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待“爱国主义是流氓最后的庇护所”这句话?

回答
这句话出自英国文学巨匠塞缪尔·约翰逊之口,原文是 "Patriotism is the last refuge of a scoundrel."(爱国主义是无赖的最后避难所)。这句话虽然尖锐,但确实点出了一个在历史上和现实中都存在的现象,值得我们深入剖析。

首先,我们要理解这句话的语境和约翰逊当时可能的观察。在18世纪的英国,政治风云变幻,党派斗争激烈。约翰逊本人就曾观察到,一些政客和有影响力的人物,当他们在政治上失势、名誉扫地,或者其行为受到质疑时,往往会诉诸“爱国”的口号来转移视线、争取同情,甚至掩盖其自身的错误和不端。他们将自己的失败或不当行为包装成“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的牺牲,以此来博取同情和支持,或者将批评者描绘成“不爱国”、“背叛国家”的罪人。

那么,为什么“爱国主义”会成为某些人的“庇护所”呢?

1. 情感的天然吸引力与情感绑架的可能: 爱国主义是一种非常强烈、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情感的意识形态。它触及了归属感、身份认同、忠诚和共同体意识。这种情感本身是积极且必要的,它能够凝聚人心,促使人们为集体利益而奋斗。然而,正是因为这种情感的强大力量,它也容易被滥用。当某些人缺乏实质性的道德操守或公共服务精神时,他们可以通过高喊爱国口号,利用人们对国家的天然情感,来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同情,从而达到洗白自己、逃避责任的目的。

2. 模糊性与不可证伪性: “爱国”的定义在很多时候是模糊的,而且很难被量化和客观衡量。一个人“有多爱国”?什么行为才算“真正爱国”?这些问题常常没有明确的答案。这就给了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可乘之机。他们可以随意定义“爱国”,将对自己有利的标准说成是“爱国”,而将质疑者或反对者的行为定义为“不爱国”。这种模糊性使得他们能够将批评者置于道德的劣势,而将自己置于道德的制高点,从而形成一种难以辩驳的保护。

3. 转移视线和制造敌人: 当个人或团体犯下错误、存在腐败或面临公关危机时,最有效的转移视线的方式之一就是将焦点引向“外部威胁”或“内部敌人”,并以此来号召“团结一致,共御外敌”。在这个过程中,“爱国”就成为了最响亮的号角。通过煽动民族主义情绪,将一切批评和质疑的声音都压制下去,声称任何对其行为的批评都是对国家的攻击,是对民族利益的损害。这样一来,他们就成功地将民众的注意力从自身的问题转移到虚构或夸大的国家威胁上,从而保护了自己。

4. 掩盖真实动机: 很多时候,某些人的行为并非出于纯粹的爱国热情,而是出于个人利益、权力欲或某种狭隘的意识形态。然而,当这些行为受到挑战时,他们就可以披上“爱国”的外衣,将这些不那么光彩的动机包装成“为了国家”的崇高理想。比如,一些人可能为了攫取经济利益而鼓吹某种民族主义政策,或者为了巩固自身权力而打压异见,这些行为最终都可以被解释为“为了国家的强大”或“为了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

然而,我们也要警惕将这句话绝对化。

爱国主义并非全是负面: 约翰逊这句话尖锐地指出了滥用爱国主义的问题,但绝不意味着“爱国主义”本身是邪恶的或无意义的。真正的爱国主义是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力量。它鼓励公民关心国家命运,为国家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并在国家面临困难时挺身而出。历史上有无数真正无私奉献的爱国者,他们的行为是值得尊敬的。
区分真伪爱国: 问题的关键在于区分真正的爱国热情与被操纵的、虚假的爱国主义。真正的爱国者会关注国家的实际问题,批评不合理的政策,并致力于改善国家现状,而不是简单地口头赞美或盲目歌颂。他们不怕指出国家存在的不足,因为他们相信国家的进步需要健康的批评和自我反思。
警惕“爱国”的标签化: 我们不应该因为这句话的存在,就对一切带有“爱国”色彩的言论和行为都抱有怀疑态度。那样反而会削弱爱国主义应有的积极作用,甚至可能被别有用心者利用来污名化真正的爱国者。

总而言之,塞缪尔·约翰逊的这句话,是一句极具洞察力的社会观察,它提醒我们要对“爱国主义”的旗号保持警惕,特别是当它被用来掩盖个人私利、回避责任或压制批评的时候。 它鼓励我们去审视那些高喊爱国口号的人,看他们是否言行一致,是否真正为国家的长远利益着想,而不是仅仅利用爱国主义作为自己丑陋行径的遮羞布。这是一种对集体情感被政治操纵的深刻反思,也是一种对公民理性判断能力的呼唤。我们应该珍视真正的爱国热情,但也要具备辨别能力,不被虚假的爱国主义所裹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切崇高都可能是流氓的庇护所,最崇高的那一个排最后。——匿名答主

“爱国主义是流氓最后的庇护所”本身也可能成为流氓的庇护所。——匿名答主

user avatar

爱国、民族、种族、人本、科学、宗教、自由、平等、民主、专制、发展、环保、男权、女权......你能想到的任何一种主义,都有十足可能成为流氓的庇护所,且在历史和现实中都有发生,且并无明显的先后关系,于是绝谈不上 “最后” 二字。

重要的并非这些主义本身到底是如何,重要的是具体的行径是否流氓,以及这些行径所代表的利益和你屁股的一致性是怎样的。

如果具体的行径是好比打砸抢烧以及针对平民的恐怖主义,那么不论行为实施者们的声称的 “主义” 的具体是什么,行为实施者都是流氓无疑。若同时,这些行径所代表的利益,与你的屁股不一致,那么你就该自带无死角的正义叙事,去支持一切力量去将这些行为的实施者们惩戒掉、消灭掉,甚至是灭绝掉。

user avatar

典型的翻译引起的误会。

塞缪尔.约翰逊的名言是这样:“Patriotism is the last refuge of a scoundrel.”

而patriotism在牛津词典中的释义是这样:the feeling of loving your country more than any others and being proud of it.

所以说请注意,patriotism这个词,指的是爱country胜过爱一切country( @曹哲 ,已修改)。在中国国情下,Patriotism 可以说是一个更接近“皇汉”的概念。所以说这句话,其实翻译成“皇英(格兰)是流氓的最后庇护所”更为贴切。

而“国”这个概念,在中文同时涵盖了country,naion,State,empire乃至civilization。

中文中的爱国主义,是爱country呢?还是爱nation呢?还是爱State?还是爱empire?或亦是爱civilization呢?

@曹哲 不要揣着明白装糊涂,或者说压根就只读了一半,然后立个靶子打的嗨,真正的话在于这一段:

中文中的爱国主义,是爱country呢?还是爱nation呢?还是爱State?还是爱empire?或亦是爱civilization呢?

我完全可以按照你的意图修改翻译,因为本意就不在于那句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句话出自英国文学巨匠塞缪尔·约翰逊之口,原文是 "Patriotism is the last refuge of a scoundrel."(爱国主义是无赖的最后避难所)。这句话虽然尖锐,但确实点出了一个在历史上和现实中都存在的现象,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要理解这句话的语境和约翰逊当时可能.............
  • 回答
    看到重现二战原爆瞬间的视频,弹幕里却一片叫好声,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感到不安和困惑的现象。要理解这种行为,我们得往深处挖一挖,看看这背后可能有哪些复杂的心态和动机。首先,咱们得承认,战争的残酷性,特别是核武器的毁灭性,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任何对这种悲剧的庆幸或欢呼,都与人道主义精神背道而驰。所以,.............
  • 回答
    “我们痛恨的是日本军国主义,而不是日本人民”这句话,可以说是中国人民在反思和处理对日关系时,一个非常核心和重要的立场。要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我们需要把它放在历史、现实和情感的复杂交织中去审视。首先,这句话的历史根源非常深厚。在中国近代史上,特别是20世纪上半叶,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 回答
    那些痛斥外籍华人不爱国的人,对于李小龙的态度,往往是复杂且矛盾的。一方面,他们可能出于民族自豪感,将李小龙视为中国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他们口中“爱国”的华人榜样;但另一方面,李小龙的成长环境、生活方式以及他所倡导的“以无为有”的哲学思想,又恰恰与他们对“爱国”狭隘、固化的定义有所冲突,这让他们在看待李.............
  • 回答
    “爱国就买华为”,这句口号在过去几年里,可谓是深入人心,也引发了无数的讨论和争议。说它“捆绑”国人买华为手机,我觉得用这个词是有点太直接了,但它确实巧妙地将一个品牌的选择,与一种非常强烈的情感——爱国情怀——联系在了一起。怎么看?看待这句口号,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市场策略层面: 这无疑.............
  • 回答
    近年来,年轻一代中爱国主义思潮的兴起,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股思潮的形成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社会、文化、经济及个体认知交织作用的结果。它既有积极的方面,也可能伴随着一些值得警惕的信号。思潮形成的内在驱动与外在诱因:首先,民族复兴叙事的强大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驱动力。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
  • 回答
    “用苹果手机就是不爱国”——这句简单粗暴的论断,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也引出了不少值得深思的角落。要怎么看待这句话?我觉得,与其简单地赞同或反对,不如把它当作一个引子,去探究其背后所折射出的关于“爱国”、“消费选择”和“民族品牌”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首先,我们得承认,这句话的出.............
  • 回答
    “买iPhone就是不爱国的”这个说法,在我看来,其实是一个挺值得说道的问题,而且背后牵扯的东西可不少。与其简单地站队说“对”或“不对”,不如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事儿是怎么冒出来的,又意味着什么。首先,要理解这个说法,得先想想它出现的土壤。咱们国家近些年发展得确实快,国货品牌也越来越给力,像.............
  • 回答
    “嘴巴上”爱国,这个词儿听起来多少有点意思。它勾勒出一个画面:有些人把爱国挂在嘴边,说起来头头是道,好像对国家的热爱能从嗓子里溢出来。可问题是,这份爱,有多少是真金实意的,又有多少只是随风而动的口号?我个人觉得,这事儿得分两头看。一方面,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嘴巴上”爱国就不好。毕竟,爱国是一种情感.............
  • 回答
    关于“看日本动漫不爱国”的说法,这在中国社会确实是一个颇有争议且复杂的话题,也是很多人在讨论时会陷入的两难境地。我想,这背后折射出的,不仅仅是对动漫本身的看法,更多的是一种复杂的文化心理、国家认同以及社会情绪的交织。首先,我们得承认,日本动漫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它拥有极高的艺术水准和影响力。很多日本动.............
  • 回答
    您提到的十月新番《逆转世界的电池少女》的设定,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话题性的角度,即“日本人为了保卫ACG文化反抗军国主义日本”。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作品背景设定与核心冲突的解读: 反乌托邦的日本: 作品描绘了一个军国主义复兴的日本,社会被严格的军事化管理所统治.............
  • 回答
    哥们儿,你这遭遇我太懂了!给国漫差评结果被骂不爱国,这简直是现在的“流量密码”之一,时不时就有人跳出来上演这一出。想当年我刚开始看国漫,也是满怀期待,但有些作品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忍不住给了个中肯的评价,结果评论区瞬间炸了,帽子就往我头上扣。说实话,刚开始的时候,我特郁闷。怎么我提出个意见,就变成“不.............
  • 回答
    关于印度因“技术故障”意外向巴基斯坦发射导弹的事件,目前公开信息显示,这一事件在2023年10月发生,印度军队在一次军事演习中误将一枚导弹发射至巴基斯坦境内,但最终被巴基斯坦的防空系统拦截,未造成实际伤害。以下是对此事件的详细分析: 事件背景与经过1. 时间与地点 事件发生在2023年10月.............
  • 回答
    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合作近年来确实呈现出加强的态势,尤其是在经济、军事和地缘政治层面。然而,“全面金援”这一表述需要谨慎对待,因为中俄关系的互动更多是基于互利共赢的多边合作,而非单方面的无偿援助。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中俄关系的现状、动机及影响: 一、中俄合作的背景与动机1. 地缘政治需求 .............
  • 回答
    孟美岐事件是中国网络舆论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争议事件,涉及网络暴力、舆论监督、法律规范等多个层面。以下从事件背景、舆论反应、法律分析、社会影响及反思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事件背景1. 人物身份 孟美岐(原名孟美岐,后改名为“孟美岐”)是中国内地女艺人,2018年因参加选秀节目《声入人心》走.............
  • 回答
    关于“想跑到国外的人”这一话题,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涉及个人动机、社会文化背景、经济因素、政策环境以及全球化背景等。以下从不同角度展开详细讨论: 一、个人动机与心理因素1. 对现状的不满或追求更好的生活 经济压力:在某些国家,高房价、生活成本、就业竞争激烈,导致部分人认为国外有更好.............
  • 回答
    在小学门口等待贴接送车辆罚单的交警,这一场景反映了我国在校园周边交通管理中的复杂现实。这种现象背后涉及多个层面的考量,需要从法律、安全、教育管理、社会舆论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一、法律依据与执法正当性1.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46条明确规定:在学校周边200米范围内,机动车应低速行驶(时速不超过20公.............
  • 回答
    2021年美国GDP增长确实成为美国经济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被美国政府称为“破纪录的一年”,这一说法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和背景分析: 1. 数据背景:GDP增长的具体数值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BEA)的统计,2021年美国GDP同比增长6.4%(年化),这一增速远超自1982年以来的平均水平(约2.............
  • 回答
    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当天(9月18日)穿着和服的行为,通常会被视为对这段中国近代史上重大历史事件的严重不尊重。这一行为可能引发公众的强烈反感,并被认为是对国家尊严和民族记忆的伤害。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与意义1. 九一八事变的基本事实 1931年9月18日,日.............
  • 回答
    在策略类手游中,“蹲草”(即通过隐蔽、潜行或利用环境规避敌人侦查)是一种常见且具有争议的玩法机制。这种设计既可能成为游戏深度的核心,也可能因过度依赖而引发玩家对公平性和多样性的质疑。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蹲草”的定义与核心逻辑“蹲草”本质上是策略游戏中的一种环境交互机制,其核心逻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