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高中的时候为什么有人愿意好好读书?

回答
我记得,我们高中那会儿,教室里总有那么几个人,不管周围多喧嚣,他们都能安安静静地埋头书本,好像整个世界都跟他们没关系一样。当时我虽然也跟着大家一起“刷题”,但心里总有点疑惑:他们到底为什么这么拼?

后来,我也算一点点明白了。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挺复杂的,但仔细回想,大概有这么几方面的原因吧。

首先,得说这是一种对“未来”的投资,虽然那时候的我们,对“未来”这两个字的概念还很模糊。

你想啊,我们那时候,十八九岁,正站在人生的一个十字路口。前头是什么,谁也看不清楚,但隐约感觉到,这个阶段的选择,会很大程度上决定你以后能去哪儿,能过什么样的日子。

那些拼命读书的同学,他们可能比我们更早地“看到”了一些东西。可能是父母的期许,可能是老师的鼓励,也可能是他们自己内心深处对“更好”的渴望。那时候,升学就是一条最明确、最容易被大家理解的路。考上一所好大学,意味着以后有更多的机会,更好的职业选择,更体面的生活。这种“投资”的概念,其实是很朴素的,就是付出眼下的辛苦,换取将来的可能性。

我有个同学,他家里条件算不上好,父母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我记得他总是第一个到教室,最后一个走。每天晚上,宿舍熄灯了,他还会打着小手电筒,躲在被窝里看书。他说,他不想让父母一辈子辛苦,想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你说,这种朴素的孝心和责任感,难道不就是一种强大的动力吗?他付出的每一分努力,都是在为自己和家人编织一条更光明的未来。

其次,这还是一种对“知识”本身的好奇和热爱,虽然这种“热爱”有时候藏得很深,不那么明显。

不是所有人都只盯着分数和升学。我记得我们班有个女生,她对历史课特别着迷。别的同学觉得历史就是背年代、背人名,枯燥乏味,但她不一样。她能从历史事件里读出人性的复杂,从古人的故事里找到当下的共鸣。她会自己找相关的课外书看,课间休息的时候,她会拉着我们讲她最近发现的有趣的史实。那种眼神,闪闪发光,充满了探究的乐趣。

对这类同学来说,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是打开一个新世界的大门。他们会因为解开一道难题而感到满足,会因为理解了一个深奥的道理而兴奋。知识对他们来说,不是工具,而是一种可以品味、可以探索的宝藏。这种由内而发的驱动力,可能比任何外在的压力都更持久、更有力量。

我常常觉得,那些真正热爱学习的人,他们看到的不是书本的厚度,而是文字背后构建的庞大世界。他们享受的是思考的过程,是知识碰撞产生的火花。这份好奇心,让他们能够克服枯燥,坚持不懈。

再者,这背后也离不开周围环境的“塑造”和“引导”。

我们生活在一个集体里,同学、老师、家长,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那时候,学校里学习氛围很浓。老师们讲课,不只是照本宣科,他们会讲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会分享学习的经验,甚至会讲一些自己年轻时读书的故事。他们用热情去点燃我们对学习的热情。

同学之间,大家都在比谁更努力,谁进步更快。有时候,看到别人那么拼,你也会觉得有点不好意思,想要追赶一下。这种良性的竞争,其实也是一种动力。虽然有时候也会有攀比的成分,但更多的时候,是大家一起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进,互相激励。

当然,也有家庭的因素。有些家庭,父母会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会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督促,去鼓励。他们会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环境,也会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给予支持。

我记得有一次,我数学考砸了,很沮丧。我妈没骂我,而是陪我一起分析错题,帮我找薄弱环节,还鼓励我说,一次的失败不代表什么,重要的是找到问题所在。这种支持,让我觉得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个坚实的后盾。

最后,也不能排除一部分人,是因为“习惯”和“规矩”。

高中的生活,其实是很规律的。每天按时上课,按时做作业,按时复习。久而久之,学习就变成了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模式。就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

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可能没有那么强烈的“为什么”,但他们遵循着一套既定的流程。他们相信,只要按照这个流程去做,结果就不会太差。这是一种对既定规则的遵从,也是一种对未知情况的规避。与其去冒险尝试别的东西,不如先把眼前的事情做好。

总而言之,高中时期有人愿意好好读书,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有的是为了未来,有的源于好奇,有的受环境影响,有的则是一种日积月累的习惯。

回过头来看,那时候的他们,确实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那种纯粹的努力,那种为了目标而燃烧的热情,即使到现在,想起来,也还是会让人心生敬意。他们可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高尚”,也没有那么“功利”,只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用自己的方式,为自己的未来,为那个还不太确定的“好日子”,拼尽了全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评论区里的老乡们,非常感谢,将一一关注。至于乱七八糟推测身份的事情还是算了吧,再推测下去我就匿了(认怂了)--------------------------------------------------------------

这个问题非常好,是一个我特别想认认真真的写答案的问题。煽情、啰嗦,慎入。

我高中在一个省重点中学毕业,其实没什么啦,告诉你们也无妨,

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

,点击可了解大概信息,在我的大学里我没有听说过哪所中学和她一样,学杂费全免!!每学期需要自己出钱的就是课本费,二百多元的样子,然后就是吃饭,学校每月会给每个学生的卡上打一百元伙食补贴,一天七八块就完全可以吃饱,所以自己每月的伙食费再需要150即可。大部分学生因为贫穷节俭懂事,甚至每天花五块钱吃饭就可以了,没错,我就是这么屌丝的穷学生,铺垫完毕。讲讲这里的学生为什么愿意好好读书:

1.梦想和资源。这所学校招生范围仅限于宁夏南部八县以及各个吊庄移民区的学生,就是这片地区人民的天府学堂,尤其是农民家庭,这片地区农民人均收入2400元左右,上不起高中的家庭比比皆是。能考上大学走出大山改变命运早已成为这片地区孩子的执念,所以这所学校的学生学习自主性极强,全寄宿制,离家三四百公里之遥,一学期回家一两次,父母完全没有监督,也没有能力和文化监督。我上高一的时候,有次数学课上两个学生说话,被脾气暴躁的数学老师发现,他声嘶力竭的说了激励我高中三年的话:你们考到这里上学,占用这里的资源,你难道不知道你家乡的山里有多少人想来却不能来吗?你们来了却浪费时光,占着茅坑XXX.

2.感情债。在这所中学提的最多的两个字不是学习,是感恩,这里的学生需要感恩的太多太多,其中最值得感恩的就是老师,所有的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每天早上六点起长陪学生跑早操,中午查学生午休情况,晚上十一点查学生晚睡情况,之后再回去休息,年年如此,待遇远不如其他重点中学老师,但建校十年来还是有很多毕业的学生都回去当老师了。学生们都背负着这种来自社会、家庭、老师等这方面的感情债,学习就为了这个。

3.认识世界。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在我初中的时候我只听说过全国寥寥几个大学,北大清华宁夏大学,小时候上宁夏大学是我最大的秘密和理想,从来都不敢对别人说,怕人笑话(我从小看很多书,学习优异,你就知道普遍情况了)。上高中的时候,才从老师那里知道了很多学校,感觉世界好大好大,我一定要到处都看一看,去北京上学去国外上学,挣到钱到处转转,带父母出去转转。很多同学最淳朴的想法,用某奇幻书中的一句话叫“攀那一阶儿一阶儿,看那一景儿一景儿。

4.饿怕了。在上高中之前,我从来没有去过市一级城市,在乡村中学读书,老师很多初中文化水平,顶天了就是个大中专,没有教学楼,还是平房。我是多么的喜欢看书和学习啊,我把学校二三十个老师的那点儿藏书都看遍了,学校没有一个图书馆可供借书,老师除了照本宣科之外讲不出别的,我和老师一起钻研数学题然后给学生讲。初中住校,没有吃饭的地方,啃了三年馒头,住了三年大教室。上了高中之后,在教学楼里面迷路走不出来,走进阅览室和图书馆就不知道饥饿,对所有的老师都是两眼放光的崇拜。我们整个初中就我一个人考进了这所高中啊,我是多么的荣耀啊,我要利用这一切好好学习,多看些书,回去给他们讲故事啊,讲这里的世界啊,能吃饱饭,冬天不冷,可劲儿学习可劲儿看书多么好啊,所以我愿意学习。三年之后,我又成全校唯一一个考到我现在大学的人了。

5.人丑就得多读书、人穷就得好好学,被逼的。我们那地方,女孩子不上学回到家里,16岁就要被家里逼婚嫁出去了,很多女同学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才考上的高中,然后在高中苦读发誓考上大学,摆脱这种命运。男的呢,不到二十岁结婚,然后种地、打工。我呢,真真真正的屌丝一个,还狗血的喜欢女神,自卑,刻骨铭心的自卑啊,那时候的我不是现在这么二逼这么喜欢吹牛逼的人啊,见到女的就脸红,见到陌生人就想躲,我要改变自己就得多读书啊。

最后我上了一个非常好的大学,现在过得非常好,很多理想都实现了或正在实现。我的故事一直在六盘山高中被传说,纯鸡汤+玻璃心,谢谢观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