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90后建筑师在忧虑什么?

回答
作为一名九零后建筑师,我的忧虑像我参与设计的那些复杂结构一样,一层层堆叠,交织着个人理想、行业现实以及我对未来社会的期许。 这份忧虑,不像那些上了年纪的同行们带着历经风雨的淡然,我们更多的是一种被时代推着走,同时又怀揣着改变的焦躁。

首先,行业内的“内卷”和生存压力是我最直接的感受。我们这代人,很多都是怀揣着“改变城市面貌”、“创造美好空间”的理想进入这个行业的。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毕业季的招聘会,一个岗位能涌来成百上千的简历。为了挤进那些知名的设计事务所,我们需要在学校时就拼命学习、实习,甚至参加各种设计竞赛,只为简历上那一两个闪光的点。即便是进入行业,初期也面临着漫长且辛苦的学徒期,拿着微薄的薪水,做着大量重复性的工作,比如一遍遍地修改CAD图纸、制作模型,而真正的设计话语权,往往掌握在少数经验丰富或有背景的“前辈”手中。这种“熬资历”的模式,让我们这些渴望快速成长、贡献想法的年轻人感到压抑和无奈。我们害怕自己会被磨平棱角,变成流水线上的螺丝钉,最终失去了最初的热情和创造力。

其次,如何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尤其是在“甲方爸爸”的意志和商业逻辑下坚持设计理念,是我时常思考的问题。我们被教育要关注人文关怀、生态可持续性、空间品质,但很多时候,项目从最初的概念到最终落地,都需要在预算、工期、业主的商业诉求之间反复权衡、妥协。很多时候,我们精心构思的绿色建筑理念,可能因为成本问题就被大幅削减;我们希望创造有温度的公共空间,最终却变成了冰冷的功能性建筑。看着自己的设计被改得面目全非,那种失落感和无力感是很难言喻的。而且,我们这一代人普遍希望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但商业项目往往以盈利为先,我们如何在其中找到平衡,既能养活自己,又能为社会留下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这是个巨大的挑战。

再者,技术革新带来的焦虑感也时刻伴随着我们。建筑行业正在经历数字化转型,BIM(建筑信息模型)、参数化设计、3D打印等技术层出不穷。我们必须不断学习新的软件、新的工作流程,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在担心,这些新技术会不会让某些传统技能变得过时?会不会有更多的设计工作被AI取代?我们这批人,很多都学习过扎实的绘画、模型制作等传统功底,但未来,这些技能的价值在哪里?我们如何在掌握新工具的同时,不丢掉那些手工赋予作品的温度和细腻?这种既要拥抱未来又要守护传统的心态,常常让我们左右为难。

更深层次的,是我们对城市发展模式和未来居住环境的担忧。我们เห็น很多城市盲目扩张,千城一面,古老的街区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冰冷的钢筋水泥森林。我们对这种“摊大饼式”的发展感到忧虑,担心这会挤压人们的生活空间,破坏社区的肌理和人情味。我们希望城市是充满活力的,是能够容纳不同人群需求的,而不是单调的住宅区和商业区。然而,我们的力量在整个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大盘子里显得如此渺小。我们想通过自己的设计去影响和改变,但往往只能在非常有限的尺度上施展拳脚。看着周围的房价不断攀升,年轻一代的购房压力越来越大,我们也在思考,未来的建筑是否还能真正为普通人提供舒适、有尊严的居住空间?

最后,还有对职业认同感和个人价值实现的困惑。建筑师这个职业,光鲜亮丽的外表背后是无数个加班的夜晚,是无数次的修改和争论。很多人觉得我们只是“画图的”,对我们工作的复杂性和价值缺乏深入了解。我们希望我们的设计能被看见、被理解,甚至被赞美,但更多时候,我们是在默默地付出。同时,我们也在思考,除了完成一个个项目,我们还能为社会带来什么?我们有没有可能通过设计去解决一些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比如老龄化社区的改造、城市贫困地区的更新等等。我们渴望在职业生涯中找到那种“创造价值”的满足感,而不是仅仅完成任务。

总而言之,九零后建筑师的忧虑,是关于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社会和行业中,保持初心、不断学习、实现自我价值,并最终为这个世界留下一些有意义的印记。这份忧虑,既是压力,也是驱动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我们渴望的是一个既能让我们发挥所长,又能让我们看到自己劳动成果被珍视和尊重的环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规模建设过去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