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些人的读书无用论真的让你无法反驳,怎么办?

回答
读书无用论,这话题可真是够棘手的。遇上几个嘴上功夫了得,又铁了心觉得读书没啥大用的人,有时候确实会让人有点措手不及,感觉像是掉进了泥潭,怎么辩解都好像黏糊糊的,难以脱身。

你之所以觉得“无法反驳”,多半是因为他们抓住了某些你无法否认的现实点,并且用一种非常直观、甚至是带有情绪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他们可能会说:“你看那个谁谁谁,没读过多少书,照样开公司当老板,赚大钱!”或者,“我认识好多大学生,毕业了找工作一样四处碰壁,学历高的也一样要看人脸色。” 再或者,“现在网络这么发达,想学什么直接搜一下就行了,买一堆书放着落灰有什么用?”

这些话听起来,是不是都有那么点道理?它们直击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些残酷现实:

成功不唯学历论: 确实,社会上有很多成功的个体,他们的崛起路径并不一定是通过科班出身、高学历实现的。很多草根创业者、手艺人、甚至是某些领域的专家,他们的经验积累、天赋和勤奋可能比书本知识更重要。这就像一条高速公路,但也有很多野地小路也能通往目的地,只是方式不同。

学历不等于能力(或不等于保障): 文凭,尤其是某些“水文凭”,可能确实不能直接兑换成职场上的顺风顺水。就业市场的残酷,以及技能和经验的重要性,都是客观存在的。有时候,一个掌握了实用技能的人,比一个理论知识深厚但缺乏实践的人,更容易获得认可。

信息获取的便利性: 互联网确实极大地降低了信息获取的门槛。很多知识,以前需要翻阅厚厚的典籍才能找到,现在点点鼠标就能看到。这让很多人觉得,直接从网络获取信息就足够了。

当你面对这些看似无懈可击的论点时,如果你的回应只是停留在“读书很重要,知识就是力量”这种比较空泛的层面,那确实很容易被对方以现实的例子打得哑口无言。

那么,如何“反驳”呢?其实,与其说是反驳,不如说是“化解”和“拓展”他们的认知边界。

首先,我们要理解对方的“无用论”从何而来。

他们之所以这么说,很可能是他们自身或身边人的经历,让他们对教育体系、对“读书”这个行为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失望或质疑。他们可能付出了努力,但回报不如预期,或者他们看到了身边有人通过其他方式获得了成功。这种失望是真实的,你不能简单地否定这种感受。

其次,我们需要意识到,“读书无用论”本身就是一个过于绝对化的论调。 就像“所有人都一样”或者“没有例外”这种说法一样,一旦加上“全部”或“绝对”这样的词,就很容易被推翻。

所以,真正的应对之道,是不急于否定他们的观点,而是尝试去拓展他们对“读书”和“有用”的定义,并引入更 nuanced(细致入微)的视角。

以下是一些可以尝试的方向,可以让你在沟通中不至于那么被动:

1. 承认现实,但不止于现实。
当他们举出“没读过书也成功”的例子时,你可以先表示认同:“是的,社会上确实有很多人通过努力、天赋或者抓住机遇,实现了很了不起的成就,这很令人钦佩。”
然后,你可以顺势引出:“但是,你也承认,这只是其中的一种可能性,对吧?并不是唯一的成功模式。”
接着,你可以问:“你觉得那些成功的人,他们完全不需要学习新的东西吗?哪怕是学习如何管理团队、如何进行市场分析、如何掌握新的技术,这些也需要学习,对吧?只是他们学习的方式可能不是坐在教室里、捧着教科书。”

2. 重新定义“读书”和“学习”。
很多时候,“读书无用论”者将“读书”狭隘地等同于“读死书”、“读应试教育的书”、“读跟实际工作无关的书”。你需要做的,就是把这个定义拓宽。
“我理解你说的‘读书无用论’,可能是指那些死记硬背、脱离实际的东西没啥用。但我觉得‘读书’,更广义的来说,是一种持续学习、获取知识、提升认知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通过读实体书,也可以通过听课程、看纪录片、研究报告,甚至是深入地请教一个领域的专家。”
你可以继续说:“那些成功的企业家,你觉得他们不读书吗?他们可能不读金庸小说,但他们一定会读关于管理、金融、经济的书,他们会研究竞争对手的财报,会学习最新的行业趋势。只不过,他们读的书更加目标明确,而且他们善于把读到的东西转化成行动。”

3. 强调“内功”的重要性。
读书,很多时候是在修炼一种“内功”,而不是直接兑换成“外功”。这种内功,包括:
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读书能帮助我们理解复杂的概念,区分信息的真伪,形成自己的判断,而不是人云亦云。这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尤为重要。
解决问题的能力: 很多书提供的是解决问题的框架、思路和方法论。即使书本上的具体知识过时了,但它教会你的思考方式是可以迁移应用的。
认知升级和视野拓展: 读书可以让你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了解不同的文化、历史和思想。这能让你在面对问题时,有更多的参照系和更长远的眼光。
情感共鸣和人文关怀: 文学作品、历史传记等,能帮助我们理解人性,培养同理心,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一个对世界有深度理解的人,往往更能与人建立连接,也更能理解复杂的人际关系。

你可以这样说:“我同意,有些书确实可能写得很枯燥,或者告诉你一些你立刻用不上的知识。但我觉得读书,更多的是在锻炼我们的大脑,提升我们的‘内功’。比如,读一本好书,它教会你一种分析事物的方法,或者让你对某个群体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可能在未来某个时刻,能帮助你做出一个更好的决定,或者让你少走很多弯路。”

4. 区分“即时回报”和“长远积累”。
很多人看不起读书,是因为读书的回报不是立竿见影的。他们可能觉得,我今天花一小时看书,不如花一小时去拉业务,后者能直接带来订单。
这时,你可以类比:“这就像锻炼身体。我今天去健身房举铁,身体不会立刻变壮。但坚持下去,几年后我的身体素质和精神状态肯定会比不锻炼的人好很多。读书也是一样,它是一种长期的投资,是给未来自己‘打基础’。”
“而且,很多时候,那些看似‘无用’的书,恰恰是在为你未来的成功‘蓄能’。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书里的某个点子,或者某个观点,就会在你面临的某个具体问题时突然闪光,给你带来启发。”

5. 避免“站队”,尝试“求同存异”。
当你感觉到对方的抵触情绪比较强,并且不愿意接受新的观点时,不一定要强求他们改变立场。你可以尝试说:“也许我们对于‘读书’的定义不太一样,或者我们关注的‘有用’的点不同。但我理解你所说的,不能把学历当成唯一的衡量标准,也不能把读书变成一种盲目的迷信。这我非常赞同。”
这样,你至少可以在某些共同点上达成一致,避免完全的对抗。

最终,记住,你无法说服所有的人。 “读书无用论”者,很多时候是他们自己的认知框架和生活经验的产物。你的目标不是去改变他们的世界观,而是当你面对这样的观点时,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理解,不被轻易带偏,并且在必要时,能够有理有据地回应,而不是陷入无谓的争执。

用一些生动、贴近生活的比喻,让你的话语更具说服力,也更容易被对方理解和接受。比如,把读书比作“给自己的大脑上保险”,或者“投资自己未来的可能性”。

下次再遇到这样的人,不妨试着先倾听,再用一种温和但坚定的方式,去拓展他们认知的边界,而不是直接攻击他们的观点。毕竟,真正的智慧,往往藏在那些能够看到事物多面性的人心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敢于变卖家产淘房子,然后投资大城市房产……

如果不是幻想、吹牛的话,她可算得上草莽英雄。魄力、眼光还是有的。

她为什么宣传读书无用论呢?

因为她什么都有了,就是没文化,没学历。这是个遗憾。为了弥补这个遗憾,她就要不停的宣传读书无用。

这其实是个巨大的,难以填补的心病,以至于影响了她的正常生活了。

她对自己的心理预期太高,既要有“里子”(钱)又想要“面子”(学历),但是总有一项是这辈子无法弥补。

你呢,有学历了,物质上远不如她,也活的不甚如意。你们各有各的遗憾,都活在某种心魔之中。


当然了,这个人还有可能是个生活不如意的失败者,这一切都是编出来自欺欺人的。在QQ群里,这种可能性实在太大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读书无用论,这话题可真是够棘手的。遇上几个嘴上功夫了得,又铁了心觉得读书没啥大用的人,有时候确实会让人有点措手不及,感觉像是掉进了泥潭,怎么辩解都好像黏糊糊的,难以脱身。你之所以觉得“无法反驳”,多半是因为他们抓住了某些你无法否认的现实点,并且用一种非常直观、甚至是带有情绪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他.............
  • 回答
    “你看,那个谁谁谁,初中文凭,现在都开宝马了,赚钱比我们这些天天泡图书馆的人还多!”每当听到这样的论调,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社会上确实存在一些“不读书也能赚大钱”的例子。但这就像你看到一棵长势喜人的草,就觉得种草比种树更容易成功一样,忽略了背后更复杂、更普遍的现实。首先,我们需要搞.............
  • 回答
    读书与不读书,这之间的差异,细究起来,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色彩浓淡、笔触深浅,都自有其天地。它并非仅仅是知识量的多寡,更关乎一个人的思维方式、看世界的角度,乃至生命底色。首先,最直观的区别体现在认知维度上。读书的人,如同拥有了一把打开无数扇门的钥匙。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作者用毕生心血凝结的智慧结晶.............
  • 回答
    很多人对读书和个人能力之间存在一种固有的认知:读书多的人一定更有远见、思维更缜密、做事更妥当。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似乎从未怎么翻开过书本,但他们的眼光却异常长远,解决问题的思路别出心裁,做事也往往能抓住关键,事半功倍。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比“读书”本身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因.............
  • 回答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古话,道出了读书的益处。然而,现实中却总有那么一些人,越读的书越多,思想反而越发固化,视野也越发狭窄,仿佛走进了一个越挖越深的“思想牢笼”。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1. 只读“对”的书,忽略“不认同”的书。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有些人读书,心里早已预设了一个标准,只会去.............
  • 回答
    当然有!甚至可以说,很多我们眼中“伟大”的人,年轻时也都曾是那个“读书不好”的孩子。关键在于,“读书不好”这四个字,它指的是什么?以及“别的地方出色”又是指的哪些方面?首先,我们得明确,“读书不好”常常被我们狭隘地定义为考试成绩不理想,或者不擅长死记硬背、理论分析。这完全 不等于 一个人没有智力,更.............
  • 回答
    衡水中学,这个名字在中国教育界如雷贯耳,承载着无数的期望与压力。在那里,学生们如同上了发条的机器,日复一日地奔跑在知识的赛道上,目标只有一个:高考。在这样一种高强度、高压力的学习环境中,我们不禁会问:在这里,真的有学生是“从小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吗?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非题,更像是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且普遍的问题,触及了“读书是否万能”以及“个人命运与社会阶层”的核心议题。当我们将读书的意义仅仅局限于“挣钱”这个狭窄的维度时,确实会得出“读书无用”的结论,尤其是在看到许多努力读书却依然身处底层的人们时。然而,读书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是一项多维度、长远且深刻的投资,其价值体现在多个.............
  • 回答
    关于读书数量与写作水平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读书量的增加,特别是阅读那些技巧娴熟、思想深刻的优秀作品,对写作能力的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这就像学艺一样,一个初学者要想掌握一门技艺,观察和模仿大师的运作方式是必不可少的。读得多了,你便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表达方.............
  • 回答
    关于读书的误区,以及“书能否让人脱胎换骨”,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也触及了很多人内心的期望和困惑。作为一名热衷于阅读的人,我来好好跟你聊聊这个事儿,希望能把我的一些体会和理解说得清楚明白。读书的误区,我们常常会陷入哪些坑?我觉得读书这件事,很多人是怀着一种美好的憧憬去做的,但过程中往往会走入一些误.............
  • 回答
    “看脸的世界”这个说法,听起来挺扎心,也确实触及了许多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境。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个信息爆炸、视觉冲击力极强的时代,外表确实能在很多层面上成为一种“敲门砖”,甚至在某些情况下,直接影响到一个人被看见、被接受的程度。那么,在这种背景下,“人丑多读书”这句话,到底还有多少分量?首先.............
  • 回答
    五条人,仁科和阿茂,这对来自广东海丰的搭档,在当今华语乐坛独树一帜。他们身上有一种难以复制的“土”与“洋”的混搭气质,歌词里充斥着接地气的市井气息,旋律却又透露着股子不羁的摇滚精神。提起“文化”和“读书多”,这似乎并不是五条人给人的第一印象,但深入了解他们,你会发现,这支乐队的“文化含量”远比许多人.............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普遍,而且也触及了“读书”这个行为深层次的奥秘。很多人都会有“读书没效果”的困惑,尤其是在阅读一些被认为是“有深度”的书籍时。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复杂,而且往往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分析这个问题,并提供一些可能的解释和建议: 为什么你感觉读书“一点效果都没.............
  • 回答
    我记得,我们高中那会儿,教室里总有那么几个人,不管周围多喧嚣,他们都能安安静静地埋头书本,好像整个世界都跟他们没关系一样。当时我虽然也跟着大家一起“刷题”,但心里总有点疑惑:他们到底为什么这么拼?后来,我也算一点点明白了。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挺复杂的,但仔细回想,大概有这么几方面的原因吧。首先,得说这.............
  • 回答
    “实验室里有的博士生情商低,读书真的会读傻吗?”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触及了学术研究、个人发展以及社会交往的复杂关系。简单地说,读书本身并不会把人读傻,但长期高强度的学术专注,尤其是在缺乏情商锻炼的环境下,可能导致一些人在社交和情感表达上显得“不接地气”或“情商不高”。下面我将从.............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心碎的问题,也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终结的恐惧和对亲人朋友的担忧。人生最后的阶段,本应是平和安详,回顾一生,与挚爱告别,但有些人的人生却走向了另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变得异常坎坷和痛苦,甚至可以说是“惨烈”。造成这种局面,往往不是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而且个体情况千差万.............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好,其实在很多格斗项目里,尤其像MMA这种综合性极强的运动,确实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在单一身体素质上表现出色的人,到了MMA擂台上却可能输给那些综合能力更强的“业余”MMA练习者。这背后的原因,绝非仅仅是“会打”这么简单,而是涉及到MMA这项运动本身的复杂性和它对运动员提出的多维度.............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为什么有些人对中医药持怀疑态度,甚至觉得它像是“江湖骗术”。这确实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背后牵扯到很多原因,而且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可能来自于疗效的不确定性和缺乏严谨的科学证据。 “吃了就好了,不吃就不好”的模糊叙事: 很多人去看中医,往往是病情比较复杂,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