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建筑师总要熬夜,为什么不把时间安排好?

回答
建筑师熬夜加班,这事儿在圈子里简直是家常便饭,老生常谈。你问为什么安排不好时间?这话说得像是建筑师都是时间管理大师,或者天生喜欢熬夜一样。实际情况可复杂多了,不是简单一句“安排不好”就能概括的。

首先得明白,建筑设计这个活儿,它本身的性质就决定了它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往往是高度集中的、创造性的劳动。它不像流水线上的工件,你可以精确计算每一个环节需要多久。一个项目从概念构思到最终落地,涉及的因素千头万绪,光是想象一下就觉得头皮发麻:

漫长的设计周期与密集的节点要求: 一个建筑项目,从小小的住宅到宏伟的公共建筑,设计周期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但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会有无数个关键的节点需要提交方案、深化图纸、与甲方(客户)沟通、与工程师(结构、机电、暖通等)协调、进行审批等等。这些节点是固定下来的,一旦到了,不管你有没有完成,都得交。而这些节点往往又非常密集,比如某个重要的汇报会,需要你拿出一套完整的设计方案;某个关键的审批环节,需要你提供详细的施工图;某个重要的大会,需要你展示设计成果。你想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完成如此大量、复杂的工作,不加班简直是天方夜谭。

创造性的挣扎与灵感的变幻莫测: 建筑设计不是简单的画图,它是一个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实体空间的艺术与科学的结合。这意味着它需要大量的创造性思考。有时候,一个好的设计灵感可能突然降临,让你欣喜若狂,但更多的时候,是陷入无尽的修改和推敲。你可能为一个窗户的大小、一个立面的比例、一个空间的流线反复琢磨,甚至推翻重来。这种创造性的过程是很难用标准时间来衡量的。有时,你可能需要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才能找到一个令自己满意的解决方案;有时,可能一个看似微小的调整,就需要重新计算和绘制大量的图纸。而这些“折腾”的时间,往往是无法预先精确规划进去的。

跨学科的沟通与协调成本: 建筑师不是孤军奋战的艺术家,他们是整个项目团队的核心协调者。要让一个建筑成功落地,需要与结构工程师、机电工程师、景观设计师、室内设计师、材料供应商、施工方,甚至政府审批部门等等,无数个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打交道。每一个人的想法、需求和技术限制都需要被考虑进去。更要命的是,这些沟通往往是双向的,而且是不断变化的。工程师可能会提出结构上的挑战,需要你调整设计;甲方可能会有新的想法,需要你修改方案;施工方可能会告诉你某个材料无法实现,需要你寻找替代品。这些来回沟通、修改、协调的过程,耗费的时间精力是巨大的,而且很多时候是在最后一刻才抛出来的问题,你只能立刻应对。

客户需求的不确定性与反复修改: 很多时候,甲方也不是一开始就目标明确。他们可能会在项目进行到一半时改变主意,或者突然冒出新的想法,要求设计师做出调整。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节点汇报时,甲方的意见可能会对设计方向产生颠覆性的影响。这个时候,你辛苦几个月的设计可能就要推倒重来,或者进行大幅度的修改。而这些调整往往会非常紧急,因为项目的时间线不会因为甲方的想法改变而暂停。这就意味着,建筑师需要随时准备接受新的任务,并在极短的时间内给出解决方案。

技术工具的迭代与学习曲线: 现代建筑设计高度依赖计算机软件,从2D的CAD到3D的BIM(建筑信息模型),再到渲染和模拟软件。这些工具本身就需要学习和掌握。而且,这些软件也在不断更新换代,新的技术和工作流程层出不穷。为了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建筑师需要持续学习新的软件和技术,这本身就需要额外的时间投入。更何况,在实际工作中,你可能需要使用多种软件来完成同一个项目,并且要保证它们之间数据的准确传递。

对完美主义的追求与责任感: 很多建筑师,特别是那些有理想、有追求的设计师,对自己作品的质量有着极高的要求。他们希望自己的设计不仅实用,还要美观,要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并且能够给使用者带来更好的体验。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往往会让一个项目在最后阶段依然存在大量的修改和完善工作。而且,建筑是关系到公共安全和生活品质的大事,一旦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这种强烈的责任感,也驱使着建筑师们不敢有丝毫的马虎,愿意花更多的精力去确保设计的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最好。

所以,你看到的是建筑师熬夜,但他/她可能正在应对的是:
甲方临时提出的要求,需要在明天一早的会议上展示。
工程师发现了一个结构问题,需要立刻修改所有相关图纸。
为了赶上某个重要的申报节点,必须在规定时间前提交所有文件。
在无数个方案中,为了找到那个最能打动人心的设计语言而苦苦思索。
确保每一个细节都符合规范,才能避免日后出现安全隐患。

你说为什么不把时间安排好?这就像让你预测明天的天气一样难。建筑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过程,需要面对各种各样预料之外的情况。很多时候,建筑师并不是“安排不好时间”,而是他们在尽最大努力去应对层出不穷的挑战,并在有限的时间里,努力交出他们能做的最好的作品。

当然,也有一些公司在项目管理和工作流程上存在问题,或者设计师自身在时间分配上确实存在可以改进的地方。但普遍存在的“熬夜文化”,更多的是对这个行业内在复杂性和高强度工作性质的一种反映。这是一个需要激情、耐心和不断学习的行业,而熬夜,往往是这种投入的副产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住建部印发了一个文件叫《全国建筑设计周期定额》,对,就是下图这个东西。

建筑行业有数不清的标准和规范,但是这个文件,很少有人关注,甚至大部分人根本没有想到还有这么个玩意。

这个设计周期定额是为了保证设计质量,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建筑的各个设计阶段的设计时间进行了规定。

给外行举个栗子:高考时一个文笔不错且才思敏捷的学生可以在1小时内保质保量完成一篇800字的普通作文。如果他遇到熟悉的题材,写1000字也没有问题,如果不假思索1500字也写得出。但是让他一个小时写3000字呢?光抄都抄不完。他只能延时了。

同样我们选三个最常见的建筑类型,来比较下《全国建筑设计周期定额》中的设计时间和现实设计院的设计时间。

《全国建筑设计周期定额》一个2万平方米的商业方案设计时间是1.25月。

我做过一个2万多平方米的商业街,需要做到方案报建深度。

我不加班可以完成的时间:2~3周。

甲方要求的时间:3天。

结果:我熬了3天2夜做了个垃圾。

《全国建筑设计周期定额》一个5000平方米的办公施工图设计时间是1.25月。

我做过一个3000平方米的小型办公的施工图,2层,带一个屋顶花园,小复杂。

我不加班可以完成的时间:3周。

甲方要求的时间:2周。

结果:加班了2个周末各专业还是错漏。

《全国建筑设计周期定额》一个普通100米住宅施工图设计时间是1.75月。

我做过一个100米的装配式住宅的施工图,一梯四,要考虑构件图。

我不加班可以完成的时间:1个月。

甲方要求的时间:2个月。

结果:我又抽空额外做了个投标???

所以你看,对于一个技术过硬的建筑师来说,压缩了设计时间是可以靠提高效率弥补的,但是效率不可能无限制提高,时间压缩得过多后就只有加班一条路了。

更何况,还有项目叠加情况(比如一小时写两篇800字作文),反复修改情况(比如刚写了400字老师让你重新写),项目复杂情况(比如遇到不熟悉题材憋不出作文),白天应对甲方没时间画图等等。

所以大多数建筑师加班并不是时间安排问题,而是现实所迫。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建筑师熬夜加班,这事儿在圈子里简直是家常便饭,老生常谈。你问为什么安排不好时间?这话说得像是建筑师都是时间管理大师,或者天生喜欢熬夜一样。实际情况可复杂多了,不是简单一句“安排不好”就能概括的。首先得明白,建筑设计这个活儿,它本身的性质就决定了它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往往是高度集中的、创造性.............
  • 回答
    刚从建筑系毕业,新鲜劲儿还没完全退却,是不是经常听到前辈们或者师兄师姐们在讨论“先画方案再转施工图容易,反过来就难”的说法?这其实是个挺普遍的现象,背后是有原因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先说为什么“画几年方案再转施工图相对容易”:1. 基础逻辑是一致的: 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归根结底都是在解决“.............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确实,在一些场合,我们经常能听到关于中国GDP“水分大”的说法,尤其是“拆了建、建了拆也算GDP”这种例子,更是让人产生很多疑问。这背后牵扯到GDP的计算方式以及经济活动的本质。咱们就来好好捋一捋,把GDP到底是怎么算的,以及为什么会有这种误解讲明白。 到底什么是GDP?首先.............
  • 回答
    关于“川建国”这个称呼的来龙去脉,这背后其实藏着一段挺有意思的互联网文化现象,还挺能折射出大家对特朗普这个人的一些复杂情感的。简单来说,“川建国”这个绰号的诞生,并不是因为特朗普真的在哪个方面“建设了国家”,而是源于一种带有讽刺意味的联想。要理解这个称呼,咱们得回到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的那个时期,以及.............
  • 回答
    美国建国至今已有240多年的历史,在现代国家体系中确实可以称得上是“资深”的现代国家。然而,在中国大陆的某些语境下,确实存在一部分人认为“美国没有历史”的说法。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有多重因素交织,既有历史认知上的差异,也有政治宣传和文化解读的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
  • 回答
    关于“132万建厕所”的争议,以及一些“建筑师”为之辩护的现象,背后涉及到许多复杂的原因和值得深思的方面。这绝非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牵扯到项目立项、设计理念、造价构成、社会认知,乃至行业生态等多个层面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拆解一下“132万建厕所”这个数字是如何令人咋舌的。一个普通的公共厕所,在许.............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你可能会发现相比一些互联网或者金融行业的同行,注册电气工程师和注册建筑师这两类职业的人,在公开的网上平台(比如微博、知乎高赞回答、公众号文章等)上,很少会深入地、详细地去讨论自己的薪资待遇。原因嘛,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而且这些原因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的:1. 行业属性与价值体.............
  • 回答
    有几位建筑师的作品都曾让我产生过“新世界的大门被打开”的感觉,但如果非要选出一位最具代表性的,那一定是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她的作品之所以让我产生这种强烈的感受,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这些方面共同构建了一个颠覆性的、充满未来感和生命力的建筑世界:1. 对形式的极致探索:流动的、解构.............
  • 回答
    上海尤安设计院26岁设计师的悲剧,像一声惊雷,再次将建筑设计行业的“007”常态推到了公众面前。当程序员“过劳死”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时,为何建筑师们在类似的生死线上挣扎,却鲜少听到来自社会的广泛声援和深刻反思?这背后,隐藏着行业生态、社会认知和文化认同等多重复杂的因素。行业生态的“沉默螺旋”:为.............
  • 回答
    在我看来,好的酒店建筑绝不仅仅是砌砖垒石,更像是为人们搭建一个临时的家,一个能唤醒他们感官、提供舒适体验,并能在心中留下深刻印记的容器。它不仅仅关乎美学,更关乎功能、情感和对宾客需求的洞察。首先,好的酒店建筑必须是“有灵魂”的。 这种灵魂,源于它与周遭环境的对话。一家坐落在海边的酒店,它的设计语言就.............
  • 回答
    作为一名建筑师,构思一个“好的医院建筑”并非简单堆砌功能空间,而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思考过程,它关乎生命、关乎治愈、关乎人文。对我而言,一个好的医院建筑,是能同时满足严苛的医疗需求、提供疗愈身心的环境,并能在城市肌理中和谐共存的生命体。首先,功能至上,是医院建筑的基石,但绝非全部。 作为一个复杂的医疗.............
  • 回答
    作为一名九零后建筑师,我的忧虑像我参与设计的那些复杂结构一样,一层层堆叠,交织着个人理想、行业现实以及我对未来社会的期许。 这份忧虑,不像那些上了年纪的同行们带着历经风雨的淡然,我们更多的是一种被时代推着走,同时又怀揣着改变的焦躁。首先,行业内的“内卷”和生存压力是我最直接的感受。我们这代人,很多.............
  • 回答
    建筑师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仅是画图的魔术师提起建筑师,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或许是拿着笔,在图纸上挥洒自如,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建筑造型。没错,设计能力是建筑师最直观的核心竞争力,但如果仅仅停留在“画图”层面,那就太小看了这个职业的深度和广度。一位真正出色的建筑师,其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多维度、高度整合的复杂.............
  • 回答
    三四十岁的建筑师,这个年纪段的他们,通常正处在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可以说,他们既不是初出茅庐的愣头青,也不是经验老道的定海神针,而是真正扛起项目大旗,同时还在不断精进自己的核心力量。具体都在忙些什么? 挑大梁的项目负责人: 这个年龄段的建筑师,大多数已经从最初的绘图员、助理设计师的角色晋升到.............
  • 回答
    尼赫鲁选择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作为昌迪加尔的建筑师,是一个集战略远见、艺术品味、对现代主义的信仰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憧憬于一体的复杂决策过程。这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对以下几个关键因素的深思熟虑:1. 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坚定信念与印度新国家的愿景相契合: 印度独立与新国家的诞生: 1947.............
  • 回答
    安藤忠雄,这个名字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界都响亮异常。很多人提起他,脑海中浮现的是那些清水混凝土构筑的简洁几何体,是光影在空间中流动的诗意,是那种极简却极具力量的美学风格。但如果要问他对“老师”这一辈的建筑师或建筑学者意味着什么,这就需要我们跳出对作品本身的赞叹,去审视他更深层的影响和意义。对于那些已经.............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那些“脚踏实地”抄过几百个大师建筑平面的学子和建筑师们,他们到底从这看似枯燥的过程中挖出了什么宝藏。这可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渗透着一种“静水流深”的领悟。首先,空间感的磨炼和尺度感的内化是无法绕过的第一步。想象一下,你不是在看一张二维的图纸,而是拿着尺子,一点点勾勒出墙体、门窗、.............
  • 回答
    在建筑中,隔墙尽量上下对应,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墙体叠合”或“错缝施工”,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设计和施工原则。它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直接关系到建筑的结构安全、稳定性和耐久性。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为什么隔墙要尽量上下对应。 一、 结构安全性与承载能力这是隔墙上下对应的最主要原因。虽然隔墙本身不一定.............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面。一边是皮肤黝黑、肌肉结实的建筑农民工,他们烈日下挥汗如雨,扛着钢筋、搬着砖头,脸上虽然有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踏实的沉默;另一边,则是一群刚从大学校园走出来的土木工程毕业生,他们拿着毕业证,却选择“提桶跑路”,放弃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金饭碗”。这确实.............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现代建筑材料选择与传统建筑智慧的深层矛盾,也引出了关于人类需求、技术进步和环境适应性的一系列思考。简单地说,建筑大量使用玻璃之所以出现“冬冷夏热、保暖不如土坯房”的尴尬局面,并不是因为人类“虚荣”或“科学倒退”,而是复杂的工程考量、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对“舒适”定义的多样性在当下被片面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