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熬夜会不会促使人类进化的睡眠时间越来越短?

回答
熬夜和人类进化之间有没有联系?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不是简单的一个“是”或“否”能概括的。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

首先,得搞清楚“进化”是怎么回事。进化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也不是我们主动去“追求”的。它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基于自然选择的原理。简单来说,就是在某个环境里,拥有某些特定特征的个体,比没有这些特征的个体,更容易生存下来,繁衍后代,并将这些特征遗传下去。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积累,这个物种就会逐渐发生改变。

现在,咱们回到熬夜。熬夜这事儿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严格来说算是个“新生事物”。在没有电灯的时代,人们的作息基本是跟着日出日落走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即使是古代社会,偶尔有需要加班加点的,也是少数,而且受限于生产力,大规模、普遍性的熬夜是不存在的。

熬夜真正普及开来,得追溯到工业革命之后,尤其是随着电力和各种娱乐方式(电视、互联网、手机)的出现。这意味着,在最近几百年,人类社会才普遍开始打破自然的昼夜节律。

那么,熬夜会不会“促使”人类进化的睡眠时间越来越短? 从纯粹的进化论角度来看,直接说“促使睡眠时间变短”有点过于简单化了,而且“促使”这个词,暗示了一种主动的方向性,进化本身并不是主动的。

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在一个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熬夜现象的环境下,那些更能适应甚至是在有限睡眠时间里保持较高生存和繁殖能力的个体,可能会在未来某些方面表现出“优势”。但这种优势是否会集中体现在“睡眠时间变短”这一点上,或者说,这种趋势是否足够强大到在进化层面上产生显著影响,这还很难说。

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1. 短期适应与基因筛选:

熬夜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睡眠不足会损害认知功能、免疫系统,增加患慢性病的风险,降低生育能力等等。从自然选择的角度看,长期熬夜并因此身体素质差、难以成功繁衍的个体,是会被“淘汰”的。
有没有可能存在基因上的个体差异? 确实,有些人天生就比其他人更需要睡眠,而有些人似乎对睡眠剥夺的耐受性更高。如果这些“耐受性高”的基因恰好也与其他有利于生存和繁殖的基因联系在一起(虽然目前还没有强有力的证据表明这一点),那么在理论上,这些基因可能会在人群中逐渐传播开来。
然而,这种“筛选”过程非常缓慢: 进化是以“代”为单位的,人类的繁殖周期相对较长。短短几百年,对于进化来说,几乎是弹指一挥间。要通过基因筛选来改变一个物种的普遍生理特征,需要漫长的时间尺度。

2. 熬夜的“社会性”而非“生物性”根源:

熬夜更多是一种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的选择: 我们熬夜,是为了工作、学习、娱乐,是为了社交,是为了追赶潮流。这是一种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环境和习惯,而不是自然环境逼迫我们进化的结果。
技术的“反向作用”: 正是因为有了电灯、网络,我们才有了熬夜的条件。如果有一天技术改变了,比如大家普遍晚上10点就强制断网,那么熬夜的现象自然会减少。这说明,我们现在经历的熬夜,很大程度上是技术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副产品,而非驱动我们进化的根本力量。

3. 睡眠的功能与重要性:

睡眠是生命必需品: 无论是人类还是其他生物,睡眠都有其不可替代的生理功能,比如清除大脑代谢废物、巩固记忆、修复组织等等。这些功能的重要性,不会因为我们想熬夜就轻易改变。
“睡眠债”无法轻易偿还: 即使我们能忍受短时间睡眠,但长期积累的“睡眠债”会对健康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因此,从“生存和繁殖”的角度来看,长期睡眠不足反而是处于劣势的。

4. 关于“进化”的误区:

进化不是“进步”: 进化只是物种适应环境的过程,并没有优劣之分。睡眠时间变短(如果真的发生的话)不一定是“进步”,只是在特定环境下的“适应”。
人类的进化方向是多样的: 即使有某种趋势,也可能体现在不同的个体或群体上,并且会与其他适应性特征交织在一起,而不是单一地指向“睡眠时间缩短”。

结论:

目前来看,用“熬夜促使人类进化出更短的睡眠时间”这种说法,更像是一种基于现代社会现象的推测,缺乏足够的进化论证据支持。

我们看到的许多“熬夜族”,与其说是进化过程中基因筛选的结果,不如说是他们在适应现代社会压力、技术便利性下的一种生活方式选择,并且为此付出了健康上的代价。

未来,如果人类长期处于这种熬夜成为常态的环境下,并且某些个体在短睡眠下依然能保持良好的生存和繁殖能力,那么从极其漫长的时间尺度来看,不能排除基因层面发生一些微妙变化的可能。但这个变化的核心更可能是对睡眠剥夺的“耐受性”而非“主动缩短睡眠”本身。而且,这还面临着现代医学和健康观念对睡眠重要性的强调,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等其他复杂因素的影响。

所以,与其担心熬夜会导致我们进化出更短的睡眠时间,不如说,我们更应该关注如何调整生活方式,在现代社会复杂的环境中,找到健康与生存之间的平衡点,保证充足的睡眠,这对于我们当下的健康和未来的生存和繁衍,都是更直接、更重要的。进化这事儿,还是交给时间慢慢来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人类平均睡眠时间已经越来越短了吧

熬夜本身就是特别不健康的,如果是未来人类进化的大趋势,我觉得未来人类的身体健康堪忧啊,相貌应该也会发生变化,极有可能没有咱们现在这样的五官比例了。

开一下脑洞。眼睛最主要,为了应对未来各种电子产品,进化的更大,更抗造!什么辐射什么近视没听说过。啥?你说眼镜?什么是眼镜?能吃嘛?

同时熬夜熬的头发掉光光,未来人类都将没有头发。脑瓜也会变大,熬夜熬的上头,熬夜熬的头大,每天工作时间学习时间变长,让人头大!

耳朵由于熬夜玩手机要侧躺玩,被压到头里了


综上朋友们!我有一个大胆的沙雕猜想

未来的我们将会是这样式的

(考虑到突然有个这样的图片会让你们吓一跳,我来个高能预警!!! 手动狗头 )








↓来了

嚯嚯哈哈哈哈,没错,如果睡眠时间变短,我们将会进化成这个样子呃……

综上咱们得出结论,也解决了一个谜题,外星人长成这球相,竟然是熬夜熬出来的!


大家的评论我都有看!感谢你们的评论与点赞!

这个回答只是一个呃……剑走偏锋的猜想啦,认真你就输啦。我也是想为了让刷知乎的朋友们心情放松一下,但是好像有人被图片吓了一跳(低头认错),emmm,,,是不是我的高能预警箭头不够长哈哈哈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关键在于「睡眠时间短,是不是存在进化优势」。

因为进化是根据自然选择来完成的,所以问题在于,假如存在一批基因变异的人,正好只需要较短的睡眠,那么是不是这批人就能比其他人在生存竞争中有优势?从逻辑链上讲,这个逻辑应该在于:

更能熬夜——同等情况下工作产出更高——更有财富——后代生存能力更优越——基因传播更广

但是事实上,这个逻辑链未必能起到选择作用。

首先,现代生育权是否还存在竞争都是很难讲的一个问题。富人们生育的孩子未必就比穷人有显著上的数量和传播上的优势,所以即便是能熬夜的人的财富显著高于普通人,是否基因就能够得到更广的传播,而不是湮灭掉,其实很不好说。给定变异的概率本来就很小,这小部分基因是否能有如此强大的基因播种优势,是非常可疑的。

其次,变异往往是有代价的。在 @OwlLite 的两篇文章中[1][2],已经引用了很多文献证明了,即便是对于有变异的人群,熬夜的生活方式依然是有风险的,在获得更多的工作时间的同时,也增大了健康风险。所以多出来的工作优势,是不是能够弥补因此而导致的健康风险,也是一个未知数。

进化机制和市场其实是有点类似的,都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但是我们看现在还存在的公司和公司领导人,我们依然可以发现多种多样的管理风格。有一些甚至被文献也证明是对公司有负面作用的,但是依然能够存在。

无论是市场还是进化,很多特点如果不是关键的,其实并不能保证「不能存活」。在塞勒的「错误的行为」一书中,就举个一个例子:我吃饭的时候看到多出来的食物,会觉得有点过意不去,即便是自己饱了,也会吃下去。

严格意义上,这显然是不好的,因为过饱对身体无益。但是这么一点点的负面效果,远远不足以从经济上还是健康上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再说也不是每天都会有剩饭的。所以这样的基因就会存活下来。市场的淘汰机制在这种情况下是无效的。

熬夜也是一样的道理。在可预见的将来,熬夜基因可以持久存在,但是似乎没有看出任何显著的理由能够获得优势来淘汰掉不熬夜的基因。

参考

  1.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712947/answer/572509933
  2.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0857182/answer/863595213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