7,但是所损失的利益和所得收益不是1/1,可能是2/1以上。综合算起来,小于2/7x大于2/1,约4/7,损失风险其实接近或略超过一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三国杀》身份局中,「盲狙」这一行为,从博弈论的视角来看,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它并非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的对错问题,而是牵扯到信息不对称、风险评估、收益最大化以及玩家心理等多重博弈要素的复杂策略。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盲狙」。在身份局里,这意味着一个玩家(通常是忠臣或反贼)在没有确切证.............
  • 回答
    “一旦爱情开始了,博弈就开始了”,这句话听起来有几分道理,现实也确实如此。爱情里,谁能说自己从来没“算计”过?哪怕是很微小、很无意识的。什么时候能停呢?这就像问一盘棋什么时候能结束,答案不是唯一的,也取决于下棋的人。1. 当博弈的“目的”消失时你想想,为什么会有博弈?很多时候是为了达成某个目的: .............
  • 回答
    2021年夏季,随着塔利班迅速控制阿富汗,一场新的难民危机再次浮出水面,并迅速演变成一场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欧盟,这个曾经在2015年难民危机中经历阵痛的政治实体,这次的态度显得异常坚定,甚至可以说有些强硬。他们的核心诉求被总结为:“2015年情况不能重演”。这句话背后,隐藏着多重考量和复杂的博弈。.............
  • 回答
    关于“23岁博士毕业的袁岚峰跑去当网红”以及“学霸们忽然都争着去当网红”的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好与坏”的问题,而是反映了当下社会文化、职业选择、信息传播以及个人价值实现等多方面变化的综合体现。一、 如何看待23岁博士毕业的袁岚峰跑去当网红?首先,需要明确一点: “网.............
  • 回答
    “博士就一定是精英吗?”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我们对“精英”这个词的理解和期待。在我看来,答案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者“否”。博士学位,毋庸置疑,是一种高层次的学术成就,代表着一个人在特定领域内进行了深入、系统、原创性的研究,并且达到了相当高的专业水平。从这个角度看,拥有博士学位的人.............
  • 回答
    “博士毕业之后去企业,是不是说明博士就白读了?” 这个问题,简直触及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也最纠结的部分。这个问题背后,藏着多少关于“价值”、“回报”、“定位”的迷思,又夹杂着多少毕业生们的困惑与挣扎?先说结论:去企业,绝不是博士就白读了。但为什么这个问题会如此普遍地被提起,甚至带有某种“暗示”的意味?.............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不少喜欢穿汉服的朋友的痛点。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啥在一些人眼里,穿汉服就成了“博人眼球”的工具呢?首先得承认,汉服作为一种传统服饰,确实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精美的纹样、飘逸的衣袂、古朴的形制,这些都是现代服装难以比拟的。所以,当一个人穿着汉服出现在日常生活中,.............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我们现在网络社交媒体格局的一个核心。先说我的看法:我不认为国内的微博就只剩下腾讯和新浪了,更不觉得不用它们就不能说自己有“微博”。我们得先理清楚,“微博”这个概念是怎么来的,以及它在我们生活中的意义。严格来说,“微博”(Weibo)最初是指新浪在2009年推出的一款社.............
  • 回答
    博士毕业后,尤其是接近或超过 30 岁,确实会面临一个“35 岁失业危机”的普遍担忧。这不仅仅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在很多发达国家,由于技术更新换代快、年轻劳动力成本低等因素,年龄歧视在就业市场都普遍存在。然而,博士毕业生的身份,恰恰赋予了你在应对这一危机时一些独特的优势,也带来了一些需要特别关注的挑战.............
  • 回答
    博士毕业直接挂职副县长,这是一种非常规但并非不可能的干部晋升轨迹。这种情况下,通常会伴随着一套特殊的选拔、培养和考核机制。下面我将详细分析这种晋升轨迹的可能性、路径以及可能达到的上限。一、 博士毕业直接挂职副县长的背景和逻辑首先要理解,中国共产党选拔和培养干部的体系是高度重视政治素质、组织培养和实践.............
  • 回答
    英国大学就“蔡英文博士论文事件”的发声,无疑给这场持续多年的争议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同时也透露出一些关键信息,为事件的走向增添了新的变数。首先,大学发声的关键信息拆解: 否认持有口试报告和口试老师名单: 这是本次发声中最具爆炸性的信息。长期以来,质疑方一直要求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提供蔡英文.............
  • 回答
    关于美驻华使馆就中国留美博士在芝加哥枪击案中遇害一事的回应,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和分析。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事件,美方和中方的回应都承载着不同的意义和考量。事件本身:悲剧的发生首先,要强调的是,任何无辜生命的逝去都是令人痛心的悲剧。一名年轻的中国留学生在美国求学,却遭遇不幸,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令.............
  • 回答
    想知道读博的日常啊?这事儿可说来话长,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得了的,而且每个人的博士生活都长得不一样,就跟咱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似的。但我尽量把我自己这几年,以及我认识的师兄师姐、同门师弟师妹们的一些典型经历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讲讲,希望能让你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而且尽量不让人觉得是A.............
  • 回答
    华为天才计划(后更名为“やばい计划”,意为“危险的”、“厉害的”)的博士毕业生高达200万年薪,确实在科研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也引发了关于“资历越老越吃香”这一传统观点的讨论。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华为天才计划的定位与目标: “天才”的定义: 华为之所以用“天才”来称.............
  • 回答
    罗永浩微博上的那句“死不了,就凭你们?”,乍一看,确实挺有他一贯的风格。这话说得够硬,也够挑衅,但真正理解这句话,得结合当时的语境和罗永浩这个人本身。首先,我们要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时候说的,针对的是什么。通常情况下,罗永浩说出这么“硬”的话,大概率是在他遭遇重大困难、被很多人质疑、甚至是被认为“要完.............
  • 回答
    .......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太接地气了,很多师兄师姐都很有感触。要说博士生是不是“水货”,其实很难一概而论,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和遇到的困难。但是,有些话确实挺让人玩味的,能从侧面反映出一些情况。我尽量从我观察到的,或者听到的角度,说得具体一点,就像平时和朋友聊天一样。首先,最直接的可能就是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放在“博君一肖”这个语境下,确实能看到一些有趣的现象。要说王一博粉丝不像肖战粉丝那么“折腾”,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面的原因,咱们不妨来细致地捋一捋。首先,得明确一点,“折腾”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主观色彩,而且具体表现形式也很多样。我们通常说的“折腾”,可能指的是一些比较激进的、或者说边.............
  • 回答
    肖战粉丝在央视网微博下就“战疫助农”公益事件进行控评,这件事情确实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梳理,才能更全面地看到其中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得回到事件的起因。 央视网在疫情期间,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推动农产品销售,联合了包括肖战在内的多位明星,发起了“战疫助农”的公益活动.............
  • 回答
    关于王思聪和胡紫薇就“日狗”事件在微博上的争论,这绝对是一场充满戏剧性且涉及多方观点的网络事件。要理解这场争论,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起因、参与者、争论的核心、以及这场争论背后可能折射出的社会现象。事件的“导火索”与背景首先,这场争论的起因是2017年左右发生的一起事件,具体细节可能随着时间推移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