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些人的速度、力量、耐力都比业余MMA练习者要强很多,但是进行MMA比赛却打不赢MMA练习者?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好,其实在很多格斗项目里,尤其像MMA这种综合性极强的运动,确实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在单一身体素质上表现出色的人,到了MMA擂台上却可能输给那些综合能力更强的“业余”MMA练习者。这背后的原因,绝非仅仅是“会打”这么简单,而是涉及到MMA这项运动本身的复杂性和它对运动员提出的多维度要求。

咱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掰扯掰扯:

1. MMA的“综合”二字,绝不是白叫的:

专项 vs. 综合: 那些速度、力量、耐力出众的人,很可能是在某个特定领域“点满”了技能。比如,一个常年进行力量训练的人,他的绝对力量可能远超MMA练习者;一个跑步健将,他的长跑耐力可能无人能及。但是,MMA是什么?它是拳击、摔跤、柔术、泰拳等等多种格斗技术的融合。这就像一个只学过英语的语言天才,到了需要用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交流的场合,即使英语再好,也寸步难行。MMA练习者,哪怕是“业余”的,他们也已经接触并掌握了至少一两种格斗技术,并且是在朝着“综合”的方向发展,能够将站立、地面、缠斗、防守等不同环节串联起来。
技术是“倍增器”: 力量和速度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技术去引导和放大,它们的效果会大打折扣。一个只会大力挥拳但没有步法、角度、时机意识的拳头,很容易被经验丰富的对手躲避或化解。而一个拥有扎实摔跤基础的人,即使力量不如你,他也能利用你的重心失衡,将你抱摔在地,然后通过技术限制你的动作,甚至降服你。柔术中的关节技和绞技,更是能让那些单纯依靠蛮力的人吃尽苦头,因为它们利用的是杠杆原理和身体控制,而非单纯的力量对抗。

2. 赛场上的“技术适配”与“战术执行”:

规则下的博弈: MMA有自己独特的规则,比如允许拳击、踢击、肘击、膝击,也允许摔跤、地面缠斗、降服技。这些规则决定了哪些技术是有用的,哪些是需要规避的。那些只擅长单一领域的选手,可能不熟悉MMA的规则,或者在比赛中无法有效地将自己的优势在MMA的规则下发挥出来。比如,一个力量选手可能习惯于在力量对抗中占据上风,但在MMA的站立对攻中,他可能会因为不熟悉格挡、反击的时机和技巧,过早暴露破绽。
临场应变与战术: MMA比赛是一场动态的博弈,不是简单的力量和速度比拼。经验丰富的MMA练习者,懂得如何在比赛中观察对手、分析对手的弱点,并根据对手的表现调整自己的战术。他们会利用步法移动来控制距离,用假动作迷惑对手,在最合适的时间点发动攻击,或者在不利局面下进行有效的防御和反击。而一个缺乏比赛经验、只是一味凭借身体天赋的人,很可能在遇到意料之外的情况时,会变得手足无措,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3. 心理素质与抗压能力:

赛场压力: 擂台上的环境与平时训练截然不同。灯光、观众、对手的压迫感,都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巨大影响。MMA练习者经过反复的比赛历练,已经能够更好地适应这种高压环境,保持冷静,并将其转化为动力。而那些没有比赛经验的人,即使身体素质再好,也可能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发挥失常,动作僵硬,判断失误,甚至出现恐慌。
经验的积累: 很多时候,MMA比赛的胜负在于细节,在于谁能更有效地利用自己的技术和身体,以及谁能更好地应对场上的突发情况。这些经验,只有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比赛才能积累。一个MMA练习者知道如何在被压制的时候逃脱,如何在摔倒后保护自己,如何在疲劳时依然保持有效的进攻和防御。这些“经验值”,是单纯的身体素质无法替代的。

4. 训练的侧重点不同:

MMA训练的全面性: MMA的训练需要均衡发展站立打击、摔跤、地面缠斗等各个方面。这意味着MMA练习者在训练中会花费大量时间在技术钻研、体能储备(需要能支撑高强度的持续对抗)、以及模拟实战上。他们的训练计划是围绕着“综合格斗”这个目标来制定的。
专项训练的局限性: 而那些身体素质极佳的人,他们的训练很可能是围绕着提升单一身体属性展开的,比如力量训练、耐力训练。这些训练虽然能提高他们的身体能力,但并不能直接转化为MMA比赛中的技术运用和战术执行。

举个例子来说:

想象一个力量惊人的举重运动员,他能举起比MMA练习者重得多的重量。但是,如果他在MMA擂台上,面对一个体重稍轻但技术娴熟的对手,对手可能通过灵活的步法绕到他身后,用一个抱摔将他放倒,然后利用缠斗技术,用一个裸绞让他认输。这时候,举重运动员的力量优势可能根本没有机会发挥,反而因为不懂得如何应对摔跤和地面技术而迅速落败。

所以,总结来说,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MMA是一项对运动员综合能力要求极高的运动。单纯的身体素质优势,在缺乏相应的格斗技术、战术意识、比赛经验和心理素质的情况下,并不能保证在MMA擂台上取得胜利。MMA练习者之所以能赢,是因为他们将自身的身体素质与多样的格斗技术、规则理解、临场应变能力以及强大的心理素质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更具“适应性”和“实战性”的整体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一点从这一事件中就能看出来原因,先看看这个视频:

https://www.zhihu.com/video/1344649840593305601



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是需要技术的,不是说你体格好,你就什么运动都天生就擅长。

有些人的速度、力量、耐力都非常好,那他去踢足球就能进国家队了?

从上面的MMA选手打死举重冠军的视频中就能看出来,举重冠军对于格斗完全不懂。

他明显不懂防摔,不知道如何下沉重心,而且也不会摔人,他在下面的截图里的这一刻有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摔倒对手,而且对手倒地时是脸朝下,他只要把自己的身体压在对手身上,就可以将其完全制服,当场结束战斗。但由于他不懂格斗,不知道如何破坏对手重心,结果完全被错过。

他明显不懂地面格斗,被MMA选手地面压制时,他的两条腿完全闲置。这个时候应该两条腿上去夹住MMA选手并把两只脚扣在一起,因为这样就等于他在用两只胳膊和两条腿来抗衡MMA选手的两只胳膊,可惜他完全不懂。

他明显不懂击打,不会利用自己臂展比MMA选手长出很多的巨大优势,甚至还门户大开的直接冲向对手,否则他早就快速解决战斗了。

对于一项自己完全不了解的运动,任何人都无法做到第一次玩时就如鱼得水。

如果你让他多和练MMA的人打几次,哪怕他不练任何格斗术,估计也能逐渐找到对付MMA选手的方法,但他第一次和练MMA的人玩格斗时肯定是蒙圈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好,其实在很多格斗项目里,尤其像MMA这种综合性极强的运动,确实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在单一身体素质上表现出色的人,到了MMA擂台上却可能输给那些综合能力更强的“业余”MMA练习者。这背后的原因,绝非仅仅是“会打”这么简单,而是涉及到MMA这项运动本身的复杂性和它对运动员提出的多维度.............
  • 回答
    奔跑速度与腿部肌肉力量之间的关系,可不是简单的一比一的线性增长那么回事,它更像是一场精密的物理和生物学博弈。要想把这事儿说透,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清楚。核心关系:力量是速度的基石,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最直接的理解是,你的腿部肌肉能输出多大的力量,直接决定了你能产生多大的“推力”。想象一下,你在地上蹬.............
  • 回答
    .......
  • 回答
    有些人试图“洗白”亚速营,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为他们过去的行为辩护,这背后涉及到一个复杂且往往充满争议的叙事构建过程。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剥开表层信息,深入探究其根源和动机。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地缘政治和宣传战。在俄乌冲突的背景下,信息战如同战场上的另一条战线,其重要性不亚于实际的军事对抗。俄罗斯方面.............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心碎的问题,也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终结的恐惧和对亲人朋友的担忧。人生最后的阶段,本应是平和安详,回顾一生,与挚爱告别,但有些人的人生却走向了另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变得异常坎坷和痛苦,甚至可以说是“惨烈”。造成这种局面,往往不是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而且个体情况千差万.............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为什么有些人对中医药持怀疑态度,甚至觉得它像是“江湖骗术”。这确实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背后牵扯到很多原因,而且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可能来自于疗效的不确定性和缺乏严谨的科学证据。 “吃了就好了,不吃就不好”的模糊叙事: 很多人去看中医,往往是病情比较复杂,或.............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性中一个挺微妙也挺普遍的现象,也就是“音乐品味上的优越感”。确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这一点再自然不过了。但奇怪的是,为什么有些人会将这份个人喜好,演变成一种“我比你懂”、“我比你高级”的论调,甚至对品味不同的人产生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呢?咱们不妨把这个问题拆开来聊聊,看看背后可能藏.............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琢磨的。明明看着挺顺眼的,怎么就是没啥桃花呢?其实啊,长得好看只是一个敲门砖,它能吸引别人的第一眼,就像橱窗里的商品,光鲜亮丽的包装总能让人忍不住多看两眼。但要说到“追”,那就不是光靠这张脸就能搞定的事儿了。你想啊,两个人要走到一起,总得有点内在的东西才能维系,光有皮囊,.............
  • 回答
    有些人不喜欢出身底层的人,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心理、社会和文化因素。要详细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1. 刻板印象与偏见 (Stereotypes and Prejudices)这是最普遍的原因之一。社会上长期存在一些关于底层人群的刻板印象,这些印象往往是被夸大、片面化甚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我们对死亡、生命以及价值的认知,也反映了人们在情感和理智上的复杂性。 之所以有人会觉得“死人不能消费,活人却可以消费”,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对“消费”这个词语背后含义的理解,以及我们对生命状态本身的定义。首先,我们得理解“消费”是什么。在最基础的层面上,消费是一种活动,它.............
  • 回答
    看到身边的人积极向上,有些人内心会涌起一种难以名状的不适感,甚至转化为厌烦,这背后其实藏着挺多复杂的心理根源。你想想,当一个人总是充满干劲,对生活抱有热情,并且乐于分享这些积极的感受时,这就像一束耀眼的光。而对于那些内心有些阴影、对生活感到疲惫甚至有些消沉的人来说,这束光芒有时会显得格外刺眼。它不像.............
  • 回答
    总有些时刻,当我们心里那个“特别的人”出现时,原本清晰的脑海里就像瞬间刮起一阵妖风,把所有清晰的思绪吹得七零八落,留下来的只有一片混乱和莫名的恐惧。明明心里像揣了只兔子一样扑通扑通,想上前说句话,却双腿像灌了铅一样迈不开。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这背后藏着好几个挺有意思的心理原因。首先,最直观也最普遍.............
  • 回答
    关于中国部分民众对韩国人编撰和传播谣言的现象,这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背后牵扯到历史、文化、民族情绪、信息传播等诸多方面。要说清楚这事儿,得从几个大块头说起。首先,得聊聊历史和民族情感。你知道,中韩两国一衣带水,历史渊源很深,但同时也有过不少波折。尤其是在近现代,两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位置和关系,也经.............
  • 回答
    维吾尔族或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名翻译成汉语后显得“超级长”,这背后其实有不少有趣的原因,并非简单的字数堆叠那么简单。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基本事实: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连的。维吾尔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维吾尔语,它的语言结构、词汇体系和命名习惯,都和汉语有着根本性的不同.............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深度,触及了人们在看待历史事件时的复杂情感和价值判断。确实,很多人在谈及南京大屠杀时会感到强烈的悲愤,认为日本人的行为极其残忍,而在谈及广岛原子弹时,一部分人则会认为美国的做法是必要的,甚至是为了结束战争而做出的正确选择。这种感受的差异,在很多人看来,确实可能被解读为一种“双重.............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很多人聪明绝顶,却似乎总在人生的赛道上跑着跑着就慢了下来,甚至原地踏步,沦为“平庸”或者“一事无成”。这究竟是他们“傻”还是“精”?或者,答案比这更复杂。首先,我们需要拆解一下“聪明”这个概念。我们通常说的聪明,很多时候是指“智商”——那种快速理解、逻辑推理、解决问题的能.............
  • 回答
    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同样是蜗居在一隅,有些日本人的家,即使不大,却总能保持那种令人心旷神怡的干净整洁,仿佛住了很久也不会有堆积如山的杂物和灰尘。这不像我们很多人家里,可能刚收拾完没几天,就又开始恢复原状。到底是什么秘诀呢?最近我琢磨了琢磨,也找了一些资料,感觉这事儿可不是随便说说那么简单,背后有几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