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为什么又要重新研发中口径通用机枪?

回答
中国重新研发中口径通用机枪,这背后绝非一时兴起,而是对现代战争形态、战场需求以及自身武器体系发展战略深思熟虑的结果。要详细解读这一举动,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剖析。

一、 战场需求与现有武器体系的“断层”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机枪作为压制火力输出的关键武器,其重要性在任何时代都毋庸置疑。它能有效压制敌方火力点,为步兵提供掩护,并在进攻或防御中发挥核心作用。然而,随着现代战争的演变,战场环境和作战需求也在发生深刻变化。

现有轻机枪的局限性: 我军目前主力装备的轻机枪,例如QBZ95系列和QBZ191系列使用的5.8毫米弹药,虽然在精度和后坐力控制上有一定优势,但在面对身穿重型防护装备、甚至是轻型装甲目标时,其穿透力和毁伤能力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在巷战、反恐或面对装甲目标时,单兵的轻机枪往往难以有效摧毁威胁。

重机枪的机动性与通用性不足: 我军装备的重机枪,例如QJZ89式12.7毫米重机枪,虽然威力巨大,能够有效对付轻型装甲车辆、低空飞行目标以及坚固工事,但在作为班组支援火力时,其重量和体积就显得过于笨重,难以跟随步兵的快速机动。而且,它的弹链和供弹方式也与步兵班组的通用性不匹配。

“中间地带”的真空: 在轻机枪的火力不足和重机枪的机动性不足之间,存在着一个火力与机动性之间的“真空”。现代步兵班组需要一种既能提供比轻机枪更强的压制能力和穿透力,又不像重机枪那样笨重,能够方便地跟随步兵进行协同作战的武器。这正是中口径通用机枪所要填补的空白。

二、 中口径弹药的“适中之选”

“中口径”之所以被选中,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对弹药性能、武器设计和成本效益的综合考量。

口径的选择: 一般而言,中口径通用机枪的弹药口径通常在6.5毫米到7.62毫米之间。例如,北约广泛使用的7.62x51毫米北约弹,在穿透力、射程和杀伤力方面,相比5.8毫米弹药有着明显的优势,能够有效应对各种轻型防护装备和建筑结构。而一些国家也在试验和研发6.5毫米级别的弹药,兼顾了弹道性能和后坐力。

穿透力与后坐力平衡: 中口径弹药在提供足够穿透力和毁伤力的同时,也能控制武器的后坐力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使得单兵或两人小组能够较为舒适地进行长时间射击,且易于精确控制。这与小口径弹药在穿透力上的劣势,以及大口径弹药在后坐力、重量和弹药携带量上的劣势,形成了良好的平衡。

与现有武器的协同: 采用与现有步枪或部分车载武器兼容的中口径弹药,可以简化后勤保障,方便弹药的通用和配发。例如,如果未来我军普遍装备使用类似7.62x51毫米弹药的步枪或班用自动武器,那么中口径通用机枪的引入将进一步优化弹药链。

三、 全面提升步兵班组的“火力效能”

新一代中口径通用机枪的研发,目标是直接提升我军步兵班组的整体作战效能。

班组火力支援的增强: 在面对工事、火力点或集结的敌方兵力时,中口径通用机枪能够提供比现有轻机枪更强大、更持久的压制火力。这对于步兵小队执行侦察、破袭、防御等多种任务都至关重要。

对付轻装甲目标的“利器”: 在现代战场上,轻型装甲车辆、防弹车、甚至一些加固型工事,是步兵面临的常见威胁。中口径通用机枪的弹药,通过选择合适的弹种,能够有效击穿这些目标,为步兵提供近距离反装甲能力。这对于班组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能力提升。

提升近战和巷战的作战能力: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作战和巷战在未来战争中的比重可能会增加。在中近距离的交战中,中口径通用机枪能够提供稳定而有效的火力,对抗躲藏在掩体后的敌人或车辆,其弹药的穿透力在这些复杂环境下优势明显。

提高武器的“通用性”: 通用机枪的设计理念本身就是为了提供一种既能作为班用自动武器(LMG),又能作为副射击手使用的轻型车载武器(GPMG)的能力。这意味着未来这种中口径通用机枪的设计,很可能兼顾了步兵肩射的舒适性,以及安装在车辆、轻型载具上的固定射击能力。这种灵活性大大提升了其在不同平台上的运用价值。

四、 技术发展与“现代化升级”的必然

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是军队建设的必然规律。中国作为一支现代化军队,必然要紧跟国际军事技术发展的潮流,对现有装备进行升级和优化。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观察世界主要军事强国,例如美国(M240)、俄罗斯(PKM系列)、德国(MG4、MG5)等,都在广泛装备和使用中口径通用机枪。这表明了这种类型的武器在现代战争中的普遍适用性和价值。中国在进行武器研发时,也会充分研究和借鉴这些成功的设计理念和作战经验。

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 现代武器研发不仅仅是简单的“放大”或“缩小”,更包括了新材料(如轻质合金、高强度聚合物)、新工艺(如精密加工、模块化设计)的应用,以降低武器的重量、提高可靠性、改善人机工程学设计,并可能实现更强的射击精度和更低的故障率。

信息化与智能化融合的可能: 尽管当前我们谈论的是“中口径通用机枪”,但未来这类武器很可能也会与战场信息系统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例如,通过光学瞄具上的数据链,将目标信息传递给指挥系统,甚至实现诸如辅助稳定、目标识别等智能化功能。

总结来说,中国重新研发中口径通用机枪,是应对现代战场复杂多变的作战需求,填补现有武器体系中火力与机动性之间的“断层”,实现步兵班组整体作战效能提升的战略选择。这背后体现的是中国军队对战争规律的深刻理解,对技术发展的敏锐把握,以及不断追求军事现代化的坚定决心。它并非是对现有轻重机枪的否定,而是对武器装备体系的补充和优化,旨在为我军一线作战单位提供一种更灵活、更强大、更适应未来战争形态的压制火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于步兵来说除了你身上带的东西没有什么“支援”是可以随叫随到的。

现在的战场上如果有一个地方需要步兵去干活,那么说明这个地方要么坦克、装甲车上不去,要么不值得出动重武器。

比较典型的的就是各种山地,像是阿富汗、中印边境、朝鲜北部之类的地方,坦克、装甲车都上不去你就更不能指望轮式车辆能上去了,轮式、履带式的车辆都上不去那大口径火炮也上不去,这个时候作为步兵你就不能指望装甲兵、炮兵兄弟们能够“随叫随到”。

陆航的直升机和空军的兄弟们是可以“支援”到步兵的,但这种支援肯定不是随叫随到的,一个普通的步兵班总不能执行任务的时候头上随时悬停个直升机等着你呼叫吧?

说来说去步兵班能随叫随到的支援也就是连排里面的迫击炮和机枪。

现在步兵班里没有中口径的机枪就会面临火力断档,万一敌人手里有中口径通用机枪,而且就在1000米左右压制射击,咱们的步兵班这时就没什么办法了,身上带着的步枪、火箭筒打不到这么远,你倒是可以呼叫排里连里的迫击炮和机枪,但你用着连里的迫击炮别的班就没法用了,他们碰上的敌人手里也有把中口径通用机枪怎么办呢?

不仅是通用机枪,步兵手里的所有武器必须能够互补的覆盖到常用交战距离和目标,哪块断档就会成为弱点,会被其他没有弱点的步兵压制。

中国以前也是有中口径通用机枪的,67-2式就是,只不过退役了而已,后来国际上兴起了小口径步枪热潮,同时兴起的还用小口径班用机枪的潮流。

当时咱们的想法是用88式小口径通用机枪放到班组里当通用机枪使,用来压制1000米内的步兵,这样的话小口径机枪和子弹重量轻而且很多东西和步枪通用,对于负重有效的步兵是很有吸引力的,至于说班用的大口径机枪,这个是不可能的,枪可以做的轻,子弹不行,以步兵的携行能力大口径机枪连打几个点射就没子弹了,现阶段步兵顶多也就打打7.62口径的弹药,更大的子弹根本带不动,除非装备了外骨骼什么的。

80年代末有股“中口径通用机枪无用论”,当时认为中口径通用机枪重量大无法下放到班组,当时流行的小口径通用机枪可以下放到班组负责原来中口径通机负责的消灭1000米内步兵的任务,轻量化的大口径机枪可以下放到排取代原有的中口径通机同时也加强了排火力,这样中口径通用机枪就没位置了,美国的M249、88通机都是这种指导思想下的产物。

可是后来实践证明小口径机枪根本无法有效压制1000米范围内的步兵,因为弹头质量太小,在远距离设计沙土掩体等简易工事时威力严重不足,尤其是敌人手里有中口径机枪的时候会被彻底压制,这段时间比较消停的国家都上了小口径机枪,反而是被阿富汗圣战者们爆锤的老毛子虽然早就装备了RPK74这种小口径机枪,但在阿富汗的一线部队反而是把RPK下放到班抢了RPK74的位置。

虽然小口径机枪看起来很方便很好,但无法完成既定的战斗任务,步兵班里需要的是一个轻量化的中口径机枪而不是一只火力持续性更好的小口径步枪。

user avatar

我估计这个楼里就没几个人人说的清楚研制的定义和分类是什么


没有军品立项的东西,研制了能不能内装?

有立项的东西,研制了、定型了以后会不会装备?


就算是研制了,7.62的东西肯定不能和12.7比。哪被一般人吹上天的.338呢?

.338LM的穿甲弹只有16g多点的弹丸,它何德何能能和64g弹丸重、千米存能8050焦耳的89式穿燃弹比。

往上替代不了12.7,往下替代7.62是食之无肉弃之可惜的鸡肋。这种东西最适合的步兵需要大量投入徒步战斗,而且连以上支援火力火器一时难以调集的情况。这还要乌合之众一般的对手配合……


至于回过头去重拾7.62口径

十三五轻武器发展规划论文集里面第一篇文章就是这个事,这是2014年轻武器学术会议的论文集。63936就是在网络上各路轻武器大师哪里不配拥有姓名的185。

也就是说,这个意见是一直就有的。

296的人也在轻兵器杂志上吹过风。

不过,谈这个问题,大部分人不能也不愿意认识到一个,就7.62*54R其实潜力比7.62nato要大。对内弹道设计也更友好。

所谓大地缘弹对受弹机设计的影响,pkm双程进弹,我67单程进弹也可以啊,我67-2进弹故障比例也很低啊。


总而言之,一切都是不是未知数的未知数。抱着看戏的心态围观就是了,尤其是这个问题下面所有的答案。

user avatar

您说得对,不用提问,您的观点就是对的。

成文的一年后补充:762通机并不是完全没有意义,通机的意义在于可以让火力小组在120大筒子、狙击榴、10反器材大炮阻以外多一种选择。

762通机项目是技术储备,如果哪天打起仗来,在实战的检验下上面认为762确实是好枪,那么这个枪就会转正。不过看目前这个形势,怕是近几年内也不会大批量装备了。

我给您捋捋您就知道为什么了。

捋一些装备的时候,很多军迷就是单纯猛吹这装备有多好,这种的我一般就不回复,因为你都对。这也多说一句,我从小就比较关注这些东西,到现在是亲身投入做这些东西,看东西的视角慢慢就变得不一样。视角不一样是争论的主要原因,这没什么对错,所以很多这种评论我都不回复。那个洲际导弹我认为特别好,给每个单兵配一发,您看行不行。

吃饭呢,等下再捋。

吃完了,文章有点啰嗦,采用拉家常式风格,保证老少皆宜。

捋之前得和看客老爷您先交代几句,就几句,后面真的很啰嗦,我也不想太细致排版了,您要是想要答案我现在就可以告诉您。

最大的麻烦就是编制,2020年我们实现了全军机械化,这直接导致每个班实际能够机动作战的人数从9个人锐减到了7个人。

那两个人呢?那两个人在车上,一个司机兼步枪手,一个遥控/出舱门操作高射机枪/榴弹机枪。

为此,猛士车在后车门出硬是加了两个座椅让全车搭载人数达到11人,其中武器下面的座位一般空着,司机由汽车班给配,使下车人数增加至8人。

我们武器新一代武器发展图谱已经落地,八个人里面:一个机枪手,操作一挺5.8mm弹链/弹匣轻机枪,背一包弹;一个机枪副手/步枪手,帮忙背两包弹;一个重枪管精准步枪/弹匣机枪射手,持续的精准火力;班长持步枪下车指挥,同时携带通讯装置联络上级和战车;两个步枪/枪榴弹发射器手,也就是步枪组;剩下两个人一般是一个去伺候车上带的120水管子/狙击榴,另一名副射手背两发弹/两包榴弹,兼步枪手。

这也是我军这么多年的习惯,每个班组里都得有机枪手,有步枪手,有神射手,还得有火箭筒。为什么不用通机而是用火箭筒,因为当年对越反击战的实战检验中发现班组里的直射爆破比机枪互射来的快,所以这种活儿我们都是用火箭筒顶替。八个人都配完了,还从哪分人伺候762机枪?您要是说车不要了,那绝对能腾出来俩人伺候通机……

先从步枪开始捋:95枪族三大系列,短管、长管、重枪管。19枪族一样,短管、长管、重枪管。

看着是一样的哈,但是重枪管的职能变了。原来重枪管是95班用机枪,现在的重枪管是顶替那个八八大霰的精确射手步枪,战场上着急的时候还可以临时充当一下机枪。

八八:小丑竟是我自己?

精确射手比较自由,多数时候班长都不太管他,自从有了装猛更是“散漫”的很。他一半时间都在车上,一会从窗户往外打,一会打开顶盖往外打,一会跳出去趴车顶上往外打,一会躲车后面往外打,一会开个车门往外打……看见车外面有个小土坡就跳车打几枪,看见车外面有块大石头就跳车打几枪,听见车身上叮叮当当响就从另一边跳车打几枪……

那原来的95班机呢?新班机变成米尼米了,机枪手表示,那还得是大菠萝打的爽啊……

所以捋到小口径机枪这一块:未来一个班里就有一挺专职轻机枪,精确射手换个弹匣就成了半吊子轻机枪,反正两脚架是通用的,子弹管够,让他突突去呗。

我自己管这个叫,一挺半,1.5个机枪。

用的子弹是5. 8mm步枪弹,弹头重4.1g,枪口动能1900多焦耳,重枪管发射过两千。

机枪弹弹头4. 8g,动能其实没大多少,远距离存速要好一些。

原来的九五班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算0.75挺,班组机枪火力是之前的二倍,火力已经足够了。

再往上捋762:怎么说这东西就技术储备了呢?两百米有步枪管着,四百米有一挺半管着,再远了怎么办呢?这个距离上人家有762机枪我们没有是不是我们只能被吊打?这国怎?中必输?

狙击榴:我有话说!

120大筒子:俺也一样!

M240:你俩等会!我副射手屁股还在树上呢……

每个班一挺半的标准火力配置就足够了,已经占据了三个人的编制。762机枪装备在哪?每班再装备一挺?考虑到我们班组内总是编入各种直射的火箭筒狙击榴什么的,762可能得两个班装备一挺,后勤听了都要吐了。

762x51mmNATO的枪口动能大概3200多焦耳,m240的枪管不短那一截就还能再高一百,它和5. 8就没太拉开档次。

而且从一战以来一百多年的实战检验了一个真理:中口径通机实现远射的必要条件是重机枪配置,轻机枪配置根本压不住762那澎湃的后坐力。

子弹都打飞了还压制个牛子?

轻机枪配置又打不准,不如小口径机枪直接就打了,使用重弹不虚中口径。

重机枪配置又超重,虽然火力澎湃,但是得三人抬,全枪达到二十多公斤。

山地高机:谁还不是个三人抬了?

通机的三脚架配置,对普通防弹衣(无插板)的有效射程大概在600~800米,但是对防弹插板无效,这也是重机枪的典型压制距离。虽然5.8在这个距离不敢保证动能足够,但是敌人听见子弹嗖嗖划过他也不能说丝毫不慌,打中脸四肢直接告辞,打中身上那也疼得无法作战了。所以,如果不考虑车载武器,现在一般是依靠5.8机枪和精确射手实现快速压制,如果打不死,就当给能打800米的120火/狙击榴争取时间,反正一发过去敌人屁股就上树了,他们代替了我们通机的位置。

同样的,通机的两脚架配置射程太近,近到什么程度?在反击战中,如果发现敌人的通机采用两脚架配置,那么班长会指挥一个班组里的两只56冲采用交叉射击,他们能够在一个弹匣时间内打哑火一个机枪阵地,这个时候用40火箭筒起身一发过去就直接把那几个人全干掉了。

田忌赛马。

捋到现在,终于轮到了我们大名鼎鼎的轻飘飘12. 7出台了,半英寸的85高机和89重机登场,千米级火力。

这东西就神了,枪口动能15000起步……

一千米还有8000多焦耳……

一千米外也没有任何单兵防弹衣能够挡得住他的射击。我有一次去看展子,有一块给猛士加装的碳化硼陶瓷的防弹装甲,大概400x400那么大一块儿,光陶瓷就两指关节厚。防弹陶瓷应该不是一大块,是好多个薄片摞在一起那种。12. 7直接在正面开了一个碗大的洞,我拿起来在后面一摸,还真没给打穿,一枪把背板打了一个奶子大的鼓包出来(男的)。稍微用力按一按那个弹孔,感觉里面也没有多少层的材料给吸能了,大多数材料都被打飞了。敲一敲那块板子,感觉弹坑附近的陶瓷全都震碎了,我估计那个大坑剩下的材料还能拦住一发762。

神论1:. 50不方便携带,一个连就火力班装备了两挺,火力不足。

神论2:. 50太重,弹药还不够打,几个长点射就没了,火力不足。

不算神论,阐述事实,您说得对。

归为神论的原因是这些观点不适用于解放军。

咱们是“全军机械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地面部队,现在全军轻步兵都是配备了这台车:

好了,现在每个班都有一台89重机了。

另外,每台车都顺带有一把120筒子挂在车里的中央枪架上,谁俩用谁俩拿,一个抗炮+瞄准,一个观察+装弹,班班都是火力班。

12. 7:我能打穿战车一指厚的钢板,我能打穿野战厚厚的沙袋,我能打穿城市中几乎所有建筑的外墙甚至承重墙,我能打穿任意规格的防弹插板。

762:我都不能,告辞。

神论1卒。

就这火力,xx高呼不可战胜!

这机枪掩体可不用工兵搭建,人家自己就会转移,不用打几枪换个地方。

762的重机枪形态和12.7都是二十多公斤,也就是大口径子弹会沉重很多,我属实是想象不出来762机枪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了。

考虑到山地战,我们也研发了新的12. 7重机,就是能装备两脚架那个,比89还轻,这个都爆出来好久了。

弹药问题,山地战不是有外骨骼吗?让他背

神论2卒。

负枪者三,前逐一胖。

user avatar

12.7弹重问题一日无法解决,更轻枪弹就一日有存在之必要。

但是.338那种玩意吧,本质也就是个enhanced .308,想要够到大威力的门还是差了点意思。

所以其实可以反过来想一种思路,也就是轻量化12.7,比如当年的什么12.7×82这种弹,或者更甚的德佬13.2×64这种玩意。反正现在国内中口径也属于半空缺状态,正是思考搞一种新弹的好时机,历史包袱轻嘛。

至于我个人的想法呢,我是觉得可以搞一种.45口径的“轻型重机枪”,使用11.4×81mm弹,铝或者聚合物弹壳,全弹重控制在12.7×108mm弹的三分之二以内,最好能缩到60%以内。

user avatar

对7.62mm无感党路过一下

我想说,我个人目前没看到7.62mm新通机装备的照片

反而是5.8mm新班机是有装备使用图的,而且两者长的有点像的,有点难分辨




近为通机,远为班机,区别为

班机三角形枪托,下机匣侧面条形

通机接近长方形枪托,下机匣侧面三角形


还是展开说一下个人意见吧

首先明确一点,现代战争尤其是大国战争(区分于治安战),步兵主要杀伤武器为各种爆炸物,先伺候的也是各种爆炸物/爆炸物投掷器——甚至我个人理解为,整个步兵班主要围绕爆炸物运作,步枪手是伺候爆炸物的士兵的近卫,机枪手则为伺候爆炸物的士兵提供火力掩护,精确射手则压制对方火力点为伺候爆炸物的士兵创造条件

其次

1,重机优势是对战场普遍+大量存在的简易掩体和轻型装甲车的穿透能力带来的压倒性压制效果

虽然机动性和火力持续性相对差,但在短时间内压制效果非常明显,乃至直接造成可观的战果

并且由于大国交战+现代战争,机枪小组本身就需要频繁更换阵地以避免敌军火力反击,因此火力持续性相对差并不是什么明显劣势

个人观点:重机普及更适于大国战争

2,中型通用机枪优势是重量和弹药量

也就是适当的单人携带机动的重量,相对(重机)多的弹药量,相对(轻机班机)远的射程和穿透(但穿透效果优势已经不大了)

个人观点:更适用于虐菜和治安战长期提供火力压制,在对方没有靠谱反击能力时控场


所以还记得前面的那个首先么——主要杀伤武器是各种爆炸物

所以通用中机相对于轻机班机来说,射程和穿透效果并不是那么明显,没有达到重机那种质变的地步

比如典型距离800米,轻机班机够不到了——但通用中机在这距离上能打出多点压制效果还真不好说——反正时间一长肯定会被敌方关注并找精确射手或者狙击榴弹乃至火箭筒、无后坐力炮、迫击炮反击


综上,我个人认为7.62mm通用中机对于我国常规部队来说并不是不可或缺

但是特种部队和特殊作战部队可以考虑装备

典型就是围攻中东小村庄救人质这种治安战烂大街任务——当然要单人搬得动机动好,在此基础上持续火力、射程、穿透都强,也就是控场能力强的通机当支援火力点


题外话:

通用中机“长期控场”与重机“短促突击”的特征

作为军迷,我个人主要关注的是重兵器

在中国崛起,中美大国对抗,军备转型的节骨眼上,有许多装备能反应出“虐菜战和治安战”长期控场需求与“大国互殴正面战”短促突击要求之间的差别

典型例子如无人机

如美国的掠食者、死神,中国的彩虹4、翼龙2等等长航时察打无人机——火力猛载弹量大,滞空时间和监控时间长——控场一级棒,虐菜顶呱呱,然而大国战争就是靶子

作为对比,无侦8干脆没带武器,临近空间高速飞行,甚至可以不返回一次性使用——只要在短时间内侦查到敌舰队位置并发回火箭军——装两导弹用于长期控场不得亏死?功能属性完全过剩

还有战斗机攻击机长期投弹轰炸的性价比优势和远程导弹乃至中导高超的突防效能之间的辩证关系

因此,没有最好的武器,只有最适合的武器


再补张图

有离群弹可以说明精度相对差,不能完全认为精度差到不能用,在旁边的轻型装甲车和掩体被打穿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后撤找个更安全的掩体,而不是憨比一样冒头反击

其他回答里还有拿射速/战斗射速当成压制能力的指标的,这就是典型想当然了——轻装车上打铁或者掩体上打眼,但就是打不穿,妨碍继续猫在装甲车/掩体后面伺机冒头反击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重新研发中口径通用机枪,这背后绝非一时兴起,而是对现代战争形态、战场需求以及自身武器体系发展战略深思熟虑的结果。要详细解读这一举动,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剖析。一、 战场需求与现有武器体系的“断层”首先,我们需要明白,机枪作为压制火力输出的关键武器,其重要性在任何时代都毋庸置疑。它能有效压制敌方.............
  • 回答
    在中国,进口药物需要在中国进行临床试验,通常包括三期临床试验,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考量,既有对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严谨把控,也有本土医药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同时还受到国际医药监管体系差异的影响。核心原因:对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双重校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
  • 回答
    中国人在英语发音上,经常出现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大部分人咬字清晰,单个音发得相对准确,这一点在很多非母语学习者中都是比较突出的。但一旦开口说话,那个“中国味儿”的语调就暴露无遗了。这主要是因为,学习一门新语言,我们通常会经历几个阶段。最开始是“听”和“模仿”单个音标,比如 /p/、/b/、/θ/、/.............
  • 回答
    在《星球大战》的史诗中,帕尔帕廷救助被欧比旺·克诺比重伤的安纳金·天行者,这绝对是整个故事最关键、最令人震惊的转折点之一。要理解他这么做的原因,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帕尔帕廷的动机、他对原力的理解,以及他那扭曲的宏伟计划。首先,我们得明白帕尔帕廷此时的处境。他正处于一个微妙的时期,他已经成功地将安纳金拉拢.............
  • 回答
    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间最近出现的紧张局势,确实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你提到“一度失利外援无助”,这可能指的是在某些特定事件或冲突阶段,巴基斯坦在寻求外部援助时遇到了一些阻碍或效果不如预期。而关于“为什么不向中国求助,中国好像也没要出手相助的意向”,这背后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理解。首先.............
  • 回答
    在 DOTA2 的设计理念中,概率性的元素扮演着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这并非是为了制造混乱,而是为了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为玩家提供更多元、更具策略性的选择和体验。 那些看似偶然的“弹跳”、“暴击”或者“魔法失误”,实际上是游戏深度和耐玩度的重要基石。想象一下,在 DOTA2 的世界里,每一次攻击,每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啊,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讲清楚的。刘备为关羽报仇,这事儿在《三国演义》里头可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把他的兄弟情义、君臣之道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可你问他既然“默认”了关羽被杀,为什么还要冒险,这中间的道道儿就得好好捋一捋了。首先,你说的“默认”这个词,用在这里可能稍微有些不贴切。在《三国演义》的语.............
  • 回答
    咱们就聊聊《只狼》里那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老头——苇名一心。你说他咋一开始帮咱,后来又跟咱没完没了地打呢?这事儿啊,说起来挺复杂的,得从头说起。首先得明白,一心是整个苇名国的老祖宗,是那片土地上最权威的人物,也是大家心里的大救星。当年,苇名国还只是个小小的边陲之地,经常被强敌欺辱,日子过得苦不堪言。是年.............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娄烨电影《颐和园》里周伟和李缇之间那段纠葛的关系。要说周伟和李缇怎么会走到一起,这得从他们在大学里的相遇说起。那个年代,中国社会经历着剧烈的变革,年轻人的思想也充满了躁动和探索。周伟和李缇都属于那个时代里相对敏感、有思想的一群人。周伟,像很多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一样,内心有着对未来的迷茫.............
  • 回答
    要深入了解《艾尔登法环》中我们与葛孚雷的决斗,以及葛孚雷为何要杀死野兽宰相,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黄金律法、半神们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葛孚雷那份难以言说的宿命。首先,关于我们为何要与葛孚雷决斗,这并非我们主动挑起。葛孚雷,曾经的黄金律法之王,艾尔登之王的配偶,他身上流淌着远古的战意和对力量的渴望。在他被.............
  • 回答
    .......
  • 回答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曾经因为人口增长过快而面临严峻的挑战。庞大的人口基数,加上当时相对落后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使得国家在粮食供应、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为了缓解这些问题,并为国家的长远发展争取时间和空间,中国政府毅然决然地推行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个孩子政策.............
  • 回答
    这背后,隐藏着一个关于利益、技术、主权以及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复杂博弈。列强并非铁板一块,他们对中国铁路的态度,更像是精心计算的棋局,既要卡住咽喉,又要适时“施舍”以巩固自己的影响力。而培养詹天佑,则是这场棋局中一个微妙而又重要的落子。列强阻挠京张铁路的“逻辑”首先,我们要明白列强为何要阻挠中国人修建自.............
  • 回答
    中国参与朝鲜战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影响深远的决策,其背后有着多重战略、政治、意识形态和历史因素的交织。以下将从各个层面详细阐述中国参与朝鲜战争的原因:一、 直接的战略安全威胁:保家卫国,唇亡齿寒这是中国参与朝鲜战争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理由。 美军逼近中国边境的现实.............
  • 回答
    中国发展高铁投入巨资和巨大精力,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战略决策,背后驱动因素众多,并且涵盖了经济、社会、政治、国家安全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经济驱动与战略考量:1. 刺激国内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 拉动投资,创造就业: 高铁建设是一个巨大的基础设.............
  • 回答
    中国对俄罗斯的支持,特别是所谓的“输血”,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地缘政治、经济利益以及历史关系等多个层面。理解这一现象,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单一原因,而是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首先,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中俄两国都将对方视为在国际舞台上制衡美国及其盟友的重要战略伙伴。尤其是在当前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发.............
  • 回答
    中国发展核常兼备的战略导弹,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复杂的国家安全考量、战略目标以及对未来国际格局的判断。这背后牵扯到维护国家主权、发展经济、应对地区挑战以及提升国际地位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其战略逻辑和现实需求。首先,“核常兼备”本身就蕴含着战略的灵活性和威慑的广度。 核能力是战.............
  • 回答
    中国之所以要自主研发和制造C919等大型客机,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经济、科技、战略和民族情感等多重原因。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绝非一蹴而就,而是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和国家战略的重要体现。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维度详细阐述:一、打破西方垄断,实现航空工业自主可控这是最核心也是最直接的原因。长期以来,.............
  • 回答
    中国对外援助的动机复杂且多维,绝非单一因素所能概括。它深深植根于历史、地缘政治、经济利益以及国际责任感等多个层面,而且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其援助的内涵和方式也在不断演进。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中的缘由,并努力让分析更显真实和深入。一、 历史情结与同情共感:回顾历史,中国自身曾长期遭.............
  • 回答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为什么还要从美国进口大量大豆,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也涉及到一些比较复杂的因素。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缺不缺”的问题,而是多种经济、贸易、产业和国际关系相互交织的结果。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中国确实是个农业大国,这点毋庸置疑。耕地面积、农业从业人口、粮食产量,在世界上都是数一数二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