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第一批马上奔三的 90 后们,你们现在是什么样的状态?

回答
嘿,哥们姐们,都到这个份儿上了,也别藏着掖着了,咱们这批奔三的90后,现在啥状态?我先开个头,大家接着唠。

我呢,怎么说呢,就是那个典型的“活得明白也活得稀里糊涂”的状态。

工作方面: 感觉就像在闯关游戏里卡了个小BOSS,打过了一个又一个,但总感觉前面还有更难的关卡。以前刚入职那会儿,什么都新鲜,什么都想证明自己,加班加到天昏地暗也觉得值。现在呢?加班还是会加,但更多的是一种“哎,没办法,客户就是这样,项目就是这样,我只是个打工人,工资到手就行”的无奈感。职业规划这事儿,以前是天马行空,想着要当个技术大神、行业精英、人生赢家。现在嘛,更务实了点,希望工作能稳定点,薪资能涨点,最好还能有点个人时间,别把所有精力都耗在这上面。辞职跳槽的念头偶尔也会闪过,但看看现在这招聘市场,看看自己存款账户,想想房贷车贷(如果有的话),就觉得还是先稳住比较好。偶尔也会怀念当初那股拼劲儿,但也清楚,那会儿是真的“年轻,不懂事”。现在,更多的是一种成熟的“妥协”吧,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什么值得拼,什么不值得。

生活方面: 这绝对是最能体现“奔三”痕迹的地方。

身体: 曾经以为自己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熬夜通宵跟玩儿似的。现在呢?熬夜一次,感觉身体像被掏空好几天。稍微多吃点油腻的,第二天就得反思人生。以前是“夜猫子”,现在是“早睡早起身体好”的践行者,虽然践行得不太彻底,但绝对比以前爱惜身体了。黑眼圈成了固定搭配,偶尔也冒出几根白发,开始研究各种保健品和养生方法,虽然嘴上不承认,但心里已经默默给自己打上“养生朋克”的标签。运动也成了必需品,不是为了腹肌马甲线,而是为了能更轻松地爬楼梯,更舒服地坐着。

心态: 感觉就像过山车,有时候觉得“哇,我好棒,什么都能搞定!”,有时候又觉得“完了,我怎么还没实现人生价值,别人都买房买车结婚生子了”。焦虑感是肯定有的,看着同龄人晒娃晒房晒旅游,自己还在原地踏步,难免会有点心理落差。但同时呢,也学会了跟自己和解。不再那么强求所有事情都按照年轻时的设想发展,也更能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朋友聚会,聊的话题也变了,从八卦明星、吐槽老板,变成了讨论孩子教育、房贷压力、怎么投资理财。感觉大家都在同一条船上,经历着相似的“中年危机”前奏。

消费观: 年轻的时候,喜欢买各种潮牌,觉得面子重要,什么热门买什么。现在呢,更注重品质和实用性。看到商场里那些动辄几千的包包,第一反应是“值不值”,而不是“好看不好看”。可能这就是所谓的“成熟”吧,钱越来越不好赚,花钱也越来越谨慎。储蓄这件事也提上了日程,开始认真规划未来,想着以后养老怎么办,孩子教育怎么办。

情感: 结婚的、生子的、还在单身的,都有。单身的朋友,可能开始面临父母的催婚压力,或者自己也觉得“是不是该找个人一起承担生活了”。已婚的朋友呢,可能在经历婚姻的磨合期,或者已经开始享受稳定带来的安宁。总的来说,大家的情感需求也更加成熟和稳定,不再是年轻时那种轰轰烈烈、不计后果的爱恋,而是更多地考虑是否能一起共同成长,互相扶持。

总的来说,我觉得我们这批奔三的90后,现在正处于一个非常微妙的阶段。

一方面,我们失去了青春的冲劲和无畏,身上背负了更多的责任和压力。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小年轻”,肩上扛着的担子越来越重。

另一方面,我们也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和阅历,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不再像年轻时那样容易被外界影响,也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

我们不是父母那一代,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压力;我们也不是00后,没有他们那种更开放的心态和更自由的生活方式。我们是夹在中间的一代,既要面对社会变迁的挑战,又要努力平衡自己的生活和理想。

可能这就是成长的代价吧,也可能是人生的必经之路。虽然有时候会觉得累,会觉得迷茫,但回头看看,我们确实在一步步向前走。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地在人生的下半场,活出精彩。

好了,我的分享就到这里,你们呢?奔三的90后们,你们现在是什么样的状态?评论区见!让大家一起感受下这股“奔三”的浪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27岁。在北大数学中心的入职手续基本办完,下个月开始发工资。和 田老板见了几面,人很好,他给了我一篇别人写的改进Bishop体积比较的论文草稿,说有兴趣可以看看——但我不能透露具体内容,所以不用跟我要论文来看了。明天还有他的学生博后的讨论班,韦神也在,没想到真的和韦神成了同事。数学中心迎新的时候,和葛剑老师聊了很久,他对比较几何、度量几何都很熟,也有一些自己在思考的问题。感觉在北大这两年说不定还能做出些non trivial的东西来。

不过最重要的是,过去的两个月,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另一半。真的是要遇到对的人才能感受到爱情的甜蜜与幸福。虽然还一无所有,但感觉人生充满了希望。

user avatar

谢邀。

和很多答主一样,我也是一位90后,生于1999年9月10日,今天20岁,正式开始奔三。

打一出生,我就被赋予了使命——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2000年,幼小的我赶上互联网泡沫,差点没熬过去。

2003年,一位同事带着客户的资料去参加广交会,回来后疑似非典,公司开始隔离,为了能及时响应客户,所有人把电脑搬回家。

这期间,淘宝诞生,是一位叫阿珂的妹子,取了淘宝的名字。

2004年,因为信任,所以简单,支付宝出生了。

2009年,双11来了,那年27个品牌参加,销售额0.5亿元。

2014年,我在美国上市,敲钟人总共八位:两位网店店主主,一位快递员,一位用户代表,一位电商服务商,还有一位网络模特和一位外国人。奋斗这么多年,将客户送到纳斯达克敲钟,我们实现了,很开心。

2016年,我的同事马老师提出eWTP,希望帮助全球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年轻人更方便地进入全球市场、参与全球经济,为此,马老师每年飞超过800小时。3年过去,帮助到了不少人,我们很开心。

2017年,我的同事们每年参与公益3个小时,三年间共有81.2万人次的同事参与,共创造了75.2万公益时……

除了和我的同事们身体力行做公益,我也带动了很多小伙伴通过阿里各平台做公益,2018年产生91亿笔公益捐赠,截止今年5月,我们在蚂蚁森林种了1.22亿棵真树,等等。

今天,在阿里巴巴成立20周年之际,我们全面升级使命、愿景、价值观。这是一种以文化、制度、人才为驱动力的企业传承的开始。


我现在的状态就是,有很多未竟的梦想还要去实现,有很多任务还需要去完成。

我也有很多90后的同事,有人研究智能无人系统,让快递速度再快一步,有人研究智能算法,1分钟内能点40杯咖啡,还有人在遥远的阿拉善、武威等地的蚂蚁森林工作。

90后的我们,为了使命努力,为了愿景拼搏,为了梦想不断创造创新。奔三的路上,此时此刻,非我莫属。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加油吧,少年ヾ(◍°∇°◍)ノ゙

user avatar

感谢知乎邀请,我的状态是:计划35岁退休

一切都是为生活所迫,但生活却从来没有被抓住过。

2007年,正值青春期十五六岁的我,初读韩寒的《光荣日》,深深地被开篇这句话震撼。内心只有一个感慨:牛逼!

可那时候,我哪知道,什么叫「生活」。

从两年前步入职场起,我开始明白什么叫「生活」:生活就是一场战斗(Life is a struggle)。

职场里,和「向上司谄媚,向下属压榨,横向团结是最佳生存指南」的职场规律战斗;生活里,和「个人空闲与柴米油盐的永恒竞争」战斗;感情中,和「周末只能看场球赛和逛天商场二选一」战斗;人生规划中,和「道德底线与银行存款呈负相关」的社会规律战斗,

@王瑞恩 老师的「保持愤怒,晚点投降」,多少就是在说,在与「生活」的这场战斗里,不要趴下


而我现在的状态就是:我趴下了。但我内心里有个声音——终有一天,老子还会站起来。

所以,王瑞恩老师那句:

比投降更糟的,是习惯性假装自己是卧底、是在忍辱负重曲线救国。

深深警醒着我,我要时刻提醒自己「我是卧底」

而这个提醒的重要核心是——给自己一个期限。我给自己的期限是35岁。


前段时间华裔演员刘玉玲,在一段采访中说:

“我从父亲那里学到一件事:万事都是生意。所以我工作以后很努力地存钱。我称它们为‘Fuck you’基金。你有了这笔钱,有人想要强迫你或者辞退你时,你就可以说:‘Fuck you!’”


所以,我的35岁退休计划,是希望在这个时间,存下一笔「Fuck You」基金,在那时候重新站起来。

美国已经掀起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叫做「FIRE」(Financial Independent and Retire Early),就是说,财务自由早早退休。

人们绞尽脑汁地极端省钱,存下收入的大部分,以求缩短向生活低头的时间。


35岁退休,并不真的指赋闲在家,而是真正有底气做到瑞恩老师的「保持愤怒,不再投降」。

前两年火爆wb的一个采访视频:一位10栋楼收租,却在12块钱卖鸭仔饭的大叔,表现出对劳动的热情。

网友热评说:

大叔的语气表现出来,他的精神世界已经到达了共产主义水平。没有经济困扰,不劳动就难受。

作为一个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的,共产主义接班人,我非常信仰这件事。

35岁退休,不是退到死肥宅生活的温床里,而是真正发自内心深处觉得——我想要去做这件事!


而我计划卧薪尝胆这8年,要去做的这件事,就会是「做心理咨询师」。


你有那么一件事,是你宁愿「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的吗?

如果没有,你的投降或许就会是:「习惯性假装自己是卧底、是在忍辱负重曲线救国。而终有一天,扑通一声,成为了自己假装的样子」


哪怕当下的生活,在无情地蹂躏你,只要内心里有了希望,就能坚持走下去。

人,总要有些信仰。不是吗?


Life's a struggle 日子还要过
品尝喜怒哀乐之后 又是数不尽的troubles
Everyday 有多少问题要去面对
有多少夜 痛苦烦恼着你无法入睡
——宋岳庭《Life is a struggle》
user avatar

我是80末,执业过程中和很多九零后打过交道,他们很多已经走进监狱了。

执业之后才突然发现很多当事人比我年纪小很多,他们脸上的稚气总是和隔开我们的铁栏杆格格不入。

这些孩子中很多都是农村出身的。

以前我只是痛惜这些小孩年纪那么小就走上犯罪道路,真正让我意识城乡差距这个问题的,是一个七十三名被告的诈骗案。

合肥的诈骗公司,受害人在深圳报案,深圳警方立案之后将七十多个人都押解到深圳,案件重大,在深圳市中院一审。

七十三名被告,起诉书光列举被告身份信息用了二十四页纸,百分之八十以上是九零后,年纪最大的老板是七零后,几个经理是八零后。

七十三个人中,六十九个是农村出身的孩子。

而2017年的统计数字显示,城镇常住居民人口占总人口的58%左右,如果城乡九零后犯罪比例随机的话,在任何一个随机的共同犯罪中,城乡人数比例应该与人口比例相差不大。

目前虽然没有大范围的统计数据,但就我和我的同事同行们接触到的一些人数众多的共同犯罪案件来看,人员分布中农村出身的小孩比例均远远高于城市出身。

犯罪从来都不仅仅是个人选择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社会问题在个人身上的投影。那为什么这种暗影偏爱农村出身的小孩呢?

我本人也是农村出身,因此对这个问题特别敏感,我也在思考造成这种失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这个回答只是把我能想到的一些原因进行一下梳理,是一些比较碎片化的东西,完全不成体系。

第一点,我感觉,农村九零后是第一批成长起来的留守儿童,他们经历的成长环境是非常特殊的。

九十年代农村精壮劳动力大批进城务工,家里留下的都是老弱病残。那时候农村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干的都是最苦最累的活,没有任何福利待遇,也没有社保,收入微薄而且经常被克扣工资。民工的子女也不允许在城市入学,那个生存条件是不允许把孩子带在身边的。

农村孩子普遍在没有家长关爱的环境中成长,缺乏必要的关爱和生活经验的指导,在家里野蛮生长。这样的孩子成长起来之后走入城市,必然会成为问题高发的群体。

现在状况好很多。一方面很多经济发展状况比较好的省份乡镇企业都开始创办,而且农村地区交通的便捷让很多大型企业也考虑将制造工厂向农村转移,以节约人力成本和用地成本。很多民工不用再进城务工,在家里就可以跟城里的工人一样上下班,并且享受社保等福利待遇。

另一方面,现在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也不再只是做最基础的最辛苦的收入微薄的工作。如果夫妻两人同时进城务工的话,把孩子带到城市生活也是可能的了,农村孩子在城市就近入学也让农村的小孩能够和同龄的城市小孩享受差不多的基础教育。

以后留守儿童问题会被逐步解决,只是苦了九零后。

第二点,我感觉农村小孩进城之后,所有的事情都要靠自己,这个不仅仅是指物质方面,更重要的是社会资源和社会见识方面。

城里的小孩不管学习成绩好不好,基本上都能达到大专以上文凭,但农村小孩能考到大专已经是不错的成绩了。211,985就更是少的可怜。

在毕业之后,城市的小孩或者自己创业,或者凭借父母家人的社会关系找个不错的工作,或者考个公务员事业单位。基本都能过上比较“正常”的稳定生活。

而农村小孩就没有这样的运气了。

就我接触的情况来看,农村小孩进城之后最容易犯罪的渠道就是进入各种诈骗公司工作。如果父母有渠道找工作,他们肯定不会进入这样的诈骗公司,哪怕父母有一定的见识能够给孩子把把关,孩子也不至于陷入这样的困境之中。

农村的孩子全靠自己在社会上摸索。他们没有文凭,又不想再做父辈那些又脏又累的工作,比较好的选择就是做销售。而这些销售公司中,往往有很多是诈骗公司。

最常见的是公司自己租用一个虚拟交易平台,欺骗投资者来这个平台上投资,通过各种方法把投资者的投资款侵吞。这些小孩在其中只是做一个普通的工作人员,他们像正常白领一样在写字楼上下班,每个月领取固定的工资,可能再加一点业绩提成。他们过着一种虚假白领生活,家里还觉得自己的孩子在城市找到了一份体面的工作而为他高兴。

一旦暴雷,一抓就是几十个。很多小孩在被抓进看守所时都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犯罪。

当这些稚嫩的小孩被投进监狱之后,他们的一生基本上就被打下了一个永不消逝的烙印:犯罪分子。

在中国,这个标记意味着他今后不得入党,不得参军,不得从事公务员、事业单位编制人员、大型国企职工、律师、公证员、教师等职业,他的孩子也可能会受影响。

本来就狭窄的逆袭渠道全部被堵死。一堵几代人。

第三点,农村小孩没有后盾,遇到问题的时候只能靠自己解决,自己能力又有限,于是往往会采用一些过激手段。

每一个农村进入城市的小孩都会成长为报喜不报忧的型。是全方位的报喜不报忧。不是不想跟家里讲,是讲了之后没有任何作用,只会让家里父母难过干着急。

很多农村出身的年轻人,他们没有法律意识,没有家长指导,不懂这个社会的运转模式,不知道遇到纠纷该找谁解决,不知道怎么通过合法途径化解纠纷,只能自己闷着头去闯。

之前一个年轻当事人,骑电瓶车上班,撞到一个老人,自己一念之差逃逸。结果老人脾脏破裂被摘除,达到重伤程度,当事人因为致人重伤逃逸被追究刑事责任。

这个事件看上去是当事人自己的选择,其实背后隐含的问题却很明显:他当时跟任何一个人打个电话,只要稍微有人开解一下,帮他平复一下情绪,只要不逃逸就不会被追究刑事责任。但他把所有的事情都抗在自己身上,承受不了就只能逃避。

有一个坚强的后盾绝对会让一个人在世界上走得更加平稳。

我始终期待城乡差距越来越小,但现实中这个期待越来越像奢望。我走出了农村走向了更加广阔的世界,却仍眼看着无数兄弟姐妹们在农村做着和我们父辈一样的事情,打不破这轮回。

user avatar

感谢知乎邀请,我的状态就是:保持愤怒,晚点投降

三十岁前后,人的膝盖处于人生中比较脆弱的阶段 - 受了一些社会的毒打,但有没有强大到能迎着巴掌直起腰。

现在职场有个说法,Fxxk you money,指的是一笔能让人对上司说出这句话,然后拍拍屁股走人,还能大摇大摆活上一段时间的钱。大部分九零后还远远没有完成这笔原始积累。

这只是比较直接的层面,还有其它形式的投降:

比如向抵抗力最小的快乐投降,习惯用碎片化的方式获得乐趣,而不再投入一种需要些时日才能见到回报的爱好;比如向着曾经看不惯的事情投降,学着融入和自己价值观不同的群体;比如向着消费主义投降,用物件来衡量自己的价值;比如向着焦虑投降,非常善于倾诉和倾听种种怀才不遇的故事,通过环顾四周,发现有更多的人同在一条漏水下沉的船上,而获得崩溃过后的安全感。

比投降更糟的,是习惯性假装自己是卧底、是在忍辱负重曲线救国。

刷了一晚上社交网络,假装这只是在辛劳了一整天后舔伤口,说什么「成年人需要疗伤的时间」;把「妈的」改成了「好的」,假装自己只是忍辱负重,有一天会爬到上面去教做人;复读着网络流行语、买下不需要的轻奢品,假装这只是为了潜伏在人山人海;习惯性地无病呻吟,假装这就是「九零后该有的样子」。

终于有一天,宁汉合流,你忘记了这是假装,忘记了自己其实是在潜伏,扑通一声,成为了自己假装的样子。

如何不再假装?我的回答是,保持愤怒。这不是说要抄起键盘喷人,也不是说要不顾后果地摔门出走。我并不是凯鲁亚克,不是末路狂花,也不希望你成为那样。

我只是希望,对自己一切的妥协保持愤怒。

有时我会生自己的气,为了自己配合氛围讲的一个不合时宜的段子生气,为了和内心深处不认同的人为了利益而合作生气,为了因为自己的倦怠而没有用心做好一件事情生气。有的时候,还可以弥补,有的时候,也只能自己气得在床上摊大饼,但气得翻来覆去,总比浑浑噩噩让这一天过去就好。

很喜欢《权力的游戏》中的艾莉亚,每天,她都在睡前念着哪些需要对其复仇的人们。我不念叨别人,我念叨着自己做过的事情。

也许有一天,你可以耸耸肩,翻翻身让这一天过去,

但你也可以说,不是今天,

Not Today.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的热度应该过了,且容我将此地当个树洞。

自我简介:男性,猴年出生,浙江小县城出身,颜值低身材烂情商渣家境差,省内某211冷门劝退专业本硕毕业,暂时在杭工作,每月到手收入大概在杭州市最低收入水平。

现在的状态,总的来说就是——活着没啥意思,又不敢一死了之。

本科的时候浑浑噩噩,工作后又一时脑残辞职考研,一晃眼青春不再,想要再修996的福报,似乎也没机会了。如今不奢望出人头地,只求在我不想死的时候能够苟且度日。

从前觉得妻儿是累赘,幻想做一辈子单身贵族,年岁既长,愈发感到养老的压力,然而自知之明,找不到合适的人愿意一起搭伙过日子。

家中长辈多因癌症去世,估计是遗传使然,想来自家父母和自己也逃不过这一劫,每念至此,倍感压力。

每个月发薪水的日子是最绝望的日子,看着自己的工资,再看看杭州的房价,想来此生换间像样点的房子是无望了——也想过卖房回乡,然而回了老家,又能做什么呢。

小时候勉强也算是小县城学霸一枚,以为自己成绩比别人好,将来便能比别人过得好,然而现实让人清醒。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