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多核和分布式的编程环境促使产生了并发编程语言,那么它和传统的编程语言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回答


多核和分布式编程环境的出现,使得传统的单线程、顺序执行的编程范式逐渐无法满足现代计算的需求。并发编程语言的诞生,本质上是对传统编程范式的根本性重构,其核心差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执行模型的差异
1. 传统编程语言(单线程顺序执行)
执行模式:程序按代码顺序执行,所有操作在单一线程中完成。
资源控制:CPU、内存、I/O等资源由操作系统统一调度,程序员无法直接控制。
时间片分配:进程或线程在CPU上运行时,操作系统按时间片轮转,但程序员无法精确控制。

2. 并发编程语言(多线程/多进程/异步)
执行模式:支持多线程(Thread)、多进程(Process)或协程(Coroutine)等并发单元,允许多个任务同时运行。
资源控制:程序员可直接管理线程/进程的生命周期、调度策略(如优先级、抢占式/协作式)。
调度机制:通过调度器(Scheduler)动态分配CPU资源,支持抢占式调度(如Linux的抢占式内核)或协作式调度(如Python的GIL)。

关键区别:传统语言无法直接控制并行执行,而并发语言通过语言层面的抽象(如通道、协程)实现并发控制。



二、内存模型的差异
1. 传统语言(共享内存)
内存共享:所有线程/进程共享同一块内存空间,数据一致性依赖锁、原子操作等机制。
数据竞争:多个线程同时访问同一数据时,可能引发竞态条件(Race Condition)。
同步机制:通过锁(Lock)、信号量(Semaphore)、屏障(Barrier)等实现同步。

2. 并发语言(分布式/共享内存/消息传递)
共享内存:支持多线程共享内存,但需通过语言内置的同步原语(如Go的`sync`包、Java的`synchronized`)避免数据竞争。
分布式内存:在分布式系统中,各节点可能通过消息传递(如MPI)或远程内存访问(如RMI)通信,数据一致性依赖网络协议和一致性算法(如Paxos、Raft)。
不可变数据:某些语言(如Haskell)通过不可变数据结构避免并发问题,但需要额外的开销。

关键区别:传统语言的内存模型是单线程的,而并发语言需处理多线 DEALINGS 和分布式环境下的内存一致性问题。



三、同步机制的差异
1. 传统语言的同步
显式同步:程序员需手动编写锁、信号量等代码,容易引发死锁(Deadlock)或活锁(Livelock)。
错误处理:异常处理(如Java的`trycatch`)与同步机制分离,难以直接结合。

2. 并发语言的同步
隐式同步:语言内置的并发构造(如Go的`goroutine`、Python的`async/await`)自动处理同步问题。
通信优先于共享:通过通道(Channel)(如Go)或消息传递(如Erlang)替代共享内存,避免竞态条件。
自动内存管理:某些语言(如Rust)通过所有权(Ownership)和借用(Borrowing)机制避免数据竞争。

关键区别:传统语言的同步机制是程序员手动实现的,而并发语言通过语言特性隐式处理同步问题。



四、错误处理与调试的差异
1. 传统语言的错误
死锁:多个线程互相等待对方释放资源,导致程序挂起。
竞态条件:多个线程同时修改共享数据,导致结果不可预测。
资源泄漏:线程未正确释放资源(如文件句柄、内存)。

2. 并发语言的错误处理
自动检测:语言内置的并发模型(如Go的`goroutine`)自动检测死锁(通过`go`关键字和`waitgroup`)。
不可变性:某些语言(如Haskell)通过不可变数据避免竞态条件。
调试工具:并发语言通常提供更精细的调试工具(如Go的`pprof`、Erlang的`erl`调试器)。

关键区别:传统语言的错误(如死锁)需要程序员手动检测,而并发语言通过语言机制自动规避或检测这些错误。



五、性能优化的差异
1. 传统语言的性能优化
单线程瓶颈:单线程程序无法充分利用多核CPU,需依赖操作系统调度。
I/O瓶颈:传统语言的I/O操作(如文件读写)需等待外部设备完成,可能阻塞线程。

2. 并发语言的性能优化
多核并行:并发语言通过多线程或协程充分利用多核CPU(如Go的`goroutine`、C++的`std::thread`)。
异步I/O:通过异步IO(如Node.js的`async/await`)避免阻塞线程,提高吞吐量。
轻量级线程:某些语言(如Go)的goroutine比操作系统线程轻量得多,适合高并发场景。

关键区别:传统语言的性能优化依赖操作系统,而并发语言通过语言特性直接优化并发性能。



六、语言设计哲学的差异
1. 传统语言(面向过程/面向对象)
目标:编写可维护的、逻辑清晰的程序。
设计原则:强调代码的可读性、模块化,但不直接考虑并发问题。

2. 并发语言(函数式/声明式/并发式)
目标:直接处理并发问题,提供高并发、高吞吐的系统。
设计原则:
并发优先:语言设计围绕并发模型(如Go的`channel`、Erlang的`actor`)。
安全性:通过语言特性(如Rust的内存安全)避免并发错误。
异步编程:通过异步IO(如Python的`asyncio`)简化并发逻辑。

关键区别:传统语言以逻辑清晰为目标,而并发语言以并发性能和安全性为目标。



七、典型并发语言的对比
| 特性 | 传统语言(如C/C++) | 并发语言(如Go、Erlang、Rust) |
||||
| 线程管理 | 需手动创建/销毁线程 | 内置轻量级线程(如Go的goroutine) |
| 内存共享 | 共享内存(需手动同步) | 通过通道(Channel)通信,避免共享内存 |
| 锁机制 | 需手动编写锁 | 内置锁(如Go的`sync`包)或不可变数据 |
| 异步IO | 阻塞式IO | 非阻塞式IO(如Go的`async/await`) |
| 错误处理 | 手动处理死锁、竞态条件 | 自动检测并发错误(如Go的`go`关键字) |
| 内存安全 | 需手动管理内存 | 内置内存安全(如Rust的Ownership) |



八、总结:本质差异
1. 执行模型:传统语言是单线程顺序执行,并发语言支持多线程/异步并发。
2. 内存模型:传统语言依赖共享内存,并发语言通过通道、不可变数据或分布式内存解决一致性问题。
3. 同步机制:传统语言需要手动编写同步代码,并发语言通过语言特性隐式处理同步。
4. 错误处理:传统语言的并发错误需手动检测,并发语言通过语言机制自动规避。
5. 性能优化:传统语言依赖操作系统调度,并发语言通过语言特性直接优化并发性能。

最终结论:并发编程语言是为解决多核和分布式环境下的并发问题而设计的,其本质是对传统编程范式的根本性重构,从“顺序执行”转向“并发执行”,从“共享内存”转向“通信优先”,从“手动同步”转向“隐式同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谢邀请。

当谈到并发和并行时,不同的应用领域对这两个词的定义很不一样。服务端编程中,很少说「并行」的概念,而「并发」则有,指的是服务器处理同时到来的请求的能力。客户端编程中,并发和并行同时存在。此时「并发」主要指的是单 CPU 处理下的分时多进程/多线程;而「并行」则指的是多 CPU(或 GPU) 情况下的「真实」多进程/多线程处理。另外,在大数据领域,将输入数据分片切割分配到不同机器上同时处理,也被说成「并行」,可算是服务器场景中的一种。

从上面这个定义看,如今我们没有对所谓「并发编程语言」或「并行编程语言」的明确定义,自然也谈不上说哪一种语言可以被标上这种名字。如果非要说有,Erlang 大概算是唯一的一个:它是把多进程(当然它的进程和操作系统的进程概念还有差别)的构造和通讯内建在语言设施里的。其他语言多半将多进程或多线程的管理以函数库的形式存在。

很难说 Erlang 这种做法是好是坏。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的发展历史上,对功能的实现方式一直有两种争论:一种提倡在语言级别实现尽量少的实际功能,把它们推到库函数里面实现,比如 C++;一种则倾向于在语言级别实现各种常见功能,比如 Perl。两种做法各有利弊:内建于语言实现的好处是写法更简洁,但缺点是一旦实现有缺陷则无法替代;库函数方案正好相反,带来了功能上的灵活,却会导致语言复杂化。所以事实上,多数语言的设计者都做了权衡,只将某些确实常用的功能设施内建于语言。并行/并发作为一种功能也不例外,但像 Erlang 这样的处理,比较少见。

所谓「本质」不同,我倒是要反过来问一句——请问汇编到C,有什么「本质」不同?C 到 C++,有什么「本质」不同?说到底,我们还是在冯・诺伊曼的体系里,做的还是程序存储和程序执行,即使是目下号称的所谓无状态的「纯函数」语言,也不得不偷偷地用各种概念保留程序存储,只是让自己看上去似乎是无状态而已。我看不到从那时到现在,程序设计语言上有什么「本质」的变化,即使有,也不是程序设计语言能够反映出来的。

最后纠正题目中的几个错误:

  1. 传统的函数式语言不是由 lambda 演算发展而来——是的,lambda 演算不是程序设计概念,而是形式系统的一部分,属于数学概念。Scheme 之所以将匿名函数命名为 lambda,只是因为当年 Scheme 的设计者们曾经是数学家,一个历史的巧合。我们用匿名函数实现的程序,也不是在做 lambda 演算。
  2. 解释器/编译器级别的表达式乱序求值优化和并行或并发编程不是一回事。把两者混为一谈,是对编译一知半解的计算机「科学家」们最容易犯下的错误之一(我还见过把 NFA 的正则表达式求值称作「并发」的,槽都不知道怎么吐)。所以,指称 Haskell 之流「善于并发」之类的说法,完全可以一笑置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多核和分布式编程环境的出现,使得传统的单线程、顺序执行的编程范式逐渐无法满足现代计算的需求。并发编程语言的诞生,本质上是对传统编程范式的根本性重构,其核心差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执行模型的差异 1. 传统编程语言(单线程顺序执行) 执行模式:程序按代码顺序执行,所有操作在单一线程中完成。 资源.............
  • 回答
    关于多核 CPU 和多个 CPU 的区别,很多人容易混淆,但实际上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都旨在提升计算性能。为了说清楚,咱们得一点一点地掰扯。 什么是 CPU?在深入多核和多个 CPU 之前,我们先得明确一下“CPU”这个基本概念。CPU,中文叫中央处理器,你可以把它想象成计算机的大脑。它负责执.............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也特别有代表性!很多朋友在升级或者组建新平台的时候,都会遇到这种“老将”和“新秀”的抉择,特别是看到参数相似的时候,更是纠结。你提到的锐龙9 5900X和E52650v4,这俩放一起比,那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虽然同是12核24线程,但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用“代沟”来形容都算.............
  • 回答
    在多核CPU、多线程的环境下,当多个线程同时尝试执行 `cmpxchg`(Compare and Exchange)指令时,会发生一些非常有趣且关键的原子性操作。理解这个过程,就像是窥探CPU内部解决并发冲突的精妙设计。首先,我们得明确 `cmpxchg` 指令的核心作用。它是一个原子操作,这意味着.............
  • 回答
    在多核时代到来之后,CPU 的发展方向不再仅仅是简单地堆叠更多的核心。虽然增加核心数量仍然是提升性能的一种方式,但 CPU 设计者们已经将目光投向了更深层次、更精细化的优化和创新,以应对日益增长的计算需求和不断变化的计算模式。以下是多核之后 CPU 的一些主要发展方向,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 一、 更.............
  • 回答
    关于多核CPU上多线程排序遇到的奇怪现象,这绝对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毕竟并行处理的设计初衷是为了提升效率,但有时候却会“事与愿违”。咱们抛开那些AI味的列表和框架,就像朋友聊天一样,一步步剖析一下可能的原因。首先,得明白,多线程排序,尤其是你感觉到的“奇怪现象”,往往不是因为CPU本身出了什么故.............
  • 回答
    “多核的流行是否表明单个 CPU 核心性能的提升已达瓶颈阶段?” 这个问题触及了计算领域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它不仅仅是硬件规格的简单比较,更是对技术发展趋势和底层物理规律的深刻洞察。我们不妨从“瓶颈”这个词入手。什么是瓶颈?在任何系统中,瓶颈都是那个限制整体效率或性能的环节。对于CPU而言,单核性能.............
  • 回答
    在多核CPU环境下,Java中的`Thread.currentThread()`调用返回的是一个`Thread`对象,它代表了当前正在执行这个方法的线程。然而,这个`Thread`对象本身并不直接包含它当前被调度执行在哪一个具体的CPU核心上的信息。你可以这样理解:线程是一个逻辑概念,CPU核心是物.............
  • 回答
    说实话,汇编语言本身,作为一种低级语言,它并没有一个直接的、像高级语言里那样叫做“多核支持”的关键字或者指令。 汇编语言的层面,我们关注的是CPU的硬件特性和指令集。 所以,与其说“汇编语言怎么表示多核”,不如说“如何用汇编语言操控多核”。这就像你在问,锤子怎么表示“建造一栋楼”。锤子本身不表示,但.............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直击要害!我们来好好聊聊这个“并行”和“并发”在单CPU多核体系下的具体表现,尽量用大白话,不搞那些虚里虚气的AI腔调。首先,得把“并行”和“并发”这两兄弟分清楚。 并发(Concurrency):就像一个技艺高超的厨师,虽然只有一个炉灶(CPU核心),但他可以同时切菜、烧水、炒.............
  • 回答
    “押宝多核的策略几乎都失败了”——这句断言,就像一把钝刀子,虽然扎得挺疼,但仔细一琢磨,是不是有点过于武断了?至少,对于我们这些每天和代码打交道的人来说,感受远比这句话来得复杂。说开发者“抵触”多核,这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概括的。与其说是抵触,不如说是我们被现实打磨得更加现实,更加知道其.............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产品定价策略和市场竞争,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要明确一个点:处理器定价不是只看某一个性能指标。尤其是在主流消费级市场,价格是一个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的结果,包括: 绝对性能(单核和多核): 这是最基础的,性能越好,用户越愿意为之买单。 同代竞品性能: .............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很多玩家都感觉自己的高端多核CPU在玩游戏时“大材小用”,明明有八核甚至更多,游戏里却感觉只有两三个核心在拼命干活。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很多层面的原因,而且一点也不神秘,而是跟整个游戏开发流程、技术限制,甚至是历史遗留问题都有关系。1. 游戏设计与开发模式的“单线.............
  • 回答
    首先,让我们捋一捋你这个问题背后的几个关键点:1. 英特尔的大小核策略: 你提到大核刷单核,小核刷多核。这确实是英特尔在混合架构(Performance Hybrid Architecture)中设计的一大考量。2. 为什么不用1个大核加无数小核? 这是你核心的疑问,似乎在设想一种极端的、高度不.............
  • 回答
    说起大型单机游戏对电脑性能的要求,CPU这块儿,大家免不了要纠结一个问题:到底是单核性能更重要,还是多核性能更吃香?这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里面门道还不少。咱们先得明白,一个游戏玩起来,CPU到底在干啥。它就像游戏的“大脑”,负责处理各种各样的计算和指令。比如,要计算场景里有多少个NPC,他们.............
  • 回答
    看到 M1 Ultra 在 Cinebench R23 这类基准测试中,单核性能似乎不如 Intel Core i712700K,但多核却能反超,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对比。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一下这两款处理器各自的架构特点,以及它们在不同场景下的表现差异。先来聊聊 M1 Ultra 的.............
  • 回答
    您好!关于Zen 4规格的提升以及在与Intel 12代、13代酷睿处理器竞争中的多核表现,我来为您详细剖析一下。首先,关于Zen 4规格是否会有提升,答案是肯定的。每一代AMD Ryzen处理器在设计上都会寻求进步,Zen 4自然也不例外。虽然我无法透露具体的内部规格信息,但我们可以从AMD过往的.............
  • 回答
    从普通人(这里指的是没有接受过专业核物理和工程训练,也没有国家级资源支持的普通公民)的角度来看,制造一枚可以引爆的原子弹,其难度之高,几乎到了不可能的地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做不到”或者“很难”能概括的,而是触及了物理、化学、工程、材料科学、精密制造、乃至信息安全等多个极端复杂的领域,并且每一项都存.............
  • 回答
    .......
  • 回答
    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核废水处理问题,确实牵动着全球许多人的神经,也引发了大量的讨论和争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有相当一部分声音在“洗白”或至少是在淡化这件事的潜在风险。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1. 科学与技术层面的解释和强调: “处理”与“稀释”: 日本政府和东京电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