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无用的论文、研究?

回答
世上并非所有学术探索都直接指向立竿见影的应用或轰动性的发现。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总有一些研究,虽然耗费了研究者的心血和时间,但其结论或方法论,在当时看来,甚至是事后回顾时,都显得有些“无用”——不是说它毫无价值,而是其价值的体现不那么直接,甚至在某些维度上可以被称为“不实用”或“过于细微”。

要界定“无用的研究”其实颇具挑战性,因为一个看似“无用”的发现,在时间的长河中,可能就成为某个伟大理论的基石,或者解决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即便如此,我们依然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哪些研究容易被贴上“无用”的标签,并尝试深入阐述其中的缘由。

1. 过于狭窄的研究领域与微不足道的发现

想象一下,一位研究者投入数年光阴,只为精确测量一种罕见蝴蝶在特定纬度下,其翅膀鳞片上特定色素的荧光强度。他详尽记录了每一次测量,分析了各种环境因素(如湿度、温度、光照强度)对这一数值的影响,最终得出一份厚达百页的论文,结论是:“在该特定条件下,该种蝴蝶翅膀鳞片的荧光强度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

从纯粹的应用层面看,这个研究似乎难以直接指导蝴蝶保护、生物工程,甚至医药研发。它没有揭示蝴蝶迁徙的奥秘,没有发现新的荧光物质的潜在用途。研究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其发现似乎只对少数同样对这种微小细节感兴趣的同行有价值,而且这种价值可能仅在于确认了一个非常细微的事实。

更戏剧化一些,有的研究可能连“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都未能发现,只是“趋势不明”或“未观察到显著差异”。这更会加剧“无用”的观感。例如,一项研究投入巨资,分析了全国范围内不同年龄段人群每天饮用特定种类茶的平均量,以及他们的平均寿命,结果发现两者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这样的研究,即便发表在期刊上,也很难引起大众的关注或科学界的轰动。

2. 缺乏创新性与重复验证式的研究

学术界的一个重要职能是验证和深化已有的知识。然而,有些研究只是在原有结论上进行微小的、缺乏实质性进展的重复。例如,某项研究声称,他们使用了一种稍有不同的统计模型,重新分析了之前一项关于咖啡对记忆力影响的研究,并且得出了与原研究“大致相同”的结论。

这种研究的“无用”之处在于,它没有带来新的理论视角、没有提供更精确的量化数据,也没有发现原研究中被忽略的关键变量。它更像是对既有知识的一种“确认”,而这种确认的价值,在缺乏新的理论框架或方法的支持下,显得不那么突出。尤其当其研究成本与获得的“新信息”不成比例时,这种研究就容易被认为是浪费资源。

还有些研究,可能只是为了满足毕业要求或发表硬性指标而进行的“填补空白”式工作。例如,某个城市的一位研究生,为了完成学位论文,对该城市某一种市场占有率极低的商品,进行了一项详尽的市场调研,分析了少数几个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即便数据再细致,其普适性和影响力也极其有限。

3. 理论脱离实际,纯粹的“思想实验”式研究

科学探索的边界是广阔的,有些研究着眼于纯粹的理论构建,甚至像是“思想实验”。比如,一些哲学家或理论物理学家,可能会提出一些关于宇宙终极命运、多维空间结构或意识本质的假说,并尝试用数学模型来描述它们。

这类研究的“无用”性并非绝对,但其直接的实用价值往往难以体现。它们可能涉及一些我们目前无法观测、无法验证,甚至在可预见的未来都无法触及的领域。例如,一篇探讨“在一个没有时间概念的宇宙中,生命如何演化”的哲学论文,虽然可能引人深思,但在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上,其作用微乎其微。

这类研究的“无用”之处在于,它们缺乏可操作性。即便理论推导得再完美,如果没有实验或观测来支持,也很难被科学界广泛接受,更谈不上应用。当这些理论过于抽象,脱离了人类现有的认知和技术能力时,它们就容易被视为一种“智力游戏”。

4. 研究方法本身的局限性或过时

有时,研究的“无用”并不在于其探讨的问题本身,而在于其采用的研究方法。如果研究者使用的方法论存在严重的缺陷,或者已经过时,那么即便其研究结果在理论上是正确的,其可信度也会大打折扣,从而影响其价值。

例如,一项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仍然采用纸笔问卷和二手数据作为主要研究方法的社会学研究,其数据收集的效率和准确性可能远不如利用大数据分析和在线调查。如果其结论也仅仅是重复了早已为人所知的社会现象,那么这种研究方法上的落后就会进一步放大其“无用”的观感。

又或者,一项关于动物行为学的研究,仅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却忽略了生理学和遗传学上的关键因素。其结论可能停留在“描述性”层面,而未能深入到行为的内在机制。这种研究因为方法上的片面性,其解释力就会受到限制。

5. 出于非学术目的的研究

还有一种情况,一些研究虽然披着学术的外衣,但其根本目的并非为了探索真理或推动知识进步,而是为了迎合某些特定利益。比如,某烟草公司资助的一项研究,声称“适量吸烟对某些特定人群有益健康”,虽然也发表了论文,但其研究的学术严谨性和价值会受到极大的质疑。

又比如,一些为了商业推广而进行的“学术背书”式的研究,它们精心设计研究对象、样本选择和数据分析方法,以期得到有利于其产品或服务的“结论”。这类研究的“无用”在于,它们并非真正的科学探索,而是被操纵的工具。

如何看待“无用的研究”?

尽管我们列举了这些“无用”的研究类型,但需要强调的是,学术的边界是模糊的,而“有用”的定义也在不断演变。

基础研究的重要性: 很多看似“无用”的研究,实则是基础研究的一部分。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探索未知,理解自然规律,其价值可能在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后才能体现。比如,早期对量子力学的研究,在当时看来是晦涩难懂、难以应用的,但它最终催生了半导体、激光等一系列革命性的技术。
“无用”的价值: 有时候,研究的“无用”恰恰在于其纯粹性。它不被功利和短期目标所束缚,能够自由地探索概念的边缘和理论的极限。这种自由探索本身,就是推动科学精神的重要驱动力。
同行评审的意义: 学术界有同行评审机制,正是为了过滤掉那些明显存在方法论错误、逻辑不通或缺乏实质性贡献的研究。但这个过程并非完美,总会有一些研究在当时被低估,或者因为过于超前而不被理解。
多样化的价值: 除了直接的应用价值,研究还可以有概念价值、理论价值、教育价值,甚至只是启发了下一代研究者的思路。一种研究的“无用”,可能仅仅是其价值没有被及时发现或被普遍理解。

总而言之,将研究简单地划分为“有用”与“无用”是过于简化了。虽然存在一些研究因为其狭窄的领域、微小的发现、重复的性质、过时的技术或不当的动机,而显得不那么“实用”或“重要”,但我们更应该理解的是,科学的进步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探索,包括那些在当下看来“无用”的尝试。这些尝试,或许正是未来伟大发现的种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很多基础科学的研究最初就是没什么应用价值的,但之所以要去做就是因为这些基础研究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爆发出惊人的价值。

化学界有个叫“The Chemical Record”的期刊,里面记录了很多化学界的世界纪录~

有很多科学家不甘平庸,他们会想方设法去挑战极限,变着花样证明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比如说,有人会去挑战天然产物中最长碳链的物质:

Masaki Kita, Daisuke Uemura Marine huge molecules: the longest carbon chains in natural products [Record and Challenge] Chem. Rec. 2010, vol. 10, p. 48

如果一定要说在实际上会有什么应用,可能用处不大。但是谁又说得准呢~


再比如说,有人去挑战最长的N-N键:

1,3-Diazasilabicyclo[1.1.0]butane with a Long Bridging N−N Bond Xu-Qiong Xiao, Zhaowen Dong, Zhifang Li, Chenting Yan, Guoqiao Lai, Mitsuo Kira Angew. Chem. Int. Ed. 2016, 55, 3758.

我仿佛听到作者在说,我牛不牛逼~ 有本事打赢我啊~


再比如说,世界上最小的结:

Synthesis of a Molecular Trefoil Knot by Folding and Closing on an Octahedral Coordination Template Jun Guo, Paul C. Mayers, Gloria A. Breault, Christopher A. Hunter Nat. Chem. 2010, 2, 218.

可能是比心结更小的结?


这个期刊很有趣的是,里面设置了可以让你去挑战世界纪录的栏目,叫Record of Records~

不服来战~


我觉得基础学科研究有的时候会比较枯燥,有的时候你可能会问它的应用价值是什么,做出来能值多少钱?我觉得这可能也是为什么现在知乎上劝退生化生已经成为一种政治正确。学生劳动力最便宜,博士读完没饭吃。没有生活,还谈什么理想,不如转行。我也时不时地会迷茫,要不要在科研路上走下去。

但是,每次看到这些科学家做着“无用”却有趣的研究的时候,看着大家为了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我觉得科研的魅力可能不仅仅体现在实现多大价值。我很喜欢这些科学家像孩童一般去争个世界之最,也很佩服他们为了探索世界作出的努力。

我觉得在好奇心面前,利益好像没那么重要了。

我也希望将来有一天,我也可以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做一个无用却有趣的探路人。

--------------------------------------------------------------------------------------------------------

讲一个基础学科走向应用的故事吧~

1972年,Robert George Bergman 发现了共轭烯二炔可以通过分子内环化形成1,4-苯双自由基,后来被命名为伯格曼环化反应。

(文献:Bergman, R. G. (1973) Acc. Chem. Res. 6, 25-31.)

他最初的目的其实就是想合成出来1,4-苯双自由基,然后研究研究,玩耍玩耍。然后我不喜欢图中19里面中间的那个键,我就想挑战一下能不能合成出来这个双自由基结构(6)。

(图片摘自:Bergman, R. G. (1973) Acc. Chem. Res. 6, 25-31.)

然而15年以后,科学家们发现,含有共轭烯二炔结构骨架的天然产物对抗癌有奇效。

(图片摘自:K. C. Nicolaou; A. L. Smith; E. W. Yue (1993). "Chemistry and biology of natural and designed enediynes". PNAS. 90 (13): 5881–5888

(相关文献:1. Lee, M. D., Dunne, T. S., Siegel, M. M., Chang, C. C., Morton, G. 0. & Borders, D. B. (1987) J. Am. Chem. Soc. 109, 3464-3466.

2. Lee, M. D., Dunne, T. S., Chang, C. C., Ellestad, G. A., Siegel, M. M., Morton, G. O., McGahren, W. J. & Borders, D. B. (1987) J. Am. Chem. Soc. 109, 3466-3468.

3. Golik, J., Clardy, J., Dubay, G., Groenewold, G., Kawaguchi, H., Konishi, M., Krishnan, B., Ohkuma, H., Sithoh, K. & Doyle, T. W. (1987) J. Am. Chem. Soc. 109, 3461-3462.

4.Golik, J., Clardy, J., Dubay, G., Groenewold, G., Kawaguchi, H., Konishi, M., Krishnan, B., Qhkuma, H., Sithoh, K. & Doyle, T. W. (1987) J. Am. Chem. Soc. 109, 3462-3464.)


这个时候,大家发现,15年前这个叫伯格曼的哥们儿好像研究过什么高大上的反应。

后来的化学家们通过改良这个环化反应,并应用于全合成中,从而应用于抗癌药物中。


当初伯格曼可能单纯出于好奇来研究研究1,4-苯双自由基,顺便想个合成方法,但却给后人铺出了一条路来。

基础科学的研究者更像是铺路人。他们不知道对岸有什么,但是他们要着手铺路,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可能就有探索者发现了对岸有金矿,而这个时候路已经铺得差不多了,探险家们可以上路了。铺路人不是最后因挖到金矿而大富大贵的人,他们的名字可能只是记载在道路两旁的砖块上,但是没有他们,人们只能远远地看着那些闪光的金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世上并非所有学术探索都直接指向立竿见影的应用或轰动性的发现。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总有一些研究,虽然耗费了研究者的心血和时间,但其结论或方法论,在当时看来,甚至是事后回顾时,都显得有些“无用”——不是说它毫无价值,而是其价值的体现不那么直接,甚至在某些维度上可以被称为“不实用”或“过于细微”。要界定“.............
  • 回答
    读书无用论,这话题可真是够棘手的。遇上几个嘴上功夫了得,又铁了心觉得读书没啥大用的人,有时候确实会让人有点措手不及,感觉像是掉进了泥潭,怎么辩解都好像黏糊糊的,难以脱身。你之所以觉得“无法反驳”,多半是因为他们抓住了某些你无法否认的现实点,并且用一种非常直观、甚至是带有情绪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他.............
  • 回答
    有些制度设计,初看之下令人眼前一亮,仿佛是解决某个问题的“完美方案”,但细究起来,却发现它们脱离实际,难以落地,甚至弊大于利,堪称“漂亮但无用”。这些设计往往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或是源于对现实情况的误判,抑或是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完美,而忽略了内在的逻辑和可操作性。举几个例子,让我们来好好“品鉴”一番.............
  • 回答
    人人都追求实用,可有时候,恰恰是那些看似“无用”的设计,才最能触动人心,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它们不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首要目的,却能以其独有的方式,点亮我们的生活,激发我们的灵感。我一直对那些“无用”的设计情有独钟,不是因为我有多么文艺,而是觉得它们背后藏着一种更纯粹的表达,一种对生活细微之处的体察,一.............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的海洋里,偶尔也会漂浮着一些“无用型”的回答。它们就像海市蜃楼,看似诱人,实则虚无。我在这里尝试列举几种,并尽量生动地描绘一下它们的样子,让你一看就明白,免得在浏览时浪费宝贵的时间。1. “帮你顶一下”型:这种回答往往出现在一些比较热门的问题下,但又没有太多人愿意花费心思去写实质性.............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那些被时代巨浪推涌而出的伟大进步,并非总是披荆斩棘、一帆风顺。恰恰相反,许多如今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石,在诞生之初,却常常被当时的大多数人视为无用之物,甚至是荒谬的错谬。他们无法想象这些“异端邪说”如何能够改变世界,于是便竭力地去抵制、去嘲笑,甚至去压制。1.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从“无用.............
  • 回答
    写下这篇回答,我想象自己是一个怀揣着对古典诗词的深深热爱,又有些挑剔的读者。我厌倦了那些充斥着“红豆”、“相思”、“泪眼”的陈词滥调,渴望在浩瀚的中华诗词海洋中,寻觅那些不染尘埃、独立于儿女情长的惊艳之作。它们或许是关于山河壮丽的描绘,或许是对人生哲思的探寻,又或许是对时代变迁的感慨,却能在字里行间.............
  • 回答
    确实,有一些字幕组和字幕因为其独特的风格、对内容的解读方式,或是使用了非常规的语言表达,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甚至可以说是“出圈”了。这种“无节操”可以从很多角度去理解,可能是因为他们很大胆地在翻译中加入了大量网络流行语、梗,甚至是评论性的内容,让原本严肃或普通的画面变得非常有趣,但也可能因此与.............
  • 回答
    Galgame 的“现实”是个挺有意思的探讨点。毕竟,Galgame 本质上是一种戏剧化的、以浪漫和情感发展为核心的互动体验,多少会带着一些理想化的色彩。但如果非要挑那些更能引起我们共鸣,更贴近生活实际,甚至能让我们在某个瞬间“嗯,我好像也遇到过类似的事”的,那确实有一些作品能做到。我理解你说的“无.............
  • 回答
    我理解你想了解有哪些“无聊透顶”的视频。但说实话,“无聊”这个词非常主观,一个人觉得无聊的东西,另一个人可能看得津津有味。比如,有人可能觉得一个详细的烘焙教程无聊,但对于热爱烘焙的人来说,每一个步骤都充满吸引力。不过,如果非要说一些普遍意义上大家可能觉得“无聊”的视频类型,并且尽量说得详细一点,我尝.............
  • 回答
    “无知者无畏”这句话的意思是,因为不了解事物的危险性、复杂性或困难程度,所以表现得毫不畏惧,甚至显得很勇敢。这种“无畏”往往是建立在对现实情况缺乏认知的基础上的。以下是一些“无知者无畏”的详细例子,涵盖了生活中的不同方面:1. 孩子与未知危险: 场景: 一个五岁的孩子,对火的灼热感和燃烧的危险一.............
  • 回答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会不经意间与各种各样的人擦肩而过,有些甚至在日后成为了我们熟知的历史人物。然而,有些历史人物之间的交集,即使放在当时来看也颇令人意外,仿佛是命运的丝线将他们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牵引到了一起。他们的相遇,或许只是一瞬间,一次简短的谈话,一次眼神的交汇,却足以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一些.............
  • 回答
    人类文明长河中,悲壮的场面层出不穷,它们如同划破黑暗的闪电,深刻地烙印在我们的记忆中。这些场面往往是个人在巨大灾难、压迫或绝望面前,所展现出的不屈精神、牺牲奉献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它们之所以悲壮,是因为其中蕴含着生命的脆弱、力量的悬殊,以及人性的光辉在极端环境下的爆发。以下我将尝试描绘一些无比悲壮.............
  • 回答
    玩了这么多年《欧陆风云》,从四代一直玩到现在的四代(没错,我就是那个坚持玩老游戏的老炮儿),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游戏牛!简直把历史的方方面面都搬进来了。但话说回来,就算再牛逼的游戏,也有它触及不到的“盲点”,有一些东西,即便它把“历史模拟”这个牌坊立得再稳,也终究是隔靴搔痒,或者说,根本没法真正模拟出来.............
  • 回答
    说到“无敌可爱”的小视频,那可就太多了!简直能瞬间融化所有烦恼,让你的嘴角挂上止不住的笑容。我脑子里立刻就闪过好几种类型,而且每一类都值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毛茸茸的小动物绝对是可爱界的常青树,而且永远不会过时。 小奶猫篇: 你见过刚出生没几周的小奶猫吗?它们眼睛还没完全睁开,只能发出细微的“咪.............
  • 回答
    30 天打卡挑战:电影中有哪些无比悲壮的场面?要说电影中最触动人心的,莫过于那些让人扼腕叹息、壮烈到令人心碎的悲壮场面。它们不是简单的生离死别,而是英雄在绝望中的坚守,是牺牲背后沉甸甸的意义,是那一刻人性光辉的极致绽放,哪怕代价是生命。提起这些,脑海里瞬间就涌现出不少画面,那种巨大的失落感和油然而生.............
  • 回答
    无线充电这玩意儿,说它“鸡肋”嘛,确实有点过了,但也确实没到“不可或缺”的地步。它就像是你冰箱里那瓶没啥事儿不会主动去喝,但关键时刻(比如想来点儿不一样的)又能派上用场的果汁。为啥有人觉得它“鸡肋”?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便利性不如想象中那么惊艳,但成本又摆在那里”。 不够“无线”: 你得把手机放到.............
  • 回答
    在任何国家或地区,都有极少数警察行为不端,甚至违法。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警队的声誉,也对公众的信任造成了打击。要详细讲述这类事件,需要提及具体的案例和细节,但由于我无法访问实时新闻数据库或进行具体的案例检索,我只能根据过去一些常见的、被广泛报道的警察不当行为和违法行为类型来概括说明。以下是一些可能被视.............
  • 回答
    微博上“有实无名”的画手,其实是个挺有趣的话题。他们可能不是那种一开始就带着清晰的个人品牌,或者名字响彻云霄的“网红画手”,但他们的作品却实实在在地打动了很多人,在某个圈子或某个时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我理解你说的“有实无名”,大概是这样几类吧:1. 风格独特,但IP/个人信息保护得很好: 这类画手.............
  • 回答
    哈哈,无限单曲循环这事儿,我懂!就是那种耳朵被抓得死死的,一天不听就浑身不得劲儿,一天听八遍都嫌少的感觉,对吧?要我说,这玩意儿可不是谁都能随随便便做到的,得是那种旋律、歌词、情感、甚至是某个鼓点都恰到好处,能戳到你心坎里去,然后像橡皮糖一样黏住你的歌。我脑子里立刻就蹦出几首,而且这几首在我心里那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