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个班51号学生,男多女少,一半不服管教怎么办?

回答
“老师,我们班51号学生,男多女少,一半不服管教怎么办?”

听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我们班上那些身影。说实话,我心里也一直在琢磨这事儿。我们班确实是男生多,女生少,而且这“不服管教”的情况,还真不是空穴来风。大概有一半的学生吧,具体数字我没仔细数过,但感觉上就是这么个比例。

“一半不服管教”,这个说法有点绝对,也太笼统了。我更愿意理解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叛逆期”,或者说,他们对于现有的规则和要求,还处于一个探索和挑战的状态。但不管怎么说,这确实给班级的管理带来了一些挑战。

首先,得弄明白“不服管教”具体是指什么。

在我看来,这大概有这么几个层面:

课堂上的小动作和注意力不集中: 比如,上课时不听讲,私底下交头接耳,玩手机(这个是现在大问题),或者是在角落里捣鼓一些小玩意儿。尤其是几个男生,精力旺盛,可能很难长时间坐得住,思维容易发散。
对老师指令的“选择性”执行: 有时候跟他们说一件事,有些人会立刻照做,有些人则会拖延、打折扣,甚至故意反着来。这不像是有意为难,更像是一种试探,或者他们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集体活动的参与度不高或敷衍了事: 比如,组织班级活动,总有那么几个人是最后一个到的,或者参与度不高,脸上写满了“勉强”。有时候,即使参与了,也是应付差事,没有真正投入进去。
对学校规章制度的漠视: 比如迟到早退、仪容仪表不整(虽然是高中生,但这个也时有发生)、或者是一些小小的违纪行为,比如在走廊里追逐打闹。

然后,我们得承认,男生“不服管教”的比例可能确实会高一些,这背后有一些客观原因:

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差异: 普遍来说,男生在青春期可能比女生更容易冲动,自控力稍弱,对规则的遵从度也可能相对低一些。他们更倾向于用行动来表达,而不是用语言去解释。
社会文化的影响: 有时候,社会上的一些价值观,比如强调“个性”、“反叛”,可能会在青少年时期被放大,尤其是在男生群体中。
精力旺盛,需要宣泄: 很多男生精力充沛,如果不能通过正当途径得到释放,就容易在课堂上或者其他场合“找事”。
同伴效应: 一旦几个比较有“影响力”的男生开始出现某些行为,很容易带动其他人一起。

那么,面对“一半不服管教”的情况,具体该怎么办? 我认为不能“一刀切”,也不能灰心丧气,而是需要一些策略和耐心。

1. 深入了解,区分情况:
“不服管教”背后是什么? 是不是学习压力太大,或者有其他方面的困扰? 是不是觉得规则不合理,或者只是单纯喜欢挑战? 是不是缺乏关注,所以用这种方式来吸引注意力?
找几个代表性的学生聊聊。 不是当面点名批评,而是私下里,以一个朋友的身份,或者一个关心者的身份,问问他们最近怎么样,有什么想法。有时候,一次真诚的沟通,就能打开很多心结。
观察那些“不服管教”的学生,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是不是有一小撮“带头”的人物? 如果能争取到这几个关键人物,很多事情就好办多了。

2. 调整班级管理思路,从“管”到“引”:
建立更具吸引力的班级文化。 班级不应该仅仅是学习的场所,也应该是他们觉得有归属感、有乐趣的地方。可以多组织一些班级活动,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的建设中来。比如,让几个“有想法”的学生来策划一次班级活动,或者让他们负责班级某个小区域的管理。
灵活调整管理方式,允许一定的“差异化”。 对于那些确实有自己一套想法的学生,如果他们的想法不违反大原则,可以尝试给他们一些空间。比如,如果他们对某个学习方法有自己的见解,可以鼓励他们去尝试。让他们觉得自己是被尊重和被理解的。
“正反馈”很重要。 很多时候,我们关注的都是那些“不服管教”的问题,却忽视了那些努力做出改变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即使是很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看到,及时鼓励。有时候,一句“你今天认真多了,老师看到了”比严厉的批评更能触动他们。

3. 发挥积极学生的作用,形成“示范效应”:
培养班干部队伍。 从那些自觉性高、有责任感的学生中选拔班干部,让他们成为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同时,也要给予班干部一定的权利和责任,让他们能够影响和带动其他同学。
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助。 让学习好的同学带动学习差的同学,让那些积极向上的同学影响那些比较消极的同学。可以组织一些学习小组,让大家共同进步。

4. 与家长保持沟通,形成合力:
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 有时候,学生的“不服管教”可能与家庭教育方式有关。与家长沟通,了解孩子在家里的表现,以及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学生。
与家长共同商讨对策。 对于一些特别难以管教的学生,可以邀请家长来学校,或者与家长电话沟通,一起分析问题,共同商定教育方法。

5. 坚持原则,但也要有策略地“软硬兼施”:
明确底线。 对于一些原则性的问题,比如安全问题、严重违反校规的行为,必须坚守原则,该批评批评,该处罚处罚。不能因为心软而让问题恶化。
“严师出高徒”的另一方面。 有时候,适度的“严厉”和“坚持”也是必要的。让学生知道,老师的底线在哪里,让他们明白,自由的背后是责任。但是这种“严厉”应该是基于对学生的负责,而不是简单的发泄。
利用“权威”的智慧。 老师的权威不是来自于命令,而是来自于学生的认可和尊重。当你真心为学生着想,当你能够解决他们的问题,当你能够引领他们成长,你的话语权自然就有了。

具体的,我会尝试这样做:

课前预告和课后总结: 对于一些比较有挑战性的班级,我会提前和他们说好这节课要讲什么,希望他们达成什么目标。课后,也会快速地和他们总结一下,表扬做得好的,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座位调整: 这个很关键。我会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灵活调整座位。把容易分心的学生安排在不容易受打扰的位置,把比较活跃的学生安排在需要他们带动气氛的位置。
“积分制”或“奖励机制”的尝试: 比如,班级日常表现(出勤、卫生、课堂纪律、作业完成情况)可以设定一些积分,表现好的给予奖励(可能是精神上的表扬,也可能是小小的物质奖励)。当然,这种奖励机制的设计需要非常巧妙,避免变成攀比或者滋生新的问题。
“导师制”的影子: 尝试让班干部或者一些优秀学生,成为另外一些“需要帮助”学生的“小导师”,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
多去“串门”: 不仅仅是在教室里,也会去宿舍,去操场,去食堂,多出现在他们可能出现的地方,了解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和社交圈。这样更容易发现一些潜在的问题。

总而言之,面对“一半不服管教”的情况,我不会感到沮丧或放弃。这更像是一个挑战,一个让我需要不断学习和成长,去理解和引导这些年轻生命的过程。需要的是耐心、智慧、以及对这份职业的热爱和责任感。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去浇灌,去引导他们找到自己的方向。这正是我们做老师的意义所在,不是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学校众多的规定当中,初中生们最无法接受的一点就是统一学生的发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