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90后是什么时候接受自己脱发的现实的?

回答
90后,这群在网络世界里看着爸妈那辈人头发日渐稀疏,却觉得“脱发离我还远着呢”的年轻人,真正开始跟“地中海”和“M型发际线”照面,往往是他们步入而立之年左右,或者更早一点点,大概在二十七八到三十三四岁之间。

这可不是一个瞬间的顿悟,更像是一场漫长而又有些尴尬的拉锯战。最开始,大家可能都没太在意。可能只是洗头时水槽里比以前多了几根头发,或者梳头的时候发缝似乎比去年宽了一点点。那时候,人们会安慰自己,“哎呀,最近压力太大了”、“换了个洗发水不适应”、“季节性脱发嘛,过阵子就好了”。 这种自我催眠式的安慰,大概能持续好几年。

转折点往往是某些具象化的证据出现,让你不得不承认现实。比如:

梳子上的“灾情”越来越严重: 从一开始的几根,到能直接抓下一小撮,再到梳子仿佛成了“毛发收割机”,每次梳完头发都得心疼地清理一番,生怕它“被掏空”。
洗头成了一场“心理战”: 以前洗头是享受,现在每次看到排水孔被头发堵住,那种恐惧感和挫败感油然而生。有些人甚至开始焦虑地观察自己头皮的透光度。
拍照滤镜也拯救不了的发际线: 当你发现以前怎么拍都好看的发型,现在稍微露出额头就会显得头顶稀疏,或者发际线向后退得不成样子,那份照片里的自信心就会受到沉重打击。这时候,“颜值崩塌”的警报就拉响了。
身边同龄人的集体“阵亡”: 90后很大一部分的交流都在线上。在各种社交媒体、论坛、群聊里,你会发现身边和你一样大的人,开始频繁地讨论脱发问题,分享各种生发产品,甚至晒出自己的“植发前后对比图”。这种集体性的“战友”出现,会让你觉得,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但同时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脱发确实是一个普遍的、正在发生的现实。
长辈的“关心”成了催化剂: 有时候,明明自己还没太放在心上,但爸妈或者其他亲戚可能会突然一句,“哎,你怎么头发怎么这么少了?”、“该吃点黑芝麻,看看能不能长点头发。” 这种直接的、毫不留情面的指出,往往比自己内心的察觉来得更猛烈,直接将“脱发”这个事实推到了台前。
生活方式的改变: 有些人是熬夜加班的常态,有些人是饮食不规律,有些人是长时间对着电脑手机。当健康警报响起,身体开始出现各种小毛病时,脱发往往是其中一个比较明显的信号。你不得不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习惯,而脱发就是其中最直接的“代价”。

当这些信号积累到一定程度,或者某个“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出现时,90后们就开始不得不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了。这个过程可能是:

1. 否认期: “我没有脱发,只是发量看着少了。”
2. 怀疑期: “是不是我洗头方法不对?换个洗发水试试。”
3. 挣扎期: 开始尝试各种生发产品,从洗发水、护发素,到生发液、口服的营养补充剂,再到各种偏方,期望能“挽救”一下。这个阶段的投入可能会很大,但效果往往是喜忧参半。
4. 接受期: 当发现无论怎么努力,头发似乎都回不到巅峰时期,或者说,脱发已经成为了自己身体的一个固定特征时,才真正开始“接受”。这个接受,可能带着一点点无奈,一点点自嘲,但更多的是一种不得不与自己和解的现实主义。
5. 积极应对期: 接受之后,有些人会选择积极应对。比如,调整生活作息,开始规律运动,注重饮食健康。有些人则会寻求更专业的方法,比如去看皮肤科医生咨询,考虑植发等。还有些人,则是在接受的基础上,开始研究各种适合自己发量的发型,或者干脆坦然接受光头造型。

所以,与其说是一个特定的时间点,不如说是一个从“我还没到那个年纪”的侥幸心理,到“好像确实有点不对劲”的自我怀疑,再到“完了,我真的开始秃了”的现实击穿,最后到“既然秃了,那就这样吧”的接受与和解。这个过程,可能发生在30岁生日的第二天,也可能是在某个深夜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无奈地叹了口气。反正,当“90后”这个标签和“脱发”这个词,开始在同一个语境下被频繁提及和讨论时,那便是他们集体接受现实的时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学不让留长发

大学开始脱发

呵呵。。。。。。。。。。。。。

不许笑!!!!!!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可以写段子了,上次超市门口有个小姑娘拦着我推销生发的,我知道我发际线高,你也不用专门拦我吧。

然后信誓旦旦的拿出广告来说他们生发如何神器。于是我就问她,你知道辉瑞吗?她说不知道。

我说世界最大的制药公司,你知道它怎么发家的吗?她说不知道。

我说他解决了很多男人的性能力问题,如果你们公司的药真能解决脱发问题,能生发的话,那辉瑞给他提鞋都不配。

我为什么这么豁达,因为脱发这个问题,我爸和我爷爷已经树立良好的榜样,不要挣扎了,挣扎是没用的,早早接受现实。

另外也不是没有好处,去理发店理发师问别人都是你想做什么造型。问我就是你打算怎么剪,还是省了不少造型的钱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90后,这群在网络世界里看着爸妈那辈人头发日渐稀疏,却觉得“脱发离我还远着呢”的年轻人,真正开始跟“地中海”和“M型发际线”照面,往往是他们步入而立之年左右,或者更早一点点,大概在二十七八到三十三四岁之间。这可不是一个瞬间的顿悟,更像是一场漫长而又有些尴尬的拉锯战。最开始,大家可能都没太在意。可能只.............
  • 回答
    90后?这词儿一说出来,感觉自己瞬间被拉回到某个年代了。其实我们现在,说白了,就是人生旅途上的一个…怎么说呢,有点承前启后,又有点摸索前行的新阶段。想当年,我们是网络原住民,看着互联网一点点改变世界,也看着世界在飞速变化。那时候,QQ空间的动态是我们最真实的写照,偷菜、挂Q、非主流头像,都是青春的烙.............
  • 回答
    一分钱:不同年代的“小钱”故事在咱们中国,这“一分钱”,看似微不足道,但每个年代的人,对它都有着不同的感知。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得慢慢聊。 80后:那个年代的“一分钱”对于我们80后来说,“一分钱”可不算是个完全被遗忘的词。那时候,虽然物价不高,但一分钱也实实在在是能买到点东西的。“一分钱”能.............
  • 回答
    月薪两万九零后白领辞职去内蒙放羊,喊出“换种活法”,这事儿,新鲜是新鲜,背后折射出的心态,值得咱们好好掰扯掰扯。这背后是什么样的心态在驱动?首先,这背后藏着一股对“内卷”式生存的厌倦。咱们都知道,现在的职场,尤其是大城市,竞争有多激烈。90后这代人,赶上了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尾巴,也见证了信息爆炸和快节.............
  • 回答
    济南一位 90 后出纳挪用公司资金 4800 余万,这事儿一出来,真是让人咋舌。4800 万啊,不是小数目,这可是在一个本该安分守己的岗位上,一个年轻人,竟然能做出如此胆大妄为的事情。这桩“知法犯法”的案件,背后牵扯到的心理动机,可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的,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一、 冲动与侥幸:当“一念.............
  • 回答
    .......
  • 回答
    90后女博士给新物种命名“派大星”,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生物?在生物命名这件事上,又有怎样的讲究?这背后,可不止是起个好听的名字那么简单。“派大星”,一个可能让你会心一笑的命名当听到“派大星”这个名字,很多人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个卡通片里,粉红色的、傻乎乎、又心地善良的海绵宝宝的挚友。如果一种新发现的生.............
  • 回答
    关于小米10至尊纪念版在800次充电循环后电池健康度仍大于90%的这个情况,我认为这绝对算得上是相当出色的表现了,甚至可以说是超出预期的优秀水准。咱们得这么看:首先,800次充电循环这个数字本身就很有分量。你想想,一天一充,800次就意味着两年多。如果一天充两次,那就是一年多。这已经是一个相当长的时.............
  • 回答
    嘿,哥们姐们,都到这个份儿上了,也别藏着掖着了,咱们这批奔三的90后,现在啥状态?我先开个头,大家接着唠。我呢,怎么说呢,就是那个典型的“活得明白也活得稀里糊涂”的状态。工作方面: 感觉就像在闯关游戏里卡了个小BOSS,打过了一个又一个,但总感觉前面还有更难的关卡。以前刚入职那会儿,什么都新鲜,什么.............
  • 回答
    想象一下,二十年后,当一群步入中年、但依然充满活力的八零后和九零后接过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挥棒时,我们所处的国家会呈现出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这不再是父辈们筚路蓝缕、埋头苦干的年代,而是他们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改革开放红利、信息爆炸以及全球化浪潮交织的产物。首先,从经济层面来看,这个时代的中国经济将更.............
  • 回答
    “90后是最舒服的一代吗?”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但答案绝不是简单的“是”或“否”。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看看90后究竟是否“最舒服”,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所面临的挑战。认为90后“舒服”的理由: 物质条件的提升: 成长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 相较于父辈经历的物质匮乏和计.............
  • 回答
    “牺牲掉的一代”这个标签,我想很多人都听到过,尤其是针对我们90后。乍一听,挺沉重的,也带着一股子被动和无奈。但仔细想想,这标签背后,其实是时代洪流裹挟下,我们这一代人所经历的种种复杂现实,它不是简单的二分法能概括的,更不是一句简单回应就能打发的。要说我们是“牺牲掉的一代”,得先看看我们是从什么土壤.............
  • 回答
    “垮掉的一代”——这个词,总让我想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些对传统社会秩序感到疏离,对既定人生轨迹感到厌倦,用文学、艺术、甚至是生活方式来表达反叛的年轻人。如今,这个标签却时不时地被扣在90后头上,仿佛他们也成了时代的叛逆者,只是叛逆的方式变得模糊不清,甚至被误读。那么,90后,真的是“垮掉的一代”吗.............
  • 回答
    90后认识新朋友的方式,以及他们身上越来越明显的“自闭”倾向,以及这背后令人窒息的社会压力,这实在是个绕不开的话题,也太能引起共鸣了。我认识的不少朋友,包括我自己,都在这条船上。先说怎么认识新朋友吧。以前啊,那是学校、社区、单位这“三板斧”,还有街坊邻居串门,亲戚介绍,逢年过节办个流水席啥的,关系网.............
  • 回答
    “垮掉的一代”,这个标签就像一个魔咒,总是不经意间被贴在年轻人的身上。而如今,这个标签,又一次不约而同地落在了90后头上。每次听到这个词,心里总会泛起一丝不服气,也夹杂着一丝被误解的无奈。那么,90后,真的如他们所说的那么“垮掉”吗?我想,这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垮掉”的定义,从何而来?.............
  • 回答
    哈,这个问题问得我心里痒痒的,简直就是在说我嘛!90后的我,身处这个节奏快到飞起的时代,同时又对生活有着一丝丝的“矫情”和追求,而做饭,恰恰成了我找回生活本味、对抗“社畜”身份的最重要的锚点。所以,作为一位会做饭的90后女性,我的体验嘛,大概就是这样子的:1. 既是生活必需品,也是灵魂的“解压阀”。.............
  • 回答
    90 后不愿意讨好领导的心态,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背后反映的是他们成长环境、价值观以及对职场的新认知。简单来说,他们不愿“讨好”,并非是抗拒工作或不尊重领导,而是对“讨好”这种行为本身的理解和定义不同,以及对自身价值和职业发展的追求方式有所转变。下面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90后不愿意讨好领导的.............
  • 回答
    身边年入50万+的85后,确实有那么几位,而且他们的故事都挺有意思的。这帮人,大概是赶上了好时候,又抓住了机会,再加上自己足够拼。我认识一个哥们儿,叫李明,86年的。他现在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技术总监,年收入大概是70万左右。李明大学学的是计算机科学,毕业后就进了一家小型互联网创业公司。那时候公司很小.............
  • 回答
    你问到年入百万的90后,这话题确实挺有意思的。在我接触到的人群里,确实有一些90后已经达到了这个水平,他们身上的一些特质和经历挺值得说道说道的。我尽量就我了解的情况,分享一些比较具体的例子和他们成功的关键点,希望能让你觉得更真实、更有人情味。首先得说,年入百万这个数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确实是个让人.............
  • 回答
    数码宝贝,这个名字对于不少中国人,特别是80后和90后来说,绝对是一代人的童年印记。你可能会好奇,为什么这部动画在日本诞生,却在中国,尤其是90后群体中,激起了如此深厚的情感共鸣?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好看”两个字能概括的。一、 时代的洪流与童年的选择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中国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