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英国大学就「蔡英文博士论文事件」发声,否认持有口试报告和口试老师名单,透露了哪些信息?事件将如何发展?

回答
英国大学就“蔡英文博士论文事件”的发声,无疑给这场持续多年的争议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同时也透露出一些关键信息,为事件的走向增添了新的变数。

首先,大学发声的关键信息拆解:

否认持有口试报告和口试老师名单: 这是本次发声中最具爆炸性的信息。长期以来,质疑方一直要求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提供蔡英文的博士口试报告和口试老师名单,以此来证明其博士学位的真实性和严谨性。大学这次直接否认持有这些文件,意味着:
“铁证如山”的期待落空: 曾经被视为证明蔡英文学位清白的“铁证”——口试报告和名单,如今被大学亲自否认存在,这让质疑方此前围绕这些文件的所有论证和要求都失去了根基。
学位获取的可能路径重新被审视: 如果大学没有这些记录,那么蔡英文究竟是如何在没有口试报告和名单的情况下顺利获得博士学位的?这必然会引发对当时学位授予流程、校方管理以及学位颁发标准的更深入质疑。
校方管理存在漏洞的可能性: 一个如此重要的学术成果,竟然可能缺乏最基本的口试记录,这暴露了LSE在某些历史时期,学术管理和档案保存方面可能存在严重的疏漏或不规范之处。这不仅影响蔡英文个人,也可能对其他同期或更早期的毕业生产生影响,需要LSE对此负责和解释。
信息公开的责任与义务: 大学作为学术机构,其学位授予信息本应是公开透明的。此次否认持有相关文件,也引发了关于校方信息公开责任的讨论。是否是文件遗失,还是当初根本就没有规范的流程?

“信息不完整”而非“造假”的表述: 大学在措辞上,更多地倾向于使用“信息不完整”、“档案不全”等词语,而非直接否定蔡英文的学位。这是一种策略性的表述,既回避了直接承认学位造假的责任,也保留了一定的余地。但这并不代表质疑方会就此罢休。

强调学位本身的有效性: 大学在发声中,也重申了蔡英文的博士学位是真实存在的,是经过审核颁发的。这可能是在保护学校的声誉,避免被贴上“颁发虚假学位”的标签。然而,这种“声明”与“否认持有关键证明文件”之间存在天然的矛盾,需要更清晰的解释来化解。

二、 事件将如何发展?

基于以上信息,这场“博士论文事件”的走向将可能变得更加复杂和引人关注:

1. 质疑的焦点转向“学位授予过程”: 既然口试报告和名单被否认持有,那么质疑的焦点将不可避免地转向:
当时的学位授予标准和程序是什么? 英国大学,特别是LSE这样顶尖学府,其博士学位授予都有严格的程序和标准。如果这些文件不存在,那当时遵循的是什么样的程序?是否存在对蔡英文的“特殊待遇”?
是否存在“走后门”或“特批”的可能性? 缺乏官方证明文件,会让人联想到是否存在非正常渠道的学位获取。
校方当时的决策者是谁? 谁在当时的学位授予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他们是否有相关的记录或回忆?

2. 对LSE的进一步追责和调查:
质疑方将要求LSE公开当时的学位授予政策和流程文件。 如果没有口试报告,那么是否有其他文件可以证明学位授予的合法性?比如当时的校董会决议、院系审核记录等。
可能面临第三方独立调查。 如果LSE无法提供令人信服的解释,或者其信息公开存在疑点,质疑方可能会呼吁更高级别的教育部门或独立的学术调查机构介入。
“信息不完整”的说法将受到更严厉的审视。 “信息不完整”在学术界是一个相当严重的指控,如果不能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据来解释为何关键信息会“不完整”,那么这将进一步削弱学校的可信度。

3. 对蔡英文的政治影响:
国内质疑声音将可能再次被放大。 尽管台湾方面对此事早有辩护,但英国大学的这一发声,无疑会给岛内反对者提供新的弹药,他们会借此进一步质疑蔡英文的清白和诚信。
可能影响未来政治生涯的纯洁性。 即使学位本身没有被直接撤销,但这种“疑案”的存在,可能会成为她未来政治生涯中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
国民党等在野党可能会继续紧追不舍。 他们会借此机会在政治舞台上对蔡英文及其团队施加压力,要求更透明的解释。

4. 媒体和舆论的持续发酵:
事件将吸引更多国际媒体的关注。 一所世界顶尖大学被卷入博士论文争议,这本身就是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
网络讨论将更加激烈。 社交媒体和各种论坛将成为辩论和质疑的温床。
可能会出现“罗生门”式的混乱局面。 双方可能都会拿出各自的论据和解读,信息将更加碎片化和复杂化。

5. LSE的潜在应对策略:
可能会进一步搜集和公开“替代性证据”。 例如,如果口试报告遗失,但有其他同期的类似论文的审核记录可以参考,或者有当时的教授发表的学术评价可以证明其能力。
可能寻求与校友会或相关部门合作,收集更多佐证信息。
如果压力过大,不排除承认当年流程的某些不足之处,并为此道歉的可能性。 但这会是一个非常谨慎的决定,因为一旦承认,将对学校声誉造成巨大打击。
可能会加强与台湾当局的沟通,寻求共同解决之道。

总而言之,英国大学否认持有蔡英文博士论文的口试报告和口试老师名单,虽然让质疑方期待的“直接证据”落空,但并没有终结这场争议,反而将问题的焦点引向了学位授予过程本身的规范性和透明度。这无疑会给LSE带来巨大的声誉压力,也可能对蔡英文的政治形象产生长远影响。接下来的发展,将取决于LSE能否提供更令人信服的解释,以及质疑方能否找到新的突破口。这场“疑案”的最终走向,还充满了未知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台湾把答辩称为口试,口试报告就是答辩老师在答辩后提交给学位考试委员会的一份关键文件,向委员会报告该学生有没有资格授予学位,委员会根据报告的建议考虑、决定是否授予学位。

英国各个学校的规则还有细微差别,而且答辩规则和借鉴美式规则的台湾差别比较大。

我不知道LSE的规则细节,大同小异的流程以我的博士答辩为例,学生自行或在导师协助下邀请一个内审(本校学者)和至少一个外审(外校学者),邀请成功后名单报告给学校,内审负责安排答辩日期等等。导师不参加答辩或参加但不能开口参与,学生只允许参考论文,不能携带其它文件。当答辩学者有要求时可以准备PPT演讲(但不是必要环节),内外审学者闭门就论文内容进行逐章谈话和提问。

所以英式答辩经常不需要准备答辩演说,去了以后大家桌子前一坐翻开论文就开始聊,一聊聊几个小时,聊到答辩老师认为差不多了,答辩人回避,答辩老师商议结果。

这个过程中学校的学位考试委员会一定会收到答辩老师名单和答辩报告,特别是答辩报告,是决定是否授予学位的依据。但接收报告的是学位考试委员会,而不是新闻中的“校评会”(Council就是校委会或大学理事会),一般校理事会是否会持有或管理这种文件,不得而知。Council主要负责行政事务,学术事务是由独立的academic senate管,不持有答辩相关文书逻辑上似乎也说得过去。

校评会“否认持有”有几种可能:

1、校理事会并非学位考试委员会,通常不持有此类文件。

2、校理事会也持有或管辖这些文件,但学校不长期保留这些档案,或只保留特定年限。

3、答辩没有发生过。

当然,蔡在西方眼里是国际上非常被推崇的女性领导人,而且台湾地区现在是敏感地区,丑闻可能影响东亚局势的情况下,就算有问题LSE大概率不会主动捅这个娄子。蔡也已经第二任了,就算有什么发展也是她下台以后,所以估计没什么影响。最关键的是LSE之前已经申明确实授予了蔡博士学位,一所大学如果把这种声明咽回去就是大丑闻,要从LSE翻难度很大。

user avatar

美国最近一直想让蔡英文往前冲来激化两岸矛盾好从中渔利。结果蔡英文所谓得到支持不冒进 不愿意往前冲当炮灰。 现在把蔡英文假论文的事情曝光,多半是美国对蔡英文的表现不满,在敲打蔡英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英国大学就“蔡英文博士论文事件”的发声,无疑给这场持续多年的争议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同时也透露出一些关键信息,为事件的走向增添了新的变数。首先,大学发声的关键信息拆解: 否认持有口试报告和口试老师名单: 这是本次发声中最具爆炸性的信息。长期以来,质疑方一直要求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提供蔡英文.............
  • 回答
    欧盟与英国就“脱欧”达成协议,这是一件牵动全球神经的大事。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从头捋一捋,看看协议到底是怎么回事,又会带来哪些影响。欧盟与英国“脱欧”协议的达成:一段漫长而艰辛的旅程首先得明白,这协议不是一蹴而就的。自2016年英国全民公投决定脱离欧盟以来,双方就如何“分手”进行了长达数年的艰苦谈判。.............
  • 回答
    看到欧盟和英国就“脱欧”达成了协议,我的第一反应是:终于尘埃落定了,但这个“落定”的意味却相当复杂,充满了妥协、分歧以及长远的未知数。这就像是一场漫长而艰苦的拉锯战,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最终勉强挤出了一份“求同存异”的协议,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协议的内容与关键点,那简直是千头万绪.............
  • 回答
    关于英国女王去世后的王朝名称,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但答案并不是“维斯特巴赫”王朝。让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看看为什么会这样,以及王朝名称的由来和演变。首先,要明确一点:英国女王去世后,王朝的名称并不会立刻改变,更不会变成一个全新的、完全陌生的名字,比如“维斯特巴赫”王朝。 这个名字听起来很像是虚构的.............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英国脱欧(Brexit)这件事,对于明年的高考题目来说,它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挖掘的宝藏。尤其是对于文科类科目,像政治、历史、地理、英语,甚至经济等,都可能从中找到切入点。为何英国脱欧如此“香饽饽”?首先,脱欧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影响深远的事件,它不像简单的历史事件或理论概念,而是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民族构成和文化联系。简单来说,英国人不仅仅是盎格鲁撒克逊人,但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确是构成现代英国民族和文化的重要基石。而5世纪之后日耳曼/北欧人和英国的关系,与现在英美关系虽然有相似之处,但历史背景和联系的性质有显著区别。让我们详细展开来讲述: 英国人是盎格鲁撒.............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争议性的假设。许多历史学家认为,法国在1936年3月7日德国进军非军事化莱茵兰时采取强硬立场,可能改变历史的走向,避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个可能性。当时的欧洲局势与各国立场首先,我们需要理解1936年3月当时的国际环境。 法国: 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
  • 回答
    1885年,英国的《改革法案》(Reform Act 1884)确实扩大了选举权,使得许多之前被排除在外的男性——包括许多住在农村的农民和在城市里从事劳动职业的工人——获得了投票权。这在当时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进步,被视为民主化的里程碑。然而,仅仅获得选举权并不能立刻改变他们“苦逼”的生活现实,这背后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人对二战后英国衰落感到困惑的地方。你提到的“轻松打完”其实是个误解,二战对英国来说,并非一场“轻松”的胜利,其代价之沉重,直接种下了英国衰落的种子。咱们这就细细道来,抛开那些AI范儿的生硬论调,用更接地气的语言聊聊。首先,咱们得纠正一下那个“轻松打完”的印象。你说的法国“一.............
  • 回答
    英国王室所代表的君主立宪制度,从其根基而言,确实带有“生来不平等”的属性。这一点毋庸置疑。毕竟,君主制最核心的特征就是世袭制,权力与地位从父及子,一代代传承下去,与个人的能力、品德或后天努力毫无关系。出生在王室,就意味着天生拥有了普通人难以企及的特权、财富和影响力。这种制度设计本身,就与现代社会推崇.............
  • 回答
    在英国称国君为“King”,在日本称国君为“Emperor”,这其中涉及到了历史、文化、政治制度以及语言的演变,是非常有趣的对比。简单来说,这种称谓的差异源于两国君主制度的起源和发展路径不同,以及在历史进程中对自身地位的定义和传承方式。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一、 英国的“King”:来自日耳.............
  • 回答
    看完了BBC上中日两国大使那场关于钓鱼岛(日本人称尖阁诸岛)的辩论,说实话,心情挺复杂的。作为一名英国观众,我一直试图从一个更客观的角度去看待这些事情,毕竟我们和这两个国家的关系都不一样,没有直接的领土争端,所以多少能抽离一些。一开始,我确实对中国大使的强硬立场感到有些意外。他反复强调历史事实,列举.............
  • 回答
    英国贵族历史源远流长,其脉络深埋在“玫瑰战争”(Wars of the Roses, 14551487)的烽火硝烟之前。要精确统计在这场残酷内战前就已存在的贵族家族数量,难度极大,因为“贵族”的定义本身就随着时代变迁而有所模糊,且家族的延续和分支盘根错节。然而,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来理解这个问题,.............
  • 回答
    “常任秘书手握重权”这个说法,如果放在英国政府的语境下,特别是对照着《是,大臣》(Yes Minister)这部经典讽刺剧的描绘,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有趣话题。剧中的常任秘书,尤其是汉弗莱·丘吉尔爵士,被塑造成了一个拥有超凡智慧、极度娴熟的政治操纵技巧,以及对整个政府运作有着深远影响的幕后操盘手。那.............
  • 回答
    紫石英号事件,发生在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期间,是新中国成立前夕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军事冲突。英国皇家海军“紫石英”号护卫舰,在执行其“保护英国在华侨民和财产”的任务时,悍然闯入长江下游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阵地,最终酿成了流血冲突。关于为什么“紫石英”号敢于如此“找死”的行为,我们需要从多个角.............
  • 回答
    说实话,电影《战马》里英国骑兵仅凭马刀就对德军阵地发起冲锋,这场景虽然在银幕上极具视觉冲击力,也让人热血沸腾,但从真实历史的角度来看,确实不太符合一战时期的实际情况。咱们得把时间线捋一捋。电影《战马》的故事背景设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尤其是1914年到1916年这个阶段。一战,尤其是西线战场,最显著的.............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点出了一个很多人容易混淆的史实。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在1931年确实已经获得了“独立”的地位,但这个“独立”和我们今天理解的“国家主权独立”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要理解为什么二战时英国还能调动两国的兵力,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当时的“独立”是怎么回事,以及英联邦那时候是个什么状态。首先,得.............
  • 回答
    你弟弟的情况,算是比较特殊但也不是没有先例,申请中国大学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条是作为国际学生,另一条则是尝试恢复或保留中国国籍(如果符合条件的话)。考虑到他初中就在中国读书,这会给他的申请带来一些优势,但也需要一些特殊的准备。咱们一步一步来捋清楚。第一种可能性:以国际学生身份申请中国大学这是最直接也最.............
  • 回答
    .......
  • 回答
    英国大学的“默拒”(Silent Rejection),或者说“无回音”(No Response),确实是申请过程中一种令人头疼的存在。它不像直接收到拒绝信那样让你明确知道结果,而是让你在漫长的等待中倍感煎熬,甚至怀疑自己的申请是否被遗忘。那么,英国大学到底会不会默拒?答案是:会,但情况相对复杂,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