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促使日本投降的根本原因是美国的两颗原子弹,还是苏联出兵东北?

回答
关于日本最终选择投降的根本原因,历史学家们一直存在着讨论,但普遍的共识是,这是一个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而非单一事件所能完全解释。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以及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无疑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它们并非凭空而起,而是建立在战争长期消耗、日本国内积重难返的局势之上。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战争后期日本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军事层面:

海上封锁的致命打击: 自1944年起,盟军(主要是美国海军)对日本实施了严密的海上封锁。通过“狼群战术”和精确打击,日军的海运线几乎被完全切断。这意味着日本赖以生存的海外资源,如石油、橡胶、矿石等,几乎无法运抵本土。石油的枯竭尤其致命,不仅限制了陆海空军事行动,连维持基本工业生产和国内交通都成了问题。日本海军几乎已经丧失了作战能力,无法对抗日益逼近的美国海军。
本土防御的绝望准备: 随着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节节胜利,反攻日本本土似乎已不可避免。日本政府和军方深知,如果盟军登陆本土,战争将演变成一场惨烈的消耗战,损失将是难以估量的。为此,日军开始了“本土决战”的准备,调集了大量兵力(尽管装备落后、训练不足),并动员了全民进行抵抗,包括妇女和儿童。这种绝望的防御策略预示着一旦盟军登陆,日本将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无论是物质上还是人力上。
战略轰炸的持续削弱: 美国空军对日本本土进行了长期的战略轰炸,尤其是“李梅火攻”战术,对东京等主要城市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居民生活设施荡然无存,工业生产能力遭到严重打击。虽然这些轰炸未能直接摧毁日本的抵抗意志,但却极大地削弱了其战争潜力和社会稳定。

国内层面:

经济的全面崩溃: 战争的长期化已经耗尽了日本本已有限的国力。国内物资极度匮乏,通货膨胀严重,民众生活困苦不堪言。经济的崩溃不仅影响了战争的持续能力,也加剧了国内的不满情绪。
战争疲劳与和平呼声: 长期的战争,巨大的伤亡,以及国内的物资短缺,使得日本民众的战争疲劳感日益加剧。虽然军国主义宣传仍然占据主导,但社会上已经出现了要求和平的呼声,尽管这种声音在战争机器的强大压力下显得微弱。
政治上的分裂与僵局: 日本政府内部,对于是否继续战争存在着深刻的分歧。以陆军为代表的强硬派主张“本土决战”,而以天皇为首的一部分文官和海军高层则在思考如何结束战争。这种政治上的分裂和僵局,使得日本在战略决策上变得犹豫不决。

现在,我们来具体分析原子弹和苏联出兵这两个事件的作用:

美国的两颗原子弹:

巨大的心理冲击和技术威慑: 广岛(1945年8月6日)和长崎(1945年8月9日)的两颗原子弹,以其前所未有的毁灭性,给日本政府和民众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原子弹所展现出的强大杀伤力,让日本领导人意识到,他们正在面对一种全新的、无法抵御的武器。这打破了日本军方“本土决战必将给敌人造成无法承受的损失”的军事算计。
为和平派提供决策依据: 对于日本国内主张和平结束战争的势力来说,原子弹的出现为他们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和决策依据。他们可以借此说服军方,继续抵抗只会招致更大的毁灭,结束战争是唯一的出路。天皇裕仁在这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正是基于对原子弹以及可能进一步打击的恐惧,最终做出了“圣断”,同意接受波茨坦公告。
加速苏联出兵的催化剂(间接): 原子弹的出现,也某种程度上加速了苏联的出兵。在得知美国拥有原子弹后,苏联更加急切地想要在中国东北获得利益,以在战后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

苏联出兵东北:

“死亡之吻”的军事压力: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并于8月9日(即长崎原子弹爆炸当天)出兵中国东北,迅速击溃了关东军。这次军事行动,虽然关东军已经战斗力大为削弱,但对日本而言,意味着其在亚洲大陆的最后一道军事屏障被摧毁。
打破“维持现状”的幻想: 在原子弹爆炸后,日本国内的讨论仍在继续,一部分人希望借助苏联进行调停,以一种对日本更有利的条件结束战争。然而,苏联的参战直接粉碎了这种幻想。苏联对日宣战,并占领了日本本土之外的日本势力范围,使得日本失去了任何战略上的回旋余地。
填补战略真空,增强投降紧迫性: 苏联军队的迅速推进,尤其是在关东的行动,让日本意识到其在东北的利益将不复存在。这进一步加剧了日本国内的绝望感,认为继续抵抗已经毫无意义,反而只会让自己失去更多。

结论:

将日本投降的根本原因归结为其中任何一个事件,都是片面的。更准确地说,是原子弹和苏联出兵这两个同时发生且相互关联的事件,共同成为了压垮日本军国主义机器的最后两根稻草,在战争的长期消耗和国内的极端困境下,最终促使日本天皇做出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决定。

原子弹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和心理上的毁灭性威慑,直接动摇了日本政府继续战争的决心,为和平派提供了决策的“台阶”。
苏联出兵则从军事和地缘政治层面打破了日本的最后幻想,堵死了任何通过调停结束战争的可能性,增加了日本的战略绝望感。

如果非要强调“根本性”,那么战争本身的长期消耗、日本国力的枯竭以及国内外的压力才是导致日本走向覆灭的根本原因。原子弹和苏联出兵只是加速了这一进程,并为最终的投降提供了直接的导火索和无法回避的现实。没有前期的消耗和困境,即使有原子弹和苏联出兵,日本军国主义也未必会轻易选择投降。反之,正是由于日本已经深陷泥潭,这两个重大事件才发挥了如此决定性的作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真正的原因是由于苏联可能占领北海道和日本北部,使得美国接受了日本打了折扣的“无条件投降”。

说白了,德国彻底失败后,美国的主要敌人已经是苏联和英国了。简而言之,在亚洲要避免苏联获得日本北部领土打开出海口。避免英国用军事活动恢复在亚洲的威望。此时尽早结束对日战争,是美国的主要诉求。

日本事实上是“保存国体”的有条件投降,如果美国想接着打,本来也可以不接受的。波茨坦公告以及之后的两颗原子弹,某种程度上是给日本投降的台阶。

别忘了,一个巴掌拍不响,就算一个国家愿意投降,投降也并不一定是会被接受的。

user avatar

首先没有抨击题主的意思,但这个问题……其实没太大意义。

日本投降的根本原因”,稍有常识的人都能看出,既不是原子弹也不是苏联宣战,而是战略轰炸摧毁了日本的军事工业、潜艇战切断了日本的一切进出口贸易导致的日本战争潜力被摧毁以及面临压倒性的美国力量的综合状况。否则你能想象“苏联出兵东北”或者“原爆投下”单独作用能导致日本投降,或者接近投降的状况吗?显然完全不可能。

当然,我猜题主的意思是“原爆投下”和“出兵东北”这两根压死骆驼的稻草那一根更重。这个问题除非你能钻进裕仁和六巨头的大脑里,否则是得不出明确结论的。不过,就我个人而言,直接促成日本投降的,与其说是什么“原爆投下”或者“苏联出兵”,不如说是“伯恩斯回答”


首先看一下时间轴:

5月中旬的大本营-政府联络会议(六巨头会议),鉴于德国投降的局势,开始准备“和平工作”——主要内容是邀请苏联媾和。在这一时间点上,首相铃木贯太郎、外相东乡茂德以及海相米内光政实际上都认为日本已经撑不下去了。然而为照顾军部三巨头(陆军总长梅津美冶郎、海军总长丰田副武以及陆相阿南惟几),还痴人说梦地提出了“南满中立化”、“保留朝鲜”以及所谓确立“日满华体制”的方针。之后就是找到苏联驻日大使马利克进行漫长的扯皮。

6月6日又召开了六巨头和军需相丰田贞次郎参加的最高战争指导会议,鉴于严峻的内外形势以及日本的军需状况,这次会议又搞出了一个“战争指导大纲”——主要内容是在高唱“本土决战”之余,将战争目的确立为“护持国体”和“保卫皇土”,又暗示要“灵活行动、完成战争”。

6月8日的御前会议,六巨头汇报了战争形势和“战争指导大纲”后,裕仁天皇显然非常不满。于是内大臣木户幸一“体察圣意”,在裕仁的认可下(想也知道是裕仁授意的)弄出了一个“收拾时局草案”,主要内容是明确同意占领区独立、军队投降,并且要求在“护持国体”的前提下与英美媾和。可以看出,裕仁此时的条件已经很接近后来的投降条件了。

6月18日,裕仁天皇首次主动召开了六巨头以及军需相、枢密院议长参加的会议。通过木户的工作,军部虽然仍然叫嚣“本土决战”,也同意了“在苏联斡旋下对英美媾和”的方针——毕竟蝗国的面子是很重要的。

之后就又是漫长的对苏工作和扯皮,包括准备派遣近卫文麿作为“特使”赴苏联媾和——此时苏联方面则用各种官僚手段(“特使任务不清”云云)拖时间打掩护,波茨坦公告和“默杀事件”也是这个时候闹出来的。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时候内阁、财阀界已经认为必须接受波茨坦公告的条件了,但军部还在夹杂不清地反对。

8月6日,广岛原爆——此时日本抱着希望纠缠不清地跟苏联扯皮。

8月8日,在听取了赴广岛调查的仁科芳雄一行的意见后,铃木会同外相东乡直接上奏,要求第二天召开六巨头会议。

8月9日0点,苏联对日宣战。

8月9日上午10:30,最高战争指导会议召开。铃木开宗明义地说必须接受波茨坦公告,其他人也都同意了,但军部又提出了“护持国体”、“自主惩办战犯”以及“占领时间尽可能短、地点尽可能小”的三项条件。于是就从大本营一直扯到了内阁。最后铃木于当晚11点再次奏请天皇开御前六巨头会议。

9日晚的会议上,军部三巨头(陆相阿南惟几、陆军总长梅津美冶郎以及海军总长丰田副武)仍然坚持三项条件,而外相东乡则要求只以一项条件——护持“国体”,当然就是天皇制——向盟国求和。僵持不下之下铃木恭请“圣断”,天皇采纳了东乡的议案并怒斥了陆海军一通。

于是次日向盟国发信提出了条件。

接下来就是12日00:45,外务省收到了著名的“伯恩斯回答”:天皇及日本政府的权力须服从于盟国最高统帅的命令……日本政府的最终形式由日本人民决定。向来喜欢抠字眼的日本人又是一通扯皮,军部照常反对,而政府倾向于接受,但也提出再发信云云。然而很显然裕仁准确理解了盟军公告的含义,制止了政府的进一步行动,并召见了杉山元、畑俊六以及永野修身三位元帅,争取军部的理解,防止出现不稳迹象。

14日御前会议,裕仁装模作样“挥泪”了一番,强调“从复文来看,不如说对方是好意”,正式接受了波茨坦公告。


那么总结一下要点:

1.在美军的巨大压力下,主和派和主战派的分野其实很早就以明晰,并且到最后立场也没有太大变化。所不同的是中间曾一度对苏联抱有幻想——但这种“幻想”多少出自真心,多少是维持面子以及主战派立场的借口就不得而知了。

2.裕仁比较早地接受了只以保持国体为目标媾和的条件,中间盟国的各种手段影响的是他对军部施加压力的强度。

3.日本走完投降的最终一步是由伯恩斯回答完成的,美国人隐晦地表达了接受天皇制的意思,裕仁也明白了这一点,于是在军部的反对下强令军部投降。原子弹和苏联宣战影响的其实只是中间过程的速度。

4.开始和结局其实早已确定,“对苏交涉”、“原爆投下”、“苏联宣战”等事由,与其说是什么“原因”,不如说只是各方采取行动的“借口”而已。


其次我个人非常怀疑所谓的“迁都满洲再战”计划的严肃性和真实性,还请有材料的人士不吝赐教。“迁都满洲”是一份经过了参本部/课一级严肃讨论并形成了完整计划(遑论上报大本营和内阁),还是某个参谋的狂想?希望有材料的人士能拿出完整档案材料或者可信回忆录。

关东军当时的状况已经相当糟糕,精锐部队已经尽数调往太平洋。最后面临苏联进攻危险时,急忙现地动员了一批,其所属部队列表如下:

第1方面軍 第3軍 第79師団 第112師団 第127師団 第128師団 独立混成第132旅団 羅津要塞司令部

第5軍 第124師団 第126師団 第135師団 第15国境守備隊
第1工兵隊司令部

第122師団 第134師団 第139師団
関東軍第2特別警備隊

第3方面軍 第30軍 第39師団 第125師団 第138師団 第148師団
第2工兵隊司令部

第44軍 第63師団 第107師団 第117師団 独立戦車第9旅団 第108師団 第136師団 独立混成第79旅団 独立混成第130旅団 独立混成第134旅団 独立戦車第1旅団
関東州警備司令部
第22野戦高射砲隊司令部
関東第1特別警備隊

第17方面軍 第58軍 第96師団 第111師団 第121師団 独立混成第108旅団
第12砲兵司令部

第120師団 第150師団 第160師団 第320師団 独立混成第127旅団
第12工兵隊司令部
釜山要塞司令部
麗水要塞司令部
第12野戦輸送司令部

第4軍 第119師団 第123師団 第149師団 独立混成第80旅団 独立混成第131旅団 独立混成第135旅団 独立混成第136旅団 第34軍 第59師団 第137師団 独立混成第133旅団 永興湾要塞司令部

大陸鉄道司令部
関東軍鉄道隊司令部
朝鮮鉄道隊司令部
鉄道第19連隊
鉄道第20連隊

关东军所属的师团,早一点的59师团原来是属于华北日军的治安师团——无直属炮兵,师团下属两个旅团、各有五个大队。剩下的几乎都是1944年7月和45年1月下令临时编成的百字头师团,装备和战斗力比早年的“蝗军之花”不知低到哪里去了。

深知部队低劣程度的关东军,甚至在制定计划的时候,破天荒放弃了在耗费巨资的庞大要塞群和苏军决战的想法,准备退到满洲东南山区抵抗

关东军东正面抵抗计划



关东军北.西北正面对苏抵抗计划,注意右上角图例,日军准备退往图门-长春-大连的三角山岳地带同苏军作持久抵抗。

关东军对苏作战指导纲领(1945年7月5日),注意红线部分


苏军尚未开打,关东军已经准备主动放弃满洲的精华地带、平原地区了,梅津美治郎对天皇的奏报也说“现在的24个师团仅相当于过去的8个师团”。难以想象这样脆弱的地带,这样孱弱的军队如何能成为抵抗的基石?


PS:老冰或者萨苏的东西就不用拿出来了。这俩的书错误、夸大其词甚至无中生有的地方实在太多太多了,不少还流毒甚广。

PPS:1945年内苏军大规模登陆北海道是完全不可能的,至少也要等到46年开春甚至夏季。这和兵力对比没有关系,水文条件、气象条件、港口状况以及登陆舰的匮乏和损耗(占守岛战役)决定了任何师级以上配备坦克和重炮的作战行动都非常困难,遑论更大规模的行动。当然,日本人知不知道这一点是另一回事

user avatar

促使日本投降的根本原因,是欧洲反法西斯战场上德国的失败。

促使日本投降的直接原因,是苏联出兵东北占绝对大头,原子弹占个小头。

原子弹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一个十分巨大的加速作用,但不是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


作为一个国家,日本虽然不太正常,但也能理解既然米英鬼畜已经平推掉了德国,那么推翻日本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所以从45年6月开始,日本已经开始在谋求结束战争的方法了。而更早一点,在45年1月份日本跟美国的接触就开始了——不过因为开出的停战条件略没数,导致罗斯福干脆没搭理这些人,而日本方面也死活不承认这事的存在,所以麦克阿瑟只能看着自己手里四五十页的投降条件默念一句MMP。于是战争继续。

这里有一个很简单的问题,那就是咱们死扛到底,不投降行不行?

恐怕是不行的。首相近卫文麿在45年2月的《近卫上奏文》里就分析了这个问题,那就是咱们死扛到底的话,说不定底层人民实在忍不住就赤化了,到时候大家一起挂路灯,英特纳雄奈尔就一定要实现。你猜天皇看到这玩意是什么心情?

就算是再有血性的主战派,也没法拿天皇的脑袋打赌。大家当时的想法无非就是参照1905年的日俄战争经验,与米英鬼畜盘肠大战一番,然后造成敌人巨大伤亡后大家体面一点的结束战争。45年6月木户幸一写了《控制危机局势的计划草案》,就明确提出日本已经快没有继续进行战争的能力了,而这个论断基本上被所有高层都接受了,然而大家也表示无条件投降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无条件投降!所以就日本而言,他们始终在寻找一个“有条件投降”的机会,至于什么一亿玉碎,什么本土决战,都不过是扔在天平上的一块砝码罢了。

然而这里有个问题,那就是苏联会怎么看这事。

当时由于《苏日中立条约》的存在,日本跟苏联之间的关系竟然还诡异的维持在和平状态。虽然4月5号苏联通知了日本条约到期后不再延长,然而病急乱投医的日本还是将希望寄托在了让苏联保持中立并进行调停上面,东乡提出来一个很有意思的构想,这个构想是什么呢?

那就是苏联大兄弟,咱们废了日俄朴次茅斯和约,你来给我做调停人怎么样?

朴次茅斯和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特殊地位。
俄国将旅大租借地及其附属的一切权益、公产均转让给日本。
俄罗斯政府将从长春至旅顺段的中东铁路支线及其所属的一切权利、财产,包括煤矿,均移让给日本。日、俄两国可在各自霸占的铁路沿线每公里驻护路兵十五名。
俄罗斯宣布取消在东北的一切有违机会均等主义的权益。
俄罗斯将北纬五十度以南的库页岛及其附近一切岛屿并该处一切公共营造物及财产之主权,永远让与日本。

苏联表示你怕不是石乐志——1905年的这份破和约签订的时候咱们什么情况?现在什么情况?你还一个库页岛就完事了?

不过由于苏日中立条约的有效期到46年才结束,所以日本人觉得自己还有时间。一直到45年6月6号开“国体维护和领土防卫”会议的时候还他们试图想办法让苏联人调停,在日本人看来:

苏联应当清楚地知道由于我们保持中立的缘故,早就因为战胜德国而欠了日本人情。而将来苏联帮助日本维持其在国际上的地位也会变成他的优势之一,因为在未来美国将会变成他们最大的敌人。——《日本帝国的衰亡》

日本人的逻辑很可能是假如自己体面的结束战争,那么日本战后依然是有影响力的大国之一,所以日本的支持那必须是分量很重的一份大礼。而且日本表示我也不是谦虚,要不是我当年保持了中立,你斯大林能不能扛得住小胡子你心里还没点数么?这人情你不还?

于是在这种2B的氛围中,日本人继续尝试着跟苏联接触。而苏联人在干嘛?苏联人一方面暧昧的跟日本人表示中立条约虽然被废了(不再续约)但还有效呢,你们也不要太着急了,一方面跟盟军这边讨价还价。所以说,斯大林实际上是在待价而沽。

所以这段时间里日本驻苏联大使佐藤尚武在莫斯科什么进展都没有,但是佐藤明确的告诉苏联,我们就是想找个有条件投降的道道,你要什么好处,咱们慢慢聊:

天皇陛下已经注意到一个事实,也就是目前的战争每天都带来更加庞大的罪恶并牺牲交战国人民之生存的权利。他发自内心渴望战争可以很快终止,但只要英国和美国坚持无条件投降的要求,大日本帝国别无选择只能够动员所有的力量,来为祖国的荣誉和存在奋斗到底。——《覆亡:日本军国主义帝国的结束》

同时由于过分迷信苏联,日本甚至拒绝了瑞士、梵蒂冈提出的居中调停意愿——我们大日本帝国是个大国,尔等番邦小国,岂有为我等大国调停的能耐?走开!都走开!你们这些不自量力的家伙!

于是就在这种自以为是的气氛中,7月26号,波茨坦公告发布了。中美英三国要求日本马上无条件投降。

日本人受到了巨大的刺激。

然而在巨大的刺激中,日本人的工匠精神发作了!外务省发现哎我去,这公告……这公告只说了武装部队的无条件投降问题,没提要天皇退位的问题啊!而且苏联人竟然没签字!这里有事啊!

实际上,天皇的问题是因为美国人坚持想让天皇退位,然而英国人考虑到自己家里还有个国王,不太赞成这事,所以最后在文本里有所保留才形成这样一个东西的。但日本人就觉得这东西实际上不是在谈无条件投降!是在暗示自己!有威胁的暗示!

然后大家就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不过你讨论归讨论,人家给你发公告了,你是不是该回应一下?

于是日本人做出了一个极具艺术性的回应——铃木说,你们的这个波茨坦公告啊!我们要“黙殺する”

美国人懵圈了:“黙殺する”啥意思?

嗯,按照最糟的那个意思来吧。

黙殺する一般可以被翻译成无视,但是也可以被翻译成“藐视处理”——翻译成后者的话,那毫无疑问就是拒绝了。所以美国人拍板了:扔原子弹吧。(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后来还拿这事举例子说明搞好翻译的重要性——搞不好是要挨原子弹的啊亲!原爆投下は、たった一語の誤訳が原因だった!? - 学術英語アカデミー

于是在日本人急切的开展争论、并热切的期待着苏联的人回应,以及十分欣慰的以为盟军理解了他们的意思会等他们商量出一个结果来的时候,核爆了。

由于陆军马鹿与海军马鹿分头都搞过威力巨大之决战式原子弹,因此他们对原子弹的威力和存在性都没什么问题。然而他们质疑的是,美国人扔的那玩意到底是不是原子弹?如果是的话,这玩意能有多少?这个问题看似荒谬,然而也有其道理——之前东京在大轰炸中承受了相当于广岛数倍的伤害,不过伟大的日本人民不也挺过来了么?要是只是一种新式炸弹、或者虽然是原子弹,但并没有多少的话,咱们为什么要怕?只要坚持再坚持,就没有什么困难能难得倒伟大的日本人民!

所以8月6号核爆,大家谁也没慌,组织调查团去调查真相去了。

海军军令部总长丰田副武上将信誓旦旦:就算是原子弹,他顶天也就一颗!这只是技术性调整,没什么可怕的!

8月8号,东乡跟天皇汇报这事的时候,天皇还表示

敌已使用此种武器,则战争之继续更不可能.为获得有利条件起见,不得丧失结束战争之时机.关于条件,当有协商余地,应努力迅速结束战争.可转告铃木首相。——《昭和の動亂》

然后8月9日凌晨,苏联宣战的消息传到日本了。

这下大家都慌了——MB斯大林你这浓眉大眼的不按套路出牌啊!

所以为什么8月6、7、8三天帝国高层没火烧屁股一样的在一起开会讨论艾玛核爆了真可怕大家赶紧投降?一个是还不确定到底是不是原子弹,另一个就算是原子弹,又能怎么样呢?咱们早就商量好了要有条件投降,挨了原子弹对这个决策基本上没什么太大影响啊!

然而苏联这一出兵,问题就大了。

日本最后的调停希望没有了!

文官都觉得必须马上停战,保留天皇就成。

而武官则表示要最终决战,让苏联人看看大日本帝国的勇气,然后由咱们自己处理战犯,解除武装。

然后就在双方拉锯的时候,消息传来——长崎也核爆了。

上午10时30分日本政府召开军事参议官会议,其中在这之前与天皇讨问过后的铃木表示日本不可能继续进行战争。东乡茂德则说日本可以接受《波茨坦公告》的条文内容,但是同盟国必需保证天皇的地位。海军大臣米内大将则表示必须尽早提出相关的内容请求,否则日本政府将不能获得更好的待遇筹码。上午11时后不久,会议中随即传来消息指出九州西海岸的长崎市也已经遭遇美军博克斯卡投掷第二颗原子弹胖子。等到会议结束时,军事参议官会议大致分裂为3人对3人的场面。铃木、东乡以及米内赞成东乡所提出以《波茨坦公告》为基础,另外向同盟国提出1个附加条件的作法;而阿南、梅津美治郎和丰田海军大将则坚持同盟国必须进一步修改《波茨坦公告》的内容,并且要求由日本自行解除武装、自行就战争罪行来进行惩处,而同盟国部队也必须承诺不会占领日本本土。

海军马鹿倒戈一人。

然后阿南表示自己得到情报,米国鬼畜有核弹百枚,足可夷平东京。但我大日本帝国陆军就是不怂,除非答应老子自行解除武装自行处置战犯,不然咱们刚到底。

文官表示你们这么搞,国体打没了天皇怎么特么办?

天皇自己当然是赞成文官决议的,然而他自己没法说这种话。而善解人意的文官表示既然天皇已经决定“终战”这事了,咱们还因为达不成具体条件而麻烦他老人家再亲自圣裁一次合适么?开御前会议!

于是9号半夜,御前会议召开了。

然而竟然还特么谈不妥!

于是后半夜两点,大家终于忍不了了。

铃木表示天皇你自己来吧,我特么整不了了。

天皇表示气死偶了,你们这些渣渣。最终做出了决策。按照后来人的回忆,天皇是这么说的:

我已经认真考虑此时国内外的情况,所得出的结论认为继续战争只是意味着国家的毁灭和全世界流血的延绵和残酷,我不忍心无辜的人必须再受苦更久的时间了。……那些主张继续展开敌对行动的人告诉我,在6月底前新成立的师团将被配置在(东京以东)的要塞阵地,准备迎战试图登陆的侵略者们。但现在是8月了,许多防御工事仍还没有完成。……有些人说,民族生存的关键在于本土的决战。但过去的经验表明,计划和实际效果之间一直抱持着差异,我不认为差距到九十九的事件可以获得改善。也由于这只是事件的外表样貌罢了,我们如何能击退侵略者呢?……不言而喻,我无法接受看着勇敢和忠诚于日本的战斗人员被迫解除武装,同样我无法忍受为我忠实服务的人们因为煽动战争的罪名而受到惩罚。然而,时间已经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本人强吞下我的眼泪,根据外务大臣的概述基础上宣布接受同盟国的建议。————《覆亡:日本军国主义帝国的结束》

如果我们重新审视二战的整个历史进程,我们会发现:似乎一切都在1945年的欧洲战场上被决定了。德国失败之后日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失败已经不可避免,然而他们依然幻想着能有条件的结束战争。原子弹与苏联的出兵最终粉碎了日本人的梦想,但这并不意味着日本人是心甘情愿的接受这一切的,就在天皇做出投降决定的同时,他也做好了战斗到最后的准备:

同一天,裕仁则通知其他皇室成员宣布他决定向同盟国投降。之后他的叔叔朝香宫鸠彦王则询问说如果国体将不能保留的话,是否意味着战争将会继续进行,对此天皇只表示:“当然。——《昭和天皇独白録・寺崎英成御用掛日記》

所以咱们捋完了整个事件的过程,回过头来再看看这个问题:

日本为从什么时候意识到自己必须投降的?

从45年初的时候日本高层就基本都意识到自己必须投降了,而这跟原子弹和苏联出兵都没关系,纯粹是国际大势。

原子弹有没有促使日本投降?

有,加速了这个过程,但并没有使日本人马上就做出投降的结论。

苏联出兵东北有没有促成日本投降?

有,苏联出兵东北马上断绝了高层最后的幻想,使得高层马上开始讨论投降的细节问题,最终使得日本做出了投降的决定。


以上。

更多历史类回答:

丧心病狂刘老湿:求科普一下电影《敦刻尔克》历史背景和战争背景?

请问史记·刺客列传的太史公结语中的那句俗语『天雨粟,马生角』该怎么理解?

丧心病狂刘老湿:菜场小贩出身的关羽、张飞,为什么都这么厉害?

丧心病狂刘老湿:用雨雪水泡茶,在古时是否被上流阶层视作风雅之举?

更多故事类回答:

如何以「面壁者唐纳德·特朗普,我是你的破壁人」开头,写一篇短篇小说? - 知乎

为什么宋朝的皇帝好像没什么特色? - 知乎

丧心病狂刘老湿:如何写一个反俗套的武侠故事?

丧心病狂刘老湿:有哪些讲无限循环故事的作品?

丧心病狂刘老湿:有哪些情节多次反转的故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日本最终选择投降的根本原因,历史学家们一直存在着讨论,但普遍的共识是,这是一个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而非单一事件所能完全解释。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以及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无疑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它们并非凭空而起,而是建立在战争长期消耗、日本国内积重难返的局势之上。我们先来回顾.............
  • 回答
    要全面看待特朗普促成日本软银(SoftBank)和富士康(Foxconn)对美国的巨额投资及创造就业的承诺,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其积极意义、潜在挑战以及更深层次的影响。这笔总计约570亿美元的投资,伴随着创造10万个就业岗位的目标,无疑是特朗普政府在经济和外交领域的一项重要“成绩单”。一、 .............
  • 回答
    你提出的这几个现象——汉语的入声韵尾脱落、英语的爆音词尾失去爆破、以及日语的促音——它们之间有着非常相似的共性,但要说完全相同则有些牵强。更准确地说,它们是语言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追求发音的经济性、便捷性以及语音流的自然衔接而出现的相似的语音演变趋势。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这三个现象,并探讨它们背后的原因.............
  • 回答
    最近联想在美区搞了一波促销,时间点嘛,就定在 5 月 16 日,这事儿,怎么说呢,得拆开来看。首先,活动本身是好事儿。 谁不喜欢买东西打折呢?联想作为笔记本电脑市场的“老炮”,产品线也挺广的,从商务本到游戏本,甚至还有一些创意设计类的产品,能在这个时间点出活动,对有刚需或者想换新设备的朋友来说,确实.............
  • 回答
    嘿,聊聊 Epic 这个月初开始的冬促吧!12 月 17 日那场,我可是守着看了半天,有些东西确实挺给力的。总的来说,这次 Epic 的冬促算是比较给力了,毕竟是年末的大促,厂商们也普遍放低了姿态。整体评价:够诚意,但也要挑着买这次冬促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 Epic 延续了他们一贯的“免费游戏”策略.............
  • 回答
    2019年10月26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份文件的出台,无疑是我国当前大力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一名关注中医发展的人,我认为这份《意见》的出台,在多个维度上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并且体现了国家层面对于中医药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战略布局。一.............
  • 回答
    2011年6月18日京东图书促销行为的深度解析及其对卓越和当当的影响2011年6月18日,京东图书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促销活动,其核心策略是“全场图书满100减50”,并伴随“10元封顶”的运费门槛。这次促销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关注度和争议,并对中国在线图书销售市场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详细看待这次.............
  • 回答
    关于郑州市政府在2022年3月1日发布的《关于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的通知》,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和评价它。这份通知的出台背景,是当时全国房地产市场普遍面临调整,一些城市甚至出现了下行压力,郑州作为中部重要城市,也感受到了这种市场变化带来的挑战。政府在这个时间节点出台这样的通知,其核心目.............
  • 回答
    要说超大城市之所以能汇聚如此惊人的人口规模,其背后必然有着强大而复杂的经济驱动力在支撑。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螺旋式上升的结果。让我来给您细细道来,保证听起来就像我亲眼所见一般真实。首先,最根本的也是最直接的吸引力,就是集聚效应与规模经济。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地方一旦有了.............
  • 回答
    作为一个独立游戏开发者,我走上这条路的动机源于对游戏本质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传统游戏产业中某些现象的反思。以下是我从多个维度展开的思考过程: 一、兴趣的萌芽:游戏作为情感表达的载体我第一次真正意识到游戏的特殊性,是在12岁那年。当时我沉迷于《超级马里奥》的关卡设计,发现游戏不仅仅是动作的重复,而是通过.............
  • 回答
    熬夜和人类进化之间有没有联系?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不是简单的一个“是”或“否”能概括的。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搞清楚“进化”是怎么回事。进化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也不是我们主动去“追求”的。它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基于自然选择的原理。简单来说,就是在某个环境里,拥有某些特定特征的个体.............
  • 回答
    我这个人吧,一直挺喜欢跟自己较劲的。与其说我喜欢产生新想法,不如说我有点“强迫症”,总想把一件事情琢磨透,或者把一个概念拆解开来看。这个过程中,很多时候就是通过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把自己逼到死角,然后才能爬出来一点点新东西。最常用来“折磨”自己的问题,大概是“为什么我一直这么做?”听起来挺简单的,对.............
  • 回答
    近年来,关于新婚姻法是否促使女性选择不婚的讨论,一直是个热门话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并且理解其背后的社会经济变化和女性意识的觉醒。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社会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尤其是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显著提升,是这一切变化的最根本驱动力。.............
  • 回答
    全职妈妈的焦虑,说实话,这玩意儿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也不是凭空长出来的。它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一层一层地罩下来,而这张网,往往是由我们自己,还有我们周围的人,一点一滴编织而成的。首先,不得不提的是我们内心深处的“完美妈妈”的执念。现代社会信息爆炸,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各种“育儿达人”,她们的家庭总是.............
  • 回答
    三国鼎立,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魏、蜀、吴三方各自经历了一系列深刻的内部演变与外部互动,最终走向了相互制衡的局面。这其中,既有时代洪流的裹挟,也有英主贤臣的造势,更有地利人和的助力,种种因素交织,共同塑造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首先,我们得说说曹操。曹操,这位雄才大略的枭雄,起于乱世,凭借其超凡的军事才.............
  • 回答
    维京人(Vikings)的移民潮,一股席卷欧洲的强大力量,其涌向英格兰和法兰西(更准确地说,是当时分布在现今法国北部的法兰克王国各地,尤其是诺曼底地区)并非单一事件或单一原因驱动。这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内部的压力,也有外部的诱惑,当然还有一点点运气和时机。一、 来自北方的强大推力:生.............
  • 回答
    2020年以来,一股新上市浪潮席卷香港资本市场,不少我们熟悉的互联网巨头和新兴科技公司纷纷选择在这里挂牌。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既有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有香港自身的优势吸引力。首先,地缘政治和全球市场的不确定性是促使一些公司转向香港上市的直接原因之一。特别是中美关系在2020年后变得.............
  • 回答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两次翻天覆地的变革,它们不仅重塑了西方世界的面貌,更深刻地改变了全球的进程,这就是两次工业革命。是什么样的洪流,如此强大,能够推动人类文明迈上新的台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当时西方社会内在的土壤,以及催生这些变革的种种关键因素。第一次工业革命,大约发生在十八世纪中.............
  • 回答
    .......
  • 回答
    多核和分布式编程环境的出现,使得传统的单线程、顺序执行的编程范式逐渐无法满足现代计算的需求。并发编程语言的诞生,本质上是对传统编程范式的根本性重构,其核心差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执行模型的差异 1. 传统编程语言(单线程顺序执行) 执行模式:程序按代码顺序执行,所有操作在单一线程中完成。 资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