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建筑师总要熬夜,为什么不把时间安排好?

回答
建筑师熬夜加班,这事儿在圈子里简直是家常便饭,老生常谈。你问为什么安排不好时间?这话说得像是建筑师都是时间管理大师,或者天生喜欢熬夜一样。实际情况可复杂多了,不是简单一句“安排不好”就能概括的。

首先得明白,建筑设计这个活儿,它本身的性质就决定了它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往往是高度集中的、创造性的劳动。它不像流水线上的工件,你可以精确计算每一个环节需要多久。一个项目从概念构思到最终落地,涉及的因素千头万绪,光是想象一下就觉得头皮发麻:

漫长的设计周期与密集的节点要求: 一个建筑项目,从小小的住宅到宏伟的公共建筑,设计周期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但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会有无数个关键的节点需要提交方案、深化图纸、与甲方(客户)沟通、与工程师(结构、机电、暖通等)协调、进行审批等等。这些节点是固定下来的,一旦到了,不管你有没有完成,都得交。而这些节点往往又非常密集,比如某个重要的汇报会,需要你拿出一套完整的设计方案;某个关键的审批环节,需要你提供详细的施工图;某个重要的大会,需要你展示设计成果。你想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完成如此大量、复杂的工作,不加班简直是天方夜谭。

创造性的挣扎与灵感的变幻莫测: 建筑设计不是简单的画图,它是一个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实体空间的艺术与科学的结合。这意味着它需要大量的创造性思考。有时候,一个好的设计灵感可能突然降临,让你欣喜若狂,但更多的时候,是陷入无尽的修改和推敲。你可能为一个窗户的大小、一个立面的比例、一个空间的流线反复琢磨,甚至推翻重来。这种创造性的过程是很难用标准时间来衡量的。有时,你可能需要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才能找到一个令自己满意的解决方案;有时,可能一个看似微小的调整,就需要重新计算和绘制大量的图纸。而这些“折腾”的时间,往往是无法预先精确规划进去的。

跨学科的沟通与协调成本: 建筑师不是孤军奋战的艺术家,他们是整个项目团队的核心协调者。要让一个建筑成功落地,需要与结构工程师、机电工程师、景观设计师、室内设计师、材料供应商、施工方,甚至政府审批部门等等,无数个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打交道。每一个人的想法、需求和技术限制都需要被考虑进去。更要命的是,这些沟通往往是双向的,而且是不断变化的。工程师可能会提出结构上的挑战,需要你调整设计;甲方可能会有新的想法,需要你修改方案;施工方可能会告诉你某个材料无法实现,需要你寻找替代品。这些来回沟通、修改、协调的过程,耗费的时间精力是巨大的,而且很多时候是在最后一刻才抛出来的问题,你只能立刻应对。

客户需求的不确定性与反复修改: 很多时候,甲方也不是一开始就目标明确。他们可能会在项目进行到一半时改变主意,或者突然冒出新的想法,要求设计师做出调整。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节点汇报时,甲方的意见可能会对设计方向产生颠覆性的影响。这个时候,你辛苦几个月的设计可能就要推倒重来,或者进行大幅度的修改。而这些调整往往会非常紧急,因为项目的时间线不会因为甲方的想法改变而暂停。这就意味着,建筑师需要随时准备接受新的任务,并在极短的时间内给出解决方案。

技术工具的迭代与学习曲线: 现代建筑设计高度依赖计算机软件,从2D的CAD到3D的BIM(建筑信息模型),再到渲染和模拟软件。这些工具本身就需要学习和掌握。而且,这些软件也在不断更新换代,新的技术和工作流程层出不穷。为了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建筑师需要持续学习新的软件和技术,这本身就需要额外的时间投入。更何况,在实际工作中,你可能需要使用多种软件来完成同一个项目,并且要保证它们之间数据的准确传递。

对完美主义的追求与责任感: 很多建筑师,特别是那些有理想、有追求的设计师,对自己作品的质量有着极高的要求。他们希望自己的设计不仅实用,还要美观,要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并且能够给使用者带来更好的体验。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往往会让一个项目在最后阶段依然存在大量的修改和完善工作。而且,建筑是关系到公共安全和生活品质的大事,一旦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这种强烈的责任感,也驱使着建筑师们不敢有丝毫的马虎,愿意花更多的精力去确保设计的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最好。

所以,你看到的是建筑师熬夜,但他/她可能正在应对的是:
甲方临时提出的要求,需要在明天一早的会议上展示。
工程师发现了一个结构问题,需要立刻修改所有相关图纸。
为了赶上某个重要的申报节点,必须在规定时间前提交所有文件。
在无数个方案中,为了找到那个最能打动人心的设计语言而苦苦思索。
确保每一个细节都符合规范,才能避免日后出现安全隐患。

你说为什么不把时间安排好?这就像让你预测明天的天气一样难。建筑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过程,需要面对各种各样预料之外的情况。很多时候,建筑师并不是“安排不好时间”,而是他们在尽最大努力去应对层出不穷的挑战,并在有限的时间里,努力交出他们能做的最好的作品。

当然,也有一些公司在项目管理和工作流程上存在问题,或者设计师自身在时间分配上确实存在可以改进的地方。但普遍存在的“熬夜文化”,更多的是对这个行业内在复杂性和高强度工作性质的一种反映。这是一个需要激情、耐心和不断学习的行业,而熬夜,往往是这种投入的副产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住建部印发了一个文件叫《全国建筑设计周期定额》,对,就是下图这个东西。

建筑行业有数不清的标准和规范,但是这个文件,很少有人关注,甚至大部分人根本没有想到还有这么个玩意。

这个设计周期定额是为了保证设计质量,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建筑的各个设计阶段的设计时间进行了规定。

给外行举个栗子:高考时一个文笔不错且才思敏捷的学生可以在1小时内保质保量完成一篇800字的普通作文。如果他遇到熟悉的题材,写1000字也没有问题,如果不假思索1500字也写得出。但是让他一个小时写3000字呢?光抄都抄不完。他只能延时了。

同样我们选三个最常见的建筑类型,来比较下《全国建筑设计周期定额》中的设计时间和现实设计院的设计时间。

《全国建筑设计周期定额》一个2万平方米的商业方案设计时间是1.25月。

我做过一个2万多平方米的商业街,需要做到方案报建深度。

我不加班可以完成的时间:2~3周。

甲方要求的时间:3天。

结果:我熬了3天2夜做了个垃圾。

《全国建筑设计周期定额》一个5000平方米的办公施工图设计时间是1.25月。

我做过一个3000平方米的小型办公的施工图,2层,带一个屋顶花园,小复杂。

我不加班可以完成的时间:3周。

甲方要求的时间:2周。

结果:加班了2个周末各专业还是错漏。

《全国建筑设计周期定额》一个普通100米住宅施工图设计时间是1.75月。

我做过一个100米的装配式住宅的施工图,一梯四,要考虑构件图。

我不加班可以完成的时间:1个月。

甲方要求的时间:2个月。

结果:我又抽空额外做了个投标???

所以你看,对于一个技术过硬的建筑师来说,压缩了设计时间是可以靠提高效率弥补的,但是效率不可能无限制提高,时间压缩得过多后就只有加班一条路了。

更何况,还有项目叠加情况(比如一小时写两篇800字作文),反复修改情况(比如刚写了400字老师让你重新写),项目复杂情况(比如遇到不熟悉题材憋不出作文),白天应对甲方没时间画图等等。

所以大多数建筑师加班并不是时间安排问题,而是现实所迫。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